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京卷)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4-05-23 09:05:52浏览次数:3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解析本试卷共 7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27 分)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摩擦力 供认不悔 对称(chèn) 穷源朔(shuò)流B.一拉罐 转弯抹角 隽(jùn)永 令人发(fà)指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tāo)扰 一气呵(hē)成D.化装品 整齐划一 倾轧(zhà) 囤(tún)积居奇【答案】C【解析】第一题字音字形,难度相当小,每个错误选项中都有两个错误,且非常明显。字音的错误(溯、隽、轧)也是相当明显。分别读穷源溯(sù)流,隽(juàn)永 倾轧(yà) ; 字形错误, 像“供认不讳”的“讳”(选项作“悔”);“易拉罐”的“易”(选项作“一”)“化妆品”(选项作“装”), 试题的简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B.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答案】B【解析】第二题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考生应该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中的那个用法,不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藏身”。考题在延续往年成语题以"望文生义"为主的错误选项设置方法的同时,又降低了一个难度。3. 下列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来源:Z&xx&k.Com]A. 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B. 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 7 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也是唯一的一次。C. 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D. 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是最容易产生纠结感的语病题,在 2010 年也显得那样平易近人。A 缺主语,“他们”。B“实现了纪录”搭配不当,将“实现”改为“创下”。C 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上“美国人”。我们甚至不需要弄清其它三个错误选项都是什么语病,单从"无懈可击"这个标准出发,也能顺理成章地选到正确选项。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A.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期中的代表作。B.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将强的批判现实的净胜。C. 《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答案】C【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较往年相比略有难度,因为也许相当一部分考生不清楚塞万提斯的西班牙国籍,也许对白居易《新乐府》的表述可能会引起部分歧义.5. 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是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干渠通向山脚下的百联浦, ① 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 ② ,触须沿途四散, ③ 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A. ① 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的游龙 ③浸润B. 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到渠里 ③浸渍[来源:Zxxk.Com]C. ① 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D. ① 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答案】A【解析】提供了往年高考试卷中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它作为将近义词辨析与语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当为今后语文基础题的命题提示一种新颖的角度。“滋养”与水有关,而“浸渍”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二、 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 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 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
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B. 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C. 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D. 终不复言 复:回答【答案】D【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 B。D 项:“复”应为“再”。A-C 项为常用词的生僻义或偏僻词,D 项为常用词的常用义,这样命题意在增大阅读能力的检测。其中,C 项“诣”的词义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实词题中的生僻词或生僻义项一般来讲是解释正确的,至少到现在还没出现过例外。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1)清优主之 (2)不害清之富也B、(1)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2)清不以怠遇其人C、(1)清其有道者欤 (2)执其道不废D、(1)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2)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答案】D【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 B。A 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 选项考的是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 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 D 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其馈遗清者相属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对B.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为利不也太短浅了吗C. 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像宋清那样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D. 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答案】A【解析】错误选项是 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生意场上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B. 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C. 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D. 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一士大夫自居的人。【答案】B【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 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清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第二部分(123 分)
三、本大题共计 4 小题,共 30 分。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念的领悟。(不少于 200 字) (10 分)【答案】示例:宋清善待采药人和买药人,并把堆积如山的债券付之一炬;宋清卖药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得势或是失势,结果声名远播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现在有的人奉行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处世哲学,不论是做生意或是结交朋友,总是见财起意,见利忘义,没有长远的眼光,甚至为了蝇头小利钩心斗角,多年的朋友、亲人为此反目,闹得家务宁日,友不敢信任。这样做,其实就是鼠目寸光的表现,是最为愚妄的。【解析】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布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其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 2004 年坚持至今的特色。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文言文翻译】(一)宋清是长安西部药材市场上的人,他搜集出卖好药。有从深山大泽来的采药人,一定把药卖给宋清,宋清很好地接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配制他们的方剂,便容易出卖,都称誉宋清。生疮害病的人,也都愿意到宋清处买药,希望迅速治愈。宋清总是乐于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便是没有现钱的人,都给予好药,积累下来的债券堆积如山,也是从未前去讨取药钱。有的不相识的人从远地来写债券购药,宋清也不推辞。到了年底,估计人们无力偿还,便把债券烧掉,始终不再提起。市场上的人因为他的行为与众不同,都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也有的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到这些议论,说:“我不过追求利润以养活妻子儿女罢了,并不是有道德,然而说我愚蠢荒唐也是错误的。”宋清买药四十年,烧掉药债债券的有一百几十人,有的人后来做了朝廷的大官,有的人成了管领几个州郡的封疆大吏,享有很高的薪俸,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上门馈赠宋清财物。即使有不能立刻报答,而且赊账以后即死去的人成百上千,这也并不妨害宋清发财致富。宋清求利的目光远,目光远所以收益大。哪里像那些小商人啊!一次讨不到货款,就勃然大怒,两次就詈骂并与之结仇了。他们求利的方法,岂不是太狭隘了吗!我发现愚蠢的人倒是有的啊。宋清的确是用上述方法获得大利,行为又不荒唐,坚持他的做法不改变,终于致富。来求他的人更多,他接待的范围更广。有被贬官放逐沉沦失意,亲戚和朋友都冷眼看待他的人,宋清也并不怠慢;遇到他们有病,一定像过去一样给好药。一旦他们重新当权,就更加厚重地报答宋清。他从长远考虑来求利,都类似这样。我看现在的朋友,得势时便攀附,失意时便抛弃,很少有能像宋清的行为的。唉!宋清是个买卖人,现在的朋友有能期望别人报答像宋清那样目光长远的么?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柳宗元先生说:“宋清身在市场却不用市场的道理,可是身在朝廷、在官府、在学校乡里自称为士大夫的人,反倒争着不停地做买卖,可 悲啊!这样说来宋清就不仅仅不同于一般的买卖人了。”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限选做其中 4 道题)。(8 分)① 户庭无尘染 。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②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王羲之《兰亭集序》)③ 云霄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⑥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范仲淹《苏幕遮》)
【答案】①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②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③ 落霞与孤鹭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④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⑤ 只是朱颜改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⑥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解析】一要看清题目,是限做,只须选 4 小题即可,不要全写,二是不要写错字。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7 分)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 分)【答案】 ①(3 分)A;②(4 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解析】2010 年的诗歌鉴赏,既没考意象,也没考意境,炼字也没考,就剩下一个最为起码的要求--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答题公式或者说答题格式对考生的束缚,与之相得益彰的还有基本上跟学生把这首诗讲明白的第一小问。可以说,诗歌鉴赏在今年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可言,然而,"答题公式"作为潜在的门径,对于抵达答案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越没有任何规约,思路的清晰程度就越能得到彰显。训练是否有素,对于考生的答题情况和得分高低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高三的学生切不要被表象的简单所迷惑。客观题的 B、C、D 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主观题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艺术,列入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生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议论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自然界称为自然规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 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结构,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展,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 1887 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 1900 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的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 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 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取材于李振道的文章《楔》)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B.举礼拜、苏轼作品为例,表明题载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C.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 20 世纪新科技的发展。【答案】D【解析】A 项原文是说“人类的创造力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对象弄错。B 项原文是“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不是热闹的共鸣。C 项原文是“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 泛,科学就越深刻”明显是正比,不是反比关系。 D 项原文是“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 世纪的科技发展,才得以存在。”表述正确。15.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5 分)【答案】① 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② 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解析】社科文阅读将“艺术”与“科学”融合在了一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 2010 年的社科文阅读中戏剧性地会师,这当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人文科学不再玄虚,自然科学不再枯燥,社科文阅读至少从阅读感受来说更具有亲和力;而对于社科文阅读而言,阅读感受的改善本身就意味着难度的下降。从如此简明清晰的文章中筛选信息,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件愉悦 的事情。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海棠花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
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 年 5 月 29 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 分)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D.上世纪 30 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16. 答案:(4 分)A C解析:B 项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 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 分)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 分)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 分)【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终结点。【解析】第一问:属于我们所说的“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二问: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18.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4 分)【答案】18.(4 分)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解析】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第二道主观题则属于语句理解题。按照语句理解题的套路,我们首先要“从形象到抽象”,找出句子中的抽象词,即“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以及“心情不能平静”,然后把这两点连成一句话就是答案了。此外,题目还问,“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就已经对答题方向有明确指示了,显然是让你指出这句话铺垫了下文什么内容,只要根据刚才得出的抽象词和下文的大意,就可以得出答案了。19.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 200 字)(10 分)【答案】(略)【解析】阅读延伸题兼顾了“阅读”与“延伸”这两大要素。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因此成为大热门,吸引了很多目光。高考题一披露,我们就发现这一题型的真实情况基本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所谓阅读延伸,便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今年的这两道阅读延伸题都符合这一特点。它们都没有把阅读篇目撇开,而是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比如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 现代文阅读延伸题,“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与文学作品的关联,构成了区分度,而“怎样的体验”,则以题干明确要求的形式再一次保证考生不会偏题。可以说,阅读延伸题的实质已经非常清楚:“阅读”是题干应有之义,它保证了考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起跑线,分数差距不至于过大;而“延伸”则为试题区分度开疆拓土,这里只能凭真才实学,或者积淀,或者视野,很难来得半点虚假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20.作文(60 分)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解析】从题型上看,北京卷也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仍是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套作。"仰望星空"不过就是"理想"话题,"脚踏实地"也不过就是"实践"话题,这两个话题都是考生在考前就准备过的,其中任何一个都极易造成大量的"套作"现象。但命题作文不得自拟标题的规定则可以限制套作。因为标题既已如此,则考生必须要写出二者的关系。即便事前已经对这两者做了充分准备,但却很难针对二者的关系做足准备。关系型的命题作文就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套作行为。2010 年 5 月 4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度五四青年节。北大学生李丹琳现场写下一幅"仰望星空"的书法作品送给温总理(总理曾有诗歌作品《仰望星空》),温总理也当即挥毫,写下"脚踏实地"回赠北大师生。这就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背景。联想到 2009 年北京卷作文题《隐形的翅膀》,典故来自 2009 年新年狂欢夜上北大许智宏校长向全校师生献歌,也许很多学校和老师已经意识到,对于作文题命题趋势的把握一定要紧密关注下北大当时的新闻事件;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159 中学为何能够以学校的形式押题成功。其实,押中题的绝不仅是 159 中学一家。学而思高中语文在 6 月 1 日集体备课时,主备老师就已经成功地分享了他的看法,事实证明,他的判断与最终题目一字不差。当然,押题一点也不重要。学而思看重的是对学员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从来也没想过押题。再说,如果考生能力没达到,就算提前知道了高考作文题,一样写不好。所以这个事情其实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的题目比起去年而言,无论是立意新颖的难度,还是挖掘题目内涵深度的难度,都有所提升。或者大量掌握温总理思想的"原始材料";或者对于"星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认,有着相当的哲学意识;或者熟谙辩证法,对于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能够条理清楚地辩证把握,这三点得其一,作文就会跻身较好的档次。曾经对北京卷前八年的作文题目做过一番归纳,把所有这些题目概括为两个核心词,一个是"和谐",一个是"发展".为什么这样讲呢?看看以往的试题,就会了然。02 年的"规则"、04 年的"包容"、05 年的"说'安'"以及 07 年的"刘长卿诗"都与"和谐"主题有关;而 03 年的"转折"、06 年的"北京的符号"、08 年的"石头、沙子和水"以及 09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则都与"发展"主题有关。再看今年这个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则延续了往年的风格,可以纳入"发展"主题,既可以解读为个人的成长问题,也可以解读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式。有人批评北京卷的这道题太"土",这一点说得没错,但这并不值得批评。北京卷一贯的风格便是
不大喜欢求新求变,不像 09 年江苏卷"品味时尚"、天津卷"我说 90 后"、江西卷"兽首拍卖"以及辽宁卷"明星代言"这种时事类型的题目,也不像今年浙江卷"角色转换之间"这种稀奇古怪的题目。去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人们以为材料属于流行文化,便说有多么多么新颖,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道题的背景是北大老校长许智宏离任,他曾在北大的百年讲堂给同学们唱过这首歌,而许智宏离任正是 09 年的事。这件事在北大人尽皆知,在北大以外则知者甚少,算不上什么大事。出这道题也并不是要跟风,只不过是出题人自己的"北大情结"而已,考生们千万不要错会了意。实际上,北京卷一直都是中规中矩,只考查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观感和人生体验,在概括题旨这一步丝毫不难为人,往往都是直白浅露的。一个题目能否写出新颖的文章,不是由题目本身的新颖度决定的。出题人都把漂亮话说尽了,那学生还有什么好说的?面对一个很土的题目,考生还能写出新意,那才是真本事。所以说,这种题目好写,却很难写好。去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翅膀"这一形象事物,今年则出现了"星空",两个题目都属于比喻型的题目,那我们就可以将很多美好的事物说成是星空,这就类似于 08 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和 02 年上海卷"面对大海".这种题的好处是容易拓宽思路,但坏处就是容易跑题,文中是否反复提及"星空"一词,就成为扣题的关键。切不可只说本体而不提喻体。而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这两个相反的动作并列起来,组成关系型题目,这就类似于 04 年全国 2 卷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 4 卷的"看到别人与看到别人"、05 年全国 1 卷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以及全国 3 卷的"忘记和铭记".最大的难点是难以出亮点,因为用辩证法得出的观点在作文中往往都会是最苍白的结论。如果你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那就很难进入一类文。如何把这种苍白的结论表达得更具艺术效果,就是这道题的一个难点。所以我们说,这个题好写,却难以写好。说它好写,首先来看看“仰望星空”这四个字。它类似于 08 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和 02 年上海卷的“面对大海”。“星空”属于形象事物,而非抽象概念。这就很像去年作文题中的“翅膀”,都属于比喻,这就为考生提供了填充的空间。那我们就可以将很多美好的事物说成是星空,比如对真理的不懈探索、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情感的执著追求,甚或是对彼岸世界的精彩想象。无论怎样,星空都意味着一种美好,它打动人心。康德的墓碑上曾经刻下这样一行铭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当我们驻足仰望头顶灿烂的星空时,愿景浮现,心怀冲动。总之,星空中融入了一种浪漫的情怀,它可以让一个将死之人安详地闭上双眼,也可以让一个困顿之人眼中放射出光芒。简言之,我们先从作为喻体的“星空”中概括出本体“美好的事物”,然后再根据这一本体进行联想和填充。 这种题的好处是容易拓宽思路,但坏处就是容易跑题,文中是否反复提及“星空”一词,就成为扣题的关键。切不可只说本体而不提喻体。无论你在星空的身上赋予了多么丰富的内涵,都要在文中的关键部位反复地让自己的头颅扬起,让“仰望星空”这四个字不断出现。这就是扣题。 接下来,我们再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这两个相反的动作并列起来,组成关系型题目。这就类似于 05 年全国 3 卷的“忘记和铭记”。这种题最大的难点是难以出亮点,因为用辩证法得出的观点在作文中往往都会是最苍白的结论。如果你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那就很难进入一类文。如何把这种苍白的结论表达得更具艺术效果,就是这道题的难点。所以我们说,这个题好写,却难以写好。 回到今年的题目上,我们可以说:用心仰望,用脚行走,这都是面对人生的正确态度。每当夜幕深沉、繁星满天的时候,一个声音总在内心深处轻轻地叩问着这个问题:“为什么我总有着仰望星空的冲动?然而,为什么我的脚总是要踏着这坚实的地,为什么我不得不时时低下高扬的头颅,小心翼翼地看着脚下的大地,走着地上的路?”最后你发现,这些都是面对人生的正确态度。我们甚至可以照着《一路同行》的样子仿写出一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其实我们并不是靠什么神奇的办法,只不过是多多模仿好文章罢了。 最后,应该总结一下了。今年是新课标的第一年,所有的变化我们都已经看在眼里。不过,我们在这里也不想过多地强调这些新的变化。因为相比于这些,那些不变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什么是不变的呢?就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和高考命题的基本规律。把握住这些,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高考中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