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书法史与书法实践》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5 21:11:21浏览次数:16
0711《书法史与书法实践》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书法史与书法实践》是对漫长的书法里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书法现象进行深入、耐心的梳理,进而解释各书法现象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书法现象与产生这些现象的历史、文化背景间的表里关联;同时也尽可能勾勒出一条关于书体递嬗演进和风格启程流变的较为清晰的脉络,并通过对上述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进行书法实践。学习书法,应该具备继承和创新的能力,学习书法史为继承,进行书法实践为创新,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系,所谓入古出新,即是如此。该课程为开卷考试,考核方式为书法类作品创作,由学员在期末考试当场完成,试卷主要有一种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此部分占课程考核分数的 50%。(1) 题型说明题型:临摹(100 分)二、知识点(一)、书法史重点知识复习第一章 先秦书法1、先秦书法包括的内容: 先秦书法以原始时期的陶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两周的金文和战国时期的石鼓文为主要代表,划出了一条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由萌芽初创到逐渐成熟的红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文字起源简说:( 1 )结绳记事说: 原始始时代,人们要表达意识,感觉到语言不能留存,就用打绳结这种方式来帮助记忆。大事将绳打个大结,小事把绳打个小结,事多则多结,事少则少结,用来帮助记忆。关于结绳记事,有人考证为文字的前身。因为文字的特点是以点画为基本单位,绳结象征点,绳子象征画。但我们认为以绳结为标识,帮助记事,只是远古的一种记事方式。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对创造文字或许有一定的启发,能帮助人记忆。 ( 2 )河图八卦说 ( 3 )仓颉造字说 3、陶文是汉字书法的先导 从原始时期的陶文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有发展轨迹可寻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已经不是简单的符号,它包含了原始文字的因素。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刻符,已经有形可识,有义可辨。这些考古实物资料足以证明,汉字书法在六千年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萌芽,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到了约三千年前奴隶社会的商代后半期臻于成熟。关于文字刻符,郭沫若先生曾对半坡陶文进行认真研究,认为:“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族徽之类……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孓遗。”在《半坡题辞》中郭沫若又说:“仰韶、龙山疑已进入有文字的时期。今来半坡观先民遗址……陶器破片上见有刻纹,其为文字殆无可疑。”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则对一些刻划符号认真研究后,作出推断与文字对应的字形。我们经过认真观察就会得知,其中许多符号已相当接近于后来的文 南。”杨士奇《东里全集》:“询书虽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醴泉铭》:“欧书以圆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抵篆隶。”苏轼:“欧阳率更书,妍弩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余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高貌耳。”上述评家,对欧字笔力之险劲,结体之严整,可谓“共识”,而东坡“劲险刻厉”四字,实为精要之概括。第二章、颜真卿楷书特点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 709 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 785 年),终年 77 岁,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被认为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楷书四大家之一。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中唐以后,由于藩镇割据,兵连祸结,旧有的制度已经呈现瓦解之势。颜真卿起而建立楷书新典范,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种心经呈理反映。但是,规矩森严的楷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有距离的,因此唐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便集中表现在行草书方面,古典的典范终于让位给个人主义的抒情作风了。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颜真卿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伯文稿……等。他和唐诗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作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 130 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但笔画横细竖 粗及捺脚空腹过大之处,在学习时应求其神韵,不应单纯追求形似。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还有《争座位帖》、《裴将军帖》等。《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岑勋撰文,徐浩题额。字体匀称,丰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 725 年)四月立。碑存陕西西安碑林。第三章、赵孟頫楷书特点赵孟頫(公元一二四五年一三二二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宋朝皇室的后裔,元朝取代宋朝后,经当朝上层多次劝说,出山进入朝廷,做了元朝的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封魏国公,后终辞职隐居家乡,潜心于书画文辞和山水闲雅之间,从不问政事。赵孟頫博学多才,除通晓音乐,擅长文辞,精于文物的识别外,书法上篆、隶、楷、行、草无所不工;绘画上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所不精。他是一位开一代风气,影响百世的著名书画家。赵书的代表作有《妙严寺记》、《胆巴碑》、《三门记》、《寿春堂》等。其主要特点为:崇尚平和静穆,浅近易学,运笔周正。赵字追求不激不历、温润娴雅的晋代书风,正是“二王”的写照。结字俊美灵秀。素以遒美秀逸著称,采用平稳匀落的结字原则,笔画的收放、穿插,结字的疏密、布白,字形的大小、宽窄,都纯出自然,显示了他的高超技艺。用笔遒劲挺健,笔圆带方,流动带行。赵字继承了晋、唐书法的法度,坚持中锋运笔,点画圆润华滋,线条富有弹性,外似柔美而内实坚钢。他吸收并灵活借鉴了唐代大书法家李北海的用笔方法,在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因而形成了赵字的主要特征之一。三、习题一、临摹请完成一件临摹作品,内容为《胆巴碑》局部。需落款,可加盖印章,亦可不盖(临摹作品素材自备)。 考核要求:1、 每名考生两张三尺宣纸,一张用于草稿,一张用于书写考试作品。考生自带笔墨并准备现场临摹素材等,参加所属学习中心组织的集中期末考试。2、 考生需将考试用章贴于考试作品的左下角。 3、 考试后作品由学习中心当场收集密封,随期末试卷一起邮寄回学院统一批改,草稿纸不用上交。四、习题答题指导(仅供参考)(一)临摹答题指导:临摹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古代经典碑帖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临摹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线线角度:要注意每个笔画的角度是什么样的。线位置:要注意每个笔画与每个笔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字中放在什么位置。线长度:要观察到一个字中不同的笔画,哪个长、那个短,长多少、短到什么程线宽度:很少有人注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粗细对比,往往写成一粗细。笔画失去了粗细,结构内部的空间(内白)肯定也就不准确了。2、结构:左右对称:明确左右部件关系要对称,不可过于歪斜。疏密得宜:笔画多的字如何处理密集笔画,笔画少的字如何处理少的笔画空间。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字。这些刻划符号都是我们的祖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们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奇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它们的创造者们运用高度概括,大胆夸张的手法,汲取大自然的精华,移客观物象,用极朴实而简炼的点、线、面来表示,具有原始文化自然、质朴、神秘、烂漫等特点,是他们对美的体验和创造。原始刻符具有绘画和文字两重性,是中国文字的雏形,是抽象的书法造型艺术,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和先导。汉文字的产生,就是由原始的符号开始,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定形到有定形,从无规律到有规律,逐渐发展成熟的。半坡刻符是指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半坡人的陶文刻画符号。半坡遗址发现于 1953 年,位于西安市东郊滻河东岸,是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 6 千年左右。考古工作者发现彩陶上有大量的刻划符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些刻符大多保留在彩陶上,发现有 100 多例,50 多种。这些符号大部分是在陶器未烧成之前刻上去的,也有陶器烧成后或者使用后刻划的。在原始社会中,还没有文字时,人们最初用这些刻符来记事。这些符号,经专家考证,已接近汉字的固定形状,是汉字的原始形态,被称为“字形刻划符号”,简称“半坡刻符”或“半坡陶文”。4、甲骨文简述:(1)甲骨文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即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为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这里曾是殷商王朝的都城,后因武王灭殷,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便成为废墟,即所谓“殷墟”,所以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2)先由清王恣荣得到重视,之后刘鹗出版了《铁云藏龟》,罗振玉又广泛搜集甲骨,编辑出版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等 6 部甲骨文著作。同时,他还出版了《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等,确定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为河南安阳小屯村。从此形成了一门关于甲骨文研究的学问甲骨学。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1928 年-1934 年,董作宾曾 8 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二书,共选录抗日战争以前 15 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 片。1931 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1933 年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了甲骨断代学说,确定了甲骨文的 10 项断代标准,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 5 个时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还根据甲骨资料探讨殷代年历之学,著有《殷历谱》。5、西周金文的分期及书艺特点第一、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继承了商代金文的风格,笔画肥美,有尖状肥笔,其形如刀或蝌蚪,有游动的曲笔,婉转多变,被称为“波磔体”,和甲骨文的方笔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笔法特点主要来源于商代的“族徽”,多保留象形文字的特点。结构无规律,字形大小、长宽、方圆不等,字无定形,一字多写,合文是普遍现象。这一时期的金文代表作品如:1976 年在陕西临潼零口出土的武王时的《利簋》,清代道光初年在陕西岐山京当出土的康王时的《大盂鼎》,1976 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庄白村出土的昭王时的《折觥》等。第二、周中期金文。主要指周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周金文逐渐脱离了商代和周初的风貌,用笔上的肥美逐渐变为以线为主的中锋,象形和修饰的意味也渐渐消失。方圆笔兼用,字形渐方,端庄匀称,章法谨严,通篇美观。至此,西周金文书法的风貌基本形成。布局上出现有界格,但有收有放,不被界格所约束,生动大方,自然多变。这一时期的金文代表作品如 1975 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穆王时的《卫簋》,还有 1976 年在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的恭王时期的《墙盘》等。 第三、周晚期金文。指周厉王、宣王、幽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周金文,图画文字完全消失,用笔遒劲苍健,淳厚古朴,结构规律更强。字形大多以纵长取势,中锋用笔,自然圆浑,被称为玉著体,是西周金文的纯熟时期,为后来的秦系文字《石鼓文》和秦小篆奠定了用笔和结字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如: 1980 年在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的宣王时的《多友鼎》,以及清代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毛公鼎》和清初出土于陕西风翔的《散氏盘》等。6、陈仓石鼓:指石鼓文由于石鼓出土于陕西宝鸡陈仓的石鼓山(即今陕西宝鸡市郊东南约十余里的渭河南岸,陈仓山[今作鸡峰山]之北阪),所以诗人杜甫则称它为“陈仓石鼓”。石鼓诗歌通过从秦之建立、立国、发展、创立帝业这一发展顺序,对秦人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贡献的先祖烈公及始皇帝的重大历史事迹进行了歌颂。既歌古也颂今,用诗歌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秦人创业发展的历史画卷。十个鼓包括:分别为: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汧沔鼓、灵雨鼓、作原鼓,吴人鼓、吾水鼓、而师鼓、马荐鼓。第二章 秦汉书法1、秦篆刻石特点(1)《泰山刻石》 ( 2 )《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 年)东巡登琅琊台而立。石原在山东诸城县琅琊台,后移置山东博物馆。1959 年移置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此碑漫漶严重,仅两面 13 行 86 字清晰。为秦刻石中最可信的一种。此碑篆法藏头护尾,中锋运行,宛转周到,活泼多变,意趣天成。 ( 3 )《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 年)东巡登峄山而立,为秦始皇刻石之始。石原在山东邹县峄山,久佚。重摹刻本有七:即长安本、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长安本石今存西安碑林。杨守敬评此本“笔画圆劲,古意毕臻”。此本虽为复制,但犹有斯篆遗意,笔道圆劲,字迹清晰,为习小篆之佳本。(4)《会稽刻石》 2、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至两汉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1)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 1.7 米,宽约 0.86 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 20 行,满行 45 字;碑阴分 5 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 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2)礼器碑。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 1.5米,宽 0.73 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 16 行,满行 36 字,碑阴 3 列,列 17 行;左侧 3列,列 4 行,右侧 4 列,列 4 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3)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元年(公元 168 年)九月立,是 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碑 23 行,行 36 字,隶书。碑阴存题名二列,字甚漫漶。碑额阳文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二行之间有竖格线。碑原在山东汶上县西南十五里郭家楼前,清雍正八年汶水泛滥,碑陷卧,后重立。现藏山东泰安岱庙。存世最早的拓本为明本,首行“方”字,第六行“都尉将”的“将”字未损。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1、魏碑简述(1)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588 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是南北朝书法的代表,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集中在河南、山东、陕西。留存最多的首推河南洛阳,其次是山东泰山、冈山、尖山、铁山、云峰山、天拄山等,还有陕西汉中、耀县、富平、铜川等。其中尤以北魏的书法最为突出。(2)郑道昭是南北朝时期有名传世的著名书法家之一,家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开封人。他曾在山东做官,生平主要活动在洛阳、山东一带。山东云峰山留下了郑道昭许多摩崖刻石作品。云峰诸山的北魏刻石共有 40 余种,其中以《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登百峰山诗》最为著名。 (3)钟繇:151 年-230 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他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4)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 192 年),字伯英。汉族,瓜州县(今属甘肃酒泉市)人。东汉书法家。出身官宦家庭。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与钟繇并称于“钟王”。2、魏碑分类(5)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始平公造像记》、《尉迟造像记》、《郑长猷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等,陕西耀县药王山碑林亦以北魏造像题记为著名,其中《姚伯多造像碑》、《魏 文朗造像碑》、《三宝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魏碑书法精品。墓志:北魏墓志以书法著名者有《元怀墓志》、《元桢墓志》、《崔敬邕墓志》、《元简墓志》、《元羽墓志》、《元珍墓志》、《刁遵墓志》、《元晕墓志》、《张玄墓志》等。(1)碑刻:《中岳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2)摩崖:《郑文公碑》、《论经书诗》、《白驹谷题字》、《东湛石室铭》、《观海童诗》、有陕西汉中的《石门铭》、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焦山的《瘗鹤铭》等。第四章 隋唐五代书法1、唐代擅长行书的书法家( 1 )陆柬之: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是虞世南的外甥,少时得笔法于虞世南,后直溯二王,善于运笔,筋骨丰厚。张怀瓘列其行书入“妙品”。传世作品有《陆机文赋》《五言兰亭诗》《急就章》等。以行书《陆机文赋》为代表,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楷、行、草相杂,自然和谐,尤见晋人遗风,韵法双绝。 (2)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其《九成宫醴泉铭》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主要作品还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等称名于世。 2、颜筋柳骨(1)颜真卿(709—785 年):字清臣,京光万年(今陕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又称“颜鲁公”。颜真卿是唐代最具有创造性的杰出书法家,其书法诸体皆工,尤以楷书和行草书著名,雍容壮伟,气势磅礴,表现了盛唐的时代风貌。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书法的影响,摈弃了以姿媚为尚的风气,一变古法,创造了新时代的书风。其楷书雄伟端庄,天骨开张,用笔杂糅篆籀,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结字一改初唐诸家的瘦长而为方形,变侧身取势为正面示人,外圆内方,正而不拘,庄而不险,笔法浑厚雄强,笔力内含,中锋用笔,点画对比强烈,饱满稳实,多力丰筋,浑厚圆润。颜真卿又精于行草书,遒劲郁勃,点画飞扬,流畅厚实,自然美妙。代表作品有:楷书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藏怀恪碑》、《郭家庙碑》、《大唐中兴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元结碑》、《八关斋记》、《李元靖碑》等,行草书有《祭侄文稿》、《祭伯父稿》《争座位稿》、《蔡明远帖》、《刘中使帖》等(2)柳公权: (778—865 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历官四朝,曾任校书郎、左拾遗、待书学士、工部尚书、太子少师等,人称“柳少师”。代表作品有:《金刚经》、《冯宿碑》、《复东林寺碑》等结体严谨平稳,字体小而灵巧,具有晋唐以来楷书的劲媚意趣;《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一变晋唐姿媚之风,创造出一种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现开阔的风格。3、颠张狂素(1)张旭:(675 年~约 750 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草书著名,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书法与怀素齐名。他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往往大醉后作草书,并挥手大叫,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创作时出现了如醉如痴的状态,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2)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他性情疏敏,不拘小节,嗜酒如命,一日九醉,人谓之“醉僧”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 《自叙帖》,纸本墨迹卷,怀素书于公元 777 年(唐大历十二年)。大草(狂草)书,凡一百二十六行,首六行早损,由宋代苏舜钦补成。《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其笔势狂纵,奔腾跳荡,活泼飞动,气势恢宏,飞动洒落,狂放不羁,达到浪漫主义创作的高峰,疾速诡奇,千变万化,不可揣摩,兴之所至,不计 工拙,以情为线,以气为主,气势迭宕,韵味无穷。《自叙帖》境界高,气势好,韵味妙,得自然之助,发肺腑之感,以情作书,无拘无束,成为书法意象美的典范。第五章 宋元书法1、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书法特点是平淡天真、有才学气和书卷气。代表作品有:《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卷》《黄州寒食诗帖》《归去来辞卷》《新岁未获展庆帖》《书李白仙诗卷》《洞庭春色赋》等。 苏轼以自己深厚的才学修养加之传统的书法功底,创造了宋代行书的独特风格,开了一代新书风,这一点是苏轼对宋代书法的重要贡献,自此以后,重才学修养,重文人书画,成为书法发展的新趋势。苏轼的行书以“平淡天真”为主要特点。他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所谓“意造”,实际上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发挥个人见识。“无法”是自出新意。其行书学颜真卿而得其骨,法杨凝式而得其姿,参李邕而得其势,取众家之妙,于笔墨酣畅之中求天真平淡,不计较点画位置,不在乎肥瘦得失,而重才学情感的宣泄,情之所至,自然美妙。所以他说:“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他并不是为自己开脱辩解,的确是创造了一种平淡天成,自然美妙的书艺新境界,正如王文治诗云:“坡翁奇气本超伦,挥洒纵横欲绝尘。直到晚年师北海,更于平淡见天真。”苏轼书法的特点是字里行间洋溢着才学气和书卷气,继二王之后,创造了中国书法文人化的最高境界,这正是其才学所致。苏轼博学多能,加之天才横溢,故其书变化无穷,时出新意。他曾自言:“吾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黄庭坚也谈到:“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所以非他人终所及尔。”2、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卷》《华严疏》《诗送四十九侄帖》《送张大同题记》《诸上座帖》《刘禹锡竹枝词》《廉颇蔺相如传》《花气诗帖》。3 、米芾 (1051—1107 年 )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襄阳(今湖北襄樊),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或“米襄阳”。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 米芾的书法取苏黄之长,却又自出新意,越唐取晋,尤得力于王献之。米芾极尚魏晋,取其平淡古雅,自然天成。米芾运笔如飞,快而能收;结体飘逸,不重法度,特具气势。宋人行书以势取胜,多用虚锋,飞白多而墨趣浓,米芾最突出。他取苏轼的翻笔作书,取黄庭坚之纵势,天真自然,独具风味。他曾在《论书帖》中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各各不同。”米芾的书法以行草著称,除了取苏黄之长,上溯晋唐,以晋人风韵为根基外,又参之以六朝书法,收笔出钩,尤得力于六朝碑版,厚重沉着。对米芾的书法历代有较高的评价,苏东坡评其“超逸入神”。又云其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王文治诗云:“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米芾确是一位集古出新的行草大家,其行书纵横跌宕,潇洒俊美,以侧险取胜,只重气势韵味,不计工拙得失,飘然欲仙,放浪形骸之外,重点发挥了晋人那种无拘无束,潇洒自然的风度,为行书集大成作了突出的贡献。 米芾的代表作品有《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帖》《多景楼诗》《论草书帖》《淡墨秋山诗帖》《砂步二帖》《张季明帖》《晋纸帖》。4、蔡襄:(1012—1067 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进士。曾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又以枢密直学士知福州,后拜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以 “端严温厚”的楷书为著名,“平和蕴籍”,为世所重。其行书取法于虞世南上溯二王,有晋人萧散淡雅之风度,又出入颜真卿、杨凝式,形成自家风貌。代表作品:楷书《万安桥记》、楷书《昼锦堂记碑》、楷书墨迹《谢赐御书诗》;行书有《自书诗卷》《纡问帖》《暑热帖》第六章 明清书法1、富有创造性书家(1)徐渭:(1521—1593 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或作天池山人,晚号青藤道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代表作品老辣凝重的《草书七绝诗》、欹侧多姿的行书对联《水夕苍蚊残夏扇》、雄强洒荡的草书《杜甫秋兴八首》、恣肆奇崛的草书长卷《青天歌》、有气势酣畅的草书《题画诗》。(2)黄道周:(1585—1646 年),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独擅“草、隶”,峭厉圆浑,紧劲连绵,以横势胜。楷书也带有隶意,笔画凝重,方劲峭拔,别具风神。其特点在于直入钟王,努力寻求钟王的创造精神,以拙寓巧,婀娜刚健,率直自然,法古创新。代表作品:小楷《诗翰册》《张溥墓志铭》《周顺昌神道碑》;行草书有《行书五律诗》、《草书七言诗》《七绝律诗轴》《山中杂咏帖》、《洗心诗轴》等(3)倪元璐:(1593—1644 年)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天启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崇祯末李自成攻陷京师,自缢而死,谥文正。代表作品《五律诗轴》《题画诗轴》《郊行诗册》《草书七言联》《左思蜀都赋诗》。其行草书则多取纵势,上下翻连,自然流荡,无拘无束。用笔中锋,结体紧密,奇趣横生,妙然古今。 2、明代“中兴三大家”指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三人皆擅长小楷、行书和草书,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1)祝允明:祝允明书法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如《草书自诗卷》、《致元和手札》、《草书千字文卷》、《王文恪公卷》等(2)文徵明:文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3)王宠:王宠(1494 年--1533 年),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3、晚明四大家代表(1)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其楷书取法颜真卿、柳公权,行草书宗李邕、杨凝式、米芾、赵孟頫,上溯二王,自成一格。所以董其昌的书法以“清远平淡”胜,有颜真卿的率直,柳公权的瘦劲,李邕的奇崛,杨凝式的疏朗,米芾的跌宕和赵孟頫的圆熟及二王的风韵。集古法之大成,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2)张瑞图:字长公,号二水,又号白亳庵主,晚称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人其行草书学 孙过庭和苏东坡,用笔多露锋,转换多方折,呈三角形交叉。起笔势长而锋露,横画排叠,短画狼藉,结构取横势,注重左右借让,善用粗笔和排叠的横画,节奏感强,有新意,有个性,抒情味浓。第七章 近现代书法1、沈曾植(1850—1922)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其祖父,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人称“小湖先生”。曾国藩是他祖父沈维鐈的学生。可惜的是沈曾植八岁时,其父沈宗涵逝世,家道衰落。他从小跟母亲诵读唐诗,通音韵之学。虽因家贫,而读书之志,未尝一日废过。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他是书法大家。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钊;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爨”,体势飞动朴茂,个性强烈,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沈曾植为书法艺术开出了一个新境界。他的复古意识与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不同,书学上也不像包世臣那样钻牛角尖,而是主张古今融合、南北相济、以期相生相发的境界。在实践上,他非常大胆地运用“抽锋”、“卧笔”等技法、手段,如果用正统的眼光来看,觉得有些偏颇;如果用新理异态的效果来看,恰到好处。 成就与吴昌硕相伯仲。融汇碑帖之学,博取厚积,开拓了行草书的发展道路,丰富了碑学的表现力,代表着碑学的发展高度。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书法家皆受沈书的影响。2、谢无量(1884~1964),男,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甚为赞异,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先生不以书家自称,他是一个学者,他把书法和诗都作为抒写自己胸襟的一种方式。他真正花费在书法上的时间也多是用于读帖,他与鲁迅是同种类型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好像是不讲求法,而那些耐人回味的东西却自然随意地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是学养、天分和对书法传神写意的本质特点的超悟成就了他们的书法。观其书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复体味中便发现他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同时也受了些沈曾植书法的影响。3、李叔同(弘一法师),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1880 年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 年圆寂于泉州。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飘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以碑版为面目,受西方画理与佛教精神的影响,既表现为超尘脱俗,不 食人间烟火,又弥漫着对于人世的大慈大悲和大关怀,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4、于右任(1879 年-1964 年),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笔名“神州旧主”、别署“骚心”,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诗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尊称“元老记者”。  于右任精书法,尤擅魏碑、楷书、草书。初学赵孟頫、“二王”帖学,后广为搜索、临摹南北朝碑版墓志,绝去帖学的靡弱,融北碑行草于一炉,形成天骨开张、势状雄强的行楷体貌。早在 20 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1932 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中国汉字的草体书法,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 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有“近代书圣”之誉。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5、沈尹默(1883 年-1971 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陆维钊评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抗战胜利后即辞职监察委员,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高风亮节。1949 年以后,他亲自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基本杜绝康有为的理论,坚持研习传统的帖派书法,所书流美生动、韵致清雅,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因帖学行草书自董其昌以后的三百多年间无复大观,因沈尹默的成就刷新了人们的耳目。沈尹默儒雅的行、楷书,对传统做了综合性的继承,而且在传统文化低落的年代,对书法家和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引导。(二)楷书创作重点知识复习第一章、欧阳询楷书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世人以欧体相称,其时书名远播域外,高丽亦曾遣使求书。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之笔势,主要受北派书风影响,但又兼容南方“秀骨清相”之气象。入唐以后,渐臻佳境。“欧体”书承“王书”,都“风神严于智永(张怀灌语),于是,它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与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大家”。“欧体”的艺术特色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故历代诸家,无不取法唐人。“欧体”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为后人楷法之师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妙。对于欧阳询书艺特点之评说,历来众说纷纭。《新唐书··欧传》:“欧初效王书,后险劲过之,固自名其体。”张怀灌《书断》:“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