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023]《文学理论》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9 07:07:12浏览次数:22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 , 语文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文学理论【0023】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答题要求:每题 20 分,共 100 分。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楚,语言流畅,看懂题意后再作答。一、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20分)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区别:首先,它们总体的侧重点不同。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写实,要求立足于客观实在,力求把生活的实在面目描画出来,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复制,没有添加生活本来没有的棱角。它着重的是逼真再现,如同拍照,拍出来的作品是最真实的、没有经过化妆或其他手段美化处理的、最朴素的生活照。例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就是一部典型的现实型作品。他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理想型文学则侧重于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理想型文学并不旨在写实,而是要求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打个比方来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就如同化了浓妆的艺术照,经过了各种美化加工,不再是生活原原本本的面目,而是通过处理添加了许多生活原本没有的“脂粉水粉”“妆扮”过从而不再旨在复制“对象”的原形而旨在表现“对象”的个性思想的作品。例如《格林童话》和《哈姆雷特》等作品就是属于理想型的。还有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它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大交响乐。它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作者也于1915 年,得到瑞典文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再说象征类型文学,它的侧重点就更“另类了”!象征类型文学作品侧重于寄寓某种意念、意蕴。继续上面的比喻来说,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就如同是抽象派画作,而不是照片。因为,它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事物本身。它通过暗示使人的想象延伸开去,由此及彼,扩展开来。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最明显。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它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碑。其次,从人物塑造方面比较,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区别。现实型文学力求提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也多是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物,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 ,而是存在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具有非常具体、确定的社会内容。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到极大的作用。比如中的主角,就取自生活原型,她的悲剧命运根源于当时特的时代背景和她所处的生活环境。而理想型文学中则多见各种变形的、奇幻的形象,常有虚幻离奇的神仙妖怪和超尘脱俗的英雄豪杰。比如里的各种拟人化的动物和虚构的精灵之类的角色,就具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种文学意象已超载了自身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的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事物。例如北岛的诗: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里面的象征意义可以这样理解 1、“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2、“森林”象征遮挡日光的障碍因素;3、“蒲公英”象征共同追求的同伴;4、“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5、“你”和“眼睛”双重象征着理想的化身。再次,从作者的情感评价的角度看,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所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中。作家不直接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的主观倾向,而是把自己感受过的现实生活再现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直告之。张爱玲喜描写各色“坏女人”,她的小说人物多是病态女子,她写来并没有明确流露出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喜恶,但是真把作品读懂了的人们却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观感。理想型文学则像极大地突出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对主人公保尔的炽热感情就流露得很明显。至于象征型文学,它则偏于以间接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这种作品中有作者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必须依赖各种象征意象,曲折地、独特地表现出来,并需要读者通过直觉与情感进一步加以理解。二、结合具体现象,阐述文学意境的基本特点。(20 分)文学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借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1 - 三、结合实例,解释文学接受中共鸣产生的原因。(20 分)“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这样的作品可能引起读者属于情感评价性质的喜爱,或属于理性判断性质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使读者产生全身心震动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共鸣的产生还要有第二个条件,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僻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自由独处”,赞美“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这便是共鸣。四、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主要有哪些?结合实例加以说明。(20 分)文学批评艺术标准:衡量作品艺术性尺度(1)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2)真实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3)完美而又独创的艺术形式。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衡量作品思想性尺度1. 高度的真实性,即历史本质的真实与生活现象的真实相统一;2. 进步的倾向性,即肯定和提倡文学作品要有进步的倾向性,对社会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3. 健康的情感性,即要以健康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人、陶冶人的心灵。五、结合实例,论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20 分)答:文学典型的含义:典型,原指规范、模型标准,意谓“型”之“典”者。《说文》:型,铸器之法也。(段注: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谓典型。)在西方“典型”一词源于希腊,原义也是指铸造用的“模子”。将典型引进美学在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如苏格拉底认为画家在创作时应“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最早直接论及典型的是柏拉图:“倘如画家画了一副美得绝无仅有的人像的典型,每一笔都画得完好无比,可是他不能证明世界上确有这样的人,你认为这位画家的价值就减低了么?(《理想国》)典型作为艺术概念,在 18、19 世纪的欧洲已广泛流行。如莱辛《汉堡剧评》,博马舍《论严肃戏剧》,雪莱《为诗辩护》,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特别是别林斯基,都提到典型问题。文学艺术中的典型概念,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阶段:1、“类型化的典型”是早期文学艺术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特别是希腊诗史和戏剧中典型人物的概括,注重的是人物形象的共性或普遍性特点,其理论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版)中认为文学艺术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原因在于文学所描述的事物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什么是“普遍性”呢,亚氏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个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诗学·第九章》)又说“某种性格的人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性格必须“善良”,必须“适合”,必须“相似”,必须“一致”(《诗学 ·第十五章》)。按照罗念生先生的解释,“性格必须适合”,即性格与人物身份必须适合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象女人,奴隶要像奴隶,上层贵族要像上层贵族。 “性格必须相似”,即各类人要与同类人的性格相似显然,这种“典型”,只是一种具有普遍共性的“典型”。“请你倾听一下我和跟我在一起的观众要求的是什么。如果你希望观众赞赏,并且一直坐到终场升幕,直到唱歌人喊“鼓掌”,那你必须(在创作的时候)注意不同年龄者的习性,给不同性格和年龄者以恰如其分的修饰。已能说语,脚步踏实的儿童喜和同辈的儿童一起游戏,一会儿生气,一会儿又和好,随时变化。口上无髭的少年,终于脱离了师- 2 - 傅的管教,便玩弄起狗马来,在阳光照耀的校场的绿草地上嬉游,他就像一块蜡,任凭罪恶捏弄,忠言逆耳,不懂得有备无患的道理,一味挥霍,兴致勃勃,欲望无穷,而又喜新厌旧。到了成年,兴趣改变,他一心追求金钱和朋友,为野心所驱使,作事战战兢兢,生怕作成了又想更改,人到了老年,更多的痛苦从四周袭击他,或则因为他贪得,得来的钱又舍不得用,死死地守着,或则因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左右顾虑,缺乏热情拖延失望,迟钝无能,贪图长生不死,执拗埋怨,感叹今不如昔,批评并责骂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随着年龄的衰退,他也带来走了许多好处。所以,我们不要把青年写成个老人的性格,也不要把儿童写成成年的性格,我们必须永远坚定不移地把年龄和特点恰当配合起来。”(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 P105-106)贺拉斯的观点显得有些机械,形而上学。直到 17 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大师布瓦落《诗的艺术》都承袭了这种观点。所谓“类型化的典型”实际上是更强调人物形象的共性、普遍性、代表性等特点,构成了后来典型理论的基本内核。2、“个性化的典型”18、19 世纪西方的典型理论在强调共性的同时特别强调事物的个性、个别特征性,故称之为“个性化的典型”。这种典型观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3、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19 世纪 80 年代马克思典型观成熟,特别是恩格斯的论述,更强调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4、典型理论的衰落20 世纪以后,西方由于艺术理论关切的中心问题的转移,关于典型的研究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创作只得到应用与发展,并且成为中心论题之一。新中国建立到 80 年代,文艺界对典型问题有过不少论争,主要观点有:(1)阶级典型论(2)“共性与个性论统一”说。(3)“共名”说。(4)“必然与偶然联系”说。(5)新时期“个性典型”说。(6)“中介特殊”说。等等。定义:结合以上观点,可以给文学典型下一个初步的界定:文学典型指以鲜明独特地个性充分概括了某种范围的共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揭示活的灵魂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独特、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2)复杂丰富的内在性格 (3)普遍、深刻的认识价值- 3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