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9《管理会计》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22浏览次数:560089《管理会计》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一)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答题技巧:写出相关知识点,并进行简单阐述。(二)计算分析题(每题 20 分,共 80 分)答题技巧:注意公式运用,要写出计算过程,并且计算结果正确。 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论1、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1)会计实体假设(2)持续经营假设(3)会计分期假设(4)货币时间价值假设(5)成本性态可分假设(6)目标利润最大化假设(7)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2、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具有行为职能,主要形式为:分析过去、控制现在以及筹划未来(预测、决策)。第二章 变动成本法1、变动成本的含义与分类变动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成正比例变动关系,而在正常情况下,单位变动成本基本固定,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变动成本的分类:(1)约束型变动成本,又称技术变动成本;(2)酌量型变动成本。2、固定成本的含义与分类固定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变动无关,或者说,固定成本总额基本固定,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而在正常情况下,单位固定成本将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减少。固定成本按管理当局在短期计划或决策范围内能否影响固定成本总额的支出划分为:(1)约束性固定成本。又称经营能力成本、既定成本、能量成本或承诺性固定成本;(2)酌量型固定成本。又称规划性成本、随意性成本、选择性成本以及任意性成本等。3、混合成本的涵义、特征及分类混合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不保持完全正比例关系。混合成本包括: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延伸变动成本、曲线变动成本(包括递减曲线成本、递增曲线成本)等。4、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制造费用和固定性的制造费用),也称“吸收或归纳成本法”,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属于财务成本。完全成本法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编制对外报表的需要,强调成本的补偿,但往往促使企业重视生产,忽视销售,同时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也使产品成本不甚准确。5、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视为期间成本而从相应期间的收入中全部扣除,是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属于管理成本。采用变动成本法,能够增强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便于通过成本控制对各部门以及各期间进行业绩评价;便于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但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实务的要求,同时,侧重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不能满足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掌握财务状况、成本以及经营成果的需要。1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计算重点内容)1、本量利分析的含义、基本假设和模型(1)含义是对成本、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以及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也称 CPV 分析。(2)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相关范围假设(期间假设,业务量假设)、模型线性假设、产销平衡假设、品种结构不变假设、会计数据可靠性假设以及生产效率不变假设等。(3)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利润=销量*销售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2、盈亏临界点(1)是指企业经营达到不盈不亏、即利润为 0 时的状态。(2)按实物单位计算:盈亏临界点的销量(实物单位)=固定成本/单位产品贡献毛益;按金额综合计算:盈亏临界点的销量(用金额表现)=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率+变动成本率=1(3)多品种情况下盈亏临界点分析的模型。包括加权平均模型、分别计算法、历史资料法以及“联合单位”模型等。(4)盈亏临界图。(5)影响盈亏临界点变动的因素。包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产品品种结构以及产销平衡程度等。3、目标利润分析(1)企业的目标是实现销量大于盈亏临界点的销量,实现利润。目标利润分析是以盈亏临界点分析为基础的,保利点是保本点的扩展。(2)实现税前目标利润的模型: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目标利润+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3)实现税后目标利润的模型: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税后利润/(1-所得税率)]+固定成本/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税后利润/(1-所得税率)]+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4)相关因素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第四章 经营预测1、经营预测的基本方法: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1)定量分析方法(数量方法)包括趋势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外推分析法)和因果分析预测法。(2)定性分析方法包括非数量分析方法的集合意见法和判断分析法基本的定性分析方法。2、目标利润的预测。可以运用会计利润的方法进行直接预测,也可以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3、销售预测的方法。包括趋势预测分析法、因果预测分析法、季节预测分析法、购买力指数法、判断分析法以及调查分析法等等。第五章 经营决策常用的成本概念及基本方法1、经营决策的含义。又称经济决策,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为实现预定目标(如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目标成本等),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内部条件以及外部环境,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备选方案作出抉择与判断。2、经营决策的种类。(一)按决策时期的长短分类(决策涉及的时间跨度):短期决策、长期决策。(二)按决策的范围分类:微观经济决策、宏观经济决策。(三)按决策者掌握的信息特点分类: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四)按决策的重要性分类: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五)按决策项目本身的从属关系或不同性质分类:独立方案决策或采纳与否决策、互斥方案决策、最优组合(优化组合方案)决策。2
(六)按决策的基本功能分类:规划的决策、控制的决策。(七)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分类: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八)按决策的层次分类:高层决策多为战略性决策、中曾决策多为战术性决策、基层决策多为执行性决策。(九)按相同决策出现的重复程度分类: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十)按决策涉及的管理领域分类:生产决策、销售决策、财务决策。第六章 经营决策1、短期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包括确定性决策的基本方法以及不确定性决策的基本方法。其中,确定性决策的基本方法包括:差量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贡献毛益法、线性规划法、最优生产批量法以及成本计划评审法等。不确定性决策包括风险性决策以及完全不确定性决策。第八章 全面预算1、全面预算的含义和作用。是指反映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是企业总体规划的数量说明;是企业管理当局未来各计划及其如何实施的全面概括;是企业未来计划和目标等方面的总称。全面预算的作用为:全面预算是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协调各部门工作的工具、是控制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的标准以及是评价考核各部门业绩的依据等。2、全面预算的基本内容。包括销售预算的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现金预算的编制;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第九章 标准成本法1、成本控制的含义。(1)狭义的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济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2)广义的成本控制即成本管理,包括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具体是指管理方面对任何必要作业所采取的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2、成本控制的作用。包括:1)使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2)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维持企业的生存;3)是促进企业的发展的基础。3、成本差异分析(计算重点内容)。4、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及分析(计算重点内容)。5、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及分析(计算重点内容)。6、.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是指根据预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减去目标利润以及税金而得到的成本。第十章 责任会计无考核要求。第十一章 存货决策1、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计算重点内容)。经济订货量是指一定时期在考虑生产(购置)成本,保管成本和订货成本(不考虑短缺成本)的情况下,使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之和构成的总存货成本最低的订货批量。包括逐批测试法、图示法、公式法以及有数量折扣的经济批量模型等。 2、存货的 ABC 控制法。是按存货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第十二章 作业成本计算法3
1、作业成本法的涵义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2)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成本库中的成本;3)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3、作业成本的计算方法。1)确认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出中(产品、劳务或顾客)。4、作业管理。作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2)从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作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1)以作业为核心的价值链的优化;2)以作业成本计算为中介;3)以产品设计、适时管理系统(JIT)、全面质量管理(TQC)等环节为重点;4)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5)以缩短生命周期时间为衡量作业链效率的依据。三、重点复习题(一)简答题1、简述标准产品与非标准产品的主要定价决策。 答:标准产品的定价决策包括: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竞争为导向的定价决策以及以利益为导向的定价决策。非标准产品的定价方法是指在无市场价格以及成本资料可供参考时,确定以成本为基础的协商价格,又称合同定价法。主要包括:固定价格合同、成本加成合同、成本加固定费用合同以及奖励合同。2、简述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含义与内容。 答: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一个确定的模型有了最优解之后,敏感性分析研究该模型某个或某几个参数允许变化到怎样的数值(最大或最小)原最优解仍保持不变,或当某个参数变化超过允许范围,原最优解不再最优,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重新求得最优解。敏感性分析的内容之一是确定有关因素对盈亏临界点的敏感度,即确定能引起质变的各因素变化的临界值或有关因素发生多打变化会由盈转亏,具体表现为:企业达到盈亏临界点(利润为 0)时的销量和销售单价的最小允许值以及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最大允许值;敏感性分析的内容之二是确定有关因素对目标利润的敏感度,即确定各因素的变化能引起目标利润发生多大的变化或有关因素变化对目标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测定有关因素变化对目标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敏感程度)的指标为敏感系数。(二)计算分析题1、某公司有关资料如下:1999 年 2000 年单位变动性制造成本 $10 $10生产量(预计和实际) 10000 10000销售量(单价$25) 5000 10000固定性制造费用(预计和实际)$100000 $100000要求:分别按照完全成本法以及变动成本法编制损益表。参考答案:损益表(变动成本计算法)1999 年 2000 年销售收入 $125000 $250000减:变动费用:4
变动性产品销售成本 (50000) (100000)贡献毛益 $75000 $150000减:固定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 100000 100000净利润 $(25000) $50000损益表(完全成本计算法)1999 年 2000 年销售收入 $125000 $250000减:产品销售成本 (100000) (200000)净利润 $25000 $500002、假设某企业生产并销售A产品,当年生产并销售了30,000件,销售单价为60元, 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为30元, 单位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为10元; 每年的固定成本总额(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和固定推销及管理成本)为20,000元。要求:1)当年企业实现的税前利润是多少?2)当年企业的贡献毛益总额和单位贡献毛益各为多少?3)当年企业的贡献毛益率和变动成本率是多少?参考答案: 1)税前利润=销售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30,000×60-[(30+10)×30,000+20,000] =1,800,000-(1,200,000+20,000) =580,000元 2)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30,000×60-(30+10)×30,000=600,000 单位贡献毛益=单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60-(30+10)=20 3)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600000/1800000=33.3%或者: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单位销售价格=20/60=33.3%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总额=(30+10)×30,000/1,800,000=66.7%或者:变动成本率=1-贡献毛益率=1-33.3%=66.7% 3、设某厂生产产品需用某种零件,这种零件如果自行制造,每单位的变动成本为 1.3 元,但需要为此每年追加固定成本 3,800 元,如果向外采购,采购量在 10,000 件以内,每单位的价格为 1.86 元,如果超过 10,000 件,每单位的价格为 1.60 元。要求:就零件的自制与外购做出相应决策。参考答案:根据本量利分析法的原理,这种零件在 10,000 件以内、10,000 件以上的成本平衡点可分别计算如下(设X 1 代表 10,000 件以内的成本平衡点, X 2 代表 10.000 件以上的成本平衡点): 3,800+1.3 X 1=1.86 X 1 3,800+1.3 X 2=1.60 X 2计算可得:X 1=6,786 件X 2=12,667 件1)如果这种零件的需要量在 10.000 以内,以 6,786 件为转折点:(1)小于 6,786 件,适合外购5
(2)大于 6,786 件,宜于自制。2)如果这种零件的需要量在 10,000 件以上,则以 12,667 件为转折点:(1)从 10,000 件到 12,667 件宜于外购(2)超过 12,667 件适宜自制。4、假设某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准备增加一台新设备,现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方案1:购入设备,购价为 150,000 元,估计可用 10 年,每年的维修费为 10,000元,残值为 16,000 元,每天的开机成本为 100 元(包括电费等)。 方案2:租入设备,租金按使用天数计算,合同租金为每天 150 元, 每天的开机成本也是100 元。 要求:确定在什么情况下哪个方案最优?参考答案:设方案1的年总成本为T 1,方案2的年总成本为T 2,全年的开机天数为X,则有:(其中A表示固定成本,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T 1=A+BX=(150,000-16,000)/10+10,000)+100 X=23,400+100 XT 2=A+BX=0 +(150+100)X=250 X当两个方案的总成本相等时的开机天数为:23,400+100 X=250 X即:X=156 天如果开机天数大于 156 天,则T 1 大于T 2,租入方案合算;如果开机天数小于 156 天,则T 1 小于T 2,购入方案合算。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