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地貌
发布时间:2023-04-22 17:04:09浏览次数:108 海岸带地貌知识点一:波浪作用流水作用在地貌中是特别普遍的,在湿润带地区,水主要是以常年的河流为主;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以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溶蚀作用为主;在干旱区主要是以暴雨径流形成的沟谷流水作用为主;在寒冷区则是以冰川作用为主。而在海岸带,水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一、深水区波浪作用的特征主要是海床,床底的波浪作用。波浪作用与物理中的波的传播形式类似。下图为水质点的运动轨迹。波浪从左往右传播,水质点是做顺时针运动,有波峰 、波谷 。水平方向的传播波浪向前传播,水质点围绕质点中心做圆周运动,圆周的直径等于波高。波峰通过时,水质点位于圆周轨迹的上部,水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相同;波谷通过时候,水质点位于圆周轨迹的下部,水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浪传播方向相反。垂直方向的传播在深水波中,水质点运动的圆周直径(波高)随水深增加而减小。当水深按等差级数增加时,波高(水质点运动圆周直径)按等比级数减小。在海面以下一个波长的深度处,水质点运动轨道的直径只有海面波的。水深0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1波高1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水深:以波长 为单位,海区一般的波长是 ,可以假定为 ,方便计算理解;波高:以海面波高为单位,海面波高约为几米,可假定为 米。在海面,波高是 ;在水下 深时,波高是;在水下 深时,波高是 以此类推。波基面外海传来的波浪进入水深小于 波长的浅水区时,波浪中的水质点才比较明显地扰动海底,通常把 波长的深度看作波浪作用的极限深度。把 波长水深的面叫做波基面。如下图,在海洋底部,有一种现象,有一连串的火山锥,锥体顶面是平顶的,高度几乎一致。这是由于,火山喷发一开始形成的火山锥,高度是比较高的,此后火山需要稳定一段时间,蓄积能量,在火山锥上距海面 波长的高度上会受到波浪的扰动,而受到侵蚀, 波长下面的部分则不会受到侵蚀。在大洋中脊,推动洋壳向两边移动,火山锥就会像传送带一样,传送到两边,接着又有新的火山发育,喷发,形成新的火山锥,如此反复,又由于受到波浪扰动的作用,就形成了这样的,椎体顶部是平的,高度又基本一致的一连串的火山锥,这种海底平顶山称为盖约特山。
二、浅水区的波浪变形波浪传入浅水区后,海底深度深度小于 波长时,波浪变形。因为在近岸,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上部分还是圆,没有受到海底的影响,下部分受到海底影响,发生变形,呈现出上圆下扁的形态。即上面的弧度要大于下面的弧度,但是水质点经过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时间是一样的,都是 周期。这是因为,波峰经过时,水质点处于轨迹上半部,呈向岸运动,速度较快;波谷通过时水质点处于轨道下部,呈向海运动,速度较慢。向岸和向海就会有这种速度的差异。波浪离岸愈近,水深愈浅,变形愈强烈,水质点向岸和向海速度的差异愈大。波浪变形会导致很多现象,包括波浪破碎。波浪破碎在深水区水质点的传播路径是对称的,在浅水区由于水质点沿椭圆轨道向岸和向海运动速度的不对称性,使波峰的传播速度大于波谷,由此波形线的前坡逐渐变陡,后坡变缓,以至波形发生局部破碎。意义:波浪通过浅水区,由于波浪变形和破碎,波能逐渐消减。意味着越靠近岸,波浪的作用越小。波浪变形的类型波浪变形可以分为破浪带、碎浪带、激浪带(激流带)。破浪带是波能降低,波浪局部破碎并可恢复前进的一段;碎浪带指水深较浅波浪连续性碎的一段;激浪带指接近水边线,波浪完全破碎并在惯性力作用下形成进流和退流的一段。波浪折射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浅水区之后,波向线与海底的等深线或岸线斜交时,由于海底的磨阻作用,波向线逐渐发生偏转,趋向于和等深线或岸线垂直的现象。波浪先靠近岸的一侧因为进入浅水区,速度开始变慢,远岸的波浪速度大于近岸,慢慢波浪就发生折射,结果是趋向于和等深线或岸线垂直。因为波浪折射作用,波浪与岸线垂直。岬角处波能辐聚,造成侵蚀;海湾处波能辐散,造成堆积,原来弯曲的海岸线逐渐变得平直。
知识点二:海岸地貌一、海蚀地貌的发育进程、海蚀作用包括四种形式:波浪的撞击作用,是机械作用,对海岸的拍击;空气压缩作用,海岸上有海蚀洞,当海浪拍过来时 ,洞里面的空气没有及时排出去,收到波浪的冲击空气压缩,对海蚀洞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洞穴的围岩有破坏作用,若洞的顶部厚度不厚,还可能直接被冲破;磨蚀作用,因波浪在近海岸对海底进行扰动,卷起、携带大量的泥沙,而对海岸有磨蚀作用;另外还有水的溶蚀作用。、海蚀作用的发育进程海蚀地貌有两个模式的发育进程。()海蚀平台的发育,长期的波浪作用会掏蚀海岸线基岩的底部,底部形成空洞,上部的岩体失去支撑,发生崩塌,岸线开始后退,形成陡崖,称为海蚀崖,海蚀崖前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当海蚀平台会越来越宽,波浪近岸经过的浅水区(海蚀平台)的范围就越广,波浪破碎,波能消减得就越多,到达海蚀崖坡脚的能量就越弱。当海蚀崖最宽,波能就会完全被消耗,就不再有多余的能量去侵蚀海蚀崖。()第二种是由于波浪对岬角两侧侵蚀,先形成海蚀拱桥,再不断侵蚀,就会形成海蚀柱。最后可能会继续侵蚀导致海蚀柱崩塌。下图就综合了以上两种海蚀地貌的发育模式,岸上有阶地是由于海蚀崖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构造运动导致地壳抬升,在此基础上继续发育海蚀崖和海蚀台地,最终形成了这种地貌。波浪侵蚀海岸导致海蚀崖的崩塌滑坡,下图海蚀崖的崩塌与滑坡是以岩石层面为不稳定面,而且岩石为石灰岩,同时可能还会发育喀斯特地貌。二、泥沙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堆积特征是什么?概念:泥沙横向运动:波浪传播方向与岸线是垂直的;泥沙纵向运动:波浪传播方向与岸线是斜交的。
、泥沙横向运动的堆积特征中立点假说): !"曾科维奇(#$%&'()*+,)。假设条件:波向线与岸线正交,波浪作用强度不变;水下岸坡坡度均一,坡度不大(浅水区范围很广);水下岸坡由粒径相同组成物质一致;底部无回流。- 进:进流,水质点在圆周轨迹上半部分;- 退:退流,水质点在圆周轨迹下半部分;.:重力。岸坡的下部:- 进小于 - 退/.,泥沙向坡下运动。岸坡的上部:- 进大于 - 退/.,泥沙向坡上运动。中间必有一点, - 进0- 退/.,泥沙不发生净位移(泥沙在运动,但是一个周期会回到原点),此点即中立点(!,平行于岸线中立点的连线叫做中立线!。中立线两侧出现两个侵蚀带,两个堆积带,各呈凹型坡面,波浪的作用最终改变水下岸坡的坡形。最终,剖面上的泥沙做震荡运动,不发生位移,这个凹形剖面称为海岸均衡剖面 123!。形态上呈一个圆滑的下凹曲线。泥沙纵向运动的堆积特征外海波浪进入浅水区到达海岸时,其传播方向往往与岸线斜交,这时每一个泥沙质点所受到的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就不再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两种力的合力作用下,泥沙沿海岸有一定的位移,这就是泥沙的纵向运动。泥沙纵向运动的速度与波浪作用方向和岸线的夹角大小有关。一般当夹角等于 4时纵向移动速度最快。
纵向运动形成的地貌:湾顶滩(凹岸填充);沙嘴!和拦湾坝22!接岸!;连岛坝与陆连岛封岸!。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交汇的地带,一般可分为后滨、前滨、临滨和滨外几个部分。波浪,特别是浅水区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普遍最活跃的因素。在波浪和其他海岸营力的共同作用下,可形成复杂的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其中海积地貌,有些主要是在泥沙的横向移动中形成的,有些主要是在泥沙的纵向移动中形成的。根据海岸发育的条件及其形态,可将海岸分为多种类型。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内容,请在学习资源继续了解本章拓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