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9]中国经济史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7 18:07:57浏览次数:43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课程名称【编号】:中国经济史【0459】 A 卷 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每题 30 分,共 60 分,考生应 3 选 2 作答)1.分析秦汉时期实行抑商政策但商业仍获得空前发展的主要原因。答:1)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措施,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2)农业、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关卡的减少,山泽禁令的放驰,交通的发达,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保证。2.简述唐代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答:1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① 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 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 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④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⑤ 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2 两税法的影响两税法对于唐代以后的社会产生了两个影响:第一个影响,是门阀大族从此消失。由于是按财产多少征税,越大的宗族集团就越不利,在“经济理性”的博弈下,大宗族纷纷选择分门拆户,变成一个个小家族,不再像汉代那样有超强凝聚力,地方豪强也就日渐衰微。所以在宋代国内造反的现象基本被杜绝了,因为没了权贵集团,国家大一统持续得更长久。第二个影响,是失地农民不用再交税,也就不用像汉代农民那样被逼着流亡造反。失地农民被允许给地主打工,作为“佃农”,他们既然没有资产只出卖劳力,那就不用交税给政府,人身得到了解放。同时,这些无地农民被允许进城务工,做小生意、做手工业者,商品经济因此发达起来,人口流动加速,“农、工、商”的界限模糊了,人们的选择权利更大了。3.简述明代一条鞭法的意义。答:一条鞭法的推行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赋、役合征代替赋、役分征,简化了名目和征收手续,减轻了对人民的骚扰; 将丁役摊入田亩,使田亩的纳税者部分地承担了原来的丁役,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国家赋税的争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赋役征银,并由国家雇募代人服役,削弱了应役者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田- 1 -
赋征银,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二、论述题(每题 40 分,共 40 分,考生应 2 选 1 作答)1.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论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与变化。答: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赋役制度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也不同,从总的趋势看,以“两税法”作为转折点可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按人头征收的比重大于按土地和财产征收的部分,国家对劳役的征发超过对实物和货币的征收部分,后期按人头征收的比重逐渐减少,按土地和财产征收的比重上升,逐渐超过按人头征收的部分,征收内容也发生变化,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以及兵役的雇佣化和职业化,国家对人身的征发逐渐减少,力役部分逐渐为实物或货币所取代。 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制度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1)自夏商西周至井田制瓦解,其特点是税人与税地的合一,井田制及建立其上的赋役征收方式是典型代表; 2)自战国授田制到中唐均田制的瓦解,其特点是以人户为税基的赋税占主导地位; 3)自 780 年两税法到清朝“摊丁入亩”,其特点是以土地为税基的赋税逐步占主导地位。2.试论述民国政府抗战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措施。答:1、税收方面 其一,调整间接税;对间接税采取多种权宜措施,如调整税率,改变计税标准,改进征收方法,扩大税收范围等; 其二,建立直接税体系;如先后开征非常时期过分利得税、遗产税、财产租赁与出卖税等; 其三,开征土地税; 其四,推行专卖制度;主要专卖物品为盐、糖、烟、火柴等; 其五,实施征实办法;这主要包括田赋、棉纱麦粉、食糖税改为征收实物; 2、公债方面 这主要包括内债和外债,其中举借内债共计 19 次,债款为 22000 万元,外债则共计有 32 次,计有 15000 英镑,104780 万美圆,103000 万法郎,12000 万法币,外债可以从第三国换取物资,供应作战需要,这样既可以减轻人民负担,又可以减少国库的货币支出。-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