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极其历史形态
发布时间:2024-02-04 20:02:18浏览次数:3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极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在自己的发展中,经历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我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三个明显的阶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例如,在古希腊,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阿拉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也有人把金、木、水、火、土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相对于神学世界观是一个进步。但它是直观的、朴素的具有猜测的性质,尚缺乏科学的论证。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原子当作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例如,17 世纪至 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起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乏古代唯物主义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机械化、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辩证唯物主义,又叫新唯物主义或科学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建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它不仅与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相对立,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成为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形态和产生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自然界、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看作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在西方,18 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鼓吹"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马赫认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等等。在中国,宋代的哲学家陆九渊宣称"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客观唯心主义,指的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万物的本原,19 世纪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13 世纪中国哲学家朱熹把"理"当作万事万物的本原,认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产生根源认识根源:在古代,人们还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不了解做梦的心理机制,不懂得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头脑的机能,误认为意识是从外界注入肉体而又可以离开肉体独立活动的灵魂。这是蒙昧时代唯心主义萌芽的认识根源。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蒙昧观念虽然消失了,但唯心主义还有深刻的认识根源支撑着。这是由于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镜面式的直线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曲线式的反映,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片段、因素、成分都可能被夸大成为脱离物质的东西,从而引出唯心主义的结论。例如,如果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如果将理性阶段加以片面夸大,就会陷入客观唯心主义。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界的压迫之外,又产生了社会的阶级压迫,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使一部分人能够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由于这种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这就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进步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由于他们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他们敢于直面客观世界,不惧怕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代表这些阶级和集团利益的哲学家也有这种倾向,因而比较容易采取唯物主义的立场。反之,没落阶级和社会集团,由于它们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抵触,总能掩盖客观世界的真相,代表这些阶级和集团利益的哲学家也就有这种倾向,因而比较容易采取唯心主义的立场。所以,在阶级的社会里,唯心主义哲学总是受到社会没落阶级的利用和拥护,使其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