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4《民间文学概论》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29浏览次数:250174《民间文学概论》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我们讲的“民间文学概论”属于民间文艺学的整个体系的一部分,也就是涉及民间文艺学的一般理论。“民间文学概论”是高等学校中文系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各民族民间文学相互影响和民间艺人的活动在民间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学习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阅读国内外各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还要尽可能地掌握搜集、整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学习,力求使学生对民间文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初步具备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某些能力,并且充实学生关于文学和语言的知识。(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两种基本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2)题型说明:题型一:名词解释题 (每题 4 分,共 20 分)题型二:论述题 (每题 20 分,共 60 分)题型三:分析题 (每题 20 分,共 20 分)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讲:引言初步了解民间文学。1、文学批评的流派(1)神话原型批评。在众多的不同学科专家对神话研究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文学批评流派:神话原型批评。这个流派的代表是加拿大学者弗莱,他在 1957 年出版了《批评的解剖》一书。这个流派的形成主要来自两条大河的流传:一是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二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研究成果。由此构成了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正是他深入研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2)“集体无意识”荣格并不否认无意识的存在,只是认为无意识的内容并不都带有性的色彩。在他看来,无意识可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次,个人无意识是紧接在意识下面的一个心理层次,它主要由个人的后天经验中被压抑、被遗忘了的内容所积聚而成,但这还不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最深、最隐秘的部分,在它之下还潜存着集体无意识,这是任何个体都无法意识到的。集体无意识积聚着几乎自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传统和情感能量的深层心理层次,这种集体无意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深处,当然,它永远也不会进入人的意识领域。荣格认为,它的存在只能从一些迹象去推测,例如在民间文学中,主要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以及梦境中,就往往反复地以“原始意型”的形式频繁出现“原始意象”。第二讲:民间文学的范围及特性1、掌握民间文学的定义及范围,了解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1)“民间文学”这个学术名称是从国际术语 Folk-lore 发展来的。Folk-lore 的原文是“民众的智慧、民众的知识”,到了十九世纪 70 年代,这个术语被西欧资产阶级学者广泛使用,并确定为“民俗学”的含义(即“关于民众智慧的科学”的意思)。民间文学是一个区域内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和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
黄帝、炎帝、帝俊、颛顼等“帝”都是并驾齐驱的,形成了“众帝”,“群帝”共存的局面。(2)由于中国上古神话是几个部族神话体系的融合,所以在内容上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特点。往往同类型同内容的神话就有不同的说法。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间文学?【答题要点】(1)民间文学是历史的、民族的,或者说有民族历史的积淀。(2)民间文学是民众的,人民的。民间文学根植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带有深厚的民族特质。(3)失去了民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内在的推动力;一个民族民间文学的衰落,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匮乏。5、民间传说历史性和传奇性结合的特点。【答题要点】(1)传说的历史性能使传奇性的故事情节显得真实可信。(2)表现在传说采取了溯源与说明等历史的表述方式,这也使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产生亲切感,增强了传说的感染力。6、社会的物质生活对歌谣形态发展的影响。【答题要点】(1)原始社会物质生活简单,歌谣也简略幼稚;奴隶社会,物质生活有广很大改变,歌谣的形态完美了;封建社会,歌谣的种类、数量以及完美程度都达到了—个新境界。(2)歌谣的品种、歌谣形式的进化,都同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答题指导:论述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于重大的问题和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整体的阐述能力。和简答题不同,论述题的题目一般是包含多个层次的,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各层次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更为深入的阐发。三、分析题(需结合以下答题要点展开论述)1、中国寓言的民族特色。【答题要点】(1)在题材上,以人物故事为主。(2)在体式上,以散文为主,(3)在思想上,处于中间状态,它没有披宗教外衣走向佛教的寺庙,也没有走进奴隶的小屋,而是具有很重的政治伦理色彩。2、在文学领域,为什么民间文学会受到歧视?【答题要点】(1)民间文学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底层”的文学,未能进入主流话语系统之中。(2)客观原因是文化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口传文化进入到印刷文化再到当今的电子文化。载体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对原有载体文化的信仰。3、民间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答题要点】(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着的两个方面(2)本来集体就是由个人组成的。创作者是集体而演唱者都常常是个人,许多即兴的歌谣和故事常常是由个人触景生情创作出来的。尤其是民间艺人、歌手的个人创造性就更大了(3)我们在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时,不要偏片夸大集体性而忽视了民间文学的独创性。4、为什么说“不懂民间文学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答题要点】
(1)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2)世界上第一流作家都受益于民间文学。答题指导:分析题主要考察的是对于书本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和理解,以及重点作家、重点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的梳理和把握,还有重要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的是考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因此,全面理解和把握书本知识,弄清章与章之间的脉络关系,对重要作家和重要文学现象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和把握,就成了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具体答题的时候,要冷静思考,从整体着手,给出的答案要思路明确、逻辑通顺、重点分明、条理清晰。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2)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如驰名于世的荷马史诗《尹利亚特》、《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德国中世纪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芬兰史诗《格列瓦拉》,都被各民族视为珍宝。至于创作界,世界上第一流作家都受益于民间文学,如德国歌德的《浮士德》、西班牙塞凡提斯的《唐吉珂德》、美国拜伦的《唐璜》、俄国普希金的后期著作,都取材于民间创作,所以高尔基说:不懂民间文学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2、了解民间文学在形式上及在流传方式上具有的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等特点。重点把握民间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1)口头性。这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别的特征。作家书面文学作品,本来他可以在口头背诵或讲述,但是,对于以文字写作为表达形式的作家创作来说,这种口头方式并不是必须的方式。例如诗词的吟诵、散文的朗读都是辅助性的,第二义的,文字写作才是必须的,第一义的方式。相反,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须的表达形式,它也只是对民间文学的流传起辅助性作用的第二义的方式。因此,民间文学的明显标志,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美国的表演理论大师理查德•鲍曼主张,应关注口承文艺表演的过程、行为以及叙述的文本与叙述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在歌谣和戏曲这类口头传承形式中,信息交际的语境因素显著,表情和意动功能也很突出。因此,表演色彩浓厚,表演行为的语义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解价值。民歌的文学成份歌词,与它的音乐成份曲调密不可分,有的还结合着舞蹈动作,歌舞表情。民间故事和曲艺也有表演或表情的成分在内,民间文学的讲述,也是一个表演过程,是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这与单纯文学性的作家创作大不相同。如果忽视这种立体性特点,只孤立地看它的歌词,往往不能对作品有全面的了解,这对欣赏与研究都不利。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这就逐渐形成了民间文学语言艺术本身的一系列特点。可以说,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形式及传统艺术特色主要是由它的口头性决定的。如民间文学作品的风格刚健清晰,结构简单而灵活;形象鲜明,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深入浅出;多用比喻、夸张、对比、重叠、复沓、谐音等艺术手法;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而富有音乐性等等特点。它们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又是建立其生活属性基础上的。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传播的,民众不是专业作家,没有专门的时间从事文学活动,不能离开生产和日常生活而专心伏案写作。由于运用的是口头语言,民众在创作和传播民间文学时,不需要纸和笔,一般也不需要腾出专门的时间,也就是说,不会影响民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创作和传播民间文学本身就是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样式,它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样式共同构成了民间生活的有机整体。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2)流传变异性。主要指民间文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民间口头创作的变易性特征不仅是由于集体的口头创作与流传所造成的,更重要的还有以下几种原因:① 民间创作是依靠记忆保存的,而记忆往往不能做到像文字固定下来那样保持原状。因此,作品的“大同”部分(即作品的基本内容)比较容易保存,但在流传时不免要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异”。而且,民众对自己的口头文学并不要求固定化,相反他们永远是要求活生生的。② 口头文学的创作没有创作权观念,口头作品的传播者与创作者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传播本身就是再创作活动。这样,口头作品的不断变化就自然形成了。作家书本文学的任何改动都需经作者同意,编辑不能擅自删改。对民间文学创作活动来说,这样观念不存在。口头作品不断传播的过程,就是删改和不断加工的过程。③ 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也是造成民间文学创作必然变化的根源之一。同一个故事在乙地就不一定要讲得和甲地一样。比如,由于各地气候、种植作物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内容的同类型的谚语。孟姜女故事,由北向南扩散,一些情节也就随地域风光、乡土习俗的变化而改变。北方多皇城高台,孟姜女祭奠万喜良后,身穿腐衣登台自杀,使秦始皇美梦成泡影。在南方多江河水泊,孟姜女设计,让秦始皇依意办好万喜良丧事,即投河自尽。秦始皇恼羞成怒,捞起尸体,用铁钉扒肉体。撕下的肉体到了水中,成了透明晶莹的银鱼,与当地丰富的鱼产相吻合,一派地域风光,地方民俗色彩。民间文学在横向传承中,融入了民族性、地方性的变迁踪迹。④ 时代的演变使口头作品增添了或改换了内容;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往往使民间创作发生本质的变化。民间口头创作在如此代代的相传中,不断地以当代的生活内容补充或改换了原作的内容,这是完全是自然的事。民间文学的纵向传承变异是研究同一类型民间文学作品过去和未来的一把钥匙。这对了解民间文学的源起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以及预测其将来的发展趋势都是必不可少的。(3)集体性。民间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第一,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第二,随着阶级的出现,整个文学的创作活动有了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个别人。因此,我们在理解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时,不要片面的夸大集体性而忽视了民间文学的独创性。(4)传承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是有规律的,它只能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发生变化。3、了解中国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及其保存。 (1)纵观中国古代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使我们了解到有不少作品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具有世界意义,像 “灰姑娘”类型的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是世界范围广为流布的故事之一。(2)《民间文艺》周刊。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审美特征1、了解民间文学的生活价值、认同价值、科学价值,掌握民间文学的认同价值及其所反映的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1)认同价值传说的“势力范围”大都非常明确,而且关涉到传说圈内的每一个成员。因此,它在坚固族群关系方面显然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韦伯有一篇较短的文章,题目就是《族群》,该文说,“如果那些人类的群体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或者是因为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是因为对殖民和移民的历史有共同的记忆,而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种群体就被称为族群。”为某一禁忌习俗提供证言的传说,恰恰是一个群体(并不一定具有血缘关系)对相似性认同的一种主观的信念,一种在特定的社区范围内的“共同的记忆”。当然,这种“共同的记忆”并不是关于“殖民和移民的历史”,但却是与村落祖先和英雄生死攸关的一个历史事件(当然并不一定就是历史事实)。而且“共同的记忆”并非永远滞留于记忆的形式,还为族群构建了一个外显的极易辨认的文化符号,诸如不食狗肉,在一定时间内不吃鸡等等。传说同所宣扬的禁忌事象一道,共同使一族群与其他族群判然有别。可以说,这类传说是族群在认同过程中找到的最佳的族史表现方式之一,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支持对于族群的认定。显而易见,传说的讲述已不仅是一种文学行为,更是族群的社会行为;在这里,文学的审美价值似乎
微不足道,人们在共同坚固一种带有宗教性的历史信念,构筑一道有别于其他族群或村落的文化边界。这些被阻截的行为与其他民俗行为不同,一般不会得到“外传”。因为局外人(Outsides)在仿效禁忌行为的同时,还必须接受和认同另一族群祖先的一段“历史”。而这,是难以做到的,认同毕竟是双方的事情。中国百姓历来以知恩图报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人们坚信恩将仇报者总有一天会遭天谴。叙述以动物为禁忌对象的传说尽管不能像神话那样在人类的身上注入动物的血缘,崇奉动物为部族的始祖,但也多把动物塑造为全部族人再生父母的形象。这大概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的一种延续。因报动物救命之恩,才形成了禁食习俗。这显然不属于图腾崇拜。当然,两者也可能有着渊源关系。当图腾观念消淡之后,由图腾观念派生出的一些风俗事象依托传说的力量得以延续下来。只要传说仍为族群津津乐道,“共同的记忆”犹存,对狗和鸡的信仰在每个人心中根深蒂固,谁也不敢率先破坏先人们共同遵守的规矩。而且,传说和习俗还承受了原本属于图腾的职责。在部族与部族、村落与村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分割。除此之外,还需要意识的割裂。这就是宗教信仰方面的趋同与求异。不食某种动物或禁忌对某物的侵扰,实际是图腾作用的一种转换和替代。失去了图腾的信仰符号,族群成员必然会寻求其他把大家统一为整体的途径。这就是要建构一些既能为族群内成员遵循和认同,又能为族群外识别的文化模式。不食狗肉的传说和禁忌即为一些少数民族共有的文化模式之一。其与原始图腾信仰的表现形态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内涵发生了变化而已。2、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间文学的原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间文学。这样说,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民间文学是历史的、民族的,或者说有民族历史的积淀;二是民间文学是民众的,人民的。江总书记在讲话中用的最多也是最耀眼的词汇是“人民”和“民族”,他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民间文学根植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带有深厚的民族特质;同时,民间文学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是具有人民思想、愿望的人民本身,因此,民间文学具有直接的人民性。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延续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民间文学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便举足轻重。我国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从根本上使精神文明建设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可以说,失去了民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和内在的推动力;一个民族民间文学的衰落,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匮乏。在我们建设精神文明中,当然应该吸取外国优秀的文学形式和文学作品,但最能够代表民族群体的崇高精神。最能够表达这种崇高精神的,不可能是外来的,而只能是本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学。3、了解民间文学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在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不同之处。第四讲:神话1、了解神话的含义和本质。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最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之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中,给神话曾经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任何神话都在想象里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同篇导言中,他又说神话“是在民众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清楚地指明了,神话起源于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便是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古人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且在想象中征服了自然力,进而借助这种想象,鼓舞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去改造自然、支配自然。原始初民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和人一样有意志、思想,还有人的形象,原始初民就用人格化的方式去同化自然力。所以神话中的神的形象,其实就是
人类按照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模子塑造出来的。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神并不是幻想的东西,而是现实中实实在在实存有的,人们凭借着这些神的威权,在幻想中去实现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力的愿望。在原始民族中,神话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只是一种古老的故事。在他们看来,神话包含的不仅是古老的故事(且多看成历史故事),而且是有关事物起源的道理,不可动摇的信念及言行的规矩。2、了解中国神话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的原因以及中国神话的民族特征。重点掌握什么叫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历史化是指对神话采取一种基于历史意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将神话当作历史被利用,神话本身被化为古史传说。把神话这种不自觉的幻想的产物,看成是一种史实,这样就破坏了神话本身的发展,使神话变化为历史传说,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神话没有得到充分发育。3、中国神话的民族特征。中国神话体系的融合和多样化表现在:其一,中国古代神话不像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北欧以及非洲一些民族的神话那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这些民族的神话都有一个(或两个、三个)统帅的主神。如希腊神话的万神之父宙斯,北欧神话的众神领袖奥典。其二,由于中国上古神话是几个部族神话体系的融合,所以在内容上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特点。4、创世神话无论它们产生于何地,内容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说天地原是混沌状态的,天地是神开辟的,在中国大部分民族,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是盘古;二是说万物是人或神的各部分化生的。盘古的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睁眼是白天,闭眼是黑夜;眉毛变竹子,头发变树木,大肠变大河,脂油变云彩,肌肉变泥土,筋脉变道路,四肢变大山……中国内地各民族与希腊、北欧、巴比伦等,虽然远隔重洋,但关于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的神话很相似。5、南部神话指广西、云南等地区的神话。这个地区的文化发达更晚一步。但南方神话也多彩多姿,这些神话太多保存在大量的创世史诗中,尤其有特色的是,南方流传着“开辟神话”。由于南方文化落后,神话一直未载入书籍,只是到了三国时期,孙吴的势力扩展到岭南,南神神话流传至长江流域,才有人记录下来。6、了解神话与巫术的关系。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给予控制的方术。这个定义本质上和神话差不多。神话是原始人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界,也就是想象出一种超自然神秘力量来征服自然界,神话中的神都是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可不同的是,巫术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而神话反映的主要是人与大自然的对立与统一。巫术和神话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都是原始思维活动的产物。不少神话以至传说、故事中,都有巫术活动的记录。反过来,对巫术活动的描写和解释,也可以形成一些神话。在巫术活动中所念的咒语,有的就是神话。古代巫术和神话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巫术的主要内容是咒语,巫术和神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咒语上。将巫术仪式上所说的咒语记录下来,这就是神话。7、了解对几种神话故事的解读。如:兄妹婚神话的禁忌主题,女娲补天。(1)兄妹(或姐弟)间的血缘婚,是人类再生神话、始祖神话中婚姻的大宗样式。(2)女娲补天。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她最主要的本领是能化生万物,创造了世界万物。她有着伟大的创世业绩。(3)共工。为水神,他是炎帝后裔火神祝融的儿子,当时海洋、江河、湖泽占世界
面积的十分之七,共工就利用水来控制天子。在黄帝和炎帝的战争中,共工用水帮助炎帝作战发挥了作用。共工和颛顼有过一场战争,这是黄帝与炎帝之间战争的继续和余波。作为炎帝后裔的共工和作为黄帝后裔的颛顼表面上是为了争夺王位,实际上是共二起兵,继蚩尤之后为失败了的炎帝复仇。(4)鲧。鲧也是一位天神,曾治理过洪水,但失败了。8、产翁制。母权制晚期和父权制初期,男性为了争夺对妇女的统治、支配权,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向妇女发动了攻击,甚至在生理上也想占上风。产翁制就是父亲在自己的婴儿出生时,或出生数日后,模仿产妇的样子,躺卧在床,也就是男子在坐月子。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时期,男女间劳动分工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妇女们可从事的农业,到了此时,男子们也参加了,而且还代替了妇女,变成为农业中的主要生产者。男子在生产中既然已将女子们的优越地位取而代之,自然在“亲权”方面,也就不甘居妇女之下了,但妇女是不肯白白地将她们的优越地位让出来的。在劳动分工中,由于男子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磨制石斧、石锄和其它铜制工具,因此生产力大为提高,使女子不得不甘拜下风,这对于女子来说,自然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但在生儿育女这件事上,毕竟是妇女的功劳大,母亲在子女中的威望,总比父亲高,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这时已抬头的男子们,总要想尽办法,不论是巫术的办法也好,仪式的办法也好,甚至是欺骗的办法,总想将妇女们生儿育女这样功劳,记在自己的帐上,以便对子女取得正式的“亲权”。这就是“产翁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五讲:史诗1、了解史诗的定义和一般特点。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它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生成,人类起原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徒、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它是伴着民族的历史一起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民族史诗,就是这一民族的开拓者们的创业史,也是一个民族最远古的形象化的生活史。史诗特点:(1)史诗产生在人类的早期阶段。那时,一般的民众可以说都是诗人,文学本身也还不具备后来那种美学意义上的含义,而只是人们集体思维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而已。(2)它与古代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早期丰富优美的神话,为史诗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素材,使史诗的艺术表现涂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有些早期的史诗,简直就可以看成是韵文形式的神话和传说。但尽管如此,史诗和神话的思想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早期史诗所描写的,多是人与自然的斗争。(3)史诗还是古代人类的特殊的知识总汇。史诗所反映的,是古代民众的生活和斗争,理想和愿望。它既保留着人们与自然界,与却近部落斗争的历史,同时,也汇聚着古代民众以百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4)史诗是规模宏伟的艺术品,也是古代民众的经典。史诗所记叙的历史事件,常常被认为是宗教的历史和祖先的遗教。因此,它不仅多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祭典的场合演唱,而且演唱本身具有庄严性。它的叙述格调、演唱风格都十分庄严,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这种庄严性,既有对祖先的信仰,也有原始神话、宗教观念的因素。特别是那些英雄史诗,不仅通过主人公表现出对本部族的土地、政治和历史的敬重,而且也借某些神话宗教观念,加强了作品的这种庄严性。当然,在后世的传唱中,这种庄严性越来越弱,人们已经不再把它看得那么神圣了,但是,作品本身的格调依然是庄严的。2、重点掌握英雄史诗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1)英雄史诗定义。一种以人类早期的英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如古希腊
史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珂婆罗多》,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以及格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2)各民族典型的机智人物。英雄史诗,人物众多,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各有个性,《格萨尔》塑造了不止一两个正面的女性形象,由于她们出身、经历、年龄及所处环境的差异,性格并不雷同,格萨尔的母亲葛姆善良、柔弱,令人同情。格萨尔的大王妃珠牡,在众妃争宠的角逐中,因为丈夫喝了另一个王妃梅萨进献的健忘酒,延误了归期,又因格萨尔不在身边,珠牡被敌人所掠,受尽屈辱,但她美丽、聪明、善良、坚贞,始终忠于祖国,忠于爱情,为人尊敬。(3)英雄史诗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3、了解创世史诗。掌握西南地区创世史诗的特点。4、荷马是谁。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G.Vico)在《新科学》里,用整整一卷的篇幅,即第三卷来探讨荷马和荷马史诗的关系,他的题目就十分醒目:《寻找真正的荷马》。维柯认为“真正的荷马”不是一个人,而是希腊民族。他指出,荷马史诗不是一个人的创作而是整个希腊民族的集体创作。第六讲:民间传说1、了解民间传说的内容、重点掌握历史传说,并会举例说明。根据民间传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人物传说,历史传说,地方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新闻传说。(1)历史传说:主要指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例如关于太平天国起义的传说、小刀会、义和团上海起义的传说,以及其他古代农民起义的传说都属于历史传说范畴。这种内容的传说大体上又有几种不同的情节特点。一种是只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没有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虚构的人物。2、了解民间传说的定义,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了解民间传说与神话的关系。传说不需要历史的真实,但又脱离不了历史,正因为传说获得了某种历史的根据,才使得传说中的故事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又因为传说不是历史本身,才使得传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更典型化,增强了传说的艺术感染力,融入了民众强烈的爱憎和良好的愿望。这就是传说和历史的辩证关系。3、了解民间传说的传奇性及历史性特点。(1)民间传说的传奇性特点(2)民间传说历史性和传奇性结合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传说的历史性能使传奇性的故事情节显得真实可信。第二,传说采取了溯源与说明等历史的表述方式,这也使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产生亲切感,增强了传说的感染力。第七讲:民间故事1、了解生活故事中的巧女故事。了解巧女形象出现在民间故事中的原因。(1)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幻想故事等形式。② 生活故事以描写民众的各种生活为主要内容,如长工与地主的故事,巧女的故事,呆女婿、傻儿子的故事,家庭生活故事,其它社会生活故事等等。(2)巧女故事出现的原因。2、了解民间笑话的定义及其基本的类型。3、重点把握中国寓言的发展历史。了解寓言的文体特色及民族特色。(1)寓言的发展历史。先秦时代(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寓言文学最发达的时代。当时的
知识分子(即所谓“士”)和劳动民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说理散文和历史散文之中,运用大量寓言来说明各家学说。《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都是保存先秦寓言较多的书,在当时百家争鸣的论辩中,寓言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许多寓言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不断流传,趋于成熟。先秦以后,汉代刘向撰辑的《说苑》、《新序》、《淮南子》、《论衡》,魏代邯郸淳的《笑林》是中国每一部笑话专集,宋以来的笔记小说如《艾子杂说》(苏东坡)、洪迈撰的《夷坚志》,以及明代通俗文学如赵南星的《笑赞》,冯梦龙编的三本笑话专集《笑府》、《广笑府》、《古令谭概》等书中,有一些寓言的记载,但整个说来影响不如先秦寓言大。(2)中国寓言的民族特色。4、了解民间童话的定义,了解童话的艺术特征。民间童话是流传民间的儿童故事。它适合儿童的趣味,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良好形式,中国无数优秀的传统民间童话经过长期流传,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很高水平。童话的艺术特征是:第一,童话中浪漫主义的幻想又需要有一定的现实根据,要合乎童话的逻辑,童话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幻想和拟人化。童话中拟人化手法的表现形成有三:一是以动物拟人,一是以精灵拟人,一是以神魔拟人。第二,童话人物的性格是非常鲜明的,常常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用极度夸张的美和丑的形象使人判别人物的善与恶。5、了解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1)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1、民间故事结构的相对定型;2、民间故事的类型化。(2)“连缀式”复合式结构的故事。“连缀式”复合式结构,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前一个故事的结尾包容并引出后一个故事的开头,首尾相接,环环相扣,大故事里边套着小故事,小故事中孕育着大故事。像阿拉伯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大都属此类。6、了解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重点把握三段式在表现故事的思想内容和形成艺术风格上的作用。第八讲:民间歌谣1、了解民间歌谣的定义,了解歌与谣的区别。民间歌谣是伴随着舞蹈、音乐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广义地讲,泛指民众口头创作中的所有韵文作品;狭义地讲,则主要指民歌、民谣、小调等短小的、抒情成分较重的韵文作品,而不包括长篇史诗和叙事诗在内。2、了解歌谣的艺术魅力和特征,了解歌谣发展的趋势和历史轨迹。3、了解民歌发展的内外基因,特别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对歌谣发展的影响。三、练习题、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一、名词解释题1、产翁制2、民间文学三套集成3、生活故事4、族源神话5、民间文学6、“集体无意识”7、《叶限》8、族源神话
二、论述题1、叙述“神话原型批评”流派。2、为什么说史诗是一个民族的知识总汇?3、为什么说中国神话是多个体系的融合?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间文学?5、民间传说历史性和传奇性结合的特点。6、社会的物质生活对歌谣形态发展的影响。三、分析题1、中国寓言的民族特色。2、在文学领域,为什么民间文学会受到歧视?3、民间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4、为什么说“不懂民间文学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一、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1、父亲在自己的婴儿出生时,或出生数日后,模仿产妇的样子,躺卧在床,也就是男子在坐月子。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3、生活故事以描写民众的各种生活为主要内容。4、即探索自己氏族源头的神话,为一种特殊的图腾神话。5、一个区域内广大民众群体创作和传播口头文学的活动,以口头表演的方式存在。6、集体无意识积聚着几乎自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传统和情感能量的深层心理层次,这种集体无意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深处,当然,它永远也不会进入人的意识领域。7、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录的一则民间故事,使世界上灰姑娘型故事完整的记述。8、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方术手段。答题指导:名词解释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术语的掌握程度。大家要根据我们的考试指导首先明确重点概念和术语,对这些概念术语要有准确的把握。和分析题和论述题不同,名词解释题需要准确回答术语的定义,而不必展开论述,同时也不能随便发挥。概念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有较为严格的界定,大家要准确地进行回答。二、论述题(需对以下答题要点展开说明)1、叙述“神话原型批评”流派。【答题要点】(1)这个流派的代表是加拿大学者弗莱,他在 1957 年出版了《批评的解剖》一书。(2)这个流派的形成主要来自两条大河的流传:一是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二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研究成果。2、为什么说史诗是一个民族的知识总汇?【答题要点】史诗文本的容量巨大,从人类起源到创世,从早期生活到农耕,从迁徙到民族形成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尽在其中。3、为什么说中国神话是多个体系的融合?【答题要点】(1)中国古代神话没有一个(或两个、三个)统帅的主神。在中国神话中,女娲、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