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5《史记选读》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0 08:11:52浏览次数:43
0485《史记选读》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作为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之一,《史记》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故《史记选读》既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历史专业或艺术类专业的选修课。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撰写《史记》的主、客观条件,学习他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不屈的人格精神;初步了解上古文化背景,正确认识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与文学意义;能够在宏观上把握中国上古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正确总结有关王朝或国家兴起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欣赏相关篇目所塑造的著名历史人物形象,并尝试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了解"互见法"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工具书,阅读古代文献原著的能力;激发学生探求历史真相的兴趣。(1)该课程的考试题由五种题型组成,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开卷考试。(2)题型说明 题型一: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10 分 题型二: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共 20 分 题型三: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30 分 题型四:论述题 每题 15 分,共 30 分 题型五: 材料题 共 1 题,共 10 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单元 上古史迹(五帝、殷、周本纪)一.《太史公自序》重要节选选读《太史公自序》一般简称《自序》,是《史记》全书的总论,也是一篇内容丰富、学术价值很高的自序论文。**司马迁写《史记》的主、客条件客观条件有:(1)时代因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2)家族影响:史官世家,先人才艺。主观条件有:(1)自身努力:自幼攻读,青年漫游,在职博览。(2)受父遗命:有意于修旧起废,上继孔子。**掌握帝尧考察虞舜的方法(1)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观其内,让九个儿子与他共事以观其外。(2)逐步增加他的权力,使他得到锻炼。**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史记》有《伯夷叔齐列传》。1 **掌握当看到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曾向他力谏。**掌握殷周之际,被尊为“太公望”的人是姜子牙。**了解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为了取悦褒姒。二.《武帝本纪》节选一:阪泉、涿鹿之战(一)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节选一:阪泉、涿鹿之战(二)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 yì 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 pí 貔貅 píxiū 貙 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 4600 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三.殷本纪**殷有三仁《论语·微子》中称赞微了、箕子、比干为殷商时代的三位“仁”人。微子,名启,是殷纣王的同母兄弟;箕子,曾任殷代的太师,他和比干均是殷纣王的叔父。**掌握伊尹摄政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1)说明君权并非神圣不可侵犯,若君主无德或无能,大臣可以取而代之;(2)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摄政”的最早先例。**比干因强谏商纣王而被剖心。第二单元 春秋争霸(春秋五霸、孔子世家)一.《齐太公世家》节选一:桓公初立(一)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 shuò 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 jǔ,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 xī 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 xī。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节选一:桓公初立(二)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 yáng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节选二:桓公用管仲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 xī 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 yáng 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 fú 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节选三:始霸天下 (桓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沬 huì 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2 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 zhēn,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掌握儒家思想是在周文化滋润下发展起来的。姜太公“因其俗、简其礼”的基本国策,使齐文化与殷商旧传统有很多相似处。表现在齐人思想上,就有很多地方与儒家思想不一致。司马迁对管仲等人的肯定,透露出不同于儒家思想的特征。这或是班固批评司马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齐桓公是凭借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1)聪明机智。(被管仲射中带钩,装死。)(2)胸襟宽阔。(不记仇,任用管仲。)(3)从善如流。(凡是合理的建议,马上采纳。)(4)诚信。(归还所侵鲁之地。)**齐桓公、宋襄公争霸的异同。(1)道义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同样出于道义的选择却会有不同的结果,只是因为国力有别罢了。(2)性格上:齐桓公变通能力较强,具备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宋襄公性格较为刻板 ,不善于应对变化。**问鼎中原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二.《宋微子世家》节选一:宋襄公争盟(一) 已济未陈 zhèn,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yú。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 b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节选一:宋襄公争盟(二)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 hóng。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宋襄公争盟的条件与过程(1)平定齐国内乱。宋襄公早年曾受齐桓公和管仲的重托,齐国内乱正好给宋襄公争霸的机会。桓公去世次年,宋国就联合卫、曹、邾等国护送太子昭回国,稳定了齐国的局势。(2)宋襄公争霸。他首先邀请了一些小国会盟,滕国的国君犹豫不决,宋襄公就把他扣押起来以示警告;鄫国国君迟到了,襄公就把他杀死当祭品。襄公的残暴引起了各国的愤怒。(3)鹿上会盟。襄公又邀请齐、楚两国,商议扩大联盟的办法。请求楚国出面邀请更多的诸候国来会盟,许宋为盟主,楚成王表面上答应了,并和宋国约定秋天在盂地进行诸候会盟。结果,鹿上之盟,宋襄公被楚成王羞辱,连命都差点丢了。3 **古时贬低宋人,大约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宋人的确比较刻板,这在宋襄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二是对殷商后裔有敌视情绪。 **宋国最后一位君主,是战国时的宋康王,当时诸侯皆称其为“桀宋”。第三单元 战国风云(纵横家、战国四公子列传)一.《苏秦列传》节选一:闭门观书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 jī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节选二:荣归故里(一) 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 zī 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 nì 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 jù 而后恭也?”嫂委蛇 yí 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节选二:荣归故里(二) 苏秦喟 kuì 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太史公对苏秦持肯定态度是很明确的。二.《张仪列传》节选一:张仪其人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 lüèchī 数百,不服,醳 shì 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 fŏu?”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司马迁对于张仪贬斥苏秦及世人将恶声加之于苏秦的状况,均表现了不满和愤恨,反映出司马迁对主张抗御暴秦的苏秦给予了更多的同情;而对张仪,在他游说六国之最后,借燕群臣之言,评其为“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的饶舌者,褒贬之情自见。三.《孟尝君列传》节选一:狗盗鸡鸣(一) 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 zàng 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节选一:狗盗鸡鸣(二)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 gēng 封传 zhuàn,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 chuán 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zhuàn 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4 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鸡鸣狗盗之徒也成了孟尝君的坐上宾,掌握战国社会风气具有的特征。说明战国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占了上风,这与春秋时代的差别很大。春秋时,虽说“礼崩乐坏”,但人心尚未大坏,各国均视周天子为共主,凡是违背周礼的行为,往往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战国时,很多传统价值观都被扬弃了。孟尝君声称,一定要狠狠责备那些势利的宾客,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个黑白两道都走的人,和那些宾客都是一路货色。四.《平原君列传》节选一:矫情杀妾(一)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 bì 者,槃 pán 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 pílóng 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节选一:矫情杀妾(二)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阅读节选《矫情杀妾》,分析平原君的性格。平原君矫情杀妾,是他重士轻色的强烈表白。但是,他对这件事的处理明显失当,暴露了他很多弱点:首先,美妾嘲笑瘸子汲水,当然是美妾错了。瘸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上门来讨个说法,也是可以理解的。瘸子在盛怒之下,要取美人之头无疑是过分了。平原君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真诚地向瘸子赔罪,并且教训那个嘲笑别人的美人。可是,这位贵公子却笑着答应了瘸子,背后不但不杀美人实践诺言,还说对方太过分了吧,根本没有认识到嘲笑别人是对人家的不尊重。这就说明他在骨子里看不起别人。其次,当发现众宾客渐渐离他而去的时候,他又矫枉过正,真的把那个嘲笑瘸子的美人杀了。美人的命也是命啊,这就再一次暴露了他做事草率,骨子看不起人的贵公子习气。总之,尽管表面上好士,其实平原君不够坦诚,显得稚气十足。**掌握成语“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五.《魏公子列传》**窃符救赵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将邯郸围困,魏惧秦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如姬手窃得兵符,夺取兵权,完成了救赵的使命,也巩固了魏的地位。为信陵君献“窃符”之计的人是侯生。**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六. 《春申君列传》**战国四公子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对付秦国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5 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为信陵君窃得兵符的女人是如姬。第四单元 大秦帝国(秦本纪、商君、范睢、吕不韦、始皇、李斯)一.《商君列传》**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新法具有的特点:(1)重视农业、军功,轻视商业;(2)法令极其苛严;(3)废除世袭特权。**掌握为推行新法,商鞅采取的重大举措。(1)移木赏金,取信于民。(2)惩治太子师,宣示决心。二.《范睢蔡泽列传》**范睢为避魏国追杀,假称张禄,并以这个假身份出仕秦国为相。三.《李斯列传》**焚书坑“儒”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尉缭的事迹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第五单元 楚汉之争(项羽、刘邦、汉初三杰)**在《项羽本纪》中,被称为“卿子冠军”的人是宋义。**在“汉初三杰”中,被刘邦认为功劳最大的人是萧何。**吴楚七国之乱时,汉景帝赏千金无入家者是窦婴。**西汉飞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冒顿单于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冒顿单于是秦汉之际匈奴部族的首领。他杀父代立为单于,后又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南侵中原,统一了匈奴各部。他是匈奴史上的大英雄,曾多次与中原农耕部族发生冲突。**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另外,“时不利”之叹,是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时”,真可谓是6 至死不悟啊!**在《项羽本纪》中,被称为“亚父”的人是范增。**韩信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掌握其个人行为失宜之处。常言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可惜,韩信当伸时不伸,当屈时又不屈,最后落得夷灭三族的下场。具体来说,在两种形势下他的行为失宜:一是当伸不伸:为齐王时,韩信拥有重兵,掌控齐、赵、魏、燕等地,将近当时的半个中国,当时完全可以背汉自立,但他没有这样做。二是当屈不屈:刘邦把他抓到京城并贬为淮阴侯后,其实已经相当于软禁了。这时候他的处境相当危险,随时都可以被杀头,他本应软下身段来,或像萧何完全忠于刘邦,或像张良脱离政治修身养性,可他偏偏还要对现实不满,自命不凡。总之,韩信过于义气用事,终落得被害的悲剧下场,实在可惜。**掌握萧何在汉朝建立及巩固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萧何是汉初文官之首,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楚汉战争中,他治理的关中地区是刘邦稳定的战略后方,为战胜项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汉初平叛的斗争中,萧何尽管不断受到猜忌,却一直与刘邦保持着一致,对于稳定当时的政治局面,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钜鹿之战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 5 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 40 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军破釜沉舟,大败 20 万秦军,使秦军遭受巨创,并迫使另 20 万秦军不久投降。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第六单元 西汉盛世(魏其、武安、匈奴、李广)**了解匈奴人的风俗特点(1)生产:与畜牧、游猎相关;(2)婚姻:与汉人差别大,没有太多的束缚;(3)祭祀:与汉人相似;(4)法律:简单、苛严;(5)居止:尚日月、尚左、尚五;(6)送死:厚葬、殉葬;(7)攻战:逐利,无纪律。**掌握李广的性格特征 从李广智擒射雕者,可以看出其性格上的一些特征: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看到李广的勇气与智慧,二是李广过于冒险。 亲自带这么少的士兵行动,对大部队又没有交代,万一匈奴和他硬拼,不但他死定了,大军也会因失去统帅而全面溃败。这一点,也是造成他多次和匈奴交手,往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重要原因。**掌握李广自杀前,时任大将军的人是卫青。三、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论六家要指》见于《史记》的《 》。2、据《五帝本纪》,舜的弟弟叫 ,曾与其父合谋加害舜。3、成语“网开一面”出自《史记· 》。4、战国四公子中,唯一不是王族的是 君。7 5、在《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好黄老之言的贵族女性是 。二、名词解释1、禅让制2、伯夷叔齐3、问鼎中原4、涿鹿之战5、合纵连横三、简答题1、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2、齐桓公是凭借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3、商鞅新法具有哪些特点?四、论述题1、论司马迁写《史记》的主、客条件。 2、司马迁为两个饿死的人(伯夷叔齐)立传,并且作为“列传”的第一篇,这样处理的意义是什么?3、试论伊尹摄政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4、试比较齐桓公、宋襄公争霸的异同。五、材料题 读下面这段文字,分析平原君的性格。(摘自《平原君列传》)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客观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太史公自序 2.象 3.殷本纪 4.春申 5.窦太后二、名词解释1.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2.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史记》有《伯夷叔齐列传》。3.问鼎中原: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8 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4.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 4600 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5.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