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8 08:05:32浏览次数:32
关于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公信力是政府有效执政的保障,正如温家宝总理 2011 年 2 月 17 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社会的诚信与政府公信力是影响整个社会进步的两大方面,解决好了这两方面会极大地推动社会向前迈进。因此,深入探讨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政府公信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政府公信力被提高到了新的历史地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公信力是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政治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即政治统治依据传统获公认的准则获得民众的同意和支持,政治合法性是政治体系有效运作的基础。”政府的公信力与民众认同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公信力越高,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度越高,则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增强,反之,则会遭到削弱。二是政府公信力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时,政府要伸出强有力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角色,政府不守信用,必然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使市场经济无法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运行。二、政府公信力受损的原因分析我国是一个具有高社会信任程度的国家,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在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公信力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出现了下降的态势,政府的权威遭受质疑。尤其是近两年来,一系列社会事件的接连爆发,反映出政府及公共机构遭遇了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公信力”一词被推上风口浪尖。(一)部分公务人员行政服务理念缺失近年来,基层政府公信力不断受到削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部分官员官德的缺失。公务人员不仅是人民的公仆,也是政府的代言人,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影响着政府的执行力。但是在目前的行政体系中,部分官员身上经济人的自利特性暴露无遗,贪污腐败事件频发,官本位和特权意识严重,遇到问题不为民做主,为了个人和部门的利益与民争利,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二)政府部门行政执行不到位一是政府行政执行中存在着诸多顽疾。李清华在《十问行政执行》中进行了总结概括:“对抗执 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逃避执行,推诿扯皮,推卸责任;歪曲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盲目执行,素质不强,能力平庸;机械执行,照抄照搬,唯上唯书;选择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被动执行,不推不动,消极怠工;越位执行,贪权争利,胡乱插手;虚假执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这些行政执行中的顽疾,不仅影响了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使政府的承诺与兑现能力脱节,也使公众的期望落空,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二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对民众需求反应迟钝、敏感性不足。以“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为例,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未在第一时间公布伤亡具体情况,未对事故处理措施进行合理解释 ,这些都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而随后网络上对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及对中国高铁的猜测诘问都表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已经过去,政府部门只有正视民众的需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保障民众知情权的实现,使突发事件的因果如实的呈现在民众面前,使事故的处理公开透明,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才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三)行政机制不健全一是官员录用考核机制不健全。虽然我国现行的公务人员录用时坚持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但是“才”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予以考核,而“德”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范畴则无法通过一定的硬性指标得以展现,这就使得在公务人员录用时出现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则使部分官员把经济发展片面理解为 GDP 增长,这种唯 GDP 论使部分政府人员在工作时只注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制定政策时出现了重经济忽视民生、重局部忽视整体、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这些都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损害。二是权责机制的不健全。公务人员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但是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中,公务人员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行使,但却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三、提升政府公信力的路径分析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一个涉及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任务,它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之共同努力,但提升公信力的关键环节仍然是政府自身的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使政府的行为在制度的框架下有序运行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看,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成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因而加强制度建设使政府的行为在制度框架下有序运行已经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方法。首先,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情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保障好人民的切身利益。其次,严格的制度执行是制度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相统一、果断迅速与注重效益相统一、发扬民主与强调集中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行政执行不得力的问题,从更深层次提升政府的公信 力。 (二)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完善各种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与公信力。”由此可见,政务公开能够加强民众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使民众不再独立于政治之外,而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去看问题、想方法,在保障民众知情权的同时可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但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政府相关部门执法的过程中,要坚持司法独立,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等问题,从而使民众及政府的行为都在法治的轨道下运行。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要消除个人主义、特权主义,面对国家公务人员时也要一视同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取得民众的信任,达到巩固政权合法性、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目标。(三)加强官德建设,在传承中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的行为必须对人民负责,这些不仅是在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中得到体现,也应该在公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公务人员工作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真正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观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宗旨,转变“官本位”和特权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定期下乡走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同时,在实际行动中,说真话、办实事、出实招,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房价、就业、教育、看病等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每一名公务人员不仅应有“出而仕则优”的思想,更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胸怀家国天下,才能遇到问题不逃避、不放弃,才能真真切切地担负起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国家的公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参考文献:〔1〕吴志华.政治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7.〔2〕杨明.变迁社会中的社会信任:存量与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2011(06).〔3〕李清华.十问行政执行力[J].人民论坛,2007(05).〔4〕宋惠昌.人民信任政府的前提是政府信任人民[N].新闻晨报,2011(01).
文档格式: doc,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