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春《大学语文》导学资料1(第一章)

发布时间:2023-10-20 23:10:37浏览次数:62
23 春《大学语文》导学资料 1(第一章) 各位同学,现在我们开始第一阶段内容的学习,在这阶段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课件中的相关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复习本阶段的练习题,学习中如有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到课程论坛里提问交流。本阶段导学是第一编的知识点重要知识点: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本阶段学习内容主要涵盖教材第一章,要求同学们对先秦两汉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重点掌握两个内容,一是先秦两汉诗歌的四种诗体,诗经、楚辞、汉乐府和文人诗。二是了解四种诗体各自内部特点,并能背诵欣赏一定诗篇。主要知识点如下:1、重点了解《诗经》产生的年代、作品篇数、风雅颂的分类依据、构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及诗经的主要特点。2、掌握《氓》的题材内容(弃妇诗)、体裁是叙事诗,掌握比兴手法,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情节和主要叙事特点。3、掌握《王风·黍离》主旨、写景抒情交融的特色,能背诵默写这首诗。4、掌握《秦风·蒹葭》中的伊人形象,掌握重章复沓的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5、了解《楚辞》的形式特点、楚辞名称的来由、作品构成、艺术特点及对后代的影响。屈原的字、所处朝代、文学成就、诗集名称、代表作。6、《涉江》,掌握本诗具有诗人放逐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九死不悔的精神,分析此诗叙述、描写与抒情的结合的特点和诗的语言特色。7、《汉乐府·上邪》,掌握此诗的思想内容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掌握汉乐府民歌的特点。8、《汉乐府·陌上桑》,熟悉此诗的情节梗概,分析罗敷形象,掌握侧面描写手法,掌握对话手法。9、《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掌握此诗离别相思的主题与社会意义,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文人诗的风格。10、曹操《短歌行》,了解曹操生平及其诗歌成就,把握诗中作者人生无常的感叹与思贤若渴的愿望,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了解建安文学。二、重难点讲解:(一)《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由于孔子曾以它为教导学生的教材,汉代学者因之奉为经典,遂称为“诗经”。《诗经》收录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所产生的三百零五篇诗作。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他均产生于当时北方中原地区,是我国黄河流域古老文化孕育的艺术奇葩。现存《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对于其分类标准,后世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今天的学者较普遍地认同以郑樵《六经奥义》为代表的按乐调分类的解释,即“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庙堂之音曰颂。”也就是说,这些诗与音乐有关,属于“歌诗”。所谓“风土之音”,指的是当时各诸侯国所辖不同区域的地方乐曲。《诗经》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计有一百六十篇。它们大多属于这些地区的民歌。所谓“朝廷之音”,指的是当时周王朝国都(丰、镐)一带的乐曲。“雅”者,正也。《左传》说:“天子之音曰雅”,故周王朝国都附近地区的乐曲便属中原正音。雅分大雅和小雅,共计一百零六篇。其中有民歌,也有文人创作。所谓“庙堂之音”,指的是当时祭神祀祖的乐歌。颂分周颂、商颂、鲁颂,计四十篇。它们应该属于当时王朝中的史官和巫祝(掌管祭祀活动)创作的。《诗经》在秦代遭焚毁后,至汉时复传。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那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日渐兴盛;前三家则逐渐衰落,魏、晋以后,渐趋亡佚,仅存《韩诗外传》。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的题材内容多种多样。有写政治、行役、战争、农事、狩猎、祭祀、宴饮的,也有写爱情、婚姻、民俗、歌舞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歌。《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黄》,《豳风》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都是写战争和劳役的名作。这些诗大都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家乡的思念,读来倍感亲切。而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国风》中尤为集中。比如《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郑风·将仲子》、《陈风·月出》、《秦风·蒹葭》、《周南·汉广》。这些诗歌,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从《诗经》的体裁看,它包括有抒情、叙事、讽喻、赞颂等各种文学样式,而以抒情诗为主流。除了《大雅》中的周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以及《小雅》中的《出车》、《常武》《采芑》、《六月》和《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这些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相对克制平和。无论是进行政治批评,还是表现个人失意、无论是倾诉厌战思乡之情,还是抒发男欢女爱之情,一般都没有激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薄而出,一泄无余的时候,而常常是忧伤的感情委婉曲折,波澜起伏。它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细致、隽永的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可见当时演唱的音乐旋律,平稳而相对简单质朴。《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之“六义”。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像《王风·君子于役》写乡村晚景,睹物思人,用的就是一种直陈人事,直抒情意的手法;而大《雅》中的史诗,则铺陈的场面较多。所谓“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卫风·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小雅·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卫风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如果说“赋”和“比”属于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那么,“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所谓“兴”,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可以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实在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的是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像《秦风·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而“兴”在更多的时候,往往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实在的意义,但由于它原初产生于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比较虚灵微妙,不是固定僵板的。如《周南·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说是写实之笔,但也不能说它不是对新娘美貌的一种暗喻,同时,还可以说它在这里是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就特别有兴趣在这一表现手法上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从而造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对我国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闻一多在其《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所说:“诗三百”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始的时代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曲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仅支配了整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贴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二)《诗经》赏析《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稷(音 shu3、ji4):两种农作物。 离离:行列貌。靡靡:行步迟缓貌。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噎(音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赏析】:西周末年,相传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后戎族入侵,诸侯不再勤王,西周于是灭亡,都城镐京被夷为平地。周平王被迫东迁洛阳,国势就此一蹶不振。东周王朝的士大夫,对那繁华昌盛的宗周故都,自然怀有无限眷念之情。《黍离》一诗,《毛诗小序》以为“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近指为此,远指为彼。《说文》:“彼,往有所加也。”此“彼”字,似是无义虚字,极易略过。若细细体会,却似吃颗橄榄,饶有滋味。彼,本指“那个地方”,但在这里,却又指“这个地方”。曰彼而指此,究是何故?让我们先往下看。“黍”,与下文“稷”,其品种学名说法不一,要皆小米之属。“离离”,指行列整齐之貌。此二句互文见义,指黍稷之苗,成行成列,繁茂昌盛。黍稷,在以农业立国的周代,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周之始祖长于稼穑,即名“后稷”,意为“小米”,并因此而为部族首领,享受后代祭祀。宗庙后称“社稷”,可见黍稷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然而,眼前之离离黍稷,却不是那昔日“社稷”,昔日那庄严的宗庙,巍峨的朝堂,繁华的街市,都早已被战火烧成一片瓦砾,而如今,这片瓦砾场也已不复存在,只有这一行行一棵棵绿油油一片禾苗了。看着这故国遗址,自然便产生恍如隔世之感。身在此地,眼见此景,而情系故国,心系旧世,于是便指“此”为“彼”,把现在之此地,看成是与自己有着很大距离的“彼”地。这种距离是一种感情距离。诗中的时空,往往打上情感的烙印,以致发生变形扭曲。这本是祖宗安魂之地,君臣立命之所,罹此大难,这对于宗法观念极重,且自视为华夏文化正统的东周贵族来说,这场变故在他们心中留下的深重创伤,简直是难以言喻的。“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说的便是这种心情。泛指曰行,远行曰迈。行迈,同义复合辞,强调行走转悠之各种情态。靡靡,有慢腾腾、软绵绵、羁留不去之意。这位东周大夫在此凭吊故国,昔日的荣光威仪,当年的痛苦屈辱,今日的凄凉忧伤,一齐涌上心头。他摇摇晃晃,心情恍惚,行行复行行,几乎如痴如醉。痛定思痛时,他又反躬自思:我这模样行为,知道的自然能体会到我心中的忧怨,不知底细的,还不知我想要干什么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呼天抢地之辞,但对“何人”,历来有三解:一解为造成宗周覆亡者,一解为“不知我者”,一解为自指。这三解均有牵强之处。《诗经》特别是《国风》中的许多诗,都是乐歌,有对唱、领唱、合唱、旁白、和声、序曲、尾声等不同表达角度,“悠悠”两句,不如看作是一曲终了旁白者之尾声或和声。是旁白者在感叹:“天哪天哪,行迈靡靡的这位游子,忧伤得成了什么人啦!”这首诗共分三段,每段通过部分“等位词”的变换,使诗之意境递进深化,这在《国风》中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这三段绝大部分语词完全相同,只以“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两组等位词加以递进。从“苗”到“穗”到“实”,时间跨度几乎是整整一个季节。这犹如三个场景不变而贯之以黍稷成长结籽的特技镜头,代表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流逝,这一较长时间中,主人公仍在彷徨凭吊!诗不必严格遵守物理上的时空逻辑,这是艺术的特权。运用了这一特权,才将主人公从“摇摇”之“心在颤抖”,到“如醉”之痴迷欲狂,到“如噎”之哽咽窒息,这一系列的故国之痛层层揭示出来。由于本诗的流传,“黍离之悲”在中国文化中成了一种深沉的民族心理沉淀,成为亡国遗民借以抒发爱国情愫的一种典型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抒发“黍离之悲”的诗、文、词、赋绵绵不绝。如著名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就是其中突出的两例。(吴文治、朱崇才文,见《爱国诗词鉴赏辞典》)《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释】:薇:野豌豆。 亦:作语助。 作:初生。 止:语助。玁狁(音险允):我国古代民族名。春秋时被称戎狄。一说秦汉时为匈奴,隋唐时为突厥。柔:嫩。比喻进一步的生长。 烈:忧貌。 聘:问,问候。刚:坚硬。 阳:阴历十月。 疚:病。 来:慰问。尔:花盛貌。 常:常棣,樱桃。 路:辂,大车。騤騤(音葵):马强壮貌。 腓(音肥):庇,掩护。 翼翼:娴熟。指马训练有素。 弭(音米):弓末的弯曲处,以骨为之。鱼服:鲛鱼皮制的箭袋。棘:急。 依依:茂盛貌。【赏析】:《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