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美学与人生》西南大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04 10:10:52浏览次数:5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教育 ), 语文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 美学与人生 【032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论述题:在以下 5 个题目中选择其中 2 道题作答,每小题 50 分,共 100 分。要求:没有科学性错误,观点明确,答题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字数每小题不少于 500 字。不抄袭。一、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怎样理解美的形象性?(50 分)二、怎样评价美学史上从事物的客观属性研究美的方法?(50 分)三、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美”的观点?(50 分)四、怎样理解优美与崇高美的特点?(50 分)五、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50 分)三、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美”的观点?(50 分)答:马克思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的。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能“按照任何一种尺度”进行创造,这即是指人能全面地改造自然,能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不仅按照客观规律改造自然,而且按照主体目的进行改造,这也即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这句话表明,美的规律即人的本质规律,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1)从社会劳动看美的来源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生产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因为它能够使人在自然物中实现自身目的。正是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动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才能真正证明自己是人类,自然界也才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因此,通过能动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使人类的生活对象化,人类就不仅会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还会在现实中能动地复现自己,从而在自己所创造的美和艺术的世界中直观到自身。(2)从社会劳动看自然美何谓自然美,自然何以为美?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探讨美,自然也就认为自然美食根源于人类的劳动的,自然美同样来自于“自然的人化”,是人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到对象上的结果。但是,“自然的人化”并不仅仅指认同他所直接改造了的个别自然物的关系,而是指人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应当从人对整个自然的征服、支配、占有这样广阔的意义上来了解。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着自然,同时形成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离开人们的社会生活是根本谈不上“人化自然”的,因此,美是社会劳动创造的。人类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实践美学的源泉。如果说,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自身的发展而展开的话,那么,美的形成和产生也都是劳动过成都产物,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全部生活之美。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命题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的。四、怎样理解优美与崇高美的特点?(50 分)答:(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 1 - 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4)优美与崇高的辩证统一康德认为,优美的对象和崇高的对象,虽然都令人愉快,但愉快的方式和性质却完全不同。康德承认崇高和优美在对象上是迥然不同的。崇高的对象庞大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如高大的橡树,寂静的阴影、幽深的夜空等。优美的对象则小巧精细,如多姿的花坛,低矮的荆棘?精心修建的树木等。康德将崇高的对象特征归纳喂三点,分别是:高大,朴素单纯,极高或极深。其中极高给人印象是伴随着欣赏的赞叹,极深给人的印象是夹杂着战栗和恐惧,崇高所唤起的情感是令人激动。康德同时还缉拿嘎优美的对象特征归纳为两点,即小巧和漂亮繁饰。而优美多唤起的情感则是令人陶醉。康德认为体验崇高常常能又适当的强度,故主体感受崇高必须具有感受崇高的能力,优美亦然。主体感受优美必须具有感受优美的能力,着就是说,感受崇高和优美的人必须自身充满崇高或优美的情调。一般说来,充满崇高赶的人往往神情严肃,有时凝然不动,令人惊异;而充满优美感的人则常常在眼神中流露初快可的光芒,笑口常开。事实上,自身是优美的人也常常喜好崇高的对象,反之亦然,如女人对男性风采的兴趣和男人对女性魅力的钟爱。-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