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7]土地经济学原理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8 09:07:09浏览次数:37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课程名称【编号】: 土地经济学原理 【9107】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大作业题目(共 5 题,任意选做 2 题,共计 100 分) 2、试论述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要求条理清晰,基本要点阐述明确,不得少于 300 字,共 50 分。)答:人们的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的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变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 点包括以下几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为满足方便人们生活的要求,商业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华街道两侧、交通路口以及 大型公共设施的周围。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推进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城市的 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商业繁荣。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工业是城市进步的直接动力。就世界范围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现实来看,工业 发展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工 业用地具有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和自动集结成团倾向的区位特点。4、阐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概念、标志及评价方法(要求条理清晰,基本要点阐述明确,不得少于 300 字,共 50 分。)答: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是指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具体标志分为以下两类:1、从生产经营者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来确定是否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一种方式是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的生产规模为适度经营规模,即企业经营的长期成本达到最小值时的规模就是适度经营规模林一种方式就是将在一定时期内取得最大纯收益时的经营规模定为适度经营规模。 2、从农村工作的实践来看,解决现实经营中存在矛盾是第一位的。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发挥作用和租金农业生产提高效率来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是现实而可行的选择。总之,我国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标志是多元的,既要考虑经营规模与劳动者的经营能力,又要考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时提高,还要考虑在农业水平提高的同时经营者的收入也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平。分组比较法是指利用多个指标对农业土地规模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比较指标。最常见的指标有:亩产量、劳均产量、商品率、劳均纯收入等。(2)采用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的方法,得到各样点上各个指标的数据。(3)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分别计算出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4)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最后选择出某一规模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注意:(a)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指标- 1 - 具有代表性是指指标能反映全貌;指标具有可比性是指各个指标在内容上、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可以均可以进行对比;(b)要合理划分规模组,规模组组距的确定、各组分界的确定等应能比较准确地体现出效益随规模变化的规律性。-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