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秋《西方经济学》导学资料二(第九章一第十六章)

发布时间:2023-10-25 11:10:05浏览次数:9
《西方经济学》导学资料二(第九章一第十六章)各位同学,现在我们开始第二阶段内容的学习,在这阶段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课件中的相关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复习本阶段的练习题,学习中如有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到课程论坛里提问交流。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阐述国际贸易基本内容,阐释外部性及其根源,介绍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生产成本、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的概念及特征,以及垄断、垄断竞争、寡头等有关内容二、重难点讲解(一)知识点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通行的价格。出口国分析: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进口国分析: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国时,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而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 从赢家收益超过了输家损失的意义上说,贸易使一国的经济福利增加了。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一种税。面积 D 代表纺织品过度生产的无谓损失,而面积 F 代表纺织品消费不足的无谓损失。进口配额:对进口某种物品的数量实行限制。进口配额和关税的区别:关税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进口配额为那些得到进口许可证的人创造了剩余。(进口许可证持有者的利润是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之间的差额。当政府对进口许可证收费=国内价格与世界价格的差额,进口配额与关税就完全相同了)国际贸易的其他好处: 增加了物品的多样性 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成本:一些物品只有大量生产时,才能以最低成本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规模经济。  增加了竞争:避免了市场势力。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a. 工作岗位论(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b. 国家安全论(低成本增加武器装备)c. 幼稚产业论d. 不公平竞争论e.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如果实施威胁并贸易限制,减少自己的经济福利;如果收回自己的威胁 ,在国际事务中失去威信)一国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实现自由贸易:单边(取消自己的贸易限制)和多边(在其他国家减少贸易限制时自己也这样做,最主要的)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政府旨在促进技术进步行业的经济干预有时称为产业政策。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1. 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需要详细的信息)2.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1:矫正性税收与补贴(无法确定征收多少税才能达到目标)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一种理想的矫正税应该等于有负外部性的活动引起的外部成本,而理想的矫正补贴应该等于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引起的外部利益。矫正税改变了激励,使其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适合水平移动。因此,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矫正税:污染权的供给曲线完全有弹性(因为企业纳税后想污染多少就污染多少),而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污染量。污染许可证:污染权的供给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因为排污量是由许可证数量固定的),而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污染的价格。污染许可证和矫正税一样,现在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a. 道德规范与社会约束b. 慈善行为 c. 整合不同类型的经营(养蜂、果树种植)d. 相关利益各方签订合约e.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科斯定理说明,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为什么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总是有效?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约定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只有在交易成本 =0 时,科斯定理才适用) 谈判很容易破裂。 当利益各方人数众多时,达成有效率的协议就尤其困难,因为协调每个人的代价过于高昂。(当私人协商无效时,政府有时可以发挥作用。政府是为集体行为而设立的一种机构)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俱乐部物品: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是自然垄断的一种类型)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如果政府确信一种公共物品的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该公共物品,并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从而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成本-利益分析通常是困难的)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国防,基础研究,反贫困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社会激励与私人激励的不同)由于不能向使用公共资源的人收费,公共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或把公共资源变为私人物品)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清洁的空气和水,拥挤的道路,鱼、鲸和其他野生动物在所有的情况下,市场没有有效地配置资源,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建立产权。市场运行最适用于私人物品,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物品。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形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由于会计师忽略了隐性成本,所以,会计利润通常大于经济利润。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总成本变动量/产量变动量)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生产函数的斜率衡量一个工人的边际产量。U 型平均总成本:U 型曲线的底端对应着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有效规模:是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有效规模点。一个典型企业的成本曲线:共同特征: 随着产量增加,边际成本最终要上升。 平均总成本曲线是 U 形的。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短期与长期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企业在长期中有更大的灵活性,在长期中,企业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短期成本曲线。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专业化)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协调问题)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竞争市场的特征: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完全信息)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对所有企业而言,平均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对竞争企业而言,边际收益等于物品的价格。利润最大化的三个一般性规律: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应该增加其产量。  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企业应该减少其产量。 在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边际成本曲线是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停止营业是短期决策,退出指离开市场的长期决策。如果物品的价格低于生产的平均可变成本,企业选择停止营业。竞争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短期中固定成本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应该与决策无关,无论你做怎样的决策,你都必须支付它们。P<ATC,就退出。竞争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那一部分。长期均衡:在这种进入和退出过程结束时,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的经济利润必定为零。在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的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中,企业一定是在其有效规模上运行。在零利润均衡时,经济利润是零,但会计利润是正的。Q 增加,P 不增加,长期均衡。为什么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一些用于生产的资源数量可能是有限的。 不同企业可能有不同的成本。第十五章 垄断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垄断企业是价格制定者。垄断企业:作为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进入壁垒的三个主要形成原因: 垄断资源(很少) 政府管制(专利法和版权法) 生产流程(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与劳务而产生的垄断。在既定的产量下,企业的数量越多,每个企业的产量越少,平均总成本越高。规模经济是垄断产生的一个原因。随着市场的扩大,一个自然垄断市场可能会变为一个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其物品的价格。当垄断者增加它销售的数量是,总收益(产量效应和价格效应)利润最大化:MR=MC 对于竞争企业:P=MR=MC对于垄断企业:P>MR=MC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点确定销售量,销售量在需求曲线上的对应确定价格。垄断者不存在供给曲线。垄断者生产的产量小于社会有效率的产量。垄断利润不是一种社会代价,而仅仅是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剩余的再分配。垄断的无效率产生于垄断者不能生产消费者评价等于或大于生产成本的产量。(供给不足)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价格歧视可以增进经济福利。价格歧视带来的福利增加表现为生产者剩余更高,而不是消费者剩余更高。针对垄断的公共政策: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旨在遏制垄断权力的法律集成)合并的利益有时称为“协同效应”。三、本阶段综合练习【题型】填空题【题干】基数效用认为,效用有大小之分,他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 来衡量【答案】基数;【题型】填空题【题干】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_______________ 【答案】减少;【题型】填空题【题干】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答案】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题型】填空题【题干】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题型】填空题【题干】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答案】外部性;【题型】填空题【题干】某消费者的收入下降,而他对某商品的需求却增加,该商品为_______________【答案】低档商品;【题型】填空题【题干】在短期内,居民的_______________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答案】消费;【题型】填空题【题干】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通常用于描述某种_______________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波动【答案】总需求;【题型】填空题【题干】_______________理论认为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有增加,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答案】结构性通货膨胀;【题型】填空题【题干】增加转移支付将增加_______________【答案】 国内生产总值;【题型】填空题【题干】中央银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率叫做_______________【答案】法定准备金率;【题型】名词解释【题干】市场失灵【答案】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导致市场机制在很多方面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配置效率降低,同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花宏观经济波动等现象。【题型】名词解释【题干】规模报酬【答案】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题型】论述题【题型】论述题【题干】西方经济学家是怎样论述市场失灵原因的?【答案】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的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公共物品以及由于市场机制的特点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并随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市场的调节出现失灵现象【题型】名词解释【题干】帕累托最优状态【答案】又称经济效率,对于一种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而言,不再存在任何变动,会使得至少一个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题型】名词解释【题干】货币政策【答案】是政府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