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厦门市乡村村民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3-05-28 12:05:05浏览次数:76乡村振兴背景下厦门市乡村村民法治意识调查报告—基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霞浯村的调查摘 要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是现代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村民法治意识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厦门市乡村村民法治意识建设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要求,探索乡村村民法治意识建设新途径,对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报告从结构上来看,首先对调查主体和调查背景进行介绍,概括出调查主题的代表性及开展此次调查的必要性,结合对调查对象、调查方式的介绍,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调查结论。在调查结论的基础上,对影响村民法治意识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机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要求,最后概括出乡村村民法治意识建设的新途径。相较于前人研究,调查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突破,一是采用调查报告形式,深入一线,收集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最新资料;二是将乡村建设实际需求,作为法治意识建设的目标,进行新的思考;;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来看法治意识建设。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村民 法治意识
>60岁 3%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10% 初中 38% 高中或中专 29% 大专 13% 本科及以上 10% 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其范围如表1-2所示。 表1-2问卷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个人基本情况 籍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政治面貌、收入、村民法治意识情况 村干部守法办事情况、村委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情况、参与村民大会情况、村务信息公开情况、村务上诉沟通渠道、办事效率、民主选举、财务公开、对法治建设了解情况、法治环境评价、普法实践、法律维权、获取法律知识方式、法律用途、对执法机关态度、自身权利与义务了解程度、对选举权的看法、法律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纠纷处理、打官司的态度、打官司取胜关键、宗族对自己影响情况、宗族对争端和维权的作用3.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访谈情况
根据霞浯村村情及研究需要,为增强调研的客观性,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对该村驻村干部、村干部、宗族活动负责人、优秀乡贤、贫困户、拆迁户等人员,共计11人,进行访谈调查,具体情况如表1-3所示。 表1-3 访谈情况访谈对象 访谈内容驻村干部、村干部、宗族活动负责人、优秀乡贤、贫困户、拆迁户等人员村内主要存在哪些法律纠纷、村里法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开展拆迁征地的经验及教训、宗族与村庄之间的关系、贫困户及小姓氏维权情况(二)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积极向好方面1.初步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对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如图1所示,70%的村民对于法律的权威及法律维护个人权益的作用有较强的信心,仅有9%的村民认为法律不能保护自身权益,剩下21%的村民认为当前的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真正保护好个人的权益。另一组数据也说明了村民初步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如图2所示,有83%的村民在遇到纠纷时,首先是想到用法律手段来处理纠纷。这说明这些年该地区法治建设初见成效。
图1 图22.对村民自治管理和村政建设满意度较高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村民对村民自治管理和村政建设满意度较高。“村务公开”、“村干部依法办事”、“民主选举”、“村财务公开”、“纠纷投诉处理”等调查项,选择肯定类选项的在90-97%之间,个别项目达到100%。从访谈情况来看,贫困户、拆迁征地户,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得到充分保障,相关方可以通过政府开设的相关渠道解决问题,并能够获得相应的司法援助,对村政建设满意度较高。3.受教育程度对村民法治意识水平高低影响力降低受教育程度高低对村民法治意识水平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在问卷调查数据中表现不是特别明显。如图3、图4所示,79%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在遇到纠纷时,首先选择用法律手段来处理纠纷,只低于平均水平四个百分点。这说明普法工作和法治教育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的法治意识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图3 图43. 村民维权意识较高
问卷调查数据如图5显示,有81%的村民对自身权益有清楚的认识,只有5%的村民对自身权益不是很清楚,毫不关心。对于“村民大会的选举情况”的调查中,如图6所示,有选举权的村民,参选比例高达95%,对“选举结果”选择“重视”选项的村民达77%。以上数据说明村民维权意识较高,并对自己权益有清楚的认识。 图5 图6 (三)霞浯村的法治建设经验1.厦门市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为霞浯村法治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厦门市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60元,比1978年增长123.52倍,147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通自来水率100%、通有线电视率100%、通宽带率100%①。正是厦门市的经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使得农村法治建设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良好的配套环境。2.重视普法宣传,定期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村民要做到守法和用法,首先得懂法。为此,霞浯定期针对村民常用的法律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并定期邀请专业的法律从业者,到村里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① 数据来源:厦门市统计局,《改革开放四十年厦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8 年 12 月 29 日,http://tjj.xm.gov.cn/tjzl/tjfx/201812/t20181229_2200401.htm
务,为村民释法答疑。3.廉政工作和“扫黑除恶”行动,为法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霞浯村所在地政府开展强有力的廉政工作和“扫黑除恶”工作,一方面树立起了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打掉当地黑恶势力,让当地村民切身体会到法律的权威,让当地村民初步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四)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表现1.部分村民尚未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尚有30%的村民,对法律的权威,持观望态度。从访谈的资料来看部分村民仍然对法律解决纠纷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一部分人认为农村还是人情社会,遇到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人情来往;另一部分人从个人过往经历以及传统思维,片面认为,当前仍然是行政权力大于法,遇到事情,能找关系,还需要找关系,寻求行政权力干预。2.避讼心理、厌讼心理仍然普遍存在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如果与亲友、邻居发生重大纠纷时,首先会选择解决途径?”,选择诉讼方式的只有15%,仍有36%的受访对象选择“私下解决”。“怎么看待与亲朋、邻居打官司?”,有58%的受访对象选择“既不光彩也不丢人”,只有31%的受访对象选择了“理所当然”。“遇到纠纷,应该尽量避免诉讼?”,选择“是的”占到31%,选择“视情况而定”有43%,只有26%的受访对象选择“不应该”。
3. 法律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调查问卷数据来看,尽管受访对象守法意识较强,但是受访对象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违法是否就是犯罪?”,这一栏,有63%的受访对象选择“是”,其中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受访对象,有89%选择“是”,远高于平均水平。从访谈情况来看,部分村民对买卖“六合彩”等私彩的赌博行为认识不清,对其所涉法律条文不是很清楚,曾经一度导致私彩形式的赌博行为泛滥。此外,大部分受访者对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一片空白,“你能想到的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几部?”选择“不知道”高达67%,选择知道“一部”的有22%,两者相加为89%。4. 封建宗族礼法及宗族势力对村民法治意识产生一定影响尽管新中国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很大程度改变了乡村的生态,但是残留的封建宗族礼法及宗族势力仍然对村民法治意识产生了一定影响。霞浯村三个自然村均以吴姓为主,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宗族组织和开展宗族活动,从问卷数据上看,有高达82%的受访者认为宗族的存在对维护自身权益是有帮助的,91%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借助宗族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访谈中,大部分村庄的干部受访者,表示宗族势力对一些村庄事务有一定影响力,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但是这些影响力局限于法律允许范围内。(五)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司法维权成本较高
受访者普遍存在的避讼心理、厌讼心理,除了人情事故等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司法维权成本较高。“避免诉讼的原因”中,有79%的受访者选择了“诉讼各项成本较高”。根据厦门市律师协会2017年公布的《厦门市律师服务收费指导意见(试行)》,代理民事诉讼案件第一审程序收费,不涉及财产关系的最低收费标准是10000元/件①,是2017年厦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60元②的48.88%,由此可见,村民的司法维权成本较高,是很多村民避讼、厌讼的主要原因,不利于村民“用法”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不理于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2.受宗族势力和封建宗族礼法的影响相比较内陆地区的乡村,厦门地区受传统旧思想影响的情况,有自己的特点。受益于这些年,厦门市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内陆地区不少地区村民普遍存在的“畏官”思想,在霞浯村影响很小,反倒受宗族势力和封建宗族礼法影响甚重,容易导致宗亲之间互相包庇的现象,甚至以宗亲为主要成员的抗法、违法现象。3. 普法工作未能与时俱进普法工作一直是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随着普法工作的背景发生变化,普法工作没能对普法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导致了普法工作变成了老调重弹,未能及时与村庄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相结合,也忽视了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普法工① 数据来源:2017 年 8 月 8 日,厦门市律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 3 次会议通过的《厦门市律师服务收费指导意见(试行)》http://www.xmls.cn/Details.aspx?ID=3792② 数据来源:厦门市统计局,《改革开放四十年厦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述》,2018 年 12 月 29 日,http://tjj.xm.gov.cn/tjzl/tjfx/201812/t20181229_2200401.htm
作,降低了普法工作的实效性。4. 极少数行政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及腐败的影响当前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了,对我们行政管理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新要求,但是我们极少数行政管理干部能力不足,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转变工作方式,仍然存在着“官本位”的思想,甚至寻求权力出租,这是导致部分村民至今对法律仍然缺乏信心的最根本原因。六、村民法治意识的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契合我国“五位一体”总布局,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升村民法治意识水平,可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一)产业兴旺需要农民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 要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就必须建设农村现代经济体系。农业现代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就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细胞,这就要求农民应该具备依法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法治意识,能够掌握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确立自身对契约精神的信仰, 在合法生产经营的同时,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由此才能促进农业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最终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二)村民的法治意识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助力
实现生态宜居,建设美丽乡村,是勾画新时代美好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态宜居要求我们要建设好乡村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针对农业生产过程,我们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我们农业生产,如化肥、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针对农村生活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仅仅涉及乡村内部生活环境,也涵盖了山林、水泽等乡村外部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助力。(三)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传承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一些封建残余糟粕文化诸如封建迷信、封建宗族礼教等,以及低俗媚俗文化诸如闹婚恶俗等,不仅仅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不少已经触碰到法律。因此,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消灭乡村残存的糟粕文化,有利于培育村民依法繁荣乡村文化事业的意思理应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①。新时代,新农村,新背景,要求我们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将法治与德治、自治相结合,坚持法治为本,培育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一方面让村民学会守法、用法,打破人情社会的牢笼;另一方面为村民自治编织一张法治的监督网,杜绝乡村治理的乱象,促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五)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建设乡村法治,保障生活富裕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为此我们应当通过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一方面为村民筑起法治高墙,挡住如网络诈骗、私彩赌博等侵蚀村民财富的罪恶之手,另一方面防范致富靠坑蒙拐骗偷的思想在乡村滋生蔓延,保障村民实现生活富裕。 七、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村村民法治意识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霞浯村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归纳出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并归结出原因,结合村民法治意识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论述,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村村民法治意识的基本途径。(一)因时而异转变原有的乡村法治建设思维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以及农村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现阶段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胜利,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不再像以前那么是贫困,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使得当前乡村法治建设有了更好的配套条件;其次,由于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使得农村内部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大量年轻人常住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大量村民并未再从事农业生产,甚至没有农业生产技能,正所谓村民未必是农民。最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体系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可以说农村建设将面临着新一轮巨变。因此,在乡村的新环境、新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村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就必须因应时代要求转变原有的乡村法治建设思维,丰富普法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
目 录一、绪论..........................................................................................................4(一) 选题缘由…………………………………………………………..….4(二) 研究意义…….…………………………………….………..……...…4二、研究现状与评述.......................................................................................5(一) 国内研究现状…………………………………………………….…..5(二) 国外研究现状………………………………………….………….….5三、研究方法...................................................................................................5四、法治意识概念的界定.............................................................................6五、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现状调查及分析..................................................6(一) 霞浯村问卷调查情况.........................................................................6.(二)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积极向好方面…………………………….…….8(三)霞浯村的法治建设经验……………………………………………….10(四)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表现...........................................11(五)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11六、村民法治意识的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12(一)产业兴旺需要农民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12 (二)村民的法治意识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助力……………………….12
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制定法治建设新的方针策略。(二)因地制宜统合资源,夯实村民法治意识培育的物质基础从霞浯村的调查数据来看,地方政府的大量投入,对村民法治意识培育发挥很大作用。可见农村经济发展是村民法治意识培育的经济基础,但是一地方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方财政也不可能一直倾斜投入,因此村民法治意识培育的物质基础,不能只靠等,而应该因地制宜统合当地现有法治建设资源,将村民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与村庄其他方面建设活动相结合,润物细无声的同时又能夯实村民法治意识培育的物质基础。(三)完善农村法律服务援助体系从霞浯村的建设经验上来看,农村法律服务援助体系对村民的帮助是相当大的,但是现有的农村法律服务援助体系,侧重咨询服务,农村法律援助经济困难认定标准较高,不利于农村低收入群体纳入法律援助体系,不利于乡村村民的法治意识的培养。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法律服务援助体系,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农村法律服务援助体系。(四)营造浓厚农村法治文化氛围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能够让村民身处其中,耳濡目染,对培育村民法治意识发挥很大作用。在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要注意避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脱离群众实际,应该结合当地特点,发挥村庄管理者主观能动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不搞样板工程。
(五)加强基层政权廉政建设,推进乡村有效治理从霞浯村的调查数据来看,基层行政人员处于服务群众的一线,直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基层政权廉政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群众对“依法治国”的认可,影响到村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同时针对村庄仍然存在封建残余糟粕文化及宗族势力,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推进乡村有效治理,消除宗族势力和封建残余糟粕文化的不良影响八、结语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霞浯村的调查,我们也看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培育村民法治意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九、参考文献[1] 本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版。
[2] 柯卫:《法治与法治意识》,《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4期。[3] 姜素红:《法治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湖湘论坛》,2006年3期。[4] 来君:《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探析》,《攀登》,2010年2期。[5] 邓黎:《论增强公民法治意识的途径与措施》,《法制博览》,2015年16期。[6]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7] 高雅然:《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法治意识问题研究》,《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年4期。[8]赵帅,宗栋:《法治背景下的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以平遥县张赵村为例》,《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年2期。[9]李树静:《如何让法治意识植根农民心底》,《人民论坛》,2017年8期。[10]张林海主编,《法治的衡量与实现 法治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11]王中伟:《乡村治理体系下我国农民法治意识 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多维路径研究》,《法制与社会》,2019年2期。[12]彭洁:《新时代乡村生态法治建设研究》,《黑河学刊》,2019年11期。[13]梁洋生:《增强农民法治意识: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南方论刊》,2016年1期。
[14]张红霞,王超:《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的农民法治意识培养》,《红旗文稿》,2016年23期。十、致谢在论文结束之际,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也感谢论文指导老师杨堃老师给以的精心指导特别鸣谢参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霞浯村各位人士!
(三)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建设乡村法治,保障生活富裕...................12(四)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12(五)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建设乡村法治,保障生活富裕…………….12七、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村村民法治意识的基本途径...........................13(一)因时而异转变原有的乡村法治建设思维………………………….....13(二)因地制宜统合资源,夯实村民法治意识培育的物质基础………….13(三)完善农村法律服务援助体系…………………………………….……13(四)营造浓厚农村法治文化氛围……………………………………….…14(五)加强基层政权廉政建设,推进乡村有效治理…………………….…14八、结语....................................................................................................14九、参考文献............................................................................................15十、致谢....................................................................................................15
乡村振兴背景下厦门市乡村村民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基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霞浯村的调查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1. 研究背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9%①,相较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城镇化比例大幅度提高。在城市不断发展和扩张的同时,与城市毗邻的乡村不断被蚕食,当地村民面临征地拆迁等一系列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稳定。因此从法治意识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具有研究价值。2.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霞浯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分析掌握霞浯村村民的法治意识实际状况,并结合厦门市实际情况和前人研究成果,探讨提升村民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为当地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振兴。(二)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 提升法治意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乡村社会经济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1 年 5 月 11 日。
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研究选取的霞浯村,地处厦门市郊,其环境相较于传统乡村具有特殊性。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当前发达地区市郊乡村村民法治意识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探索发达地区市郊乡村村民法治意识的新途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丰富了农村地区法治意识研究的思路。2. 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研究以法治意识为视角,调查和分析霞浯村村民的法治意识现状,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大背景,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以供参考,在实践上,有利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提升乡村治理有效性,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推进。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法治意识的研究,首先集中在法治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异同界定上。学者柯卫(2007)、张林海(2011)等认为,法律意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姜素红则更进一步认为,法治意识应该属于积极的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对法治意识进行了定义,来君(2010)提出了法治意识的四要素;姜素红(2006)认为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在生活中,以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服从法律,遵从法律秩序,鉴定地捍卫法律权利。
国内当前对于法治意识对象的研究,数量较多,主要研究对象为公民、村民、学生市民等;对这些对象的研究,又集中在对研究对象当前存在的问题或者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提升研究对象的法治意识。如邓黎(2016)提出通过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以提高法治意识;高雅然(2015)则认为应该从加强公民普法教育、完善法律体系和依法办事三方面来提升法治意识。研究对象具有到村民,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观点看法。如赵帅、宗栋(2015)以平遥县西张赵村为调研对象,认为当前乡村村民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维权意识薄弱等问题;在提升法治意识的途径上,李树静(2017)主张要从国家、社会、农民法治实践、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入手去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国内学者们前期研究成果,为对法治意识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村民的法治意识现状,学者们大多认为村民法治意识淡薄,并能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入手,来探讨村民法治意识的提升途径,但是学者们以发达地区市郊乡村村民为对象的法治意识研究较少,特别是结合区域特殊经济、文化进行的研究更少,因而缺乏针对性。(二)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法治的研究较早得到开展,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学者便对法治有所论述到近代西方启蒙运动期间,西方诸多学者,对于法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和丰富,但是西方学者对于法治的相关研究,往往基于资产阶级世界观,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却不能照搬照抄。与此同时,西方的社会结构跟
我国存在着差异,西方学者们较少关注乡村法治意识。三、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实证调研,开展研究,主要研究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使国内外学者们对法治意识的研究,转化为本研究的基础,于此同时,通过对期刊、纸质图书、数字媒体等信息载体上的资料查阅,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2.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进行相应的小范围测试和完善,在霞浯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原始数据资料。3. 访谈法。本研究对象是人口众多的村庄,村庄内部根据血缘、经济状况、文化层次、政治身份,可以划分成有不同的族群或者群体。因此,对霞浯村的调查,不能只局限于问卷调查法,还应该对不同族群、群体,进行对应的访谈,增加原始资料收集渠道4. 综合分析比较法。对霞浯村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客观地勾画出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的现状,并对霞浯村法制建设政策的成效进行分析,探寻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提升途径。四、法治意识概念的界定从概念上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
像”①。以此看,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存在着差异,因此按主体划分,意识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因此从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与否的角度来看,意识存在着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之分。本文调研对象为霞浯村的村民,研究内容为法治意识,因而本文所研究的法治意识,从意识的概念来看,是整体的、正确的意识。既不同于中国古代为封建专制服务的“以法治国”法治主张,又不同于服务于资产阶级统治的西方法治,本文研究的法治,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为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衡量标准。综上所述,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提升村民法治意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村民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五、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现状调查及分析(一)霞浯村问卷调查情况1. 霞浯村村情概况。 霞浯村,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东南部,下辖霞浯、赤土埕、前岑等三个自然村,设有10个村民小组,约4000余人。霞浯村村民多为吴姓,村中仍然存在宗族组织,不定① 本书编写组编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版。
期开展宗族活动,对村庄各方面建设有较大影响。该村距离翔安区区政府约9公里,村内虽有纸箱厂、板材厂、制香厂等小型加工厂,但霞浯村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是一个典型的市郊村庄。近几年,随着翔安区城市化进程加速,一方面霞浯村村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伴随着外来人口增多、征地拆迁等新情况的出现,霞浯村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矛盾。2. 霞浯村村民法治意识问卷发放情况 2021年3月份,笔者对霞浯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通过走访发放问卷及熟人引荐帮忙发放问卷的方式,分别在三个自然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计发放了250份问卷。经过了十余天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2%。随后,笔者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其中被调查者基本的信息,如表1-1所示。 1-1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表 特征变量 选项 比例 性别 男 52% 女 48% 年龄 <20岁 5% 20-30岁 40% 30-40岁 29% 40-60岁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