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导学资料二(第三、四章)
发布时间:2024-05-08 15:05:46浏览次数:59《古代汉语(专)》导学资料二(第三、四章)《论语·学而》篇德育思想作为《论语》二十篇的开篇,《学而》篇中共有十六章内容。众所周知,《论语》是孔门弟子在孔子死后编纂完成的,所以,其内容必然经过精心的设计。而作为儒家如此重要的经典文献,其内容、思想的重中之重必然就落在文献的开篇之中,故而我们对于《论语》开篇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论语》在《学而》篇中的十六章,究竟提出了哪些德育思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条:学习、做人、为政。一、学习——人生的基础《学而》篇中,以讲述学习的圣人之言开篇,意在劝导人们要重视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就为我们点明了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目的。学习知识一定要经常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获得知识的真伪;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所以,学习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与实践。而学习的目的就是,在获得快乐的同时,还要使自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能够赡养父母,侍奉君王,成就朋友。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其大意就是,对待妻子,要重品德而不重相貌;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侍君王,能够豁出性命;和朋友交往,做到言出必行,诚实守信。能够做到这样,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通过子夏的话,我们可以明白学习的目的。然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在《学而》篇中,孔子给了我们答案。首先,孔子提出要努力学习——好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大意是君子不会过分注重于饮食及居住环境,(而是)勤劳地做事且对于言行很谨慎,也能主动地向行为高尚的道德之士请求教导指正(自己的问题),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所以好学的人首先要忽略周围环境对你的负面影响,要积极致力于学习和实践,同时要主动地向强于自己的人学习,这样的人不仅仅是拥有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其次,孔子提出要严肃地对待学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大意是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会勇于改过。学习关乎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作用,所以必须要以庄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这样的话,我们才不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进入歪门邪道。同时,学习的过程是对于知识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故而犯错误是避免不了的。对于错误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要害怕,也不要躲闪和隐藏,而是要及时地勇于改正。第三,《学而》篇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躬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虽然在这里曾子只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反省问题,然而我们可以推而广之,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推而广之的态度在自贡与孔子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明确地体会出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题干】何谓“宾语前置”,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答案】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主要有四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如:《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国语•晋语》:“昔君之惠也,未之敢忘。”3)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4)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如:《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告诸往而知来者。”二、孝悌——做人的根本做人是在《学而》篇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虽然是第二个提出的问题,但是其重要程度却不亚于学习,甚至在重要性上已经超越了学习。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做人的根本——孝悌。孝悌不仅是家庭道德的基础,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主要存在于晚辈与长辈之间,悌道主要存在于兄弟姐妹平辈之间。孝作为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不是始发于孔子,却是孔子将其提高到了如此重要的高度。孝在孔子那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大意就是,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这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曾经)所说过的话或者讲授的道理长期不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的孝的概念,虽然只讲到父亲对于自己的教导,但是我们可以将其扩展到所有的长辈和智者。那样的话,孝道也将进一步扩大到学习范围。除了孝道之外,《学而》篇为我们论述的做人的道德基础之二就是悌道。悌道在兄弟之间运行,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兄弟姐妹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我们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从事团体活动,如何在长幼秩序中确立自己的身份,履行自己的责任,等等。这些社会化的规矩的学习,都是需要我们在深刻地理解和践行悌道的基础之上来不断完善的。只有重视孝道的传承和悌道的实践,我们才有社会化的道德基础。这是孔子在春秋末期根据“礼坏乐崩”的社会局面所总结出的至真之理。如果每一个家庭内部都能做到孝悌、和谐的话,那么必然可以达到曾子所说的民德归后的局面。关于孝悌与学习的关系,孔子是这样论述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家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在外注重行为,小心谨慎并且讲究信用;和众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在这里,孔子是将孝悌作为人们学习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很好地践行孝悌仁信等道德前提,是没有资格学习文化知识的。这也就是先德育而后智育,与我们当今社会重智育而轻德育的教育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对于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失范现象的困扰,又不得不使我们重新重视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德智先后关系及其重要程度的思考。三、为政——学习的追求孔子认为,育德是为了在完善个人以后,使个人为社会以及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学而优则仕”。孔子自身是一个非常注重政治参与的人。如《学而》中记载,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大意是子禽向子贡问道:“先生到了这些诸侯国,一定会听到国君们来问政事,是孔子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呢?还是他们向孔子提出了请求呢?”子贡回答说:“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所以赢得国君们的敬重,
向他问政。孔子的方法,是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印证上述观点,孔子自己习得了优良的品质之后,就积极参与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故而他也教导自己的弟子要以为政作为学习的追求和目标。那么,孔子经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哪些为政的原则和方法呢?首先,“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治理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言大国),应该谨慎地处理国家的事务,要讲诚信,勤俭节约,爱惜民力,役使百姓要不违农时。这里,孔子为我们提出了为政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讲究诚信;第二,要爱护百姓。诚信的重要性不仅仅在政治领域,在各个领域里,诚信都被实为黄金法则。至于爱护百姓,是每一个执政者都要念念不忘的重要准则。中国古代,历来将官员称为父母官,希望为政者在执政之时,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那样关心呵护。所以,在当今的文明社会,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依然是每个执政者都应具备的基本人格精神。其次,“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即“礼”的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这里,我们又可以总结出两条为政原则:第一,凡事都要遵守礼仪规范;第二,为政要懂得权宜变通。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脚步的不断前进,遵守礼仪规范、规章制度、法律条文已经成为大众的行为规范。权宜变通,也是为政者必备的素质。毕竟规章制度存在落后性,现实的情况很可能已经超出规章的管理区间,在这种制度落后于现实的条件下,就需要我们为政者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去判断事情的真相,进而做出合理的推断与决策。综上所述,《论语·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之作,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论语》全文的走向。我们可以在《学而》篇的研习过程中,体会出《论语》传达给我们的深刻道理。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世界认可,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然而各种道德失范行为依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断发生;所以,在继往开来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这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许行》重点语法(一)文字方面: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偪——逼 ,古今字, 威胁。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煖——暖,异体字,暖和。 3.“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 有——又,通假字。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来——徕 ,通假字 , 招徕。 5.“昔者,孔子没。” 没——殁,古今字, 死。 6.“子贡反,筑室于场。” 反——返,古今字,返回。 7.“师死而遂倍之。”
倍——背 ,通假字, 背叛。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暴(pù)——曝 ,古今字,晒。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倍——背 ,通假字 背叛。 10.“皜(hào)皜乎不可尚已!” 尚——上 ,通假字 , 超过。 已——矣 ,通假字,句末语气词。 11.“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贾——价 ,古今字,价格。 (二)词汇方面: 1.词义 (1)“负耒耜(lěi sì)而自宋之滕。” 之:至,到。 (2)“愿受一廛而为氓。” 廛(chán):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褐(hè):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厉:危害,坑害。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爨(cuàn):烧火做饭。 (7)“何许子之不惮烦?” 惮:害怕。 (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疲劳,羸弱。 (9)“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举:选拔。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10)“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动词,放大火烧。 焚:放火烧林进行围猎。 (11)“舜疏九河,瀹济漯(tà),而注诸海; 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瀹(yuè):疏导。 注:把水灌入,让水流入。 決:排除水道壅塞。 (1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稼穑:并列复合词,指农业生产。单用则“稼”指种植,“穑”指收获。
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13)“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叙:次序,等级。 信:诚信,诚实。 (1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治。此处指耕种。 (1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效法。 (1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17)“门人治任将归。” 任:担子,行李。 (18)“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非:动词,非难,否定。 (19)“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 幽:幽暗,幽静。 (2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情:本性。 蓰:五倍。 (21)“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平列。 2.词和非词的辨析 (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虽然: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 (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 陶冶:词组。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可用作名词,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 (3)“‘ 百工之事,固 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 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 (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 (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巍巍: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 (6)“皜皜乎不可尚已!” 皜皜: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 3.多义词:“与” ①动词, 给予。 “文公与之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②动词,参与。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③介词,同,和。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 “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語法方面: 1.兼类词:许子冠乎?益烈山泽而焚之。 2.双宾语:文公与之处。 3.兼词:尽弃其学而学焉。 4.前置宾语:奚冠?奚为不自织?未能或之先也。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子是之学,莫之或欺。 5.使动用法:匡之直之。 6.被动句: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未闻变于夷者也。 7.所字结构: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8.副词连用:周公方且膺之。三、本阶段综合练习注:判断题的答案 T 为正确,F 为错误。【题型】判断题【题干】《楚辞》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之言、之为言”是声训术语。【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齐其闻之矣”中的“其”是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答案】F【题型】判断题【题干】
“读曰、读为”说明通假字的术语。【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读若、读如”是表示注音的术语。【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之言、之为言”是声训术语。【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诗经》诗篇所产生的地域,大略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及湖北、安徽北部等地。【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楚辞》中的楚地即今湖南、湖北、安徽西部一带。
【答案】T【题型】判断题【题干】譬如可以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答案】T【题型】单选题【题干】《诗经》中的“雅”这部分分为大雅和( )。【选项】A. 《雅颂》B. 《小雅》C. 《中雅》D. 《太雅》【答案】B【题型】单选题【题干】《诗经》共收录诗歌( )篇。【选项】A. 108B. 112C. 305D. 301【答案】C【题型】单选题【题干】(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选项】A. 《诗经》B. 《尚书》C. 《五千言》
D. 《道德真经》【答案】A【题型】名词解释【题干】传【答案】传即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题型】名词解释【题干】押韵【答案】标准答案: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题型】论述题【题干】先秦古韵一般分为三十部,分别是什么。【答案】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每一部举一个代表字作为韵目,它们的名称是:之 部 2.职 部 3.蒸 部 4.幽 部 5.觉 部 6.冬 部 7.宵 部 8.药 部 9.侯 部 10.屋 部 11.东 部 12.鱼 部 13.铎 部 14.阳 部 15.支 部 16.锡 部 17.耕 部 18.脂 部 19.质 部 20.真 部 21.微 部 22.物 部 23.文 部 24.歌 部 25.月 部 26.元 部 27.缉 部 28.侵 部 29.叶 部30.谈 部【题型】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