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二章 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布时间:2023-12-28 10:12:14浏览次数:60
第二章 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要求主要哪些方面?1、各大类产业之间、各大类产业内部的具体产业部门之间数量比例合理,投入产出均衡,过剩和短缺现象没有或者不严重。2、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并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3、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协调。4、产业结构中的产业类型构成恰当。二、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1、看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即相关产业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2、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协调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相互服务;二是相互促进。3、看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就是指产业结构内部各产业的排列组合具有比较丰富的层次性,各产业之间的主次与发展的轻重缓急关系比较明确和适宜。4、可以从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的特征有哪些?1、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2、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的标志有哪些?1、高加工度化。这是工业结构由以加工程度比较低的轻纺工业、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以加工程度高、深的制造业为重心发展的趋势。2、高附加值化。这是附加价值更大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越来越占优势地位、比重越来越大的发展趋 势。3、技术集约化。这是产业结构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技术基础越来越先进、技术密集型产业越来越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4、知识化。这是知识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越来越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5、服务化。这是主要为服务行业的第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产业结构中越来越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五、主导产业的作用有哪些?1、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一般而言,创新所带来的新生产函数都会导致产业技术的进步,但是创新并不一定能为所有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只有那些将创新引入了新的生产函数,加速了技术进步,而且还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对整个产业结构具有引导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由于主导产业导入了新的生产函数,促进了技术进步,并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因此可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表现出较高的产业增长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扩散效应有三种形式,即“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六、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必须遵循哪些准则?1、关联效应标准也称赫希曼基准,该基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所谓产业关联效果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赫希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指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这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一般而言,制造中间产品的产业因其处于产品生产链的中间环节,其发展需要前、后向产业的支持,因此能促进前、后向产业的发展。但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很多,以关联度基准选择主导产 业,还必须结合其他准则综合确定。2、收入弹性标准收入弹性标准是由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从需求角度看某产业的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需求收入弹性是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品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之比,反映该产业的产品社会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不同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相同的,即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将取决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而对另外一些商品的需求量的增长幅度或是慢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或是索性出现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需求量反而缩小的情况。因此,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衡量某产业的需求变化对人均收入变化的反映度,有两个指标:即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和规模弹性值。某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该产业产品人均消费额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当收入弹性值大于 1 时,表明该产业的收入弹性大,小于 1 时则表明该产业部门的收入弹性小。3、生产率标准这也是由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准则。该准则是从供应角度,依据各产业产出增长的前景和技术进步的状况,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各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重化工业比轻工业技术进步要快。而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又比重工业技术进步要快。由于技术进步与附加价值的提高成正比关系,因此,选择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植,就能在提高国民经济附加价值产出水平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七、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有哪些?1、知识、技术密集。2、资金密集、风险性大。 3、产品更新快、竞争性强、信息的作用大。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产品更新很快,竞争激烈。4、高度的创新精神。人们迸发出的创新激情会构成一种创新气候,创新气候一旦在某一地区形成,创新活动就会在这里聚集,高技术企业就会不断“裂变”,从而形成高技术区。八、简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1、确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一国的基础优势即工业基础、科技资源、市场和资金等四大因素的组构绩效。2、通过制定和实施各层次的现实计划通常把与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相关的计划分解为以下三个层次:(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渗透和扩散层次,即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期迅速提高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2)高新技术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层次,主要是实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863 计划”)和“火炬计划”,以期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选准有限目标,集中攻关力量,在力争有所突破的基础上,尽快而有效地将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层次,主要是组织和实施基础研究计划和攀登计划,以期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和应用研究工作,为高新技术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及技术基础。3、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带的建设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科技园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托智力资源和国家优惠政策,在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比较密集且有一定工业技术基础的地区所建立的,旨在以开发高新技术及其产品为目的,促进交易、科研和生产同步发展,并结合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进高新技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基地。4、完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发挥综合优势“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有效实施必然加强了科技改革和企业改革的联合机制,为整个经济体制改 革创造了新的拓展领域。其难度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了一般计划项目的实施。5、强化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6、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政策的实施和完善。7、重视和发挥军民结合的技术转移机制和联合发展机制,适时地将国防技术转为民用技术,并及时开发民用产品,是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