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9《古代文学史(一)》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13浏览次数:37
0069《古代文学史(一)》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古代文学史(一)》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阶段)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和特点。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概况、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各种文学体裁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特点、地位及影响。学习古代文学史,不仅需要了解以上知识性内容,还要结合此期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说明文学发展的原因,对于相关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试题题型如下:题型一: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10 分) 题型二:解释题 (每题 5 分,共 20 分)题型三: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30 分)题型四:论述题 (每题 20 分,共 40 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先秦文学 一、《诗经》的名称和篇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在先秦,它被称作《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它作为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于是又有《诗经》之称。《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十五国风”,共 160 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 篇,《大雅》31 篇,共 105 篇。《颂》包括《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 40 篇。二、关于“风”、“雅”、“颂”1、“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风、雅、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乐。“风”是乐调的意思。所谓“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这些乐歌既代表了各国的音乐面貌,在内容上又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国的风土和风俗。“雅”的意思是正。“雅”训正,同时又与“夏”古字相通,人们常以“雅”字代替“夏”字。“雅”是代表王朝正统的西周京畿地区的乐歌。《雅》又分《小雅》、《大雅》,主要区别于音乐的不同和产生时代的远近。“颂”古音读“容”。“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2、《诗经》中《风》、《雅》、《颂》不仅代表的音乐类别不同,内容也有区别。《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例如《秦风·无衣》是表现秦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戎狄的作品。三、关于赋、比、兴创作手法1、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诗经》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1 三、建安风骨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建安风骨的形成与时代有关。《文心雕龙·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四、曹植诗歌的成就和艺术特点1、成就曹植的诗众体兼擅,尤其在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一是乐府诗。他继承了曹操的传统,创作了一大批文人乐府诗。并且他以文人诗的艺术技巧来写乐府诗,为使乐府古辞向独立诗体过渡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文人五言诗。曹植的非乐府的五言诗既多又好,是《古诗十九首》以来成就最高的。钟嵘《诗品》称其为“建安之杰”,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2、艺术特点(1)曹植的诗歌个性突出,感情浓烈,气力遒劲。曹植的诗歌个性突出,感情浓烈,气力遒劲。其早期作品慷慨豪迈,带有奔逸之气,体现了卓尔不群的个性。后期作品慷慨悲凉,深沉哀怨,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这种创作个性构成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特点。(2)曹植诗的语言丰富华美,绮丽工致。他精于炼字炼句,用语精彩传神,同时又注意音律的和谐与对偶的工整。特别是他善于用极为工致、警的句子做全诗的发端,起到先声夺人、惊心动魄的作用。(3)曹植诗歌善于运用比兴。曹植诗歌的比兴既多且有特色,他除了学习乐府民歌中的比兴之外,大量借鉴《诗》、《骚》中的比兴,特别是其笔下的自然物象往往有政治或道德方面的象征意义。这些比兴深化了诗的思想感情的内涵,造成了生动隽永、含蓄幽深的艺术效果。曹植诗歌的比兴手法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开创意义。(4)曹植对游仙诗也有发展。曹植是建安诗人中创作游仙诗最多的人。他在这类诗中表达了超越人生苦难而获取自由的愿望。那开阔、高远、绚丽瑰奇的游仙境界,恰恰与诗人生活的局促而龌龊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曹植在游仙诗中较多地注入了现实人生感受把这些作品变成了抒写忧患,表现理想的咏怀之作。五、正始文学的总体情况正始是曹芳(齐王)的年号。正始文学起于正始年间,终于西晋建立。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和向秀等。六、嵇康的文学成就。1、嵇康诗歌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四言诗。这些作品与《诗经》和曹操的四言诗在风格上都不相同,写得轻俊空灵,高迈脱俗。他的很多作品描写了流连山川,琴诗自娱的生活情趣,在悠游偃仰、怡然自得的平凡生活中表现了玄学家追求的超脱闲远的精神境界。《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是其代表作。2、嵇康的赋数量不多,大都表现嵇康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情趣,并善于把理想境界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创造真实可感的艺术境界。他的《卜疑集》描写了一个理想人格的化身“宏达先生”,他的《琴赋》阐述了富于玄学色彩的音乐理论,描写了“齐万物兮超自得”的音乐境界,更表现了一种幽雅闲旷、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3、嵇康散文特别长于论说。刘勰称他“师心以遗论”,“兴高而采烈”(《文心雕龙·才性》)其文章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师心”,即大胆地独抒己见,发露性情。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为了回答山涛推荐他出仕而作的,文中不仅表明自己不愿作官,对举荐他的山涛冷嘲热讽,而且还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作为不肯出仕的理由。嵇康10 文章带有很强的批判性。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现实,往往针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独抒己见。他的《太师箴》由上古时代的淳朴之世讲到后世道德的沦丧,特别列举了所谓“季世”的种种丑恶现象。嵇康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析理绵密。这得益于他的玄学造诣。他的《声无哀乐论》是重要的玄学论文,文中一反前人旧说,提出独到见解,议论之精密,文词之繁富,超越前人和同辈。七、西晋文学概况西晋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晋初、太康年间和两晋之际三个阶段。晋初的代表作家有傅玄和张华,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期,代表作家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即张协、张载、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和左思。其中陆机、潘岳和左思成就最高。两晋之际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刘琨和郭璞。八、玄言诗东晋时期,崇尚清谈的风气更盛于西晋,玄风大炽。影响到当时的文学,遂产生了玄言诗赋。玄言诗即以诗讲论玄理,或以玄理入诗。正始时嵇、阮已开先声,至东晋而大兴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王羲之的作品也受玄学影响,而且比玄言诗人的作品写得更好其《兰亭诗》有四言和五言,是晋人以玄对山水的代表作。九、陶渊明的诗1、陶渊明诗歌的贡献和地位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开创了田园诗,二是开创了自然平淡的诗风。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a.陶诗的艺术特色首先是“真”:诗中表现诗人真实的生活,真诚的思想,毫无矫饰做作,不加掩盖。诗中抒发真实的感受,真切的体验。b.陶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平淡。诗中写平常普通的生活内容,表现平和宁静的心境,很少出现人与外在环境的剧烈冲突,没有强烈的大喜大悲,更没有文人陈陈相因的满腹牢骚诗的形式平易朴素。少用比兴,多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少用对偶,无繁词赘句。选用平常本色词句,洗净铅华,浅显明白,如话家常。但语言生动传神,注意锤炼动词。句式散文化,一气贯注。c.陶诗另一个特点是平淡而有味,意境悠远,耐人咀嚼。诗人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亲相合,最终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其诗的意境高远,超凡脱俗。另外,陶渊明的诗歌也不全是平淡风格。《咏荆轲》等作品就体现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十、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1、在写景中有不少说理的成分,善于寓理于情,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与理的和谐交融。2、善于经营画境。对山水景物不是静观而是移步换形式的游赏,往往依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描写在寻幽探胜中含有略到的山水之妙和游赏之乐,山水异态给予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又善于以画家的敏锐感受力去捕捉和表现山水景物的审美特征,其山水景物具有远近、明暗、疏密、浓淡、虚实的种种对比关系,同时又和谐和一致。不仅绘色,而且绘声,声色交织,从总体上传达出山水给予人的主观印象,写出了诗人眼中的自然,耳中的自然,心灵中的自然。3、总体风格清新自然,但又讲究对偶与辞藻,精于锤炼字句。其诗多有佳句。有的佳句与全诗融然一体,但有的未能化入全篇,形成“有佳句而无佳篇”之弊。十一、鲍照诗歌的成就及地位11 1、诗歌体裁方面。首先是大量创作乐府诗。他是南北朝诗人中着力进行乐府诗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既学习古乐府,又学习民歌《吴声歌》、《西曲歌》之类,而不象同时人写宗庙、朝堂所用雅乐。题材广泛,风格刚健清新,语言华美而自然。其次是作有较多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发展有推动作用。2、诗歌题材、内容方面。(1)抒写贤士怀才不遇、仕途失志,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2)表现下层社会的苦难和不幸。(3)描写边塞生活。3、诗歌风格、技巧方面。其诗风俊逸雄迈,华而不弱,追求奇险艳丽,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十二、永明体 “永明”是齐武帝萧賾的年号。永明末年,诗坛上出现了一种自觉运用四声规律,讲究声调对偶的新体诗歌,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是在音韵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永明年间,发现了四声的区别,沈约等人开始自觉运用四声规律写诗,沈又提出运用四声规律应避免八病:平头、上尾、峰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永明体的主要特点是讲究音律的协调、对偶的工整,自学地运用四声的规律,避免“八病”,同时也有缘情清丽、用典等特征。永明体又称为“新体诗”,它成为律诗的先声,是古诗和近体诗之间的过渡。十三、宫体诗宫体诗是梁武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体诗。它的代表作家有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以及宫廷文人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宫体诗的特点是:1、声韵、格律比“永明体”更严密精致。2、风格秾丽,非常重视藻采,讲究周章琢句。3、内空狭窄、肤浅,以写艳情和咏物之作为多,也有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十四、骈文1、骈文的文体特征骈文也称骈偶、俪文、四六等,是一种通篇对偶或以对偶句为主构成的文章。这种文体与自由抒写的散文相对立而存在,表现出形式、情调和风格上的明显不同。具体来说,它在体裁上有三个基本特征:1、讲究句子的对偶。定型化的骈文又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因此又称作“四六文”。2、重视藻采和用典,形式华美。3、讲求声韵之美,特别是注重平仄的合理搭配,以造成抑扬铿锵的世奏感。2、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骈文在魏晋时期已初具形式。宋代是文风转变的重要时期,骈文之刻意追求词采、对仗、用典即始于此时。颜延之之文即以用典繁密、词采华艳著称;鲍照是宋代的骈文高手齐梁时代是骈文的鼎盛时期,几乎所有作家都写骈文,同时骈四俪六、隔句作对,平仄相间也日渐定型,骈文更趋成熟。这一时期的文人多为帝王及贵族,用精巧玲珑的形式掩盖其内容的贫乏成为骈文的基本倾向,然也不乏内容充实、形式完美的优秀之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等。十五、庾信的诗歌和骈文的代表作品庾信在南朝的诗以宫体为主,但也有一些清新之作。他善于描摹景物,锤炼辞藻,谐调声色,代表作有《奉和山池》、《寻周处士弘让》等。后期的诗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这组作品形式上学习阮籍的《咏怀》,主要抒发庾信羁留北方后思念故国的感情它们以庾信早期形成的纯熟技巧,融入深沉的人生感受,风格沉郁苍凉,清新老成。庾信骈文的成就以《哀江南赋序》为代表。这篇序抒写亡国破家之痛,交代作赋的原因。文中层层用典,句句对偶,带有很多语气词,造成感慨淋漓,一唱三叹的效果,与赋文有珠联璧合之妙。12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庾信早年是个宫体诗人,他当时的作品内容空洞,风格华靡,但技巧相当纯熟。流落北方后,他的创作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作品的内容除了乡关之思,还有乱离的现实以及对早年生活的追悔。2、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集大成的作家。在体裁方面,他诗、赋、文皆工;在风格和技巧方面,他融南北文学之长,至后期而臻于老成,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同类创作的最高成就。3、庾信把南方的文学技巧带到北方,他的作品深受北方文人喜爱,人们竞相学习。这样就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和,推动了北方的文学创作。4、庾信的作品也为唐代作家树立了典范,受到他们的推崇与模仿。十六、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南朝辞赋是我国辞赋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转变时期。咏物抒情小赋是这一时期辞赋的主流。辞赋题材的扩展与丰富,诗赋合流趋势的明显和抒情化的加强,语言的骈偶化和风格的日渐绮丽,标志着这一时期辞赋的特色和新变。宋代的辞赋作家首推鲍照。他的赋今存十篇,多为抒情咏物之作,而以《芜城赋》最负盛名,为南朝抒情小赋之代表作。谢惠连和谢庄也是宋代知名的赋作家。谢惠连今存赋五篇,以《雪赋》最著名。谢庄今存赋四篇,以《月赋》最著名。齐、梁、陈三代,辞赋又有变化,不仅词采更加艳丽,而且骈俪化日渐明显,出现了诗赋合流的趋势。这一时期作家众多,但首推江淹。江淹赋今存二十八篇,而最为世所传诵者,是《别赋》和《恨赋》。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也以辞赋著称。他们均以艳情、咏物写景之作见长。如萧纲的《晚春赋》,萧绎的《采莲赋》、《荡妇秋思赋》等,虽涉艳情,但并不淫秽;工巧细腻,但清丽自然。这些在抒情化、骈俪化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小赋,更能代表齐梁时期辞赋的风格特色和时代特征。十七、《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载洛阳寺庙的书。它的作者杨衔之,东魏人。内容以记载佛寺为主,兼及有关宫殿、宅邸、园林、佛塔、塑像等等。又不仅记建筑,还旁及有关的掌故、风俗,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也对现实作了大胆的暴露,可补正史记载的不足。《洛阳伽蓝记》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1、运用生动的笔墨,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建筑之美,间以动态描写,绘声绘色。把本来属于说明文的建筑记,写得生动传神,曲尽其妙2、在写建筑时兼记掌故,记事简练、深婉,意味深长,尤其善于描写细节和场面,注意表现人物性格。有些地方生动吸引人,如同小说。3、句式以散驭骈,骈文成份较多,行文简练隽永。十八、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志人)小说,它们的成就为唐代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记载鬼神怪异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大量出现,流传下来的,有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东阳无疑的《齐谐记》、任昉的《述异记》等三十余种。其中最有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干宝的《搜神记》代表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对后来的唐传奇、元明戏曲以及明清的文人小说,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轶事(志人)小说轶事小说以记载人物的轶闻琐事这主,又称作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的轶事小说有邯13 郸淳的《笑林》、葛洪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刘义庆与门下文士博采群书编纂而成主要记载汉末魏晋名士的言行。全书共分千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书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名士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世说新语》记言记事都十分简练传神,体现了当时遗貌取神的审美趣味,书中不少片断言简意丰,隽永传神,酷似小品散文。《世说新语》对后代的笔记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的一些故事也成了后代小说、戏曲的素材。三、重点习题一、填空题1、《诗经》共有作品 篇。2、《诗经》中反映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战的作品是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 。4、“越俎代庖”这个成语出自 一书。5、外柔内刚,委婉有力,是 外交辞令的特点。6、《九辩》的作者是 。7、屈原的《九歌》共包括作品 篇。8、《七发》的作者是 。9、《汉书》比《史记》减少的体裁是 。10、被称作“七子之冠冕”的建安作家是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 小说。12、《拟咏怀》的作者是 。13、《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 。14、玄言诗主要产生于 时期。15、鲍照在诗歌体裁方面的贡献是大量创作乐府诗和 诗。16、《搜神记》的作者是 。二、解释题1、宫体诗2、骈体文3、正始文学4、《世说新语》三、简答题1、简述汉代散体大赋的形式特点。2、简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点。3、简述曹操的文学成就。4、简析陶渊明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5、简述骈文的文体特征和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四、论述题1、分析《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2、分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主要手法。14 四、习题答案(仅供参考)一、填空题1、305 2、《秦风·无衣》;3、《小雅·采薇》;4、《庄子·逍遥游》;5、《左传》;6、宋玉;7、11;8、枚乘;9、“世家”; 10、王粲;11、轶事(志人);12、庾信13、嵇康;14、东晋;15、七言;16、干宝答题技巧:填写答案时,准确是第一位的,内容、书写都要准确,不要模棱两可。二、解释题1、宫体诗是南朝梁、陈时期盛行于宫廷的一种五言诗,内容以描写女性为主,风格绮艳浮靡,代表作家有萧纲、徐陵父子、庾信父子、陈后主、江总等人。2、骈体文,也称骈偶、俪文、四六等,是一种通篇对偶或以对偶句为主构成的文章。它在体裁上有三个基本特征:讲究句子的对偶。定型化的骈文又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因此又称作“四六文”。重视藻采和用典,形式华美。讲求声韵之美,特别是注重平仄的合理搭配,以造成抑扬铿锵的世奏感。骈体文在魏晋时期已初具形式,在南朝时大量盛行。3、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是指正始年间至西晋建立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阮籍、嵇康、刘伶和向秀。4、《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轶事小说。全书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 36 门,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的名士们的言论和行为。其特点是“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答题技巧:首先要审题准确,要针对题目涉及的对象来回答而不能偏题;其次,答题要完整而简要,名词解释题分值不高,不需要长篇大论,以免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夸张的手法、宏大的结构、辞藻丰富华美、结尾寄托效果、灵活多变的句式、很强的句子节奏感都是散体大赋的形式特点,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具体回答。2、可从巧妙的构思、神话题材、织女形象、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叠字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回答。3、曹操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有很强的现实感,气韵沉雄,他开创了用乐府古题写时速的传统,他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别具一格。曹操的散文清峻通脱,带动了当时的文风。4、可将陶渊明诗的“真”、“平淡”、“境界”、“哲理”等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5、骈文的体裁特征可从对偶、词藻和用典、声韵节奏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可举出重要的代表作家作品,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等。答题技巧:此类题型在回答的繁简上一定要注意与论述题有区别。回答时,应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好这一问题应分几个层次或有几个要点,然后准确、清晰地一一列举或进行简要的解释说明,不需要像论述题那样展开过多。总体上要做到条理分明清晰、层次分明、表述准确、不漏要点。四、论述题答案要点1、(1)本文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2)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3)本文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2、《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婚姻悲剧,暴露了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和婚姻美满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的风习礼俗。艺术特色可从人物形象、全诗的抒情性、情节结构的特点以及在写实基础上同时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15 3、项羽的形象特点要从“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缺点和弱点”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回答。司马迁如何塑造项羽的形象: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将英雄气质和缺点、错误、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为了塑造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材料,选择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答题技巧:此题型分值很高,在答题时要求不仅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还要举例子较深入地展开,在语言组织能力上相对于其他题型也有更高的要求。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例证、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让人信服。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16 2、比就是比喻。《诗》中的比喻丰富多样,或用明喻,或用暗喻,或用正喻,或用反喻,都十分生动形象,富于情趣。有时,诗人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3、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有的兴句与后面的内容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但多数兴句具有类比、象征的意味,能使人产生联想,或用于烘托、渲染气氛。有些起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可在诗中产生多重艺术效果。4、比和兴的区别。比和兴都是形象化的诗歌表达方式,二者的区别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般来说,比是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之间一定要有某种较为直观的相似性。而兴则是通过具体物象来感发意志,引起联想,物象与诗义之间不一定要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凡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启发感悟、引申发挥等,都属于兴。比兴手法常常在结合在一起,引譬连类,含蕴无穷。四、《左传》的有关常识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它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其内容与《春秋》有联系,但却不是解经之作。(2)此书非成于一人之手,大约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3)《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2、《左传》的思想倾向(1)《左传》的思想倾向基本上属于儒家,其中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2)从进步的一面来看,《左传》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在社会变革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重要作用,商周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权观念开始动摇。3、《左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成就《左传》的文章细密详瞻,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1)精彩细密的叙事。A、《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B、《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a、书中很多著名战争都写得曲折完整,精彩动人。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b、书中也不乏生动逼真的战争场面。例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就写得精彩传神,惊心动魄。(2)个性鲜明的人物。A、书中出现的有姓名的人物近三千,相当一部分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B、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随事写人的方法。a、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逐步展示其个性特征,使其形象渐渐鲜明和丰满起来b、作者随着叙事的展开,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c、运用随事写人的方法,作者把主人公放到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场面和对话,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情和心理。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在动态中凸现了各自的个性特征。(3)微婉巧妙的辞令。A、《左传》中便记载了很多文才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2 文尔雅之态。 B、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C、《左传》中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五、《战国策》的有关常识1、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短长》等名称。2、西汉后期,由刘向整理编订,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3、此书原来的作者亦非一人,大约是战国秦汉之际纵横家一流人物。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这些谋臣策士中,大部分是纵横家。六、《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成就,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文章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记言和叙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1、横肆辩丽的辞令。A、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横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从陈说方式来看,战国游士在游说人主时,已不再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也很少用道德礼义去说服人。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的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B、《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C、《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2、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A、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范围之广泛,上至国君贵族,下至闾巷细民。其中刻画最精彩的,还是那些“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B、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C、《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作者又往往着意渲染,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诡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作品带有传奇色彩。D、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往往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 应结合《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等篇目,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庄辛说楚襄王》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也要重点把握。此文是庄辛对楚襄王的两次进谏之辞其写作特点是:(1)夸张渲染,危言耸听,以声势夺人。(2)善于引譬设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文章逐段铺叙,层层深入,掀起五道波澜,构成逼人的气势。(3)语言精彩传神,描写生动。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一段之内时有对偶,句式灵活,节奏感强。(4)富于文采。文章通过君臣问答,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辞藻丰富而华美,最后以一方表示心悦诚服而结束。这些都和后来的散体赋颇为相似。七、先秦诸子散文的出现、发展和影响。 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文章。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其突出表现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3 诸子散文就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产物。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儒家的散文有《论语》《孟子》、《荀子》以及《礼记》、《易传》等等,墨家的散文有《墨子》,道家有《老子》、《庄子》和《列子》等,法家有《商君书》、《韩非子》等,兵家有《孙子兵法》等,杂家有《吕氏春秋》,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文学性。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共同编纂的《论语》是语录体,代表了诸子散文的开端。战国中期的《庄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而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则在体式和技巧方面达到高度成熟。八、 《孟子》的相关知识1、常识《孟子》一书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定的。书中主要记载了孟子的言行,表现了他的思想学说。2、《孟子》的散文艺术在先秦散文中,《孟子》的艺术成就仅次于《庄子》,而为后世所称道。(1)浓厚的论辩色彩 高超的论辩艺术。(2)充沛的感情 强劲的气势。(3)精彩的比喻和寓言。(4)语言浅显自然而又明快畅达。3、熟悉《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等重点篇目。九、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之所以称之为楚辞,是由于这类作品产生于楚地,它的创始人屈原以及后来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均为楚人。楚辞,就是楚地之辞的意思。后来汉代人竞相仿作这类作品,也都称为楚辞,于是楚辞便成为特定诗体的名称。十、《庄子》的相关知识1、《庄子》的有关常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一书在汉代有五十二篇,但现在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2、《庄子》的艺术成就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艺术成就最高。(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庄子》一书所探讨的核心是人生问题,它所关注的对象是人,是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生自由,因而这种学说本身即带有浓厚的文学特质。它是一种诗化的哲学,或者简直可以称之为哲理的诗。A、《庄子》一书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作者采取一种主观抒情的态度,直接表现个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表现对自我生命的内在感受,从这种内在感受出发,去把握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找一条从根本上解脱困境的途径。书中从内心感受的角度去透视和思考生活,写出了庄子的遭遇、命运、个性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B、《庄子》一书哲理与诗意的交融还表现在对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进而摆脱一切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他热情讴歌至高无上的大道,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2)意出尘外的想象。A、《庄子》一书向来以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著称。庄子在书中展开葱茏的想象力,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诡云谲的艺术世界。 B、庄子大量借鉴了古代的神话传说。他从神话传说中吸收了很多材料,加以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 C、庄子的奇特想象又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庄子主张齐物,他经常启发人们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3)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A、寓言在庄子的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成为庄子表达哲学思想和人生体验的主要手段,是庄子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基本材料。 B、庄子4 反复强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其书中的寓言也像他所谈论的大道那样,往往具有浑沌、恍惚的特点,意蕴丰富,难于确指。C、战国寓言主要是作为论说文中的论证手段而出现,尚未独立成篇,因此,多数作品情节较为简单,也不注重描写刻划。而《庄子》的寓言却独以叙事精彩见长。其中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细致逼真的描绘,能以生动的形象和意趣去感染人、征服人。(4)汪洋恣意的文章形式。A、《庄子》散文的章法自由灵活,变化多端。B、庄子是个卓越的语言大师,他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纯熟自如,精彩传神。庄子所用的句法也灵活多变,独具风韵。3、《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特点(1)本文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象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本文所提出的逍遥游的理想就带有浪漫的特质。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2)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其中有比喻,有寓言,也有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这种对话也包含着寓意,具有寓言的性质。作者对比喻、寓言的运用也极为自由灵活。(3)本文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文章紧紧围绕绝对自由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笔触自由驰骋。各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十一、屈原作品1、篇数概况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有作品二十五篇;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屈原之所作”者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共二十五篇。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和《招魂》二十三篇,是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等,是后人之作。2、《离骚》(1)《离骚》的篇名和创作背景《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约作于怀王末年屈原被放逐之后。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王逸则把“离骚”解释为“离别的忧愁”。今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就是楚国的乐曲《牢商》,其今义则是“牢骚”。《离骚》是屈原抒写悲愤的作品。(2)《离骚》的内容《离骚》全诗共 370 多句,2400 多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序身世、现实以及因参与政治革新而受谗被疏的过程,抨击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诗人被疏之后的不懈求索和最终选择。《离骚》的内容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实现“美政”。屈原的政治思想接近于儒家,他主张效法历史上的圣君贤相,励精图治,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二是表现屈原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因此而遭受的打击,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三是表现屈原坚贞洁白的品质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3、《离骚》的艺术成就(1)《离骚》是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和幻想,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驱使各种神话形象、历史人物、禽鸟花草,纷至沓来,构成了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异常芳洁高大,从精神世界到外表服饰都带有理5 想化的特点,远远高出于世俗之上。(2)《离骚》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屈原使比不再局限于以物比物,兴也不仅仅用于作品的发端。他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志行,诗中的比兴带有普遍的的象征意义。诗中还大量“引类譬喻”,使比兴的意象互相联系,各成系统。(3)《离骚》中的感情非常强烈。《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般的激情。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及在斗争过程中做出的巨大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环境的尖锐冲突以及他内凡的剧烈冲突。全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4)《离骚》篇幅宏伟,内容丰富,在抒情中带有叙事的成分,诗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同诗人的自序传。4、《九歌》的基本常识屈原的《九歌》是在楚地祀神歌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11 篇作品。5、《九歌》的艺术特色(1)《九歌》带有浓厚的宗教情调,普遍采用有男女巫觋扮作神祗和迎神者,互相唱和的形式,如同生动的歌舞舞剧。其中有隆重热烈迎神场面,有对神的礼赞和歌颂,更多的是写男女神祗之间的爱慕和思念,实际是笼罩着宗教面纱的人间恋歌。(2)《九歌》的语言优美隽永,风格清丽绵邈,深婉曲折。诗中善于表现主人公深邃复杂,缠绵细腻的感情。(3)《九歌》中还常常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感情,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十二、宋玉和《九辩》《九辩》是模仿《离骚》的自序性长篇叙事诗。它原来也是古乐曲名,宋玉以之名篇。全诗共 255 句,借悲秋抒发了“贫士失职”的不平,饱含着抑郁悲愤之气。第二章 秦汉文学 一、汉代散体赋1、散体赋的起源最早的散体赋可以追溯到宋玉和荀卿的作品。荀卿的赋采用隐语的形式,宋玉的赋很像战国散文,特别是当时的游士之辞。隐语和战国散文也就是散体赋的起源。另外,赋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诗经》和楚辞的影响。2、散体赋的重要作品真正标志着汉代散体赋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汉武帝时最著名的赋家是司马相如,他的《子虚》、《上林》两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它们奠定了汉大赋的体制。3、汉代散体大赋在形式上有下列几个突出特点(1)普遍采用虚构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体赋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式。(2)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场面之豪奢。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3)辞藻丰富华美。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的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诵读。(4)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6 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的发现。二、两汉论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和论说文两大类,各有突出的成就。论说文包括奏议、政论、书信、专著、杂文等众多体裁。西汉前期 :贾谊的文章成就很高,能够体现西汉前期论说文的特点,对后来董仲舒等人的文风,也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作是《陈政事疏》、《过秦论》。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散文创作也空前繁荣。首先是出现了一批直接为朝廷歌功颂德、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作品。其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其次是出现了一些感慨士之不遇,抒写牢骚不平的作品,代表作品有东方朔的《答客难》。另外,随着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一些作品的风格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典雅醇厚,坐而论道的儒者之文,代表作家就是董仲舒。西汉后期: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政治日趋腐败黑暗。由董仲舒开始的雍容典重,带有浓厚的经学和神学气的文风在此期大为盛行。刘向是这种文风的典型代表。西汉后期的另一个重要作家是扬雄,他为文善于模仿,曾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都写得典雅古奥。东汉前期:从东汉建立到汉章帝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统治者大力提倡谶纬迷信,并鼓励知识分子写歌功颂德之文。在这种导向之下,“贬损当世”的作品便难以出现,而“述颂功德”的文章却应运而生。班固的《典引》就是这样一篇歌功颂德的遵命之作。真正代表这一时期论说文成就的是王充。他的《论衡》以“显实诚”,“疾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当时的神学迷信,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见解。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广大文人中蓄积了越来越多的忧虑和不满。象班固那种歌功颂德之作再也写不下去了,揭露和抨击时弊的作品多了起来。三、《史记》的体例《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的先例。四、项羽的形象特点《项羽本纪》生动刻画了项羽的血肉丰满的形象。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秦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顽固地站在旧的贵族立场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的统一,反而重新分封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他自己也在战乱中走向灭亡。无论是他的反秦还是最后的失败,都能使人看到他作为一个旧贵族的特点。项羽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在这时就已初露端倪。在陈涉起义之后,他和项伯果断地杀死秦朝的会稽太守,发动了起义。当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首领宋义畏敌如虎,不顾反秦起义的大局,一味按兵观望时,又是他当机立断,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为诸侯军的领袖。即使在失败的时候,项羽这种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把自己的名马和头颅也送给故人作了人情,显得那么坦然、从容,表现出他性格中刚直厚道,宁折不弯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则显得那么怯懦、委琐。项羽性格中这些英雄气质7 使他成为一个受后人喜爱的艺术形象。项羽的缺点和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他只是为复仇、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参加反秦斗争,在推翻秦朝之后却失去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针与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争面子,图虚名,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铸成大错。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举措,终于导致了垓下的失败。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强调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五、《项羽本纪》的艺术成就(1)《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悲剧英雄的形象。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为了刻画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2)《项羽本纪》的场面描写也非常精彩。“巨鹿之战”的惊心动魄、“鸿门宴”的惊险紧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些场面,作者表现了纷纭复杂的人物关系,生动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也向人们展示了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历史画卷。这是构成《史记》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3)另外,《项羽本纪》的语言也极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化。叙述语言则雄健朴拙,极具表现力。六、《汉书》的体例1、《汉书》是东汉班固等人编纂的,是《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的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下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记载了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2、《汉书》在体制上基本上承袭了《史记》,但又有所改变。首先是取消了“世家”,把它们并入“列传”。其次是根据以大汉王朝为正统的思想,整齐了体例。另外,《汉书》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并增加到下篇。七、《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孔雀东南飞》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兰芝与仲卿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地揭露、控诉了封建吃人礼教的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全诗基本上是由对话组成,仍然保留了非常浓厚的民歌韵味,它还有一个带有浪漫主义抒情韵味的结尾。2、艺术特色(1)诗中叙述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悲剧,情节曲折动人,矛盾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紧凑集中,剪裁精当,引人入胜。(2)诗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富于个性的对话和行动、细节描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对次要人物,也能用简要的笔墨使其神情毕肖。(3)此诗在叙事中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运用了很多铺叙、烘托和渲染,以造成8 感人的艺术效果。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些抒情性的穿插,也有助于对艺术氛围的渲染。(4)此诗在写实的基础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诗的末尾写仲卿夫妇合葬华山,墓旁松柏、梧桐枝叶相交,鸳鸯相向,日夕合鸣,以象征他们爱情的不朽,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是浪漫主义的。八、《古诗十九首》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无名氏的作品,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根据学者的考证,它们大致产生于东汉后期桓、灵二帝年间,作者是当时的下层文人,他们对现实极度失望。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已看不到西汉作家那种豪迈奋发的进取精神,也没有什么对现实的直接抨击。回荡在这些作品中的主旋律,是对人生失意的悲叹。它们普遍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很多作品直接抒发了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如寄之感,或主张珍惜荣名;或鼓吹及时行乐;或宣扬玩世不恭,或表示要驰骛利禄,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处世态度。如此集中地关注人生问题,如此赤裸裸地表现人生欲望,在汉代作品中前所未有。这是对现实苦难的曲折反映。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五言诗以出色的成就宣告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们直接开启了建安时代“五言腾踊”的局面,并成为后代诗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点1、本篇咏叹天上的织女星,实为抒发人间夫妇离别的痛苦。牛郎织女的故事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诗的作者是当时的下层文人,他们为了生活到处漂泊,家中的妻子更是孤苦寂寞。本诗的思妇题材是当时文人生活和思想情绪的曲折反映。2、本诗的构思极为巧妙。诗中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表现人间夫妇别离之苦,本身就带有浪漫色彩。诗人又把星辰的特点与人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美丽而深沉的织女形象。既通过“终日不成章”这一典型细节写出她内心的愁苦,又用银河、星光与她的形象相映衬,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3、语言浅显生动,尤其是叠字的运用生动巧妙。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刻画了织女的形象和她的生活环境,富于表现力;同时,它们平仄相间,清浊相配,用在诗句的开关,产生了悦耳的音乐美。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曹丕的诗与赋曹丕今存诗四十余首,赋二十六篇。这些作品从题材上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写军旅生活、民生疾苦,现实感很强,包含着浓厚的人生忧患感,一类是游宴之作,除了直接表现游乐生活以外,也有一些咏物、感怀之作。这类作品一方面大胆地表现对感性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细腻地描写人生感触,流露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另一类是拟代之作,这类作品模仿游子、思妇、寡妇、出妇的口吻,设身处地地描写他们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体验,表现了曹丕对这些不幸者的同情。上述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抒情性强,体物入微;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辞藻华美,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朴茂。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风格的转变。《燕歌行》二首是曹丕诗歌的突出代表。《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文人七言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自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 ,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同时,又由于个人的经历、气质和文学修养不同,所以文学成就和风格也大有差异。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被称为“七子之冠冕”。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