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05 13:09:09浏览次数:75
我 国 劳 动 密 集 型 企 业 转 型 问 题 研 究摘 要改革开放 30 年,加工贸易在我国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涉及到的绝大部分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我国加工贸易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波动使得近年来我国加上贸易的出口下滑,发展受到制约。本文从劳动密集型企业概念和发展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政策制约、成本提高、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带来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积极减少消除贸易摩擦、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营销方式等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转型的对策,以期能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参考。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企业 转型 策略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致力建设完善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廉价高效适用的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公平透明的廉租房分配制度等各种手段,拉动社会有效需求从而降低对外贸易依仔度,缓解贸易摩擦。(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局面,必须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增强品牌的国际认知度。要不断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在产业中攻破高技术环节,掌握核心技术以形成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享有高附加值的核心竞争力,像丝绸的后整理技术,高档服装的设计和面料等。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 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 2%仅够维持,不足 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 0.4%。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必须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把市场需求变化作为技术开发的定盘星。作为技术转化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指南针。(五)创新营销方式,扩大市场份额首先应该创新营销观念,这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针对我国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现状,一方面企业应敢于把国际先进的营销做法加以创造性应用另一方面又要大胆提出和实施新的营销方法。在国际市场中可以寻求联盟和其它合作手段,第一步是在已经国际化的国内市场获胜。即内向国际化;第二步是向外拓展。同时在国际化过程中寻求经营管理、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综合提升,使企业产品成为高附加值的品牌营销模式。8 结 论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研究分析,本文关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的课题研究结论如下:1.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政策环境的制约,国际间贸易壁垒的限制,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人民币升值压力等一系列制约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2.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如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9 值;创新营销方式等策略。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加上贸易总体上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人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仔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认清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参 考 文 献10 [1] 王吉发,冯晋,李汉铃.企业转型的内涵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6[2] 田卫民,房瑾.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型之探析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3] 张红星.企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4] 于庆东主编:《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 余向平主编:《企业管理原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吕黎.中国代工企业特色的升级战略路径研究[J]. 管理理论, 2009[7] 吴解生.代工企业的成长空间与竞争策略[J].经济问题探索, 2010[8] 蒋亚杰.台湾代工企业品牌升级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9] 魏浩.关于我国“代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J].中国海关, 2009[10] 黄涛.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0411 目 录引言 ……………………………………………………………………………………1摘要 ……………………………………………………………………………………1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概述………………………………………………………………2(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概念 …………………………………………………………2(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 ……………………………………………………2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困境 …………………………………………………………2(一)政策环境制约了加工贸易的发展………………………………………………2(二)劳动力成本提高…………………………………………………………………2(三)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2(四)出口产品附加值低………………………………………………………………3(五)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3三、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策略…………………………………………………………3(一)完善政策,积极引导转型升级…………………………………………………3(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4(三)积极减少和消除贸易摩擦………………………………………………………4(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5(五)创新营销方式,扩大市场份额…………………………………………………5结论 ……………………………………………………………………………………7参考文献 ………………………………………………………………………………8 引 言我国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国。从优势方面而言,它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个内在的有利条件。同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但从现存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而言,我国大多数这类企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在低利润,低回报的区间挣扎如何正视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好更快的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1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概述(一)劳动密集型企业概念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企业,是指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企业,即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1]。它是相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的,但是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一定属于传统产业。而现代化产业专指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如一些精密机械零件的研磨。在发达国家只能够使用机器人来完成,但成本高、精度低,而用人工来完成往往成本低、精确度高。我们所指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指在一个企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投资小,单位投资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积累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建设。有资料表明在我国 99%是中小企业,9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而按照资本有机构成划分的话,有 79%的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正确引导和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布局都是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的。(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显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的2 逻辑起点。它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 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37669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贸易、出口额达到 2418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55.2%。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81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9%。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15.72%、16.21%和 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 119.79%、151.13%、59.27%、53.99%、50.1%和 34.11%。从近 10 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1992—2002 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 13098 万人增加到 21090 万人,增加了 7992 万 人 , 年 均 增 加 近 800 万 人 , 占 总 就 业 的 比 重 由 19.8% 提 高 至28.6%。而同期第二产业由 14355 万人增加到 15780 万人,仅增加 1425 万人,年平均增加 143 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 21.7%下降至 21.4%。分行业看,10年间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就业 1760 万人,增幅 54.8%,是增加就业量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就业 410 万人,增幅24.5%;社会服务业增加 451 万人,增幅 70.1%,是增幅最大的行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增加就业 1233 万人,增幅 46.4%;而制造业减少就业 799 万人,减幅达 8.77%。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深圳、东莞、浙江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得比较充分,这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较高。另一方面,从产业体系来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一个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轻工业化到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重工业化的发展过程,3 我国则首先是依靠行政的力量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而轻工业的发展则比较落后。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工业化体系比较薄弱,加之行业投入少。技术含量低。从企业整体来看,表现为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竞争力较弱,受市场政策冲击影响大,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及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素质低区域分布不均衡等方面[2]。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困境(一)政策环境制约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了推动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能力的提高,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加大加工贸易原材料国产化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并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除此之外,现行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结转业务实行的手册管理方式,比较适合采购渠道单一、产品简单的情况,但对那些采购渠道较多、所需零部件复杂的企业则不太适用。再如,根据规定,进料加工贸易企业直接向国内采购原材料可以申请退税,而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向国内直接采购的原材料不实行退税,结果导致来料加工贸易企业向国内直接采购率较低。(二)劳动力成本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大多数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这种比较优势正在丧失。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东南部地区,这种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了当地制造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东南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企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增加,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将使东南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东莞大洋机电公司年报显示,2007 年、2008 年、2009 年支付给 职 工 以 及 为 职 工 支 付 的 现 金 分 别 为 9259.45 万 元 、 11079.41 万 元 和11500.66 万元。其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近三年来,公司工人工资年均递增20%以上,2009 年度工人人均收入 23000 元,人均成本 29000 元。”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所需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他们多数不具备加工贸4 易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技能要求,从而产生结构性供求矛盾,阻碍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东南亚、东欧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优势日益明显,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与我国产生了竞争,对我国以价格优势加工出口的产品造成巨大的压力。而近几年来,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也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与国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相比较价格优势已经明显丧失,这必然会削弱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3]。(三)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一方面,国际上设置了技术(绿色)壁垒,实施反倾销手段来限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据世贸组织统计,1987-1997 年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最终裁定案件共 157 起,其中纺织品、鞋类、食品加工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共 77 起.占总数的 49%左右。近几年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反倾销更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SA8000 标准的出台也限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这一标准极易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四)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 29727.6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4.7%,贸易顺差为 1831 亿美元,减少 6.4%。2010 年,全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 11577.6 亿美元,增长 27.3%。其中出口 7403.3 亿美元,增长 26.2%;进口 4174.3 亿美元,增长 29.5%。加工贸易顺差 3229 亿美元,扩大 22.2%,相当于当年总体顺差规模的 1.76 倍。但我们要认识到,在贸易顺差规模成倍扩大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假象。首先,从出口产品结构来说,我国出口产品,特别是劳动力构成占很大比例的轻工业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很低的加工业产品,许多原料是进口的,只是对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附加值很低。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中传统的成本转移模式。许多加工企业以前在泰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生产,同时出口其它国家。当这5 些企业看上我国的成本优势转移到中国后,最终产地成为中国,所有产品都变成中国出口,造成中国出口量剧增的假象[4]。再次,中国企业一直扮演着“打工仔”的角色,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中,核心的技术和设备基本上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企业在生产链条中基本处于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起点都比较低。(五)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涉及到汇率问题。按照经济学原理,当国外企业进口本国商品的时候,他们要把外汇兑换成本国货币,这也就意味着本国商品出口越多,对本国货币需求越高,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出口增长特别是出口顺差的增长意味着人民币价值的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首先是来自国家之间外汇交易的市场压力;其次来自各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也就是政治压力;最后是政策性压力。如果人民币升值成为现实,必然导致本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降低,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这些因素必将给以价格优势占据国外市场份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极大的伤害。三、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策略(一)完善政策,积极引导转型升级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传统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不断降低。针对此情况,首先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鼓励深加工 、精加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加工程度等手段,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对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进行深化。向目前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蕴含的附加值最大化,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要摆脱在国际分工中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要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这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6 的结合。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才能促进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5]。(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当前,要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在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上体现对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差别待遇。随着东南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丁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对最终产品已经具有进口替代能力,应引导其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先进生产制造基地。而中西部地区在其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及政策倾斜,将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吸引外资,拓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东西部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缩短地区间的差距。为了实现加工贸易在地区间的转移和协调发展, 还要注重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政府和企业要建立有利于技术工人成长的机制, 努力营造一支能够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技工队伍。(三)积极减少和消除贸易摩擦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违背自由贸易原则,在大力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又设置贸易壁垒阻碍自由贸易,使得国家问的贸易摩擦频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的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型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使我国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而加工贸易摩擦也仅仅是全球贸易争端的一个缩影。要减少和避免贸易摩擦就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这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又有利于避免可能的产业空洞化问题[6]。因此,政府要以民为本,通过扩大7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