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2《社会学原理》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2 13:11:00浏览次数:460562《社会学原理》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题型如下:1、填空题 ( 每空 1 分,共 10 分 )2、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3、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4、判断改错题 (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5、名词解释 ( 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6、简答题 ( 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 )7、论述题 ( 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在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揭示社会学独特对象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说明这个决定社会学产生的时代的需要。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的途径、分析的途径,只有跟这些根本途径联系起来,才能是深刻的。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做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三、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一)150 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二)90 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人物:严复、 费孝通、郑杭生、 孙本文 、龙冠海等(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五、社会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一)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二)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社会学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有关着重从正向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内容;第二,有关着重从反向探讨有效地消除妨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因素的内容;第三,有关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避免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的内容。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第四节 社会学与社会一、何为社会1
(一)结构功能主义模式(二)社会冲突论模式(三)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在建构主义者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事实”。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考虑发展问题时增加了四个维度,即全球维度、整体维度、时间维度和环境维度。第三节 贫困问题一、贫困的概念与类型(一)贫困的概念(二)贫困的类型二、关于贫困的理论解释(一)个体主义解释(二)贫困文化论(三)结构性解释三、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四、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第四节 犯罪问题一、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犯罪社会学理论(二)经济分析学派的犯罪学理论 其基本主张是,从“理性人”的人性假设出发,认为犯罪是犯罪人“利益最大化”选择的结果。二、国内犯罪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1、“同步论” 即所谓经济发展与犯罪率增长同步论,简称“同步论”。2、多因论 多因论主张,犯罪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一)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二)社会地位(三)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一)社会分化及其后果(二)社会分化的类型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1)阶级的含义。 “”(2)阶级产生的条件。(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10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一)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一)分层的方法 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二)分层标准二、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一个社会的主要分层属性构成了这一社会的分层空间构建性维度,换句话说,社会分层空间是以该社会的主要分层地位为坐标轴而确立的。三、结构弹性分析1. 刚性结构2. 弹性结构(三)多元分层结构与个人多重分层地位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一)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二)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两个重大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其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五节 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二、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一)个人条件(二)社会条件三、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又译做社会约制),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学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他 1901 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来的。按照他的看法,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罗斯认为,社会控制可包括三类:(1)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2)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3)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11
(一)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1.社会控制的普遍性与阶级性 2.社会控制的统一性与强制性 3.社会控制的多重性与闭环性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2.硬控制与软控制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4.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5.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三、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 (1)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2)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限制它们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产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 (3)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正它们的运行轨道,控制它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四、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五、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一、社会控制手段(一)组织控制手段:1.组织指令 2.组织规章(二)制度控制手段:1.政权2.法律(三)文化控制手段1.伦理道德 2.风俗习惯 3.信仰信念 4.社会舆论二、社会控制过程(一)决策环节 (二)实施环节 (三)监控环节 (四)反馈环节三、社会控制的度(一)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 社会控制的度具体包括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1.历史的角度 2.社会稳定的角度 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三)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一)社会越轨的含义(二)社会越轨的类型:(1)违法行为。(2)违警行为。 (3)违规行为。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一)生物学解释(二)心理学解释(三)社会学解释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原因的理论主要有:社会失范理论、文化冲突理论、亚文化群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不赞成从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去寻求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研究社会越轨产生的社会原因。1.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2.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3.科恩的亚文化群理论12
三、重点习题(一)填空题1.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 )过程。3. ( )认为,社会制度是由民俗和民德交织形成的社会行为体系。4.规模小、人际关系亲密,进行面对面互动的群体是( )群体。5.社区构成的要素有:人口、地理环境、( )、( )和组织。参考答案:1.社会事实2.自然历史过程3.萨姆纳4.初级社会解体5.经济 文化(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从现有资料看是从( )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大的《社会学》一书开始的。A.严复 B.章太炎 C.孙本文 D.康有为2.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 )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A.社会行为 B.社会问题 C.社会制度 D.社会关系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 )。A.抽象的人 B.现实的人 C.机械人 D.社会人4.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就是社会学的(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5.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受到( )深刻影响。A.物理学 B.天文学 C.生物学 D.数学6.社会学中国化的思想是从( )提出并逐步明确的。A.20 世纪 30 年代 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C.1949 年以后 D.解放以后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政治关系 B.法律关系 C.人际关系 D.生产关系8.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志缘关系9.社会制度是建立在( )之上的社会结构。A.一定生产关系 B.一定生产方式 C.一定生产力 D.一定意识形态10.在地域上比文化区域更为广大的文化上有联系的一个空间范围是( )。A.文化区 B.文化区域 C.文化圈 D.边际文化11.成人教育是一种( )的过程。A.理想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12.个人社会化中第一要素是( )。A.家庭 B.学校 C.朋友 D.大众传播媒介13.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角色是( )。A.先赋角色 B.遗传角色 C.自致角色 D.获得角色14.群体是建立在( )基础上的人类共同体。A.社会关系 B.共同爱好 C.共同志向 D.人际关系15.提出 B=f(P·E)个体行为函数公式的学者是( )。13
A.达伦多夫 B.勒温 C.库利 D.米勒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C 6.A 7.D 8.C 9.B 10.C 11.D 12.A 13.A14.A 15.B(三)多选择题1.社会流动的类型有( )A.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B.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C.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D.个体流动和集体流动 E.职业流动与地位流动2.社区探究法有( )A.区位探究法 B.社会体系探究法 C.社会交往探究法D.社会互动探究法 E.社会关系探究法3.以下哪些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A.反应性行为 B.选择性行为 C.象征性行为D.纯粹生物性反射性行为 E.偶然性行为参考答案: 1.ABC 2.ABC 3.ABC (四)判断1.人口的出生地构成属于人口的地理环境构成。( )2.率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是美国。( )3.离轨行为又称越轨行为。( )参考答案:1.√。2.×。将“美国”改为“英国”3.√。 (五)名词解释1.外在控制:是利用外部力量即各种形式的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控制。2.社会学的预测性功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它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六)简答题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答题要点:(1)人口;(2)地理环境; (3)经济;(4)文化;(5)组织。2.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答题要点: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七)论述题1.试述丹尼尔·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观点。答题要点: (1)经济方面: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取代企业主处于主导地位,新的技术权贵兴起,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集团。 (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并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 (4)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 (5)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这种技术能确定理性的行动并识别实现这些行动的手段,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14
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15
1、人类主体的肉身性存在及其意义2、社会的突生性与超灵性3、社会的默会维度(tacit dimension)二、社会的基本含义总结1、基本定义社会是一种从具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中突生出来的,并具有超灵性特征的现象。2、社会是一种集体存在方式;集体表征3、社会是恼人的社会事实;群体社会安排4、社会是整体性根基与总体性生活方式5、总体性特征;集体意识;元资本第二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 的一切均为文化。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三、主文化与反文化一般说来,在这里,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英文是 ethnocentrism,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另一种叫“文化相对主义”,英文是 relativism,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2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边际文化(marginal culture),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一) 从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二)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三) 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二、社会化的类型(一) 初始社会化;(二) 预期社会化;(三) 发展社会化;(四)逆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 ,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同龄群体(四)工作单位(五)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等(二)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life course)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使这样一种理念能够比较有效地落到实处,不至于停留在假设阶段。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所谓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在现代社会中,生命周期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3
期等四个阶段。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社会就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但现实的情况是,各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相互矛盾和冲突,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从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三)代差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政治社会化(二)道德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角色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一、社会角色理论美国芝加哥学派米德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第三个来源是“完形主义心理学”。第四个来源是社会戏剧论.二、社会角色概念(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一、社会角色的确定二、社会角色的表现(一)布景与道具(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三)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的几个方面,而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对角色的期望;(二)对角色的领悟;(三)对角色的实践四、角色距离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4
一、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前面在讲到角色集时,曾提到角色集的两种情况,即一组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之身,从这两种情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第五章 社会互动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二、社会互动的理论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一、社会互动的维度(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三)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四)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二、社会互动的类型(一)合作(二)竞争(三)冲突(四)强制(五)顺从与顺应第四节 集合行为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二、集合行为的理论(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二)模仿理论(三)感染理论(四)紧急规范论(五)匿名理论(六)控制转让理论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一)恐慌(二)谣言(三)流行第六章 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二、群体存在的基础5
(1)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等。(2)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三、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三)内群体与外群体(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一、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二、群体规范三、群体内部关系四、群体领导与决策一般说来,群体中有两种主要领导形式:一种是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另一种是表意性领导,它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五、领导作风基本类型:(1)权威型(也叫“独裁型”)(2)民主型(3)放任型。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第一,个体、群体和社会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正在逐渐得到认识。第二,重点从群体对其成员和环境的影响转到了对小群体自身的分析,从群体影响转到了群体过程,从群体输出转向群体内部动力机制。第三,小群体研究成功地运用了实验方法。第四,研究者通过创造自我分析群体,变外部观察为内部参与。组成群体的成员既是活动者,又是观察者。第五,一般系统论正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三、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四、初级群体的功能(一)正功能 (二)负功能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第七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 研究概述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6
一、定义 婚姻,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 (二)家庭关系 (三)家庭功能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 (二)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四、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 (二)家庭关系 (三)家庭功能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五、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 (二)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第三节 性社会学一、学科发展史与主要理论二、性存在的概念 性存在是一个更为广泛和全面的概念。性的生物存在,性的心理存在,性的社会存在。三种存在相互作用,构成更大的性存在的概念整体。三、性的社会因素(一)性的生命周期 (二)性的性别规定 (三)性的阶层规定 (四)性的语言系统与相关行为的训练 (五)涉性的人际交往 (六)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一)性、爱情、婚姻三者的关系 (二)色情品传播与嫖娼卖淫 (三)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 (四)性教育第四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一、概念的来历二、概念的具体化三、社会性别的定轨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第八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 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的涵义社会变迁就是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成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无论是社会系统的结构还是功能的生成变化,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引起的,所以可以把社会变迁科学地定义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矛盾运动而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二、社会变迁的形式 社会变迁的内容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的。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从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看,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变迁呈现不同特征,所以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变迁方式社会渐变和社会突变。前者是社会改良,后者就是社会革命。从其速度来说前者表现为缓慢,后者表现为急剧,从其性质和方向来说具有两种可能性:社会进步和社会退步。第二节 现代社会变迁的趋势一、现代社会变迁的趋势7
改革、调整和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总趋势,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变迁的动力。二、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迅猛性;全球性;计划性。三、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道路 如果说改革、调整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变迁的大趋势,那么,以改革和开放为时代主题,并紧紧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则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由之路。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过程。其实,社会现代化就是落后与先进、蒙昧与开花、传统与现代相对照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但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各种理论又有不同的看法。二、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社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化,这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三、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 社会现代化有着它独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变迁过程;社会现代化是一种迅速而猛烈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变迁。第九章 社会问题概述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二、社会问题构成要素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下述四个要素构成:(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一、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一)普遍性和变异性(二)复合性和周期性(三)破坏性和集群性二、社会问题的类型(一)普遍性社会问题与特殊性社会问题(二)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一、社会整合理论 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8
二、文化失调理论 文化失调理论认为,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引起的,这种文化严重失调现象是现代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二、社会解体理论 社会解体(social disintegration),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价值冲突理论第十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第一节 人口问题一、人口增长、环境与社会发展(一)人口增长(二)马尔萨斯陷阱1798 年,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中对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社会后果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和预测。他提出,在人类永恒的性欲驱使下,人口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粮食和其他物质资源则是以算术级数增长。这样,人口的增长将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同时也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食物供应量,最终会使更多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三)人口与环境问题 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迅速,而且人类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社会系统中的四个变量对此影响较大:(1)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2)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3)文化观念系统的变迁;(4)科学技术变迁。(四)人口与发展问题(五)稳定人口与政策选择二、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问题(一)人口老龄化(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及对策(三)艾滋病与人口健康第二节 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概述(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二)“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1)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2)技术的有限性。(3)尊重人类的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4)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三)环境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的区别(四)环境问题的内在规定性(五)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从全球范围看,所谓环境问题,主要是与以下一些内容紧密相关的:(1)土地资源严重流失,荒漠化面积越来越大;(2)森林资源越来越少,热带雨林破坏严重;(3)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面临危机;(4)城市恶性膨胀;(5)垃圾成灾;(6)物种不断减少,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7)世界人口急剧增加;(8)渔业资源急剧减少;(9)臭氧层破坏;(10)全球变暖;(11)酸雨污染;(12)水域严重污染;(13)放射性污染和有毒化学品(包括农药)污染普遍增加。二、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