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导学资料四

发布时间:2024-05-08 15:05:27浏览次数:38
《古代汉语(专)》导学资料四(第七章一第八章)各位同学,现在我们开始第四阶段内容的学习,在这阶段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课件中的相关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复习本阶段的练习题,学习中如有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到课程论坛里提问交流。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本阶段包括四篇文选《离骚》《山鬼》《国殇》《卜居》《渔父》《吊屈原赋》和四篇通论《古书的注解》《赋的构成》《古汉语的修辞》《诗词格律》。学习的时候依旧要根据导学重点难点提示仔细研读文选,注意重点词句的语法语义特点,并根据通论内容了解更多的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看完视频,应该知道①何为“楚辞”;②楚辞的产生原因;③楚辞的形式特征;④屈原介绍。其中重点为:把握楚辞的形成原因;把握楚辞的形式特征。难点为:用心体会屈原其人,学会评价屈原。《离骚》一节,其重点为: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对诗中疑难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难点为: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⑩修能:杰出的才能,这里指后天修养的德能。辟:同“僻”,幽僻的地方。纫:联缀、编织。汩:水流迅速的样子,比喻时间过得很快。与:等待。“不吾与”,即“不与吾”,是否定句宾语提前句式。搴(qiān):楚方言,拔取。宿莽:楚方言,香草名,经冬不死。朝、夕是互文,言自修不息。日月:指时光。代序:代谢,即更替轮换的意思,古“谢”与“序”通。惟:思。美人:作者自喻。【译文】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远末子孙啊,伯庸是我已故去的尊敬的父亲。当太岁在寅的寅年寅月,就在庚寅那一天我出生降临。我的父亲仔细揣度我的生辰啊,通过占卜才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给我起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啊,同时又有优秀的才能。我身披幽香的江离白芷啊,又佩戴上串串秋兰浓郁芳芬。时光流逝我唯恐赶不上啊,岁月不等人啊令人担心。早晨我爬上山顶采拔木兰花啊,黄昏我采摘宿莽来到水洲江滨。时光一刻也不停留啊,春去秋来四季往复交替更新。想起那草木在秋风中飘落凋零啊,自己也要老了的忧虑凄然而生。如不趁年华正好的时节扬污去垢啊,为什么还不改变自己爱美的本性?乘上骏马放开四蹄奔驰啊,来,我甘愿做开路先锋。【原文】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注释】①三后:指楚国历史上的三位贤王熊绎、若敖、蚧冒。②固:本来、当然。③杂:犹言“纷”,众多的意思。④茝(chǎi):同“芷”。⑤耿介:光明正大。⑥道:正途,指治国正道。⑦猖披:狂乱放荡。⑧夫:犹“彼”,代指桀纣。⑨党人:结党营私之人。⑩惮:害怕。皇舆:帝王的乘车,比喻国家。及:追随的意思。荃(quán):香草名,亦名“荪”,喻指楚怀王。齌(jì):用急火煮食物。謇謇(jiǎn):直言的样子。忍:忍受。舍:止。九天:古说天有九层,故说九天。灵修:指楚怀王。成言:成约,彼此说定的话。悔:反悔。【译文】古时三位圣君纯正完美啊,因此众贤臣都聚集在他们身旁。他们把申椒和菌桂全都采集啊,岂只把蕙草白芷编织独赏其芳?那唐尧虞舜是多么光明正大啊,遵循治国之道使国家昌盛兴旺。那夏桀殷纣是多么狂乱放荡啊,只贪小路弄得寸步难行迷失方向。那些小人苟且偷安迷恋享乐啊,致使国家前途黑暗危险毫无希望。我哪里是害怕自己遭受祸殃啊,实在是担心国家的盛衰兴亡。 我不停地在你前后左右奔走啊,希望你把先王的事业继承发扬。君王啊你不体察我的一片忠心,反相信谗言对我发怒冷若冰霜。我本来知道忠直会招来祸患啊,我宁忍受祸患也决不停止直谏!我对高高的苍天发誓啊,这一切都是为了你的缘故。当初你已经与我有约定啊,可后来又反悔另有打算。我不是害怕离你远去啊,伤心的是你屡变无定见。【原文】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注释】①滋:培植。畹(wǎn):古代地积单位,等于三十亩。一说十二亩,又说二十亩。②百亩:也是栽种得多的意思。③畦:《说文》:“田五十亩曰畦。”这里作种植用。留夷、揭车均为香草名。④杂:间种。⑤刈:割、收获。⑥萎绝:枯萎黄落,这里比喻所培养的人被摧残。⑦芜秽:本义指田地长满杂草,这里比喻所培养的人变节。⑧众:指群小,楚国的腐朽贵族。⑨凭:满,楚方言。⑩恕:宽恕。兴心:生心。驰骛:狂奔乱跑。冉冉:渐渐。落英:初开的花。 苟:假使、如果。贯:贯穿。前修:前代贤人。周:合。【译文】我曾培植了大片春兰啊,又栽种了百多亩的蕙草。留夷揭车种了一畦又一畦,还间种了杜衡芳芷等众多香草。本希望它们长得枝繁叶茂啊,到时候我就将它们收获。花谢草枯我并不感到伤心啊,伤心的是他们中途变质。众小人都拼命地往上爬啊,已捞取了许多还钻营不止。他们宽恕自己却猜疑别人啊,一个个钩心斗角满心嫉妒。到处钻营奔走争权夺利啊,这一切我都不屑一顾。眼见垂老之年渐渐来临啊,我深怕美名不能树立。早上我啜饮木兰花上的露滴啊,晚上我采初开的秋菊花充饥。只要我情操真正美好精诚专一啊,就是长受清贫又有什么可悲泣?拿起木根系上棵棵白芷啊,再穿一串初开的薜荔。举起菌桂拴上棵棵蕙草啊,把胡绳编成绳又长又美丽。啊,我效法那前代的贤人啊,可这并不是世俗人们的服饰。虽然这不合今人的习惯啊,那么我宁愿像彭咸清白而死!【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注释】①太息:叹气。②民:人。民生:即人生,作者自谓。③好:喜欢。一说为衍文(见姜亮珍《屈原赋校注》引臧庸《拜经日记》)。④谇(suì):谏。⑤蕙纕(xiānɡ):以蕙草编缀的带子。⑥申:加上。⑦九死:极言其后果严重。⑧浩荡:本义是大水横流的样子,比喻怀王骄横放纵。⑨民心:人心。⑩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谣诼(zhuó):楚方言,造谣诽谤。规矩:木匠使用的工具。规,用以定圆,矩,用以定方,这里指法度。绳墨:工匠用以取直的工具,这里比喻法度。竞:争相。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则。忳(tún):忧愁、烦闷,副词,作“郁邑”的状语。溘死:忽然死去。鸷鸟:鹰隼一类性情刚猛的鸟。圜:同“圆”。攘诟:遭到耻辱。伏:通“服”,保持。【译文】止不住的叹息擦不干的泪水啊,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不顺利。我虽然爱好高洁又严于律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就被废弃。既然因为我佩戴美蕙而遭斥退啊,但我还要加上芳香的白芷。爱慕芳草是我内心的信念啊,虽九死也绝不悔恨停止。怨只怨君王是这般放荡糊涂啊,始终不理解人家的心意。众美女嫉妒我的娇容丰姿啊,说我善淫大肆散布流言飞语。本来时俗之人就善于取巧啊,违背法度把政令改变抛弃。 他们背弃正道而追求邪曲啊,争相把苟合求容当做法则规律。忧愁、抑郁、烦恼我是这样失意啊,只有我被困厄在这不幸的世纪。宁愿立即死去变成游魂孤鬼啊,我也不忍心以媚态立足人世。凶猛的鹰隼不与众鸟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方和圆怎能互相配合啊,不同道的人怎能相安相处?暂且委屈压抑一下自己的情怀啊,忍受承担起那耻辱和编造的罪过。怀抱清白之志为正义而死啊,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嘉许的。【原文】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注释】①相:看;观察。②延伫:长久站立。③皋:水边之地。兰皋:生有兰草的水边之地。④椒丘:长有椒树的山丘。⑤进:指仕进。⑥初服:未入仕前的服饰,喻指自己原来的志趣。⑦芰(jì):菱叶。⑧集:聚集。芙蓉:荷花。⑨已:罢了;算了。⑩信芳:真正芳洁。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长长的样子。杂糅:掺杂集合。昭质:光明纯洁的品质。 游目:纵目眺望。四荒:四方极远之地。缤纷:非常美好的样子。弥章:更加显著。章:同“彰”,显著。体解:肢解,犹言粉身碎骨。惩:悔戒。【译文】悔恨当初没有把道路看清楚啊,现在停下来我准备往回返。掉转我的马头把车赶上原路啊,趁在迷途上还没走出太远。让马儿在长满兰草的水边漫步啊,再奔向椒丘暂且在那儿休息。入仕为官不被信用反获罪过啊,只好退身重整我当年的旧衣。用芳洁的荷叶裁制上衣啊,用芬芳的荷花缝制裙裳。没有人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真正高尚。头上戴着高高的高山冠啊,长长的佩带我系在腰上。芳草和美玉聚集我一身啊,峻洁的美质无一丝损伤。忽然回过头来纵目四望啊,我打算去周游天下四方。佩戴着五彩缤纷的佩饰啊,香气阵阵分外浓郁幽香。人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啊,我的心岂能因害怕而改样!【原文】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日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注释】①婵媛:眷恋牵持的样子。②申申:反反复复。 ③鲧(ɡǔn):禹的父亲。④羽:羽山。传说一般都认为鲧治水失败而被杀。韩非却认为因鲧直谏尧而被杀。⑤博:广博,多。⑥姱节:美好的节操。⑦薋:同“茨”,积聚的意思。⑧判:分别。服:用,佩带。⑨户:同“扈”,语气助词。⑩余:犹今言“咱们”,指女媭和屈原两人。并举:互相吹捧。茕独:孤独的意思。【译文】女媭对我十分关怀啊,她絮絮叨叨把我指责。她说:“鲧太刚直不顾性命,终于被杀死在羽山荒野。你何必事事直言又爱好高洁,独自保有这美好的节操?杂花野草堆满整整一屋啊,你却与众不同不肯佩用。众小人不可以理喻啊,又有谁理解咱们的心情?世俗小人互相吹捧结党营私啊,你为何孤傲不群连我的话也不听?”【原文】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国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于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修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注释】①节中:适中,不偏不过。②凭:愤懑。③沅湘:沅水、湘水,在湖南境内,流入洞庭湖。④重华:舜名。传说舜死后葬在九疑山。⑤夏:指启,与上文启为互文。⑥不顾难:不顾后来的患难。⑦失:古“佚”字,通“逸”。⑧封狐:大狐狸。⑨乱流:yín 乱之流。⑩浇:寒浞的儿子。用夫:因此。遂:应读作“坠”,坠失。汤禹:商汤、夏禹。颇:偏邪。错辅:措置。错:同“措”,辅:辅助。苟:乃,才。阽(diàn):接近危险的意思。歔欷:抽泣声。茹:柔软。【译文】遵循先圣的法则不偏不倚啊,可叹我心怀愤懑至今不平。渡过沅水湘水奔向南方啊,向舜帝重华陈述自己的衷情:“夏启上天带回《九辩》《九歌》啊,他从此放纵自己恣意欢乐。不计后果也不考虑前途啊,他的五个儿子只图安逸招来大祸。后羿纵情地游乐畋猎啊,又专门爱把大狐狸射。本来 yín 乱之徒就少有好的结果啊,寒浞贪恋他的妻子终占了他的窝。寒浇自恃身强多力气啊,放纵情欲不知节制自我。天天寻欢作乐忘乎所以啊,他的脑袋因此被砍落。夏桀违背治国的正道啊,于是身死国灭而遭逢大祸。殷纣王残害忠臣贤良啊, 商朝因此不能长久享国。成汤夏禹谨慎畏天敬贤啊,周文王讲究治国正道没差错。提拔贤良选用有才能的人啊,不偏不倚遵循一定规矩法则。皇天公正无私心啊,看谁有德就辅佐谁。只有圣明德行美好的人啊,才能够享有这天下。看看历史再看看现在啊,观察一下人们衡量事物的标准。看有谁不义而可以被任用啊,看有谁不善而可以得到民心。尽管我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啊,可回想起我的初衷并不悔恨。不度量好凿孔就硬装木柄啊,这正是前代贤人遭祸的原因。我止不住的悲泣心中烦闷啊,可怜我命运多舛生不逢辰。拿起柔嫩的蕙草擦拭眼泪啊,泪水涟涟沾湿了我的衣襟。”【原文】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注释】①衽:衣襟。②中正:不偏邪之正道。③埃风:卷着尘埃的大风。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一词多义】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②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② 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 ② 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③ 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 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 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 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 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吊屈原赋》一节,重点为:掌握文选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难点为:学会欣赏贾谊文章的语言特点。三、通论关于通论的内容,可详见本单元的辅导资料《古书的注解》。二、重难点讲解 古书的注解在本阶段的辅导文章里,我们把词类活用的一些知识附在这里,供大家参考。考试时仍以课件和教材为准。这一篇我们主要来看看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分别有哪些情况。祝大家学习顺利。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④发轫:出发。轫:刹住车轮的横木。⑤县圃:神话中山名,在昆仑山顶。县:古“悬”字。⑥羲和:神话中人名,太阳的驾车人。⑦崦嵫:神话中山名,日落之处。⑧曼曼:同“漫漫”,遥远绵长的样子。⑨咸池:神话中池名,太阳洗沐的地方。⑩扶桑:神话中树名,在汤谷上。若木:神话中树名,在昆仑山西极,太阳所入之处。望舒:神话中月神的驾车人。奔属:奔跑跟随。先戒:先行警戒。飘风:旋风。帅:率领。斑:斑斓。阊阖:天门,楚人称门为阊阖。延伫:久立。【译文】我展开衣襟跪地诉说衷情啊,很清楚我已经获得中正之道。驾起白龙乘上凤车啊,乘长风我急速向天空飞去。早晨我从苍梧山出发啊,晚上我已到达昆仑山的悬圃。本想在神灵住处稍作停留啊,怎奈落日匆匆天将暮。我令羲和止鞭停车啊,不要向崦嵫山急忙靠近。前面的道路又长又远啊,我将上天下地寻求知音。让白龙马在咸池饮水啊,把马缰绳系在扶桑树上。折一枝若木枝阻挡太阳啊,让它暂且在这里自由徘徊。命望舒在前面为我开路啊,令飞廉在后面紧紧跟上。凤凰在前面为我戒备啊,雷师却告诉我未备全行装。我命令凤凰高高飞腾啊,日夜兼程不停飞行。旋风聚集紧相追随啊,率领着云霞彩虹前来相迎。云霓乱纷纷忽离忽合啊,色彩斑斓上下飘忽翻腾。 我让天帝的门卫把天门打开啊,他却倚着天门看着我一动不动。天色昏暗时间已晚啊,我系结着幽兰站在门外久等。世道混浊善恶不分啊,总喜欢掩盖美好嫉妒贤能。【原文】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善而称恶。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注释】①白水:神话中水名,源于昆仑山,饮后不死。②阆风:神话中山名,在昆仑山上。③琼枝:玉树枝。琼:美玉。④荣华:花。草本花称荣,木本称华。⑤下女:下界美女。诒:通“贻”,赠送。⑥宓(fú)妃:相传为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遂成为洛水女神。⑦佩纕:佩囊。⑧蹇修:正直贤善之人,是作者虚拟的人物。⑨纬繣(huà):乖戾。⑩穷石:神话中山名,相传为后羿所居之处。这句是说宓妃与后羿 yín 乱。洧(wěi)盘:神话中水名,源于崦嵫山。瑶台:玉台。 有娀:传说中的一个部落名。鸩:鸟名,羽有毒,置于酒中,饮之致人死命。犹豫、狐疑:疑惑不决。自适:自往。高辛:帝喾的别号。少康:夏代中兴的国君。导言:指传送的信札。哲王:明智的君王,指楚怀王。【译文】明早我将渡过白水啊,登上阆风把马拴在山上。忽然回头四望不禁潸然泪下啊,可叹这高山上没有美丽的女郎。我匆匆来到春宫一游啊,折几枝玉树枝增添佩饰。趁着玉树花还没凋落啊,看可送给下界哪个女子。我令丰隆驾起云车啊,去寻找宓妃的闺门。解下佩囊装上书札啊,让蹇修做我的送信人。她态度暧昧让人捉摸不定啊,忽然间变得乖戾理也不理。晚间她回到穷石山过夜啊,清晨又到洧盘把头发梳洗。她依仗自己的美色满身傲气啊,整日里寻欢作乐放荡不羁。她虽然美丽但太不懂礼节啊,算了吧,丢开她我另去寻觅。我纵目环望四面八方啊,遍游了天上我又回到大地。远望高耸云天的玉台啊,看见了有娀氏的美女简狄。我让鸩鸟去做媒啊,它欺骗我说她不好。雄鸠边飞边叫能说会道啊,我又嫌它巧而不实太轻佻。我心犹豫拿不准主意啊,想亲自登门又不合礼仪。凤凰既然送去了聘礼啊,又怕帝喾捷足先登把她娶。想远走高飞可又无处去啊,只好暂且四处闲逛自乐自娱。 趁着少康还没有娶妻成家啊,有虞氏还留着两位待嫁娇女。送信人无能媒人也太笨啊,恐怕不能把话传达清楚。这世道太混浊嫉恨贤能啊,总喜欢隐人长处揭人短处。闺房是那样深远啊,明智的君王又不醒悟。我满怀真情不得倾诉啊,我怎么能永远忍受下去!【原文】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卜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注释】①藑(qiónɡ)茅:一种可用于占卜的草。②灵氛:传说中的神巫名,善占卜。③两美:指明君贤臣。④慕:与“占”不叶韵,闻一多《楚辞校补》认为是“莫念”的误合,“念”字坏上部,仅余下部“心”,故二字误合作“慕”。译文从之。⑤是:此。以上四句是问卜之辞。⑥女:同“汝”。自“勉远”句至“谓申椒之不芳”句,为灵氛所说。⑦故宇:故居,这里指楚国。⑧眩曜:眼光迷乱。⑨民:人。⑩户:读作“扈”,语气助词。珵(chénɡ):美玉。苏:取。粪壤:粪土。充:塞满。帏:香袋。【译文】拿出筮草和占卜的竹片啊,请灵氛给我卜个卦。我说:“郎才女貌一定会结合啊,谁真正美好而无人思恋他?想天下是这样广大啊, 难道只有这里才有美女娇娃?”灵氛说:“劝你远走高飞不要再迟疑啊,哪有寻求娇客的人会把你丢下?天底下哪里没有芳草啊,你何必苦苦恋着故土老家?世道黑暗使人惑乱眼花啊,谁又能分辨咱们的善恶高下?人们的好恶原本就不一样啊,只是这些小人更古怪得可怕。他们把野草艾蒿挂满腰间啊,却说芳香的兰草不可佩挂。他们连草木都分辨不清啊,又怎能把美玉鉴赏评价?取来粪土塞满荷包啊,反说申椒不香气味差。”【原文】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注释】①巫咸:传说中的神巫名。②糈(xǔ):精米。这里椒、糈都是享神的用物。③翳(yì):遮蔽。④剡剡(yǎn):闪闪发光的样子。⑤矱(huò):量长度的工具。矩矱:喻指法度。⑥求合:寻求志同道合的人。⑦咎繇:即皋陶,禹之贤臣。⑧武丁:殷高宗名。传说武丁在梦中得一贤臣,就画像到处访寻,后来在傅岩筑墙的刑徒中找到了傅说,于是用为国相,国遂大治。⑨鼓刀:鸣刀、钢(ɡànɡ)刀。相传吕望未发迹时曾在朝歌做屠夫。⑩宁戚:春秋卫国人,未遇时曾经商。晏:晚。鹈鴂:鸟名,杜鹃。据说杜鹃鸣时,正是春事已过百花凋零时节。众:指党人。恐:读作“共”。容长:外表好看。榝(shā):恶木名,即木本植物食茱萸。此指食茱萸所结的籽,味辛辣。祗:振。调:行走时佩饰发出的铿锵声。【译文】想信从灵氛的吉卦啊,可心里犹豫决心难下。巫咸将在今晚降神啊,我备好香椒精米去邀请他。众神遮天盖地一齐降临啊,九疑山诸神纷纷前来接驾。神光闪闪显示着灵异啊,巫咸告诉我君臣遇合的古话。说:“努力上天下地去寻找啊,去寻找政治主张一致的同道。夏禹商汤认真访求贤臣啊,终找到伊尹皋陶君臣协调。如果你内心真正美好啊,又何必托媒人去作介绍?傅说在傅岩操筑垒墙啊,武丁重用他毫不疑惑。吕望在朝歌曾做过屠夫啊,碰上周文王被举用位显官高。宁戚夜半喂牛叩角高歌啊,齐桓公听了请他辅佐当朝。 趁着你年岁还没有衰老啊,还有充足的时光施展怀抱。怕只怕杜鹃叫得太早啊,到那时使百花凋零香消。”为什么玉佩那么高贵美好啊,众人埋没它不让它光彩四耀?这些小人根本不讲诚信啊,都嫉妒它要把它摧残毁掉。时世纷乱变化无常啊,久留这里又有何必要?兰草白芷都变得失去了馨香,荃草蕙草也都变质化为茅草。为什么往日的香花芳草啊,今日里全都成了野艾臭蒿。难道是有别的什么缘故吗?不好修沽是它们的祸根殃苗!我本以为兰草可以依靠啊,谁知它华而不实徒有其表。抛弃了它的美德追随世俗啊,挤进群芳的行列硬充芳草。椒兰专横谄谀傲慢狂妄啊,栎籽又要钻进香囊冒充香料。既然一心钻营往上爬啊,又怎能振发香气芬芳四飘?本来世道习俗就是上行下效啊,又有谁能够不发生变异?看椒兰都变成了这样啊,更何况是揭车和江离?只有我的佩饰可宝贵啊,它的美质却一直被抛弃。但它香气浓郁丝毫不减啊,芬芳的清香至今没有消失。步伐和着玉佩的节拍自取乐啊,我姑且浪游四方再把美女寻觅。趁着我的佩饰正当盛美啊,我上天下地四处观察游历。【原文】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注释】①历:选择。②羞:肉脯,这里指精美的菜肴。③琼爢(mí):玉屑。④象:象牙。⑤云霓:以云霓为旗,一说画有云霓的旗。⑥玉鸾:玉铃,形如鸾鸟。⑦天津:天河的渡口。⑧翼:展翼。⑨翼翼:整齐的样子。⑩赤水:神话中水名,源出昆仑山。西皇:古帝王少嗥氏。不周:不周山,神话中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有缺口,故称不周。玉轪(dài):车毂端的冒盖。委蛇:迎风舒展的样子。邈邈:遥远的样子。媮:同“愉”。临:居高视下谓临。蜷局:蜷曲不伸。【译文】灵氛告诉我占卜的吉象啊,选择一个好日子我将远行。折几枝玉树枝当做菜肴啊,把美玉磨成细屑作为干粮。替我把飞龙驾起啊,用美玉象牙把车子镶嵌。不同心的人怎么可以共处啊,我将主动疏远你远走他乡。把我的行程转向昆仑山啊,道路是那么遥远而漫长。 高扬的云旗遮天蔽日啊,车上的玉铃叮咚作响。清晨从天河渡口出发啊,晚上我就到了遥远的西方。凤凰展翅高举着龙旗啊,整齐地在高空翻飞翱翔。转眼我来到一片沙漠啊,沿着赤水河我从容不迫。指挥蛟龙在渡口架起桥啊,命令西皇少嗥帮我渡过河。路途遥远而又艰险啊,传令众车让他们侍卫在两侧。路过不周山向左转啊,遥指西海那才是我期望的天国。集合起我的千辆车乘啊,一排排整齐的玉轮并驾飞行。驾起八龙蜿蜒前进啊,车上的云旗迎风飘动。旗子卷起车儿停下啊,我的精神仍在高飞驰骋。奏起《九歌》舞起《九韶》啊,且借这点时光把精神放松。太阳冉冉东升一片光明啊,突然间瞥见下面的故乡家园。仆夫悲伤马儿也伤心啊,缩身回头恋恋不肯向前。【原文】乱曰: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注释】①乱:乐曲的卒章称乱,也就是尾声的意思。从文章方面讲,乱,理也。篇章既成,撮其大要,称乱辞。②无人:指无贤人。③故都:故国。④美政:指屈原的政治理想和主张。⑤从彭咸之所居:即从彭咸于地下的意思,钱果之《离骚集传》:“犹言相从古人于地下也。”【译文】尾声:算了吧! 国无贤良没人理解我啊,我又何必思恋着故乡?既然没人能与我推行美政啊,我将要以彭咸作为榜样!【赏析】《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诗题《离骚》的解释,历来不尽一致。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他释“骚”为“忧”,于“离”字无解。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则解释说:“离,别也骚,愁也。”他认为离骚,就是离别时愁苦的意思。班固和王逸的解释在诗中均可找到根据,然而都难以概括全篇的内容。所以近人又进一步考证出“离骚”乃是“劳商”的异写,“劳商”是楚地古乐曲名。以乐曲名篇在楚辞中还有《九歌》《九辩》等,所以这个说法也可备一说。《离骚》的写作时期,人们的认识也不一致。有人谓作于屈原前期楚怀王时,有人认为作于屈原再放江南时的顷襄王时期,还有人说是初稿于前期完成于后期。从《离骚》所反映的内容看,以作于楚怀王时代的说法较为可信。如作品中说:“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老冉冉其将至兮”,“及余饰之方壮兮”,“不抚壮而弃秽兮”,都说明他时在壮年。另外,司马迁、刘向、班固、王逸、应劭等人都说作于楚怀王时期,他们的说法当是可靠的。《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在这首长诗中,诗人那种对美政的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对祖国深厚的爱恋感情,都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整个诗篇迸发出异常绚烂的思想光彩。全诗通过绚丽多彩的描写,倾吐了诗人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遭受的打击和迫害,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朽贵族集团的愤慨,塑造了一个追求理想、坚持理想、以死殉理想的高大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气势之宏伟、感情之强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难以找出第二篇作品与之相媲美,这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三、本阶段综合练习【题型】单选题【题干】沈德潜认为( )“颇能修饰,而风骨未高。”【选项】A. 江淹B. 孟子C. 班固D. 班超【答案】A【题型】单选题【题干】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先秦经书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要想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我们首先要对它们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举出《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注疏一般都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之下。为了保存原样,正文和注疏一律不加标点):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笺云爰曰也 疏 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 ( )是《荀子》一书的首篇。【选项】A. 非攻B. 爱民C. 劝学D. 节俭【答案】C【题型】单选题【题干】“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所用的修辞方式为( )。【选项】A. 稽古B. 代称C. 委婉D. 互文【答案】B【题型】单选题【题干】古体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 )、五言诗和七言诗。【选项】A. 杂言诗B. 多言诗C. 四言诗D. 骚体诗【答案】C 【题型】单选题【题干】“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所用的修辞方式是( )。【选项】A. 稽古B. 譬喻C. 代称 D. 互文【答案】C【题型】单选题【题干】《庄子》约成书于( )。【选项】A. 战国时期B. 先秦时期C. 春秋末期D. 夏商时期【答案】B【题型】单选题【题干】“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所用的修辞方式是( )。【选项】A. 稽古B. 譬喻C. 代称D. 互文【答案】C【题型】单选题【题干】《中原音韵》的作者是( )。【选项】A. 许慎B. 陈彭年C. 周德清D. 陆法言【答案】C 注:正确为 T,错误为 F【题型】判断题【题干】骈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在明代,一般又称它为“四六文”。【答案】F【题型】判断题【题干】南齐沈约创“回声八病”之说。【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稽古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骈体文的主要特征,是要求通篇句式都两两相对。【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在宋代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通假字是“知”。【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骈体文的主要特征,是要求通篇句式都两两相对。【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代称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只是齐国的一任皇帝。【答案】F【题型】判断题【题干】“江”在古代指各类大江大河。【答案】F 【题型】判断题【题干】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叫“宫”,并不一定专指皇家的宫殿。 【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骈体文讲究平仄,是从齐、梁开始,而形成于盛唐。【答案】T【题型】名词解释【题干】句读【答案】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古代汉语(二)》课件第二章后的通论部分。【题型】名词解释【题干】稽古【答案】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稽古”。复习范围或考核目标:《古代汉语(二)》课件第四章【题型】名词解释【题干】骈体文 【答案】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它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的。从实地看,它并不与诗歌、辞赋、小说、戏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与散体文相区别的一种不同表达方式。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以一般也都把它看做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类。【题型】简答题【题干】辨析“恭”和“敬”。【答案】“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敬”的意义比恭的广泛,往往指一种内心的修养,严肃对待自己。考察目标:掌握“恭”和“敬”的异同。(复习范围:第一单元 > 通论学习 > 古今词义的异同)【题型】简答题【题干】稽古可以分为哪几类。【答案】A 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B 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C 改引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题型】论述题【题干】简要分析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答案】(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报任安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考核目标:了解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题型】论述题【题干】骈体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一)全篇文章都是用对偶句组成。这篇文章除“某启”下一句是散句外,均可以分为上下联;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相互对称、相互配对的。而且对偶相当精巧工整骈体文的对仗是逐渐要求严格和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而后期骈体文则力求工整和精巧①。另外,初期的骈体文虽然以对仗句为主,但也不避掺杂若干散句,所谓“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心雕龙·丽辞》),其作用在于引起下文或结束上文,并使之文气通畅。而后期的骈体文,为了追求形式的齐整,就力求少用或不用散句了。(二)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其中也往往掺杂五字句、七字句,以至更长的句式。齐(三)在声韵上,骈体文可以分为有韵骈文和无韵骈文两类,凡用骈体写的赋、箴、铭、赞、颂、诔词等,一般都是有韵的,其他体裁一般是不用韵的。(四)在用词上注重藻饰和用典。藻饰和用典,本属修辞问题,在散体中也是不排斥的。但由于骈体文在这两方面都有极端的发展,因此也就构成了它的特点。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注:《经典释文》简名《释文》,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音为主,也有少数义训),经过作者一番选择,成为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注音(兼释义)总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的一部完整的专著,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的相应的正文之下。))。[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引了一小部分。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於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硕鼠’至‘得我所’”“笺‘硕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 :“贯事也”,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 ......”。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论语》,就是集解。试举《论语》第一句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其中“马曰”的“马”指马融,“王曰”的“王”指王肃。在读“集解”之类的著作时,首先要细读它的序,这样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几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个人。(也有序里没有提到的,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出现某人时用全名,以后只用他的姓。)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第一,释词。如上例“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马融就只注释了“子”字。第二,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如前例郑笺对“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两句作了串讲:“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没有释词,但实际上是在串讲中附带地注释了词义,如以“事”释“贯”,以“眷”释“顾”都是。又如上例“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第三,通释全章大意。如现在流传的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就是采用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的办法。《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章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这种办法,为的是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显,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要想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经书注疏的体例和注解的各种情况之外,我们还要对经书中的注解术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解的术语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几个较为常见的术语。1.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诗经·术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引此)。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饥”与“馑”是同义词,“切”“磋”“琢”“磨”是近义词,注释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在注释并区分这类同义词或近义词时,既可用“曰”,也可用“为”,也可用“谓之”可见“曰”“为”“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种“曰”“为”“谓之”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叫做”。2.谓“谓”和“谓之”不同,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可见这两个术语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例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政”的概念比较抽象,故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法教”来注释它;“后生”的概念比较特殊,故用比较一般的概念“少年”来注释它。这都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3.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例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这种“貌”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的样子”。4.犹 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例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笺云:“谓何,犹云何也。”用“厓”释“侧”,用“云何”释“谓何”;因为“云”“谓”义同,“侧”“厓”义近。这种“犹”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等於说。”以上“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於释义的。5.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例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肃”“正”“得”除了从意义上分别注释了“萧”“政”“德”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上的关系:“肃”“萧”双声,“正”“政”同音,“得”“德”同音。6.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郑玄注:“绥读曰妥。”“泮”和“绥”是假借字,“畔”和“妥”是本字。7.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例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从汉代学者注经开始,其后魏晋南北朝各代,注解古书的范围都有所扩展。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之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了注解。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为主,有的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例如司马贞、张守节对《史记》所做的注解,都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之上。这类古书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实之中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有这个特点。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中古时期,引经据典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因此,注解这些文学作品时,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务。李善《文选》注就几乎集中全力在注明出典方面,因此当时人们批评他的注解是“释事而忘义”(这个批评不一定完全正确,李善注解中的释义工作虽然做得比较少,但是他并不是完全不释义)。试看他在扬雄《解嘲》中的一段注解: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 左氏传曰。齐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奚。使相可也。公从之。墨子曰。傅说被褐带索庸筑傅严。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 或倚夷门而笑。 应劭曰。侯嬴也。秦伐赵。赵求救於魏。无忌将百余人往过嬴。嬴无所诫。更还见嬴。嬴笑之。以谋告无忌。韦昭曰。笑人不知己也。 或横江潭而渔。 服虔曰。渔父也。 或七十说而不遇。 应劭曰。孔丘也。已见东方朔答客难。 或立谈而封侯。 史记曰。虞卿说赵孝成王。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谯周曰。食邑於虞也。 或枉千乘於陋巷。 吕氏春秋曰。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君傲霸王者亦轻其士。从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 或拥彗而先驱。 拥慧。邹衍也。七略曰。方士传言。邹子在燕。其游。诸侯畏之。皆郊迎拥彗也。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李奇曰。君臣上下有瑕隙乖离之渐。则可抵而取之。窒。竹栗切。这段原文虽然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褐”“傅”“枉”“诎”“窒隙蹈瑕”等(这些词语最好也加注释),但原文中更难理解的是每句话的用典,如果没有李善的注解,一般读者就难以知道每句话用的是什么典,也就难以理解每句话的内容了。有时,李善不是注明典故的来源,而是指出某些词语的出处。例如: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李密: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孔丛子。孔子曰。吾於狼狈见圣人之志。荀悦汉纪论曰。周勃狼狈失据。块然囚执。 (同上)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毛诗曰。既优既渥。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周易曰。初九。盘桓利居贞。 (同上)这三个例子中,他指出了“终鲜兄弟”“狼狈”“优渥”“盘桓”等词语的出处。这种注解,也有助於读者充分领会作品词句的意思。有时,他也释义,不过他往往是转引古注或古代字书对这个字的注释。例如: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礼记。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郑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说文曰。列。分解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字书曰。祚。福也。 (李密:陈情表)有些古书的注解,除了注明出典之外,并能划分段落,诠释大意,从而帮助读者分析和鉴赏作品。试举仇兆鳌注杜甫《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忧乱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庾信诗。山河不复论。吕氏春秋。春气至则草木生。楚辞。余感时兮凄怆。拾遗记。汉献帝为李傕所败。后以泪溅帝衣秦嘉诗。一别怀万恨。闻人蒨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注文前面先划分段落,诠释大意,后面再逐词逐句地注明出典。这样做,对於阅读和鉴赏这首诗的人,确有帮助。另外有一类古书的注解,往往侧重在阐明哲学思想上。其中有的是阐明原著中的哲理,也有的是在阐明原著哲理时从中寄寓了注者自己的思想观点。比如《庄子》,这是一部文字深奥的古书,但是郭象注与成玄英疏的重点却不摆在字句的解释方面。试看《逍遥游》中的一段注疏:之二虫又何知。【注】 二虫。谓鹏蜩也。对大於小。所以均异趣也。夫趣之所以异。岂知异而异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为也。此逍遥之大意。【疏】郭注云。二虫。鹏蜩也。对大於小。所以均异趣也。且大鹏抟风九万。小鸟决起榆枋。虽复远近不同。适性均也。咸不知道里之远近。各取足而自胜。天机自张。不知所以既无意於高卑。岂有情於优劣。逍遥之致。其在兹乎。......郭注和成疏都用了很多笔墨阐明“之二虫又何知”这一句话中所包含的“自然”“不为”之类的老庄哲理。关於注音,也有新的发展。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注解家用来注音了。例如(引自李善文选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褘 於宜反 董允等。 (诸葛亮:出师表)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雍,一龙切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又如(引自李善文选注):昔者司马喜膑 鼻引 脚於宋。卒相中山。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 足俱 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鼻引”即“鼻引切”,是注“膑”字的音;“足俱”即“足俱切”,是注“诹”字的音。如果我们以为“鼻引”是释“膑”字的意义,“足俱”是释“诹”字的意义,那就错了。关於注音,有一个术语值得提出来说一说,那就是“如字”。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经典释文》说:恶恶,上鸟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这是说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是去声,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的“恶”,旧读入声;第一个“好”字读“呼报反”,是去声,第二个“好”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美好的“好”,是上声。有时候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例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经典释文》说:三思,息暂反,又如字。这是说这里“三”字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又有平声的读法(如字)。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同。例如《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经典释文》说:不分,包云如字,郑扶问反,分犹理。这是说这里“分”字有平声的读法(如字),又有去声的读法(变读)。包郑两家的读音,反映了对“分”字的不同的理解。 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解说的“说”、游说的“说”和喜说的“说”(悦),等等。异读有时只表现为声调上的差异。例如施行的“施”读平声,施与的“施”读去声;听闻的“听”读平声,听从的“听”读去声。但是这只是词义上的转变。有时候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上而且是词性上的转变,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例如王侯的“王”是名词,读平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去声;操持的“操”是动词,读平声,节操的“操”是名词,读去声;爱好的“好”是动词,读去声,美好的“好”是形容词,读上声;厌恶的“恶”是动词,读去声,恶劣的“恶”是形容词,读入声。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汉魏学者看到了这个特点,并体现於古书注音。有的文字学家认为这是六朝经师注解古书时的强生分别。但是积习相沿,在后来 的 “ 声 律 之 文 ” 里 就 很 重视这种分别 。 有 些 字 的 异 读 还 保 留 在 现 代 汉 语 里 , 如“好”(hǎo)“好”(hào)“恶”(è)“恶”(wù)之类;有些字的异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混同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里,例如上升的“上”读上声,在上的“上”读去声,现在广州话仍有区别。唐代以后,宋代学者也做了不少注解古书的工作。例如朱熹就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朱熹能摆脱汉代学者的影响,直接从正义入手,他做的注解,有时比较近情近理,平易可通。清代学者几乎对每一种重要的经典都做了新的注解,他们钻研汉唐人的注解,根据具体材料判断前人的是非,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他们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要求非常严格,做出了许多成绩。例如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等,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自然,清人有些注解,极力要求无一字无来历,不免过於琐细。例如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注《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几乎每一个字都作了详细的考证,这一句并不难懂的话,就注了将近一千个字;其中一个“曰”字就注了一百多个字,繁徵博引,极为详尽,但是实用价值不大。除了为古书做注解和考证工作之外,清代学者还作了许多古籍校勘的工作。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就是一例。《校勘记》除校正十三经正文的错误之外,更多的是校正注疏中的错误。(《校勘记》附在《十三经注疏》每卷之后,我们阅读十三经时应该参阅。)校勘学上有些专门术语,我们应当有所了解。试举校勘学上常用的两个术语为例:1.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郑笺:“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阮元《校勘记》:“‘与’下衍‘众’字,小字本无。”又如《左传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阮元《校勘记》:“《释文》无‘水’字。云:或作‘汉水以为池’,‘水’字衍。”又如《礼记·檀弓》:“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说:“‘夫’字衍文也,‘二人’两字合为‘夫’。”2.脱文 “脱文”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又如《诗经·卫风·硕人》孔颖达疏:“猗嗟云:‘颀而长兮’。孔世家云:‘颀然而长’。故为长貌。”阮元《校勘记》:“‘孔’下脱‘字’字。”清代学者除了为专书做注解和校勘工作之外,还利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常常有非常精辟的见解。重要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等,这些都是读上古典籍不 可缺少的参考书。学习古代汉语,参阅古书的注解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读古书,能直接读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固然很好;如果能参考前人的注解来读,就能体会得更深刻。对先秦的文章,更是如此。阮元曾有一段话谈到读注解的重要: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於注疏诸义,亦有是有非;我朝经学最盛,诸儒论之甚详,是又在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寻览之也。(见《十三经注疏》《重刻宋板注疏总目录》)我们今天读古书的目的,自然和阮元的时代完全不同。但是读古书应先接触先秦作品(其中自然包括所谓经书),读先秦作品要依靠注解,这个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有用的。阮元提到应该依靠注解,但不要迷信注解,这一点尤其重要。实际上不只是对注解,就是对正文也应该如此。古书传到现在,由於传写和其他种种原因,其中常常有错字。注解家对这些错字,有的看出来了,有的就不免以讹传讹,根据错字做了错误的注解。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古注是非的本领。“五四”后出版了不少古书选本,其中的注解往往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文大都是用现代口语(或浅近文言)写的,可供初学古代汉语的人参考。《离骚》【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注释】①高阳:古帝颛顼(zhuān xū)的号。传说颛顼为高阳部落首领,因以为号。②朕:我。先秦之人无论上下尊卑,皆可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帝王的专用第一人称代词。③摄提:摄提格的简称,是古代“星岁纪年法”的一个名称。古人把天宫分为十二等份,分别名之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宫,以太岁运行的所在来纪年。当太岁运行到寅宫那一年,称“摄提格”,也就是寅年。④惟:句首语词。庚寅:古人以干支纪日,指正月里的一个寅日。⑤皇:指皇考。览:观察,端相。揆:估量、测度。初度:初生之时。⑥肇:借为“兆”,古人取名字要通过卜兆。⑦则:法。屈原名平,字原,正则隐括“平”字义。⑧字:用作动词,即起个表字。⑨内美:指先天具有的高贵品质。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