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
发布时间:2024-06-20 11:06:10浏览次数:21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关键能力针对讲关键能力 1 解答选择题针对讲 1:错解诗句意思理解诗句,要从标题入手,留心注释,联系写作背景和典故含义。另外,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准确理解。针对讲 2:形象概括不当古诗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其他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要深入体会诗句内涵,联系诗人生平;概括景物和事物形象要感知写景句渲染的氛围。针对讲 3:错析思想感情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开拓意旨或表现力最强的字词,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情趣性,它是窥探诗歌思想感情的窗口。针对讲 4:错析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等,凡是相关表述,都要特别关注,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做出判断。针对讲 5:语言风格表述错语言风格,是指不同作者的作品,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语言特色,包括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设题时,有时会打通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要注重积累。例 1 (2019 课标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物形象)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句理解)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句理解)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思想感情)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紧扣诗句内容,对照选项,逐一分析。A.一、二句分别写“花草”“燕子”,用“齐”“飞”两个动词简笔描绘画面。正确。B.“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C.诗的五、六两句明白如话,一句写农妇衣着,一句写农父衣着。正确。D.“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是听觉描写,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心情愉快。正确。[答案]B例 2 (2018 课标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精卫词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技巧)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句理解)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诗句理解)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答案 A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五、(2021 新高考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分)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 B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 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六、(2021 新高考Ⅱ,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 分)示儿子陆 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 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答案 C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 分)答案 ①“道在六经宁有尽”是说熟读六经,永不停止对道义与真理的探寻;“熟读周公七月诗”是说一定要熟读周公的七月诗啊,其中“七月诗”是一首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②二者统一融合,一是统一于“道”,“七月诗”包含在六经之中。诗人认为,“道”既包括宇宙运行、社会发展的“大道”,也包含自然规律、平凡生活之道。二是统一于“人”,人要全面发展,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不能脱离平常生活,不仅要重视提升自身修养,而且要注重实践。③相对于儒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轻视劳动的做法,这是巨大的进步。七、(2020 新高考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 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答案 B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 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八、(2020 新高考Ⅱ,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 分)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 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答案 B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 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3 年模拟一、(2023 届山东潍坊 10 月联考,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分)桐竹赠张燕公李伯鱼北竹青桐北,南桐绿竹南。竹林君早爱,桐树我初贪。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注]。栖食更如此,余非凤所堪。[注] 《庄子·秋水》:“夫鹓刍鸟(传说中与凤同类的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子的果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青桐和绿竹一南一北相对,诗人见到后触景生情,引发了感慨。B.张燕公早就喜欢竹林,而诗人刚刚喜欢桐树,两人各有所爱。C.能够吸引凤凰栖息和食用果实,青桐和绿竹没有什么可惭愧的。D.本诗语言平易,虽有用典但并不晦涩,而情感表达深挚恳切。答案 B 2.诗人写这首“桐竹”诗赠给张燕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借桐竹能吸引凤凰栖食,赞美张燕公有为人敬仰的人格魅力。②桐竹有凤凰所不能匹敌的其他品质,赞美张燕公有其他高尚的品德。③表达了劝勉、惺惺相惜之情。二、(2023 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月考,15—1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9 分)梅花绝句·之三陆 游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早 梅李公明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陆诗和李诗均写梅花,两首诗都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B.陆诗写梅花的“花中气节”,将梅花与其他花形成对比,以突出梅花。C.李诗“东风”“西风”包含了气温变化,以“才”“又”表现变化之快。D.李诗以山中群木的叶落衬托梅花“吹不尽”,表现了梅花的美好姿态。答案 A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梅花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答案 相同点:两诗中都抒发了坚守高洁、顽强坚韧之情。陆诗以“雪虐风号”体现艰难的处境,以“愈凛然”“最高坚”抒发顽强坚韧、高风劲节的情感;李诗以“群木”的“叶叶空”来体现凄寒的环境,以梅花“吹不尽”“新白抱新红”来抒发坚守自我、高洁坚韧的情怀。不同点:陆诗还包含着怀才不遇的孤苦寂寞和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以“飘零去”体现内心的悲苦,以“耻向东君更乞怜”体现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而李诗则无这种情感。三、(2023 届湖南郴州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分)春宿左省①杜 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注] ①左省: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②玉珂:马铃。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描绘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B.颔联为实写,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语意含蓄双关。C.“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D.最后两句交代“不寝”的原因,“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戛然而止,有悠悠不尽的韵味。答案 B 2.颈联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请你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刻画心情很细致。如“听”“想”分别为动作、心理描写,描写了夜中值宿时的情况,写诗人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可谓刻画心情很细致。②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 , 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 ,另辟蹊径,独出机杼,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可谓构思新巧。四、(2023 届湖北武汉一中月考,15—16)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9 分)鹧鸪天
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注] 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答案 A 2.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6 分)答案 《鹧鸪天》中,词人嗔怪屈原情思不足,没有眼光,独独遗漏桂花。借为桂花鸣不平,来表现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对高洁品行的追求。《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五、(2023 届福建漳州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分)立秋日曲江忆元九[注]白居易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注] 元九: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挚友,当时被贬江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立秋时节,诗人独自徘徊于曲江边,孤寂、失落的心绪跃然纸上。B.诗人由近处秋蝉寥落的鸣叫声想到了远方的朋友,心里顿生挂念之意。C.眼前景象唤起了诗人对与友人同游曲江和江陵的回忆,心里充满欢乐。D.本诗语言朴实平易,在娓娓叙述中流露出对友人真挚炽热的思念之情。答案 C 2.诗人怎样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虚实结合。描写诗人秋游曲江时,想到友人身处遥远的江陵,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②运用想象。设想友人虽处异地,但此时的情感应与自己一样充满相思的愁苦。六、(2023 届广东广州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 分)小 溪李 纲[注]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漾月乍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注] 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力图革新内政,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答案 D 2.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句在写法上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6 分)答案 同:两者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异: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外出游玩,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诗作者李纲力图革新内政,但多次遭罢免,尾联写自己不能长久停留与眼前景色无关,实则正话反说,表达了自己身为逐客,不宜久留冷清之地,怕勾起感伤凄楚之情。七、(2023 届广东部分学校 10 月联考,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 分)示爽[注](节选)韩 愈宣城去京国,里数逾三千。念汝欲别我,解装具盘筵。日昏不能散,起坐相引牵。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座中悉亲故,谁肯舍汝眠?[注] 爽:疑为韩愈侄孙韩湘的小名。韩湘,字北渚,唐穆宗长庆三年考中进士,同年冬,赴任江南西道府僚佐,韩愈作此诗送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二句写宣城离京城遥远,预示韩湘这一次是远行。“三千”,只是个概数,意为路途很远。B.“念汝欲别我”交代设宴的原因,“解装具盘筵”描写准备宴席的情形,言辞质朴,却别有情味。C.五、六句写席间人们坐着又站起来,站起来又坐下去,天黑了,还不忍散去,突出了聚会难得。D.最后两句写在座的一个个都是韩湘的亲戚故旧,人们都不肯“舍汝”而眠,突出了别意之浓。答案 C 2.请简要赏析诗句“冬夜岂不长?达旦灯烛然”。(6 分)答案 ①“冬夜岂不长?”运用反问语气感叹时间过得太快,突出了对韩湘的恋恋不舍。②“达旦灯烛然”,借助环境氛围烘托,表达了亲戚故旧对韩湘的关切与牵挂之情。③用语朴实自然,蕴浓浓亲情于客观描述之中,读来回味悠长。八、(2023 届河北邯郸期中,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分)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②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 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当时被贬为朗州司马。元九:诗人元稹,行九,是作者好友,曾任侍御之职,当时因抗礼当权宦官被贬江陵(今湖北荆州)。壁竹鞭: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制作的马鞭。②美人:古诗中常代指俊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同处贬谪的境地,友人从千里外给诗人寄来壁州竹鞭,饱含牵挂、慰藉、鞭策、互勉之意。B.强调“美人”诚挚相赠和“郢客”细心封装,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友人的感激、对竹鞭的珍重。C.诗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优越的产地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壁州竹鞭的名贵。D.颈联借物喻人,借竹的品性来赞美好友元稹不惧权宦、不畏逆境的傲然不屈的心志气节。答案 C 2.本诗尾联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本诗尾联诗人联想何时能和好友元九一同策马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敲镫高吟;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答谢友人的关怀,借一杯美酒振作精神;③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结束贬谪生活的心愿,展现了诗人的乐观豪健之风,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九、(2023 届湖北枣阳一中月考,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分)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刘长卿①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欃枪②懒息机③。[注] ①刘长卿:祖籍宣城(今属安徽),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后迁居洛阳。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旅居江浙。②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此处喻指叛乱势力。③息机:熄灭机心,言归老或隐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江楼”“望”等词直接点题,并交代了写作背景——田园已陷百重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景,“平芜万里”与“无人去”、“落日千山”与“空鸟飞”各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浓郁的荒凉意味。C.颈联写景,视角由近到远,孤舟在水面上行进,变得越来越小,遥远的水滨树木苍苍,只有微微的影子,暗示诗人即将乘舟归乡。D.尾联中的“白鸥”“渔父”都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隐居田园生活的意思,这表明诗人原有弃官之意。答案 C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人登楼北望故园,思乡之情溢于言表。②对战乱的憎恶之情。遥望家乡,家乡已陷入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对战乱的憎恶油然而生。③放弃归隐、积极报国之情。面对眼前的情景,诗人不愿立即归隐田园,表示不平定叛乱决不熄灭进取之心。十、(2023 届江苏泰州中学月考,15—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9 分)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杜 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千岁鹤归②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夜凉溪馆留僧话,风定苏潭③看月生。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注] ①大中四年七月,杜牧任湖州刺史,大中五年八月将离任赴京,新任刺史到任交接时,诗人由官署暂移居乌程县霅(zhà)溪馆驿。②《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千年后化鹤归乡。③苏潭,湖州乌程县有苏公潭。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写百姓以“歌板之声”庆贺秋收,其中“万家”“处处”二语充分呈现了喜庆的宏大场面。B.颔联上句用丁令威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这与下句构成对比,刻画了诗人欲归不归的矛盾心理。C.颈联写驿馆内与僧人夜话,苏潭上看风定月生,这既可见出诗人之闲,又为下联写其感慨张本。D.尾联不避重复,连用三个“闲”字,写诗人卸任湖州刺史时的心理,表现他对闲适生活的期待。答案 D 2.有人评此诗说:“惟贤刺史胸中眼中乃能有此境界”,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贤刺史”这一评价的理解。(6 分)答案 ①从首联看出,诗人因百姓的欢乐而欢乐,显示出与民同乐的态度。②在诗的颔联中,诗人表达出对湖州的深深眷恋之情。③诗的尾联,表现出诗人在湖州的一年中忙于政务,如今在离开时才得有空闲观赏湖州的风景。以上都表现出诗人作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的形象。十一、(2023 届重庆第一次质检,15—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9 分)石州引①
贺 铸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注] 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曾与一女相爱,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阕首句“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早春时节天气的漠漠轻寒,又表达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B.本词由不同时空串接,由写眼前春景,到追忆昔日的画楼饯别,再回到如今的两地相思,别有情致。C.“顿成轻别”,在“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以景结情,意蕴悠长。答案 A 2.王灼《碧鸡漫志》载,“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原作为“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请问改句比原句好在哪里?(6 分)答案 改句,烟横水际、几点归鸿的塞外茫茫沙漠已融尽积雪,境界阔大,描写别后孤独之感;“东风销尽龙沙雪”点明词人所处的地点,交代前文所见所感的动因。原句,“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虽然也能表达孤寂之感,但明显境界不够宏大。十二、(2022 河北唐山二模,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 分)中 年郑 谷[注]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注] 郑谷,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三年考中进士,长期在京城做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用两个叠词分别描绘“云”和“天”,表现了西北春天辽阔暗淡的特征。B.对花无语、借酒浇愁两个细节,笔墨经济而含蓄,烘托了诗人复杂的心境。C.“苔色”和“雨声”一静一动,“寻”和“忆”一行一思,体现诗人心事重重。D.虽然年老体衰,人生迟暮,好在还可以研究作诗的技巧,这让诗人备感欣喜。答案 D 2.这首诗抒发了人到中年的复杂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新年到来,节序更替,引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年华老去的惆怅。②“寻故第”和“忆春田”,表现出诗人对往昔故乡的怀念之情及归隐之意。③借助翻出旧诗稿修改几遍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无聊、寂寞心绪。十三、(2022 山东聊城一中期末,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 分)留别南昌诸友翁 卷[注]衰颜怕被青铜见,病骨堪同瘦鹤群。出久并荒幽径菊,未归长忆满山云。春风岂识吟人恨,夜雨频于客舍闻。万柳百花好时节,别君愁绪乱纷纷。[注] 翁卷,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此诗当为诗人客居南昌所作,其时他正欲返回家乡,故以此诗寄寓离别之情。B.颔联中作者对幽径菊荒的想象及对家乡山云的回忆,表明诗人离开家乡已久。C.颈联以“春风”“夜雨”点明时令,意在表现时光流逝之快,转瞬又过去一年。D.尾联以乐景写哀情,用万柳百花之乐景衬凌乱愁绪之哀情,有倍增其哀之效果。
答案 C 2.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愁”的内涵。(6 分)答案 ①容颜衰老,病重体弱之愁;② 离家日久,思乡盼归之愁;③ 告别良友,依依不舍之愁;④ 离留两难,无从排解之愁。
D.(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除紧扣诗句内容、对照选项外,还要联系课内知识。A.“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B、C 两项,第三句中“但得”表明是设想,第七、八句中“朝”“暮”“羽折”“堕水”写尽精卫的艰辛。正确。D.需要联系课内知识,白居易的《观刈麦》是平白如话的诗风,和本诗语言风格相近。正确。[答案]A关键能力 2 解答简答题针对讲 1:理解思想内容理解思想内容,是古代诗歌阅读的核心任务,也是解答所有题目的基础。简答题有以下考查角度:(1)分析形象内涵;(2)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3)分析概括内容要点;(4)分析典故的含义;等等。[解题要领]① 从题材和题干入手,紧扣诗句,突出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②从意象入手,领会情感内涵。③从创作背景入手,结合题目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判断诗歌的时代内容。④从注释入手,把握特殊的深层内涵。⑤从课内积累入手,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情感态度。针对讲 2:鉴赏表达技巧[解题要领]① 审清题中要求,明确鉴赏的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结构技巧;分清鉴赏的是某个字、某句诗,还是整首诗;弄清需要鉴赏的表达技巧是一种,还是多种。②写法+效果,首先指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结构技巧,然后结合内容赏析其效果。针对讲 3:鉴赏语言1.炼字[解题要领]① 从词性入手。诗中精彩的字词以动词、形容词为主。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②从手法入手。如词类活用、拟人、化静为动等,可结合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③从语法规则上入手。诗歌语言不是日常语言,不合语法规则的字往往可以体现诗人的用心。2.语言风格[解题要领]① 这类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②注意从意象的类别和场景的大小等方面把握诗歌的基本风格,也可以依据对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的积累来赏析。例 1 (2017 课标全国Ⅱ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分析形象内涵)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析]本题从诗歌整体和课内积累入手,解答时需结合苏轼的生平和性格特点。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2.(分析典故的含义)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请结合全诗内容,简析典故的用意。[解析]答题时,从注释③入手,联系题目,结合苏轼和弟弟子由的兄弟关系,可推知答案。[答案]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例 2 (2017 课标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流露的情感。[解析]根据题干“结合诗句内容”,抓住关键词语,逐句揣摩诗句的意思,体会其中流露的情感。首联“群英”,颈联“先德行”“待公卿”,尾联“自惭”“鉴裁精”,是理解作者情感的关键。[答案](1)首联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2)颈联写考生都是各地精选的品行高尚之人,朝廷对他们寄予厚望,流露出作者爱才惜才的真挚情感。(3)尾联是作者自谦之词,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使命感。2.(表达技巧)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解析]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先分析表达技巧,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再次,分析表达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答案]① 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 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 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例 3 (2021 全国乙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词义理解)有人说,词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解析]本题将词义理解和描写技巧结合起来考查,关键点在“听”上,因后一句对应的字是“看”,为视觉描写;这个“听”字很容易被误解为听觉描写。[答案]不同意。因为此处“听”为“听任、听凭”之意,这里的“听”和听觉描写无关。2.(语言风格)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解析]本词采用第二人称,以与鹭鸶对话的形式展开全词:上阕劝说鹭鸶要怜爱潭中为数不多的几条游鱼;下阕希望鹭鸶饱食之后再乘清风悠闲归来。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亲切自然,表达了词人希望维护山水清幽和谐、物我和谐的愿望,流露出美好的生活情趣。通篇采用拟人修辞,将鹭鸶人格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答案]① 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 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例 4 (2022 浙江改编)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楼 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 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炼字)杜诗中有一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可谓诗眼,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妙。[解析]“空”字是诗眼,将下文景物都附着上伤感凄凉的情调。[答案]空。首句一个“空”字,点明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2.(分析情感,赏析写法)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解析]紧扣诗句内容分析情感,王诗后两句“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意思是皇家飞龙厩中的老马曾经学习过舞蹈,它现在听见音乐声,还习惯性地举头欲舞。“曾”“总”两个副词,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往日千秋节百匹飞龙舞马随着音乐起舞的盛大热闹场面的追忆,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骄侈佚乐的批判之情。杜诗后两句“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写紫苔的恣意生长:紫苔已经滋蔓到了勤政楼的大门上,可见如今的勤政楼是多么荒凉衰败。曾经勤政楼千秋节的盛大热闹场面已然不再,一派荒凉的楼前,只有紫苔称心惬意,任情滋蔓,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溢于言表。写法不同,王诗中的“总举头”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马的动作;杜诗中说紫苔“偏称意”,运用了拟人修辞,突出了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出荒凉的氛围。[答案]情感不同:① 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 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 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 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关键能力针对练针对练 1:解答选择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寄李儋元锡[注]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形象)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B.(诗句理解)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已”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C.(诗句理解)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D.(抒情方式)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来访的情感。答案 D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水调歌头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句理解)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B.(抒情方式)“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词句理解)“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D.(典故含义)“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意思,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答案 D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寄黄几复①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③蕲:通“祈”,求。④三折肱:古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句理解)本诗首句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显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B.(诗句理解)颔联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C.(人物形象)诗人借四立之壁写友人生计艰难,可谓无以支撑,从而突出他为官环境的艰苦。D.(抒情方式)诗歌最后一句以景衬情,以凄凉的景象,表达内心的不平和对人才的怜惜。答案 C 针对练 2:解答简答题(一)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温汤①客舍刘长卿冬狩②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君门献赋③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且喜礼闱秦镜④在,还将妍丑付春官⑤。[注] ①温汤:温泉。②冬狩:天子冬季出巡。③君门献赋:汉武帝读《子虚赋》,极为赞赏,主管皇帝猎犬的狗监杨得意说文章是同乡司马相如所写,汉武帝遂召见司马相如。④礼闱:指会试。秦镜:明镜。《西京杂记》载,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心的善恶。后用来比喻公正。⑤春官: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 尾联写令人高兴的是会试是公平的,自己会将才华展示给考官,让他们评判优劣,表明诗人对考试的公正性充满信任,对自身才华充满信心,对自己的美好前途充满期待。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 ①部曲: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明珠成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诬谤的人。④於菟:楚人称虎为於菟。(思想感情)本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情怀。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别后寄题汉嘉①月榭②范成大隐吏诗情卜筑幽,同年③惜别劝淹留。试倾万景湖亭酒,来看半轮江月秋。川路虽长犹共此,夜船空载且归休。碧岩胜处频回首,好事谁能更小楼。[注] ①汉嘉:古郡名,东汉时设立,在今四川境内。②月榭:陆游所建。③同年:这里指诗人好友。(概括内容要点、思想感情)这首诗尾联中的“好事”指的是什么?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第一问:① 月榭环境清幽,有诗情画意,是嘉州胜景;② 诗人与好友在月榭欢聚,饮酒赏景,开心而惬意。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月榭佳处的赞赏和喜爱,以及诗人对此的不舍与留恋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西江月刘 过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今日楼台鼎鼐[注],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注] 鼎鼐:炊器,古时常用鼎鼐调味来比喻宰相的职责。(情感态度)从词人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答案 ①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期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②“元嘉草草”三句,词人借宋文帝轻率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却最终惨败的事,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前人的教训,不能轻敌冒进。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秋风(其二)杜 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思想感情)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①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想象可挂帆还乡却不能还为悲,若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二)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除夜对酒赠少章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②。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注] ①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②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人物形象)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生活凄苦,事业无成。诗人无所依托,虽有抱负,却无从实现,半生忧患,内心愁苦。②执着追求理想,虽遭挫折仍保持乐观精神。诗人做梦也希望能够一展平生抱负,虽然处境困厄,但仍然用歌声排遣满腹愁绪。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石鱼湖上醉歌(并序)元 结漫叟①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②酌于君山③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④之。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⑤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注] ①漫叟:元结的自号。②巴丘:山名,在洞庭湖边。③君山:山名,在洞庭湖中。④长:放声歌唱。⑤长瓢:饮酒器。(人物形象)诗歌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说明。答案 ①淡于仕途,意欲归隐。流连山水,淡泊明志,向往隐逸。②及时行乐,胸襟开阔。以山为酒樽,水为酒池,气度不凡;连日风浪,也不废宴游。③无拘无束,率性本真。自号漫叟,坐在巴丘,酌饮四座,放浪形骸,自由率真。(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野 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②近御筵。[注] ①省:回忆。②霜栽:指野菊。(表达技巧)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节奏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微香”既指花香 , 也暗指诗人的高尚品格 ;“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诗人悲苦的身世,语言表达含蓄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马①岑 参关②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回风醒别酒,细雨湿行装。习战边尘黑,防秋③塞草黄。知君市骏马,不是学燕王④。[注] ①本诗作于乾元二年五月,时岑参任为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天平何丞:天平县何县丞,生平未详。②关:指潼关,在岑参任职的虢州西边,处通往长安途中。③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④燕王:指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郭隗曾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抒情方式)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本诗为用典抒情,由何丞“市骏马”联想到“学燕王”,借昭王真心求贤的典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希望为国效力却无人赏识的苦闷之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武判官离去后迂回曲折的山路、雪地上马蹄的痕迹,寄寓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以及别后的孤独、怅惘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对比)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答案 (1)首联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欢乐与相别后的黯淡对比,心中不觉黯然,让人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限感慨。(2)颔联“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一别十年的伤感,让人产生世事沧桑、人生无定、岁月蹉跎之感。(3)颈联相逢时畅饮的喜悦与两鬓苍苍、青春不再的衰老之态相对照,一喜一悲,一正一反,对比强烈。(四)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春雪晚晴出西村范 浚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炼字)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全诗以“寻春”一词统领全篇。分析:① 首联写寻春之路和寻春所闻,作者冒着泥泞,踏雪寻春,并从听觉角度写春天的鸟鸣 , 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② 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从视觉角度写春色,残梅(或“残雪”)耀眼、杨柳染黄、白云如絮、落日如规,展现了初春景象的多姿多彩;③ 尾联写寻春所感,“怜”字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杖藜傍于横桥,描绘了诗人伫立桥边、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①林则徐严关②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注] 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千,写下此诗。②严关:指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语言风格)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这首诗“风格高壮……读之令人唾壶击碎”。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答案 ①诗歌意境阔大雄浑。雄关接天,天山耸拔,戈壁苍茫。②情感格调高昂慷慨。诗歌洋溢着对雄关峥嵘壮观景色的赞美和对国运的忧思。③用语雄健豪放。“百尺”“万里”写空间之高广,“千古”写时间之久远;“斜压陇云低”“一丸泥”使用夸张;雄健豪放的用语及夸张手法使诗歌呈现出高壮的风格。5 年高考一、(2022 新高考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 分)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答案 A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二、(2022 新高考Ⅱ,15—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 分)送 别李 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答案 B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 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三、(2022 全国甲,14—1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 分)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 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答案 A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 , 实际上是写人 ,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 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四、(2022 全国乙,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 分)白下驿饯唐少府王 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