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课程考试[0304]《学前卫生学》
发布时间:2023-07-18 09:07:00浏览次数:41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课程名称【编号】: 学前卫生学【0304】 A 卷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答题要求:1.第一、二、三、四题选做三题,第五题必做。2.认真审题,按要求回答。3.表明要点、阐明理由;每个要点要用番号标明。二、什么是体育锻炼?学前儿童体锻炼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20 分)答:体育锻炼即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原则1.坚持进行 体格锻炼对身体的益处,只有经常坚持才能产生。 幼儿每学会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因此锻炼是集体儿童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循序渐进 根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要有计划地逐渐增加锻炼的复杂程序、强度和时间。 3.个别对待 对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小儿,应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对体弱儿童的锻炼,要进行个别照顾,进程要比健康儿童缓慢。 4.及时调整 组织儿童锻炼时要随时观察儿童有不良反应。比如冷水锻炼时,应观察儿童有无寒战、起鸡皮、口唇青紫等寒冷的反应,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应及时调整。三、根据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谈谈如何应对幼儿的偏食挑食行为。(20 分)答: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的。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等。消化腺有导管与消化管相通,使消化液流入消化管。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特点 1、婴儿漾奶 胃是消化管中最宽大的部分。胃的上口与食道连接处有一组环形的肌肉叫贲门,胃的下口与十二指肠连接处也有一组环形的肌肉叫幽门。贲门收缩就好比是口袋扎紧了口使胃内的东西不会倒流入口腔。 婴儿的贲门比较松弛,且胃呈水平位,即胃的上口和下口几乎水平,好像水壶放倒了。因此,当婴儿吞咽下空气,奶就容易随着打嗝流出口外,这就是漾奶。 为了减少漾奶,喂过奶,让婴儿伏在大人的肩头,轻轻拍他的背,让他打个嗝排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再躺下,就可以减少漾奶。- 1 -
2、 流涎 6-7 个月的婴儿,唾液分泌增加,但口腔浅,婴儿还不会及时把口水咽下去,所以常流涎口外。要用软的纱布或毛巾及时擦去口水,以免浸泡着皮肤。 3、乳牙萌出 6—7 个月时乳牙开始萌出,2 岁半左右乳牙全部出齐,共 20 颗。乳牙萌出后,能帮助消化、促进颌骨发育、有助于口齿伶俐和恒牙健康。 4、消化能力弱、吸收能力强合理地引导幼儿说出平时爱吃的饭菜,要允许幼儿幼儿大胆地表述在家中经常吃的饭菜。尽量避免幼儿的 逆反心理。其次,对幼儿要进行认知教育。幼儿挑食主要根据口味、颜色,他们对食物构成根本不了解,缺乏基本的认知。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通过讲故事、唱儿歌,观看科普电视等形式对幼儿进行认知教育,使幼儿知道吃各种食物营养好,了解挑食的害处,从而喜欢吃各种食物。我经常在幼儿进餐前挑选一些与饮食有关的儿歌,像“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等,通过儿歌引导幼儿吃青菜。四、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托幼机构应如何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20 分)答: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除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传染病患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人。他们是重要的传染源。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受到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与体征但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携带者在人群中数量最多,因无症状而不被注意,且能自由行动故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容忽视。由受感染的动物所传播的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狂犬病流行性乙脑炎。 (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经过一定的方式,侵入其他机体所经由的全过程,主要包括:1.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的飞沫、唾液、痰以及鼻炎内的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呼吸等方式从呼吸道排出体外污染空气,如被易感者吸入体内,就可感染上疾病。腮腺炎、流感、麻疹、结核病、百日咳等均通过空气飞沫传播。2.饮食传播 饮食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方式。病原体污染水源、食物,经由消化道进入健康人体而使其受到感染。常见的有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3.虫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节肢动物(如蚊、蚤、虱、螨等)直接或间接的传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主要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羌虫病、黑热病等。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可分为间接接触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引起传- 2 -
染病传播的方式称为直接接触传播,如破伤风、狂犬病等。此外,易感者因通过手或其他方式,接触被传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引起传染病传播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如沙眼、乙型肝炎等就是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手帕、玩具、食具等传播的。 5.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因医护人员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如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药品或生物制剂受到污染。见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6.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分娩损伤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三)易感人群易感者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人群易感性是指整个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当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比例,而同时具备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这种传染病就很容易发生和流行。 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可使人群获得特异性免疫,减少了人群中的易感者,从而降低了人群的易感性。预防和控制:(一)控制传染源 1、早发现传染病病人 (1)托幼机构的保健员、保育员和教养人员应熟悉小儿常见传染病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早发现疫情,做到“早发现”。 (2)有条件的托幼机构应设立隔离室。许多传染病,在患病早期传染性最强。早隔离病人是管理传染源的重要环节。可疑传染病也应隔离。 在隔离室,病儿可以得到细心照顾,并尽快给予诊治。 2、做好疯情报告 做出传染病诊断或疑似传染病诊断后,应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使各级卫生防疫部门掌握疫情、进行记录,并做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制订防疫措施。 托幼机构的保健室是最基层的卫生保健组织有责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并根据传染病的传染期,要求家长在病儿隔离治疗后、完全恢复健康时持健康证明才能入园。 3、对传染病接触者的观察 与传染源有密切接触的健康人和正处于该病潜伏期内的人,称为传染病接触者。一般是指与传染病患儿同班的小朋友或一同居住的人。对接触者应采取管理措施,尽可能缩小的范围,不使传染病蔓延,而且对于已处于传染病潜伏期内的人,可以及早发现症状早隔离、早治疗。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同,即使同一种传染病,也有“一般”、“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分。对传染病接触者的观察期限,常依据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而定。 集体儿童机构,观察班(指发现传染病的班)不接受新来的儿童,该班一日生活制度照常进行,但一切活动都应与其他班严格分开。对观察班的儿童应加强晨检和全日- 3 -
观察,详细了解其饮食、睡眠、大小便性状等,注意早期症状和发病迹象,如有可疑,立即隔离,有待确诊。医学观察的重点依不同的传染病而有所侧重。如因接触麻诊而观察,应侧重体温、皮肤和口腔的检查;因接触肝炎而观察,应侧重精神、食欲、大小便颜色等。过了观察期限未发现新病人,可解除观察,一切恢复正常。 (二)切断传播途径 可根据传染病的传染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切断传染途径。对肠道传染病着重在管理粪便,保护水源,管理饮食,用具消毒,讲究个人卫生等方面。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简便有效的措施是保持空气流通。 1、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1)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环境清洁,空气新鲜,个人卫生习惯好,饮食讲究卫生,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 (2)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消毒的目的是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和化学消毒法。 ①物理消毒法:是简便易行、较为有效的消毒法。它又分为机械法、者沸法、日晒法三种。 机械法:采用洗涤、通风换气等方法,排除部分或全部的病原体,但不能有效地杀灭病原体。 煮沸法:是简便可靠的消毒方法。被消毒的物品必须全部浸入水中。一般致病菌在煮沸 1—2 分钟后即可灭活。甲型或乙型肝炎病毒,煮沸 15—30 分钟方能灭活。各种耐热的物品、金属器皿和食具等均可煮沸消毒。 日晒法:利用紫外线消毒灭菌。一般附着在衣服、被褥等物品表面的病原体,在阳光下暴晒 3—6 小时就可活。流感、百日咳、流脑、麻疹等病原体,在阳光直射下很快就会灭活。 ②化学消毒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相关链接〗 (2)隔离病人。病人的一切用具均应专用,用后消毒。 2、传染病发生后应采取的措施 (1)终末消毒。病人隔离后,对他原来的活动场所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称为终末消毒。若病人患呼吸道传染病,他停留过的房间应通风换气,并采用其他消毒措施;若患肠道传染病,对病人所用。 (三)保护易感者 1、非特异性措施 增强儿童体质,提供合理营养(足够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 A、维生素 C 等),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环境卫生等。 2、特异性措施 实施计划免疫。集体儿童机构由园所保管预防接种证,散居儿童由家长保管预防接种证。每次接种后要记载注射日期、剂量、次第、初次免疫还是加强免疫,防止漏种、错种重种。 集体儿童机构应完成要求的接种率。五、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论述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把儿童入小学的年龄规定在 6 岁左右?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在学前阶段如何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活动- 4 -
(40 分)答:入学年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皮亚杰根据他的观察研究,把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 4 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前运算阶段(2-6、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 岁后)。1.前运算阶段(2-6、7 岁)特点该阶段的孩子开始具备符号思维,能够脱离现实建立符号表征,开始学会说话这个阶段的其特点:(1)、自我中心儿童的思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也就不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抢别人东西,因为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东西都是他的,他可以随意支配,这正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的。(2)、万物有灵因为此时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思维看待世间万物,因此他们会觉得世间万物都跟他一样,是有生命的。只要父母仔细观察过孩子,你就会经常发现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好像跟人说话一样。而且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过家家游戏,正是把各种布偶、玩具当做有生命个体的体现。(3)、思维的不可逆性可逆性是指运算能从一个步骤进到另一步骤并能返回到出发点。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具有思维可逆性。比如,问一个孩子他是否有兄弟,他会说“有”,然后再问他的兄弟是否有兄弟,他很可能说“没有”。再比如孩子懂得 3+4=7,但是让他算 3+?=7 时,孩子就不会用 7-3 来计算。(4)、缺乏守恒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具备守恒概念,皮亚杰做过一个“守恒实验”就验证了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具备守恒概念。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2.具体运算阶段(6、7 岁一 11、12 岁)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伴随着大脑的发育,思维产生了新的飞跃,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有了新的认知,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1)、形成守恒概念。通过守恒实验测试,皮亚杰发现 6、7 岁以上的孩子形成了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2)、思维具有可逆性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不可逆性,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具有了可逆性(3)、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孩子开始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这是儿童与别人顺利交往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可见孩子在 6 岁左右前后,智力会产生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变化是伴随着孩子的大脑发展出现的,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全世界的孩子都是一样的。6 岁后孩子逐渐具备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守恒概念,正好能适应我们小学一年级教授的识字、算数- 5 -
等知识,避免了教授的知识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同时,不准 8、9 岁后上学也保证了孩子的成长跟接受的知识相匹配,避免浪费孩子宝贵的儿童智力发育关键期。-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