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大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05 14:09:09浏览次数:56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课程名称【编号】: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098】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 2 题做答,每题 50 分。(答题要求:每题字数不少于600 字;要密切联系教学实例或教学实录进行阐述;答案要以小标题形式分条阐述,切忌含混笼统。)一、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论述黄厚江老师是如何实现其“本色”阅读教学的。( 50分) 答:黄厚江的语文教学是有所追求的、有理念支配的。解读本课例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黄老师“本色教学”的“阅读教学策略”:1、以文本理解为基础2、以问题探讨为引导3、以语言活动为基本形式出于对传统机械讲授、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局限性的清晰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家的男子汉》课例很好的诠释了“本色教学”观下语文探究学习的操作要点。 (一)语文探究学习的对象:文本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学习”,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语文本色:文本理解的内容和方法。比如本课例中探究的主要内容为:课文的题目、文章的内在结构、人物的语言、概括男子汉的特点。探究内容紧扣、不蔓不枝,全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家常菜”。没有无限发挥延伸的人文主体讨论,没有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花样迭出的教学方法,没有看到环环相扣的过度和讲解,也没有密不透风的追问。(二)语文探究学习的载体:问题引导像所有的探究学习一样,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学习必须以问题为指向展开探究。 “本色教学”的阅读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参考。以本课例为例解读如下:1、问题一定来自于文本;问题一定来自于学生视角;问题一定来自于教师的亲自阅读。比如本课例中的提问,“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等问题都是学生文本解读绕不开的基本问题。2、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本课例中关于“小标题作用”“人物语言做小标题”“男子汉的特点”等难度较高的问题,均是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虽然过程中没有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形式,但是学生在课堂的参与过程比较充分,研究的效果比较明显。3、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有效帮助。本课例中教师的有效帮助很精巧。比如:在探讨“标题‘我们'与‘我'的区别时”,教- 1 -
师提醒学生“加标点”“读读看”。(三)探究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语言活动的创设语文阅读的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借助具体的语言活动创设。本课例中多处探究活动借助了语言活动的设计,效果比较好。如 “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写上一句话,说出你心目中的男子汉应该是怎么样的,可以用文中的原话,也可以是自己的话,语言可以生动形象,也可以富有哲理。”、“有位同学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写了一首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既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也能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现在,老师把小诗中的一些内容空了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看怎么填。” 等。二、任选一篇小说,尝试设计一例阅读教学的“切入口”教学片段。(50 分)1、研读文本,梳理阅读教学内容:切入口设计的前提(若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则酌情扣分)2、结合学情,遴选阅读教学内容:切入口设计的控制域(若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则酌情扣分)3、重组教学内容,建构“教学逻辑”:切入口设计的关键(若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则酌情扣分)要总体权衡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匹配性。要认真提炼教学内容的最佳排列组合。 要精心研究“最佳排列组合”的要领:切入口的呈现三、结合具体的作文教学实录,论述“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教学设计的操作要领。(50 分)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真切体验“民谣”;(若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则酌情扣分)2、铺桥搭路,促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抽象词汇;(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则酌情扣分)3、语感熏染,促使学生在比较、联想中体验词汇的诗性美;(若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则酌情扣分)4、多元朗读,引领学生体验词汇传递的情感美 ;(若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则酌情扣分)5、补充语文材料,引导学生体验词汇传递的文本意蕴。(若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则酌情扣分)四、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论述管建刚“作文评讲课”的操作要领。(50 分)- 2 -
结合其《作文评讲课》案例,分析操作要领如下:尊重童心世界,先“放胆”后“小心”; (没有举例酌情扣分)“文心技巧”优于“文字技巧”,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是作文教学的核心;(没有举例酌情扣分)“慧心”经营作文讲评课型。(没有举例酌情扣分)五、举例分析文言文如何融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行“串讲”教学设计。(50 分)答:《岳阳楼记》预习提纲 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 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三、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第二,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它是如何贯穿全文并引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的?第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第一课时一、介绍学习本课的目的1.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抒发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理想抱负。2.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和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3.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则”、“然而”、“乃”的用法二、介绍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检查预习效果 我们在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的基础上,主要靠熟读、背诵与口译课文的方法,来进行自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下三个步骤可以试行。1、熟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在朗读中校正读音,并查找出生字;第二遍朗读时画出在初读中发现的疑难语句;第三遍朗读时逐步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并最后画出通过查阅注释与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句段,将这些问题用红笔标出,或者去请教老师同学,或者在课堂上注意听讲,进行对照,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点。这样学一定会迅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检查预习首先由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由大家指出听读中发现的读音方面的问题。第二课时师:我们在上一节课已阅读并口译了第一、二部分,但作者的“异”还没有看到。难道这篇文章也只是一般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吗?作者定有他的深刻思想安排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我们一齐来朗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后)体现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中。理直气壮的串讲:文言文教学的“重兵器”- 3 -
一、传统“串讲”教学设计要领及局限(一)传统“串讲”教学设计要领“串讲”作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元朝的程端礼已给它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释一句之意,相接续作出。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其核心在于逐字、逐句“训”“释”;相接相续;“理”(思想内涵)“文”(语言文字)兼具。由是观之,本课例地地道道的遵循了“串讲”的经典要义:1、逐字、逐句“训”“释”“串讲”之所以是“串讲”,就是要紧扣文本的语句,把字、词、句的意义、修辞等逐个进行解释。这种教法,有人总结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颇有道理。正因其“逐字、逐词、逐句”的落实,所以串讲模式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句表层意思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课例很突出的采用了这种串讲的教学设计,整篇文章由学生逐一口译,关键字词一个不拉,所有的文言知识点全部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2、“相接相续”“串”的本意就是用一个主线贯穿零散的事物。用在“串讲”这一教学方法中特指以“文本本身”为线索来贯穿其所有要教学的内容,包括字词释义、贯通上下文句、阐明段落关系、理清思想脉络等等。用现代的术语表达就是:课堂教学思路要以文本本身为逻辑顺序。本课例就采用了典型的以“文本本身”为主线的思路设计。执教者组织学生按照文本逐句逐段口译、概括段意,在此过程中随机点拨穿插立体交叉的教学内容。3、“理”(思想内涵)“文”(语言文字)兼具“串讲”以文本本身为线索“串”起了所有的教学内容,为“讲”开辟了自由灵活而又井然有序的空间。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文本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文本思想内涵理解的矛盾。 本课例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典型,既对文本的“理”有着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也对“文”有着细致入微的学习和经验总结。(二)传统“串讲”教学设计局限然而,传统“串讲”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有其局限: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缺失了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二、本课例对传统“串讲”的改造本课例主要采用的是串讲法,但又不拘泥于照搬传统的串讲,而是融合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串讲进行了有益的改造:1、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点成为本课例的一道亮色,使其有别于传统的串讲:比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批注”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2、进行了“艺术化”的教学设计本课例虽然沿袭的是串讲的思路,但是非常擅长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抓住题眼,以一字带动全篇”。比如课例中对“异”的教学设计异常精彩。2、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本课例还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打破了传统串讲一位依- 4 -
靠教师讲解的沉闷局面,赋予了传统的“串讲”以现代的“敞讲”品质。3、在诵读活动中加深理解本课例在传讲的过程中,结合了文言文教学的诵读传统,使得机械的文言讲解多了学生的体验和参与活动。虽然诵读的力度还不够深入,但是对后来者的串讲教学做出了实践的探索。4、改变“串讲”的具体形式本课例中以“口译”为主线,把“讲”的主要任务落实在学生身上。这一设计启示我们可以采取丰富的“讲”的方式。-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