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6章 货币供给
发布时间:2023-10-25 11:10:13浏览次数:9第六章 货币供给本章简介 这一章是介绍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基本原理,货币供给来源、层次、渠道,货币供给结构与决定因素,货币供给与供给量的测算。 这一章主要分析了货币供给的不同观念,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货币供给渠道、 结构及决定因素, 货币创造的条件及过程, 以及货币供给量的测算与弹性机制的运用。 这一章的重点、难点较多,理论性、实务性较强,是很重要的一章。 第一节 货币供给理论 这一节是介绍货币供给和供给量的基本原理,包括货币供给和供给量含义的种种解释,货币供给的性质,以及货币供给与资金借贷的关系。 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内生性及综合性的性质分析,还有货币供给与资金借贷的不同经济机理。 一、货币供给与供给量的含义 观点一:货币供给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指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等的总和。 观点二:货币供给是通过贷款提供货币的行为,供给量是指银行系统根据经济周转中对货币的需求,通过其资金运用或资产业务向经济领域注入的货币量。这是立足于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形成角度提出的观点,可操作性强。 观点三:货币供给量就是货币存量,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 观点四:货币供给量就是银行的贷款量。 二、名义货币供给 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所需提供的货币量。 这个货币量既包括以真实商品和劳务表示的货币量,也包括由供给量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名义货币供给的形成,是由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一系列派生活动,扩大整个社会的名义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应依据货币需求进行。 货币数量论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实际货币需求与名义货币供给的比例决定,商品价格同名义货币供给量成正比。 货币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与货币代表的价值的比例决定,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从而决定实际货币需求。 三、实际货币供给 实际货币供给是指与一般物价指数平减后所得的货币供给,也就是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而表现出来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劳务总额。 实际货币供给=Ms/Po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货币供给受名义货币供给与一般物价指数的综合影响。 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后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额的实际货币供给,归根到底决定于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 为了保持实际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相适应或相平衡,实际货币供给应该与用实物形态表示的国民收入 Y 成一定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为:Ms/Po=KY。 1
实际货币供给必须与国民收入 Y 保持同步增长。 四、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货币供给的性质是指货币供给的内在本质联系的决定性。60 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大都将货币供给量视为外生变量。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具有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或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是不受任何经济因素的制约和中央银行以外的经济部门左右,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和操纵,由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金融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而供应货币。 该派的代表主要有凯恩斯和弗里德曼。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变量,其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弗里德曼认为: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主要因素高能货币(基础货币)H。、存款准备比率 D/R 和存款通货比率 D/C,虽然分别决定于货币当局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和公众的行为,但中央银行能直接决定 H,而 H 对 D/R 和 D/C 有决定性影响。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控制和变动 H 来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五、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而主要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共同活动。又称非政策性或非政策性变量。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后凯恩斯主义者 J.托宾。他认为,货币当局虽然对货币供应有影响,但货币当局无法对货币的供给实行完全的控制。原因有: 1、 在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的当代,只要有贷款需求,银行就会提供贷款,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2、 通过金融创新也可以相对地扩大货币供应量; 3、 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即高能货币、存款准备比率和存款通货比率)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存在着交叉影响关系,特别是后两个变量,常常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动,因而不应被当成货币供给方程式中的固定参数。 六、货币供给的综合性货币供给的综合性,是指货币供给既具有内生性,又具有外生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主要反映为经济决定金融。依据是:(1)货币供给决定于诸多经济因素,而不完全由金融当局决定。(2)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决定于经济规律。(3)货币供给来源于银行的负债,而负债的真实来源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长规模及速度不完全决定于金融当局。(4)在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的当代,货币供给和控制权也受其他金融机构和经济部门行为的影响。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则反映为金融影响经济。主要表现在:(1)当今,流通中的通货均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金融当局就有可能导致货币供给高于或低于货币需求,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2)货币供应量由金融当局决定。(3)当今,中央银行都具有金融调控的功能和职责,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执行宏观调控职能。 中国的货币供给具有综合性。(1)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严格掌握信贷计划有效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2)货币政策的执行权在中央银行,决策权并不在中央银行,并且企业、地2
方政府和个人对各自的利益的追求形成一种合力(偏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该合力直接影响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 货币供给既有内生性,也具有外生性,片面强调任一方面都不对,金融当局既要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效应,又要看到金融调控、货币政策效应有一定的局限性。 七、货币供给与资金借贷 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都是由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过程就通过银行贷款过程来实现。 货币供给与银行资金借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货币与资金的联系与区别 1、 货币与资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性质不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遵循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资金是在再生产过程中能够增值的价值。(2)存在形态不同。货币始终以货币实体或货币符号存在, 而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按照一定程序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3)货币与资金的需求和供给量也不尽相同。 2、 货币与资金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货币是资金存在的一般形式。(2)资金发挥机能必须借助于货币有关职能。 (二)货币供给与银行资金借贷是同一运行过程 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由银行的贷款业务提供的。银行提供货币有两个环节,中央银行提供现金货币,商业银行提供存款货币。 货币供给与银行资金借贷是同一运行过程,只是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开始经商业银行到企业;而贷款则开始于企业向商业银行寻求资金支持,当商业银行资金有限时,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 (三)货币供给与银行贷款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机制 货币供给是经过银行资产业务为经济领域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满足经济正常运行对货币手段的需要。 银行贷款则是通过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进行资金的重新配置。银行贷款通过派生不仅可扩大货币供给量,而且还可以通过贷款结构合理配置与否提高经济效率。第二节 货币供给来源与层次 这一节是介绍货币供给来源、货币供给层次和货币总供给的渠道。 这一节重点介绍了银行是社会货币供给的总闸口,国民收入和收入增量是货币供给的真实泉源,为什么要划分货币层次及划分标准,主要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的内容,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主要分析了总供给渠道,银行、财政与货币供给关系。 一、货币供给来源 (一) 银行是全社会货币供给的总闸门 全社会的货币,都是由银行供给的。银行一般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流通中的货币是通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供给形成的。 (二) 扩大货币供给的钱从哪里来 3
商业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资金来源有:(1)吸收各项存款;(2)增加向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3)减少自己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4)发行金融债券增加资金等。 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资金来源有:(1)吸收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的存款;(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扩大持有货币;(3)扩大货币发行量。 (三) 货币供给的真实源泉是国民收入及其增量 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形成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家庭货币收入,这些货币收入一部分以现金形式被个人和单位持有,大部分存入银行,形成各项存款。现金货币成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构成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了一定时期银行货币供给的来源。 二、货币供给层次 为了正确掌握货币流通的动态并进行调节,首先关心的是最活跃的货币量,要按照货币活跃程度的差异将货币量划分为若干层次。 (一)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 1、货币的流动性程度。 2、层次划分要考虑到与有关经济变化有较高的相关程度。 3、具有划分层次所需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并且银行具有调控能力。(二)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Mo=流通中现金 M1=Mo+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三、货币供给渠道货币供给渠道是指货币进入流通中的途径,包括总供给渠道和结构供给渠道。 货币总供给渠道主要有银行和财政两条渠道, 其中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渠道,起着总闸门的作用。 (一) 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渠道: (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由银行体系投放出去的。 (2)银行体系对流通中货币总量进行有效调控。 (3)银行体系对货币供给基本结构进行有效控制。 (二) 财政体系与货币的供给的关系表现在: (1)财政是货币资金集中再分配的部门。 (2)财政收支结构,影响流通中货币的供给结构。 第三节 货币供给结构与决定因素这一节介绍了货币结构供给渠道及货币供给结构的决定因素。 这一节主要分析了货币购买力结构变化,包括财政和银行资金供给变化,企业居民购买力投向变化影响货币供给结构渠道的变化,重点分析了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4
一、结构供给渠道分析货币结构供给渠道,是指在货币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货币购买力结构的变化。 (一) 财政与银行资金的变化。财政与银行在资金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彼此消长的关系。 (二) 企业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化。企业货币绝大部分表现为在银行的存款,构成不同层次的存款货币,其中活期存款流动性强,定期存款的流动性低,这两部分存款量可以相互转移的。 (三) 居民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化。居民货币由三部分构成:(1)手持现金;(2)活期存款;(3)长期存款与债券。这三部分的流动性是不同的,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移。 二、货币供给决定因素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有许多,首先表现为货币供给由货币需求决定: 1.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经济变量决定货币需求,而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是通过货币供给得到满足的。 2.货币供给决定于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发展增长对货币客观需求决定货币供给;另一种是经济主体对货币的超客观需求 (一) 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基础和创造的源泉,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有着重要的作用: 1.企业经营规模决定货币供给。 2.企业经营效益决定货币供给。3.企业经营机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二) 居民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居民的收支行为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1、 居民可支配收入行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货币供给量是可支配收入的正比例函数,现实流通的货币量是消费倾向的递增函数,是储蓄倾向的递减函数。 2、 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储蓄同消费是消长关系。 (三)财政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 1. 增税。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有:一是财政通过增税的收支投入到流通中,货币供给总量不变;一是增税的收入,财政不再投出,则直接会压缩货币供给量。 2.发行债券弥补财政赤字。一般来说不会影响货币供给量。但不同经济主体购买政府债券,则要具体分析。 3.向银行贷款或透支。如果银行借款给财政并不影响信贷收支平衡,则不会影响货币供给量。反之,则会。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创造与计算 5
这一节是介绍货币供给的创造过程及其货币供给量的测算方法。包括货币供给创造所具备的条件,基础货币与派生效应,存款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量的主要测算方法,货币供给弹性等内容。 这一节重点介绍了货币乘数与乘数效应,货币供给量的几种测算方法,主要分析了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及货币容纳量的弹性应用。 一、货币供给创造的条件 货币供给的创造是指存款货币的创造。所谓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一定量的货币通过银行体系的转帐结算能够变成数倍于自己的存款,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被创造出来了。存款货币的创造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 发达的信用制度主要体现在发达的现代银行体系。 (二) 非现金结算的普遍开展和票据的广泛使用。 (三) 法定存款准备金,为了有效控货币供给创造量,一般国家中央银行均规定商业银行和存款中必须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不得动用。 二、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数,是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它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 一国的中央银行供应和调节社会货币供给量是通过变动基础货币进行的。如果社会公众现金持有量不变,中央银行不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量,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便难以增加,从而也不会扩大贷款和创造存款。 当中央银行利用政策手段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向商业银行扩大供应基础货币时, 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创造能力就加强, 通过乘数作用, 增加货币供应量。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基础货币供给时,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就减弱,通过乘数效应,减少货币供应量。 如果中央银行供给的基础货币是一定的,商业银行要想通过国内渠道来增加自己的准备金数量,从商业银行体系来讲,唯一的办法就是设法吸收更多的现金存款。具体到某一家商业银行来说,除多吸收现金存款外,增加客户交来的他行支票存款也能增加准备金。 三、货币乘数及乘数效应 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效应: (一)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是由于基础货币变化而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减的幅度。 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即为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可以分为: 6
1.单项货币乘数模型。是指以一种因素影响货币乘数变动所建立的模型。如以存款准备率这种因素影响货币乘数为例,其数值的大小是存款准备率的倒数。公式为: 2.多项货币乘数模型。是指以几种因素影响货币乘数变动所建立的模型。其数值大小由一定时期的提现率、存款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等因素决定。 (二)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就是指货币供给的倍数效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通过贷款提供的货币并不是一笔贷款只增加一笔存款,而是通过存款、贷款和再贷款的活动,一笔贷款增加数倍存款, 即派生存款。 这种一笔贷款增加数倍存款的效应就是货币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的实质,是要揭示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倍数扩张关系。 公式为:D=B+B(1R)+B(1R)2+B(1R)3+……+B(1R)n 当 n 趋近∞,公式为: 四、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银行创造信用货币,对于单个银行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单位银行只能依靠他们的存款来发放贷款,贷款等于存款,银行并不创造任何东西。但从银行体系的总体来看,整个银行体系能够做单位银行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它能够把它的贷款与投资扩大为原来存款的许多倍。 五、货币供给量的测算测算货币的供给量的方法: (一) 运用乘数原理测算货币供给量 运用乘数原理计算货币供应量,主要计算货币乘数,或货币供给的倍增能力。可以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或资产方计算乘数,然后再计算货币供给量。 (二) 系数控制法 系数控制法是根据历史数据求出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之间的比例系数,确定货币增长幅度,从而确定计划期的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方法。 (三) 直接估算法 直接估算法是根据经济发展计划、上年货币流通状况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然后根据银行可以聚集的货币和资金来源及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比例, 推算出中央银行应发放的货币数量额,从而确定货币供给总量的一种方法。六、货币供给弹性及弹性机制的运用 (一)货币供给弹性 货币供给弹性,是指金融当局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有伸缩地供应货币。货币供应弹性的产生,是因在纸币或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量、货币必要量之间存在着一个货币容纳量弹性。 (二)货币容纳量弹性区间 7
在某个绝对值的上下一定幅度内供应货币,不会引起市场和物价波动,即货币需要量是一个区间值,在此区间内供给货币都是符合客观经济需要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货币容纳量弹性。(三)货币容纳量弹性机制的运用 如果出现货币需求不足,可根据生产增长对货币需求量增加而扩大货币供给量,以使供求达到均衡。反之,除应严格控制货币供给外,还可以利用弹性机制来调节供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