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二

发布时间:2024-05-11 21:05:21浏览次数:17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二4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45.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 1000 多年的商代;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46.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③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④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47.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特征: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 16 世纪的德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⑤出现了双轨制;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删除修改48.单轨制代表:美国。(1)特点:以普及初等教育为起点,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与高等教育相衔接。(2)评价:较好适应发展。49.分支型代表:前苏联。(1)特点:学制前段单轨,后段双轨(进入中学后开始分科)。50.学制的发展趋势:双轨→分支→单轨;或阶级性精英主义→平民化平等主义。51.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①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52.教师及其专业发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53.教师的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3)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54.教师的角色扮演:(1)传道授业者;(2)知心者;(3)管理者;(4)协调者;(5)研究者;(6)促进者。5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①目的全面性;②对象差异性;③任务多样性。(2)主观能动性:①教学方法不断更新;②因材施教;③教育机智;(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4)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劳动的示范性;(6)劳动成果的精神性;(7)劳动的间接性。5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57.专业发展的途径:(1)终身学习;(2)行动研究;(3)教学反思;(4)同伴互助;(5)专业引领;(6)课题研究58.小学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1)管理者;(2)管理手段;(3)管理对象。59.学校管理原则:(1)方向性原则;(2)“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3)民主管理原则;(4)提高效率效益原则。60.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1)计划;(2)实施;(3)检查;(4)总结。删除修改61.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沟通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2)学校沟通的形式: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62.学校管理的目标与尺度:学校绩效。 63.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64.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65.小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66.认知过程包括:(1)感觉;(2)知觉;(3)注意;(4)记忆;(5)思维;(6)想象;(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67.感觉分类:(1)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2)内部感觉:肌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6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它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69.注意:(1)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70.70.记忆的分类:(1)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2)按记忆时间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71.根据思维指向性划分:局和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型思维、创造性思维。72.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删除修改73.73.情绪是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境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分类:心境、激情、应激。74.情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75.意志过程: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基本特征:目的性、调节作用、克服困难、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删除修改76.意志形成过程中的冲突类型:(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77.个性心理:(1)需要:①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划分,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按照需要满足的对象划分,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动机:产生条件有需要和诱因;(3)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4)能力;(5)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78.研究小学生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1)研究原则:客观性、矛盾性、发展性、系统性、教育性原则;(2)研究方法: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活动产品分析法。79.儿童身心发展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一生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80.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柏拉图。人性的个体差异: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西方: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原罪说;中国: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董仲舒和韩愈:三等人性论。 81.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观点:个体发展由个体内部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心理发展实质上是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展现。82.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观点: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学习是成长的主要途径。83.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论”华生:可塑成医生、律师、艺术家 ①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②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③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处于儿童的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所制约,依然是一种绝对论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④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调教,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84.多因素论(辐合论)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85.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状态。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共有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分为八个阶段,小学生属于童年期阶段(6、7 岁~11、12 岁)。86.小学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认知的发展;(2)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3)自我意识和社会性的发展。87.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88.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1)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得到发展;(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89.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个性发展。删除修改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