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及对策——以淮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04 07:09:23浏览次数:53
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及对策以淮安市为例内 容 摘 要江 苏淮安市位于 苏北 平 原 腹 地 ,年 平 均 气 温 为 14-15℃ 左右 , 太 阳 辐 射总 量 在110kcal/cm2-120kcal/cm2之间,年日照时数在 2130-2415h 之间,无霜期长达 210-225d,属暖温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备发展蔬菜产业的良好条件。淮安蔬菜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市种植业的第一支柱产业。据淮安市农业局统计,2009 年蔬菜种植面积 140 万亩,产量 300 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 64.5 万亩,水生蔬菜 30 万亩,露地蔬菜 45.5 万亩。如何充分利用淮安优越的自然资源来实现淮安市蔬菜产业的新发展,是淮安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本次调研选取了淮安市的部分中小乡镇作为调查样本,调研采取抽样问卷调查、调研座谈等形式,获取了目前乡镇蔬菜产业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还组织了多次座谈会,和调查员们交流了调研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本文从淮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淮安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实现淮安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期能为淮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淮安,蔬菜,现状,对策 (六)监管机制不健全市场监管是提高蔬菜质量的重要手段,一些涉农部门缺乏合作精神,缺少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经费缺乏、队伍不稳、措施不力、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备等。检测管理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如对禁用的高毒农药、高残留农药不能做到适时有效检测监控,对超量使用化肥产品难以全面快速检测等。三、推动淮安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针对淮安市蔬菜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蔬菜产业发展趋势,为推进淮安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议淮安市蔬菜行业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一)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大对科研单位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时指导和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按调优、调高、调大和内外并举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创新土地制度,优化惠农政策,优化蔬菜产业结构;如对在蔬菜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基地,沟、渠、水、路、电等基础设施给予政策性配套。对新发展投资额较大的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栽培的农户给予适当的资金和信贷扶持。制订有关奖励政策、风险基金政策、价格保护政策和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加强科研管理、种植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的产业化体系对接,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蔬菜生产基地创业。将高效蔬菜产业的发展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范围,营造干群齐心协力发展高效农业的氛围。 (二)加快新品种选育确立以蔬菜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做好我市现有、特有蔬菜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存。面对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育种目标,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部门的合作,改善育种手段和完善育种基础设施,应用高新生物等育种、组培脱毒、原种提纯等种子生产技术,选育和推广适合我市的优质、高产、高抗、适合加工、外销、质优价廉的多功能蔬菜新品种,解决冬缺、伏缺问题。建立相对固定的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提出符合我市生产实际、统一的蔬菜生产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不断进行蔬菜新品种更新和技术改造。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推广到菜农手中,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三)加强标准化建设针对蔬菜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菜农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过小等特点,充分利用媒体和信息载体,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发动,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现场示范、解难答疑、深入田间等形式,提高广大菜农的科学种菜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综合防治措施,推广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控制氮肥施用量,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 。把蔬菜品种选育、蔬菜生产、市场、消费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蔬菜种子产业化生产标准应用体系。(四)提高菜农的文化科技素质从事蔬菜生产者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掌握蔬菜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不利于蔬菜产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因此,今后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教育,提高菜农的文化科技水平 , 了加强农业系统的“农业广播学校”、“农民致富函授大学”和“农业绿证培训 l”等教育外,劳动、教育部门应组织协调全社会力量到农村举办扫盲班、文化班以及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等 ,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有效推动“二次创业”的进程,另外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创业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带到农民中去。同时,多渠道解决目前蔬菜生产者收益较低的问题,吸引有知识,懂技术农村青年骨干投身于蔬菜产业的发展之中。(五)完善监督体系加强产地环境标准化建设,落实专项资金,稳定人员队伍。建立完善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和监督体系,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人员。依法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监测和检查,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基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它相关标准所购成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大对市场和产地的督查力度,对不合格的蔬菜产品严肃处理。确保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的蔬菜产品,促进我市蔬菜产业的高水平发展。(六)实施品牌战略强化质量意识,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为重点,以品牌促市场,实施名牌战略 。建全蔬菜种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农产品检测、基础建设等标准。结合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和蔬菜产品认证管理,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等,积极推进蔬菜产品安全市场准人制 ,提高蔬菜的商品率,确保优质优价。通过品牌效应去占有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结束语近年来,淮安市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 益凸现。但是,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其发展的水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产业规模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和许多问题,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推动淮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后,淮安市还要加强对国外蔬菜标准的跟踪和研究工作.,按国外标准组织指导重庆市农产品的生产,使淮安农产品尽快打人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1.郭宏书,“浅析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榆林科技》,2007。2.刘爱武,“浅谈无公害蔬菜生产面临的闻题与对策”,《现代化农业》,2009。3.白建新,“浅谈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农业技术与装备》,2OO9。4.黄益鸿,“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湖南农业科学》,2005。5.朱雅兰,“无公害蔬菜生产面临的问题对策探讨”,《湖北植保》,2002。6.岳兴星,“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对策”,《蔬菜》,2010。7.石永成,“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吉林蔬菜》,2008。8.李成禄,“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对策和措施”,《天津农业科学》,2008。 目 录一、淮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一)蔬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二)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1(三)区域蔬菜种植特色化明显..........................................................................1(四)龙头企业拉动能力显著增强.......................................................................2(五)销售渠道畅通,营销形式多样....................................................................2二、淮安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2(一)优良品种匮乏..........................................................................................2(二)种植模式单一..........................................................................................2(三)菜农水平不高..........................................................................................3(四)产业化水平不高.......................................................................................3(五)蔬菜科技投入不足....................................................................................3(六)监管机制不健全.......................................................................................3三、推动淮安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3(一)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3(二)加快新品种选育.......................................................................................4(三)加强标准化建设.......................................................................................4 (四)提高菜农的文化科技素质..........................................................................4(五)完善监督体系..........................................................................................4(六)实施品牌战略..........................................................................................4四、结束语............................................................................................................5参考文献................................................................................................................6 蔬菜产业现状调查及对策 ——以淮安市为例一、淮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副食品,也是我市农村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经济作物。自 1998 年国家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淮安市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质不断丰富,产量不断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蔬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九五”以来,随着全国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淮安市蔬菜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1995 年全市的蔬菜播种面积为 3.33 万公顷左右,总产量仅 100 万吨左右,蔬菜产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进入全国市场和出口的商品量很少;2003 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已达 10.94 万公顷 ;2004 年,在国家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淮安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情况下,淮安市蔬菜种植面积仍保持相对稳定,达 9.67 万公顷;设施栽培蔬菜发展尤为迅速, 2009 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 9.33 万公顷,产量 300 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 4.3 万亩,水生蔬菜 2 万亩,露地蔬菜 3.03 万亩。(二)蔬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十五”以来,淮安市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全面 推动蔬菜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已达 4.93万公顷,经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达 143 个;已制定蔬菜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49 个,基本形成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覆盖齐全、内容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建成了 7 个市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蔬菜生产基地普遍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同时淮安市农业技术指导推广服务部门定期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蔬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蔬菜产品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三)区域蔬菜种植特色化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三个十亿元蔬菜主导产业特色区域:一是淮阴区、清浦区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特色区域;二是楚州渠北、淮阴区东片、涟水西片出口露地蔬菜种植区域;三是涟水县浅水藕生产特色区域。种植效益稳步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近几年的蔬菜生产效益调查表明,蔬菜种植年亩产值均高于 2000 元,清浦、淮阴、楚州等县(区)蔬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 30%以上。2009 年清浦区 10.6 万亩大棚蔬菜,产量 34 万吨,年产值 13 亿元;淮阴区 40 万亩蔬菜,产量 90 万吨,年产值 10.05 亿元;楚州区 43.69 万亩蔬菜,产量 150 万吨,年产值 14 亿元;涟水县 9.7 万亩浅水藕,产量 14.55 万吨,年产值 5.5 亿元。淮安市蔬菜种植凸显区域化、特色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龙头企业拉动能力显著增强淮安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其中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有:江苏海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绿康”牌速冻保鲜芦笋、青豆、荷仁豆、甜玉米等农副产品为主,年出口各类蔬菜加工品 6000 吨左右;淮安市天益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现拥有蔬菜生产基地 10000 亩,年实际加工量为 4000 吨,产品有鲜食荷仁豆、菜豆、胡萝卜、菠菜、花菜和盐渍类蔬菜产品等;淮安天康食品有限公司,年实际加工量为 1000 吨,产品为脱水香葱、胡萝卜、洋葱、菠菜等蔬菜产品;金湖县东亚果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有莲藕系列、胡萝卜系列、牛蒡系列、保鲜茨菇等产品,出口地为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年产蔬菜系列各种食品 3000 余吨。另外还有涟水涟宝食品厂、涟水华仁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盐渍藕,年加工量 2000-3000 吨。(五)销售渠道畅通,营销形式多样全市蔬菜主要有五种营销形式。一是“能人+农户”。这些“能人”经营有能耐,销售有渠道,从田头、农户直接收购蔬菜,进本地外地市场销售。二是“市场+农户”。即菜农直接进入市场,约有 50%的农户自己进场交易。三是“经纪人+农户”。这类经纪人信息灵通,门路多,将蔬菜产品推销客户或代客户收购,从中收取信息服务费。四是“股份公司+农户”。这种股份公司加农户的做法,既可以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又可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解决村组干部的报酬,同时,还把生产与销售两方面的利益捆在一起,风险共担 ,增加了蔬菜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如淮安市席桥乡浦马村,由村党支部牵头兴办的浦 马蔬菜购销股份公司,在全村蔬菜产销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五是“加工大户 +农户”。主要是加工企业建设基地或订单生产。二、淮安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淮安市蔬菜产业经近 20 年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流通体系日趋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良品种匮乏优良品种在蔬菜产业中起着主导作用。近几年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较快,但因科研经费、人才资源、市场机制等原因,推广种植的品种多以普通品种、大路品种为主, 或引进外来常规品种居多。名、特、优、新品种偏少, 自己培育的地方特色专用专供品种更少,缺少自己的名牌品种。多数科研单位把蔬菜育种作为一项辅助性研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研究进展缓慢。现有的蔬菜品种不够新颖、突破性品种少、种性退化、商品率下降是影响我市当前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二)种植模式单一从种植的现实状况来看,淮安各地蔬菜种植模式仍显得十分单一。茬口衔接尚缺乏科学 、全局性的规划,品种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消费要求,“多的不优、优的不多”问题还比较突出,特色蔬菜、无公害绿色蔬菜明显偏少。设施栽培中黄瓜、辣椒、番茄三大品种超过 8 成,品种结构严重失衡,种植模式单一,设施利用率低下。栽培重茬连作,土壤障碍严重、病虫害发生频繁,影响了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菜农水平不高蔬菜生产技术集约化程度高,要求菜农有较高的科技水平,但淮安市除少部分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外,大部分地区的蔬菜生产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种菜技术较为落后,管理粗放,劳动生产率较为低下。尤其在远郊菜田,广种薄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高毒高残留农药仍有使用现象,产品形状、大小、色泽、整齐度等外观性状及内在品质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四)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淮安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千家万户随意种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检测方法,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此外,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龙头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大都仅局限于简单的买卖合作,缺乏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淮安市蔬菜产业尚未进入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监控、品牌化销售的发展轨道。(五)蔬菜科技投入不足蔬菜科技工作上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随着蔬菜生产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技术问题不断出现,如土壤连作障碍、根结线虫病、大棚土壤盐渍化、季节性毁灭性病虫害加重以及蔬菜采后处理和产地贮藏技术手段缺乏等,无一不困扰着广大菜农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但由于科技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集成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滞后,已明显制约着淮安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