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学前儿童心理学》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3 22:11:09浏览次数:19
0610《学前儿童心理学》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人类心理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种系心理的演变到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共同构成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学前儿童心理学》主要是介绍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这一生命全程中的心理发展过程,其中着重论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这一发展阶段中的心理变化特点。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1.描述不同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点与个体差异。2.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促进与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形式为闭卷,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考试题型的构成如下所示:1、名词解释(5 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答题技巧: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个概念出现于课程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只有抓住了该概念所属的范畴 ,那么就不会出现答题方向性的错误了。一旦知道这个概念是属于哪个范畴,那么就可以围绕这一范畴对其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回顾,进而概括出主要的内容或观点即可。至于对具体内容的概括和总结 ,则需要看个人平时下的功夫和概括能力了。2、简答题(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答题技巧: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简答题不同于论述题。简答题并不需要对内容进行具体而详细地阐述,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即可。同时,在解答过程中,最好对所述内容进行分纲列条,这样既可以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而且显得做答者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这样自然能够拿高分。此外,由于阅卷的工作量相当大,阅卷者不免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这样逐条分点进行做答,可以使阅卷者在短时间内抓住你做答内容的重点,有时甚至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条目来给出该题的得分。3、论述题(1 题,共 15 分)答题技巧:论述题的要求是用所学的概念或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而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学生所形成的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共同的目的。但是,这里的论述题,不是简单的将所学相关内容套到考试题重的问题上就可以了 ,而是要用来分析解释问题,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科书以及老师课堂上讲述的观点和看法不同,但要有理有据,即对自己的看法给出实证的和逻辑上的支持。4、分析题(2 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答题技巧: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然后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这里的概括不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对材料所蕴含的深层意思进行挖掘,提炼出材料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只有弄清楚材料是在说什么实质性的问题,才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材料所蕴含的问题肯定是与管理行为有关,因此,在解题时需要有意识地向这方面靠拢。一旦找到材料的问题所在,那么下一步则是根据组织中的管理规则来说明什么样的做法合适,什么样的做法不合适。这样 ,材料中的问题便得到了合理科学地解决。1 除了大脑皮层外,脑的其他部位在幼儿期的发育也很快。小脑功能是控制身体运动、保持身体平衡。负责联系大脑皮层和小脑的神经纤维虽然在出生后开始髓鞘化,但髓鞘化的过程直到 4岁才能完成。幼儿后期,儿童发展出较为复杂的运动技能,开始玩荡秋千、跳格子等游戏了。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的髓鞘化过程在婴儿满 1 岁的时候开始,在四五岁时获得长足进展。胼胝体能使大脑两半球皮层的信息相互沟通,对幼儿思维能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幼儿神经活动的抑制过程虽然在不断加强,但总体来说兴奋与抑制过程还是不平衡的。兴奋过程要强于抑制过程。而且,年龄越小抑制机能越差。大脑皮层两半球的偏侧化要求 3-5 岁幼儿做一些事情,如捡起蜡笔、踢球、把眼睛凑近不透明的瓶子观察,或是把耳朵贴近音箱听声音,他们看出每个幼儿偏好哪只手、脚、眼睛或耳朵。绝大多数幼儿偏好使用他们的右手和右脚,约有 32%的幼儿在所有作业上表现出对身体右侧的偏好。(三) 5—6 岁幼儿到 6 岁时幼儿脑的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的 90%。脑电波的频率变化是大脑发育的一个重要参数。我国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在 4—20 岁之间,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第一次就发生在 5—6 岁,5 岁到 6 岁幼儿存在着一个显著加速的时期,表现为枕叶的 α 波和 θ 波斗争最为激烈,α 波逐渐超过 θ 波。这说明 5-6 岁是大脑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时期。第二节 幼儿期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感受性的发展1. 3—4 岁幼儿:3—4 岁幼儿的视觉感受性还不是很高。但是,颜色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增长。3 岁幼儿能区分红、绿、蓝、黄等基本色,对混合色还不能很好地区分。2. 4—5 岁幼儿:4—5 岁幼儿的视觉感受性开始提高。在距离视力测量表约 2.1m 的地方能看到视力表上的图形。从 4 岁开始,幼儿能逐步区分不同色调、不同透明度和饱和度的颜色,并开始掌握颜色的名称。所以,幼儿感受性的提高与词语的掌握有很大的关系。3. 5—6 岁幼儿:5—6 岁幼儿的视觉感受性明显高于 3 岁幼儿。他们可以在距离视力测量表约2.7m 的地方看清视力表上的图形。视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幼儿期听觉感受性的提高也是随着年龄而提高的。(二)空间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比较复杂,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活动联合实现。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我国研究者对幼儿的空间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方位知觉和形状知觉方形向。1. 3—4 岁幼儿:3 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 岁前幼儿对简单方位,如上下、前后、里外、之间已经基本理解。但 4 岁幼儿只有 5%的幼儿能够理解以自身为参照的左右概念,对于客体为参照的左右概念理解较差。3—4 岁幼儿可以非常容易地指认圆形和三角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他们认识半圆形、梯形和椭圆形的正确率都不是很高。10 2. 4—5 岁幼儿: 4-5 岁中班幼儿,特别是 5 岁幼儿,可以很好的指认三角形、长方形,正确率达到 100%,对于平行四边形、梯形和椭圆形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指认正确率达到 80%左右,对于菱形的指认成绩最差,正确率为 33%。5 岁幼儿开始能够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正确率为 65%。但对于以客体为中心来判断左右仍然有困难。 中班幼儿能够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3. 5—6 岁幼儿:6 岁幼儿能够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他们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的能力提高,正确率为 76%。5-6 岁幼儿对于以客体为中心来判断左右仍然有困难,正确率在70%以下。大班儿童,特别是 6 岁幼儿,可以很好地指认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正确率可以达到 100%。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能力继续提高,指认正确率达到 90%左右,6 岁幼儿对于菱形的指认成绩还是不高,正确率为 43%。整体看来,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还局限在以自身为中心的有限空间内,幼儿的形状知觉能力发展很快,到幼儿末期,幼儿基本能够感知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够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二、注意的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即指向性与集中性。指向意味着选择了一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集中意味着聚焦在被指向的对象上并维持一段时间。幼儿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以及注意的转移和分配等方面。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同一事物上或与此有关的事物上的时间。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和活动上。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注意的两种基本状态。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等因素。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的产生取决于对任务性质的认识、兴趣、经验等。(一)3—4 岁幼儿3—4 岁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小班幼儿注意稳定性还很低,尤其是小班男孩,他们的注意稳定性明显低于同龄女孩。小班幼儿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都很差。(二)4—5 岁幼儿在整个学前期,幼儿注意的广度发展很快。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逐渐成为引发无意注意的原因。(三)5—6 岁幼儿5-6 岁幼儿的注意稳定性水平比小班明显提高,而且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大班幼儿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5 岁么还的有意注意时间长于男孩,6 岁时男孩的有意注意时间仍不如女孩,但这一年内,男孩注意稳定性的发展速度比女孩快。而且,不论男孩还是女孩 ,11 6 岁时注意的稳定性成绩都要高于 5 岁时的水平。三、记忆的发展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幼儿期记忆的发展体现在记忆的广度、记忆的目的性、记忆的持久性和精准性、记忆的内容、方法和记忆策略等方面。(一)3—4 岁幼儿记忆广度是指在短期记忆中保持信息的容量。3-4 岁幼儿的短时记忆容量约为 4 个组块。小班幼儿基本上都是无意识记。3 岁幼儿可以再认几个月以前感知过的事物,有研究对幼儿再认情节图片和抽象图片的研究发现,呈现给幼儿的 40 张图片,小班幼儿只能再认 7.47 张。小班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要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对熟悉物体的记忆效果要优于熟悉的语词,对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最差。但无论从形象记忆还是语词记忆看,小班幼儿的水平都还很低。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视觉复述,特征定位与复述是幼儿常见的记忆策略。小班幼儿基本上处于无策略阶段。(二)4—5 岁幼儿4 岁幼儿的短时记忆容量约为 5 个组块,5 岁幼儿的短时记忆容量接近 6 个组块。他们可以再认一年前感知过的事物。中班幼儿的形象记忆效果依然好于语词记忆,但语词记忆开始发展,特别是对熟悉语词的记忆效果较小班有较大的提高。在记忆策略上,如果记忆任务与幼儿的需要相联系,中班的幼儿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策略。巧克力盒子测验结果发现,即使是 4 岁的幼儿也会采用“特征定位”的策略来帮助记忆,他们把放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一边,而把放有别针的盒子放在另外一边。(三)5-6 岁幼儿6 岁幼儿的短时记忆容量达到 6 个组块。他们的图片再认保持量为 13.57,显著高于中班的成绩。再认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反应时间也越来越短。儿童的有意识记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虽然大班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仍然好于有意识记,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明显减少了。5-6 岁的幼儿已经能够主动采用记忆策略了。比如,研究者要求幼儿看连续呈现的 3 张图片后,把看到的图片按顺序说出来。在图片呈现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嘴里轻轻地重复图片的名称以帮助自己记忆。 “复述策略”在大班幼儿身上表现得比较多。机械记忆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事实上,虽然有些材料和内容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加工这些材料,把内容中已知的或容易理解的东西凸显出来帮助自己记忆。另外,幼儿还会发现材料中的某些韵律特征或引起某些情绪的地方,把这些信息作为线索来记忆。因此,在死记硬背的背后 ,也包含幼儿对材料的有意义的组织。12 (四)幼儿记忆的特点在学前期,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容量和再认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渐学会使用记忆策略来改善记忆的效果。四、思维的发展(一)皮亚杰对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研究幼儿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即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形成了以感知运动阶段为基础的内部思维或符号思维能力。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体现了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1.自我中心皮亚杰发现,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很难理解别人看问题的观点与自己是不同的,总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皮亚杰将这种看问题的观点叫做“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幼儿还没有意识到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和解释客观世界,即还不具备观点采择的能力。三山实验激发了其他研究者的兴趣,后续研究在改变了儿童观察的场景,如采用儿童熟悉的游戏场景的情况下,发现 3-4 岁幼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别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场景,这比皮亚杰报告的年龄要早很多,另外,实验材料和实验程序也会影响幼儿的表现。2.守恒皮亚杰提出的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局限是不能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能够意识到即使物体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但它的某一属性,如数量、长度、重量、面积和容积等仍然保持不变。皮亚杰发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很难理解一个物体的表面形式发生变化后,其内在性质仍然保持不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理解守恒。3.类包含皮亚杰还发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能完成类包含的任务。(二)概念的掌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掌握以语词为标志的概念是逻辑思维发展的表现。 1.实物概念的掌握幼儿下定义的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对于具体实物名词的解释集中于具体特征水平,也就是说,幼儿获得的实物概念是以事物的具体特征为主的。2.类概念的掌握3.数概念的掌握: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时间概念的掌握整体来看,幼儿时期时间概念的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的时序概念明显地受到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而且幼儿一般不容易将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分开来,常常不考虑速度,而把物体移动的距离远近和所用的时间混淆起来。(三)推理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演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13 1. 转导推理 2.类比推理(四)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次,幼儿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五、想象力的发展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为新形象的过程,是以记忆表象为基本素材,加以改造的过程。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之中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而幼儿期则是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一)3—4 岁幼儿:3-4 岁幼儿的想象特别容易受到感知到的形象的直接影响,他们的想象通常依赖于所感知到的事物的外在形态特征,由这些形态特征联系到某种表象。而且,他们的想象活动以想象的过程为重,主要满足自己需求就好,并不追求想象的结果。所以在绘画的时候 ,常常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不考虑画面的布局。(二) 4—5 岁幼儿1.想象出现了有意的成分2.想象内容比较丰富,但仍然比较零碎(三) 5—6 岁幼儿1.想象活动的有意性突出2.想象内容不断丰富并且逐渐条理化3.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增强六、心理理论的发展 1. 错误信念研究心理理论的经典任务 早期关于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集中于幼儿错误信念(指能认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表征很多时候不是直接的、正确的表征)的理解上,而能否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也被看作幼儿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标志,它几乎成为理解心理状态的主要工具。 错误信念任务主要有两种: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2.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 4 岁以下儿童的心理理论是以简单的“愿望”为基础的。他们还不能理解信念只是个人对现实情况的解释,它可以和现实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而 4 岁和 4 岁以上儿童的心理理论是以“信念—愿望”为基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获得更高级的“心理理论”。威尔曼等对 176 项不同的错误信念任务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的能力很强,大部分 4 岁和 5 岁儿童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心理理论发展中的变化主要出现在 2 岁和 3 岁。另有研究通过分析儿童日常谈话中使用表达愿望和信念的词汇的使用,发现使用“想要”对人的愿望的表达出现得非常早,并且在 2 岁就可以很好地建立这个概念,但对于信念的表达,如“认为”“知道”之类的词则要晚些。第三节 幼儿期言语与沟通技能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一)3—4 岁幼儿14 3—4 岁是语音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二)4—6 岁幼儿 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一般到 4 岁时就能初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发音基本完全正确。因此,4 岁前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重要时期。 特点: ① 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② 3-4 岁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③ 韵母>声母; ④3 岁以上声母发音不困难,部分 3 岁幼儿发辅音困难; ⑤ 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⑥ 逐渐出现对语音的意识。二、词汇的发展词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词代表一定的意义。词汇量的增加使得儿童更容易表达思想,对事物的认识逐步加深。词汇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词类和词义三个方面。 特点: ① 数量迅速增加; (3-6、7 岁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② 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实词→虚词 名、动、形→其他实词 ③ 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确切和加深。 词义扩张、词义缩小 积极词汇、消极词汇三、句法的发展(一)测量句法发展的方法话语长度常被作为衡量句法发展的有效指标。研究者通常会收集儿童自发语言的样本,计算话语中词汇以及语句的数量,进而得出语句长度,又被称为平均话语长度(MLU)。幼儿句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平均话语长度、句型句式等方面。(二)不同年龄的幼儿句法的发展幼儿期句法的发展大致呈现出如下规律: 第一,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内容分化、词性分化、结构层次分化) 第二,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简单句 →复合句) 第三,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陈述句→非陈述句;句子长度:短→长;15 难理解:双重否定句、被动句)四、讲述能力的发展4-5 岁这一阶段的讲述类型为“主要关系型” 。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成就。“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关系是抽象的,是超出物质现实的一步。”抓住画面的主要关系是图画讲述发展中由低水平讲述到高水平讲述发展的中介。这一阶段是图画讲述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期。拓展事件和整体讲述是较高水平的讲述形式,是 5—6 岁大班幼儿最主要的讲述类型。五、语用技能的发展语用技能是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它是对语言的操作能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能更加有效地沟通。第四节 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一、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自我意识情绪在出生后的第二年末出现。难为情、骄傲等情绪出现比较早,但是愧疚和嫉妒的情绪直到 3 岁才会出现。学前期,幼儿的自我意识情绪总是和自我评价相连的。研究发现,幼儿在顺利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后更容易表现出快乐,但是当题目比较容易但没有解出来的时候幼儿会觉得更加羞耻。幼儿如果做了被认为是错误的行为都会感到羞愧,即使是偶然的事件也会如此。幼儿体验自我意识情绪时容易依赖外部的认知。如成人的表扬,会使幼儿体验到骄傲。但如果他们的错误行为让他人知道,幼儿很有可能感到羞耻。自我意识情绪在与幼儿成就相关的行为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情绪理解的发展(一)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语言的发展使幼儿学会了更多的表达情绪的词语。如高兴、难过、喜欢、讨厌、害怕等。这些词汇使得他们可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并用这些情绪性词语来影响别人的情绪。事实上,研究发现在各种情绪理解的任务中,儿童的语言能力都与情绪理解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幼儿的情绪理解提供了基础,同时幼儿的社会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情绪也很重要。那些能够在早期生活中经常与父母讨论情绪产生的原因的儿童,在 6 岁的时候是可以很好地理解情绪冲突的。(二)移情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事实上,移情既是对他人情绪的意识,又是对别人的情绪产生的共鸣。在移情的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情绪是相互交织的。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复杂的认知和感受的融合过程:觉察不同情绪的能力,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理解别人的情绪,并和他人有共同的感受或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情绪性的反应。移情在儿童 1 岁左右就出现了。霍夫曼提出,儿童移情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整体移情。儿童通过情绪感染,获得他人情绪苦闷的信号,使自己感到不愉快。 第二阶段是自我中心移情。儿童知道别人苦闷,但只在自己感到苦闷时才做出相应的反应。16 第三阶段开始分化。儿童开始认识到他人与自己的情绪是不同的。 第四阶段能修正目标。儿童对他人的移情真正开始,体验他人的情绪感受,与同伴简历更加深入和谐的合作关系。从学前期开始,移情成为亲社会(利他)行为的主要促进因素。但是,移情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家庭教育对移情很有作用。三、情绪调控的发展经过婴儿期的发展,幼儿情绪调控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已经不再像小的时候那样频繁地爆发情绪。3 岁幼儿开始运用有控制的表情来表达快乐、惊讶等情绪。幼儿会想出各种方法处理不愉快的情绪。如想开心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告诉自己不高兴的事情很快会过去等。幼儿学会调控自身情绪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观察和学习的过程。成人的榜样示范对幼儿调控自身情绪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幼儿想象力非常丰富,很难区分真实和虚幻,使得幼儿控制恐惧感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几乎每个幼儿都经历了对恐惧的感受和控制。第五节 幼儿期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的发展(一)3—4 岁幼儿延迟满足是研究儿童自制力的经典实验范式。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为了以后获得更大的报偿而延迟立即就可得的满足。这一任务需要幼儿为了得到更大利益而学习等待,放弃眼前的报酬。国内研究者发现 3-4 岁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很差。在延迟满足任务中,3 岁幼儿延迟的平均时间为 4 分半钟,3 岁组幼儿为做到延迟满足而使用的策略水平也不高。(二)4—5 岁幼儿自我评价上,4-5 岁幼儿能够从个别或局部方面评价自己。4 岁左右的幼儿开始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自我体验上, 4-5 岁是自我体验发生转折的年龄。从这一时期起,社会性的情感体验 (委屈、羞愧、自尊)开始发展并深化。在这一阶段,有 60%的以上的儿童都能体验到自尊感。自我控制上,4-5 岁也是自我控制发生变化的年龄。在延迟满足任务中,4 岁幼儿延迟的平均时间超过 8 分钟,显著长于小班幼儿。4 岁组幼儿为做到延迟满足而主要采用寻求目标策略(寻求妈妈、寻求奖励物)。 4-5 岁是使用寻求策略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三)5—6 岁幼儿自我评价上,绝大多数 5 岁幼儿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评价,6 岁幼儿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多面性,能够从多方面来评价自己,评价比较细致。在行为评价方面,幼儿主要是对外部行为做出评价,还不能对自己的内在品质做出评价。只有个别 6 岁幼儿的自我评价涉及一些内在品质,如“我不欺负小朋友”、“我勇敢”等,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活他人的行为,并带有一定的情绪性。17 自我体验上,5-6 岁幼儿的自我体验继续发展。在这一阶段 80%以上的幼儿都体验到自尊感,而且受暗示性不再明显。自我控制上,在延迟满足任务中,5 岁幼儿平均延迟时间接近 11 分钟,显著长于中班幼儿。5岁组幼儿在寻求策略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自我分心策略(推开摇铃、看自己的手、静坐等待等)也显示出明显优势,行为持久性相对较强。但是,延迟满足的发展水平还是有限,高水平的自我言语控制策略在整个幼儿期始终不具有明显优势。二、性别角色的发展(一)3—4 岁幼儿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区分出男性和女性。这种简单的性别区分表现在婴儿可以将男性和女性的声音与照片进行匹配,也可以区分男性与女性的照片。从儿童明白了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习得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了。(二)4—5 岁幼儿4-5 岁幼儿能够理解人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时间维度上一个人的性别是不会改变的。但还不能完全理解性别是不能改变事实,认为只要换了发型和衣服,一个人就可以变成另一个性别的人。随着幼儿对性别刻板印象知识的加深,知道哪些活动、玩具更适合男孩或女孩玩。(三)5—6 岁幼儿5 岁以后直到 7 岁左右,儿童才能够真正理解性别是一种不可改变的特征。进入小学前,幼儿能够按照性别角色的要求来行事。此外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明显表现出对同性同伴的偏好。三、亲社会行为及道德的发展(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如帮助、安慰、与他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是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所以又被称为利他行为。幼儿对合作的认知表现出以客观性条件认知和结果认知为主的特点。客观性条件认知是指幼儿基于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要求而选择合作,如“积木不够”、“不能有两个妈妈(爸爸)” 、“一个人搬不动”等。结果性认知是基于行为的结果,包括对他人、对玩具、对游戏本身等的影响而作出合作判断。如“不然小朋友没法玩了”、“这样好玩有意思”。共同利益认知(认识到合作对双方共同的游戏,是对双方利益的共同满足,如“这样大家都能玩上”、“这样大家都能完好” )和价值性认知(在对合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内化的价值观、规范和责任,如“应该合作的”、“我觉得应该大家一起玩” )已经出现,但比例不高。规则性权威认知在幼儿中仍然存在。表明中大班幼儿仍未摆脱规则和权威的约束,但外界客观条件已经成为合作选择的主要依据。整体上看,幼儿自发满足他人利益的自我牺牲行为还是比较少的。当成人教育孩子要考虑他人需要的时候,或同伴主动要求甚至强迫他们做出分享或帮助行为时,这类行为更有可能发生。(二)道德的发展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5 岁之前的学前儿童还没有表现出规则意识。18 他律道德阶段:5—10 岁儿童处于这个阶段。自律道德阶段:10 岁、11 岁之后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让儿童在道德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三)幼儿的道德发展特点幼儿更多依赖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意图来做出是非判断。行为结果的严重程度往往成为他们判断好坏的标准。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的、成人制定的规则的控制。幼儿处于皮亚杰所提出的他律道德阶段。四、攻击行为的发展儿童的攻击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攻击,一种是敌意性攻击。如果儿童的行为主要是通过伤害别人而达到其他目的,比如得到玩具、空间或者权利,攻击成为一种手段,这类行为就属于工具性攻击。如果儿童的行为在于伤害对方,如打,踢伙伴,这类行为就属于敌意性工具。(一)3—4 岁幼儿 3 岁左右幼儿的踢、打、踩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攻击行为多为争抢玩具或者其他物品的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在 4 岁时达到顶点。由于受到攻击或生气而进行报复的倾向在 3 岁时也有明显增加,4 岁之前儿童的攻击行为大多发生在与父母争吵之后。(二)4 岁以上的儿童 4 岁之后,儿童无缘无故发脾气的现象不断减少。虽然他们的身体攻击行为为出现的频率降低,但言语攻击增多,开始转向人身攻击,比如嘲笑对方,或给对方起外号。年龄越大,攻击行为越具有敌意。4 岁之后儿童的攻击行为大多发生在与同伴争吵之后。 此外,研究还发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五、同伴关系的发展儿童的两种人际关系: 与成人:垂直关系“权威—服从” 与同伴:水平关系“平等—互惠”同伴的功能与作用 1.同伴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2.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3.同伴提供情感支持。 4.同伴是强化物和范型。(一)3—4 岁幼儿19 第二部分 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引论第一节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一、心理学研究什么(一)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1.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的可观察的行为,并且以研究人类的行为为主。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一个个体。2.心理过程:人类许多活动是发生在个体内部的,是内隐的行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感觉、知觉、想象、记忆和思维等)情绪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喜怒哀乐等。意志过程:为了实现目的而进行的选择方法、执行计划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强调心理变化的动态性,而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过程则指个性。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性。个性倾向性:反映一个人的态度和积极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3.科学:科学的方法包括一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心理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A.亨利.哈罗发现接触安慰对幼猴和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B. 阿希证明了社会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力。这些都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发展心理学:研究从胎儿到年老死亡的生长和发展的全过程。2.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个性形成、发展及其表现的规律以及个性结构的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3.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感兴趣。他们研究的课题涉及社会影响、领导行为、友谊、交往行为、顺从以及聚众闹事等。4. 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5. 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文化影响着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家庭教育、语言、习惯遵守的法规等。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无不带有文化的烙印。(三)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以达到对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为目标。二、心理现象: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2 3-4 岁的小班幼儿经常进行单独游戏,自己一个人玩,不太关注其他幼儿在做什么,游戏中的同伴互动比较少。随着参与游戏活动技能的提高及交往经验的增多,小班末期,幼儿的独自游戏减少,群体游戏最多,虽然没有形成固定晚班,但已经对游戏伙伴现实出偏好。(一) 3—4岁幼儿3-4 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发起交往的数量明显高于 2—3 岁幼儿。从游戏中的交往手段来看,3岁幼儿主要的交往手段是实物-动作。小班末期出现了以言语和实物-动作相结合的游戏手段,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单独使用实物-动作的交往手段百分比逐渐降低。(二)4—5 岁幼儿 4 岁幼儿在园形成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多为“亲近”。4 岁幼儿限于社会活动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在选择同伴时比较刻板,往往依据方便原则,喜欢与邻近的、熟悉的、有亲情的同伴交往 ,“亲近”因素影响最大,相对受“共同兴趣”影响小。 4-5 岁幼儿主动发展交往的数量继续增多,4-5 岁的幼儿主要以言语和实物-动作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交往。(三)5—6 岁幼儿 5 岁幼儿在园选择同伴时显得比较灵活,更注重按共同的兴趣、态度、价值取向来选择同伴。5 岁幼儿在园形成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多为“共同兴趣”。 此外,5 岁幼儿更倾向于选择同性伙伴。 5-6 岁幼儿多使用言语、言语和实物-动作相结合以及不同手段混合使用的方法进行交流。 5-6 岁幼儿在游戏中表现更多的社会互动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混用发起、协调、交换等交往策略的能力都在提高,但 5 岁幼儿提高的最为明显。第五章 发展的背景第一节 家庭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一、父母的教养方式(一)教养方式的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冷漠型(二)教养方式的作用(三)儿童在教养方式形成中的作用二、文化及家庭结构(一)不同文化下教养方式的影响(二)家庭结构的影响1.主干家庭2.离婚家庭三、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第二节 大众媒介、机构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一、电视与学前儿童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它媒介与学前儿童的发展第六章 发展的研究第一节 研究心理发展的方法一、科学研究20 科学研究是采用控制的技术,根据研究问题所提出的假设,系统化地、有条理地观察和收集数据,对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二、收集数据的方法:访谈和观察三、探寻关系: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四、发展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一)横断设计: 横断设计是指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同时进行研究。横断设计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多个年龄组儿童的发展资料,费时短。这种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不能把儿童随年龄发生的变化完全解释为年龄效应,因为研究选取的儿童不仅仅存在年龄的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不同。另外,横断设计无法描述儿童随年龄增长发展的连续性以及个体行为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二)纵向设计: 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横断设计研究能够描述个体行为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弄清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后期心理发展的关系。纵向设计的局限性在于耗时、耗钱、费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样本量会逐渐减少。而且由于测量工具和方法是反复使用的,容易出现重复测量效应。(三)序列设计为了克服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的局限,研究者提出了将横断设计和纵向设计相结合的序列设计 ,即同时对相隔一定年龄的多组儿童进行相对较短时间的追踪研究。其优点首先是既能像在通常的横断设计中一样得到不同年龄阶段上发展的共同模式的资料,也能获得整个研究期间发生在儿童个体身上的发展变化资料;其次,能够确定重复测量的影响;最后,可以节约研究的时间。五、发展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在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必须考虑研究是否符合伦理,研究不能侵犯参加研究的儿童的权利。心理学的专业性组织都有伦理的规范要求,具体规定了参加研究人员的权利以及保护研究参与者的程序。第二节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一、观察的整体过程 1.客观描述 2.解释或说明 3.做出评价二、观察前的准备 1.明确观察的目标 2.确定观察的场所和情境 3.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具体的观察对象三、观察儿童的常用方法:叙事性描述;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行为核查表四、使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1.不能根据一次观察来评判一个儿童2.观察者要尽可能不引人注目3.观察者要保持客观4.观察者要保护观察对象的隐私21 第三部分 重点习题一、 名词解释1. 视敏度2. 心理性啼哭3. 守恒4. 敌意性攻击5. 科学研究二、 简答题1. 促进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策略。2. 5—6 岁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三、 论述题试论述言语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四、 分析题1. 幼儿园教师想对大班幼儿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儿童对于规则的遵守和认识进行观察,请为这位老师提供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建议。2.某中班老师组织幼儿在户外进行以下游戏:户外游戏:踩气球。游戏玩法:用一根绳子把气球系在腰上,当作“尾巴”,大家都在大圈里站好,比赛开始,每个人都要小心躲避,千万别让别人踩到自己的气球“尾巴”,同时,还要设法踩到别人的“尾巴”,看谁踩到的“尾巴”多,谁就是胜利者。户外游戏:纸帽游戏。游戏玩法: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张 14 开的纸,先将纸张对折,对折后把它打开,放在幼儿头上,当作帽子,比赛要在没有风的地方进行,幼儿带好纸帽,一起向前走,谁能走的最好,而且又不让帽子掉下来为胜。请根据中班幼儿身体及动作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两个游戏的适宜性。第四部分 习题答案一、 名词解释1.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形象细微差别的能力,通常称为视力。2.心理性啼哭心理性啼哭主要是指儿童受到惊吓、震动或者受到不良刺激后而引起的啼哭。 3.守恒是指儿童能够意识到即使物体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但它的某一属性,如数量、长度、重量、面积和容积等仍然保持不变。4.如果儿童的行为在于伤害对方,如打,踢伙伴,这类行为就属于敌意性攻击。5.科学研究是采用控制的技术,根据研究问题所提出的假设,系统化地、有条理地观察和收集数据,对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22 二、 简答题1、促进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策略。【答案要点】1)鼓励婴儿的探索活动,并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条件。 2)尊重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2、5—6 岁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答案要点】1)想象活动的有意性突出。 2)想象内容不断丰富并且逐渐条理化。3)想象内容的新颖性增强。三、 论述题试论述言语发展的相互作用论。【答案要点】相互作用论将行为主义和先天主义的观点结合起来,认为言语的发展是通过将基因决定的倾向和支持语言学习的环境相结合来实现的。交互作用理论承认先天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塑造作用,但是言语发展的具体进程会受到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和他们所受到的强化的影响。儿童想要成为某个社会中合格的成员的动机以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都会促进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及言语技能的提高。四、 分析题1.幼儿园教师想对大班幼儿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中儿童对于规则的遵守和认识进行观察,请为这位老师提供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建议。【答案要点】1)明确观察的目标。2)确定观察的场所和情境。3)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具体的观察对象。 4)选择观察的方法 。结合题目拓展阐述。2.请根据中班幼儿身体及动作的发展状况分析这两个游戏的适宜性。【答案要点】中班幼儿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走路时步幅已经较稳定,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较好,上下肢动作也比较协调,并有了初步的节奏感,能够随着信号的节拍有节奏地走。在跑步时,上下肢已经能够较好地协调配合,蹬地动作也较明显,跑步动作较自然、轻松、但步幅仍然较小。在跑步的长度和速度上远远超过小班幼儿。在跳跃能力上,可以在原地跳起,能够做跳跃、单脚跳动作,但是要在跑跳过程中越过障碍物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两个游戏适宜中班幼儿进行。23 第五部分 考试指导说明要求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24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核心概念与问题一、发展:发展心理学认为,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系统意味着发展是有序的、模式化的并且是相对持久的。因此,暂时的情绪波动以及外貌 、思想和行为的短暂变化是不能包括在内。二、成熟与学习成熟:指个体按照遗传基因中预先设定的生物程序进行发展。学习:通过学习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产生了相对持久的变化。三、发展中的年龄分期从广义来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从出生到进入小学(6、7 岁)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进入小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发展心理学的核心就是对儿童的研究。二、发展的核心问题(一)先天与后天: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二)发展的模式: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三)发展的动力:主动与被动第二章 生命的开端:孕期发展与出生第一节 孕期发展1.孕期发展的三个阶段 A.胚芽期(0-2 周)B.胚胎期(3-8 周)C.胎儿期(9 周-出生)2.基因的概念3.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遗传、环境4.自然分娩的三个阶段第二节 新生儿的发展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反射:由某种特定刺激引发的自发的和自动的反应。新生儿的两类反射:生存反射、原始反射新生儿的四种状态:觉醒的安静状态、觉醒的活动状态、啼哭、睡眠二、新生儿的能力A.身体能力B.感觉能力:视、听、嗅、味、触C.学习能力(条件反射、习惯化)D.社会性能力第三章 发展的基础:婴儿期的发展第一节 婴儿期的身体发展3 一、体重与身高的发展二、婴儿动作技能的发展(一)婴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里程碑:1.大动作技能的发展 2.精细动作的发展(二)婴儿动作技能发展的原则:A.整分原则 B.头尾原则 C.远近原则 D.大小原则(三)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四)促进婴儿动作能力发展的策略第二节 婴儿期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一、婴儿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是婴儿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个体的成长和发育都是由神经系统和脑的发育所决定,个体心理发展也是由神经系统和脑的成熟规律所制约。1.神经系统的构成2.神经元的概念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A.树突 B.细胞体 C.轴突 3.婴儿大脑及大脑皮层的发育4.髓鞘化的概念5.大脑可塑性的概念及发现二、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敏感期与早期教育1.大脑皮层发育的基本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2.大脑皮层发育的关键期大脑发育关键期的定义:在特定阶段、特定时间减少特定的经验,就会对相应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改变。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就被称为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神经科学家近几十年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关键期的理解:A.在关键期中,重要的不是刺激数量的多少。在视觉系统发展关键期中最重要的是双眼刺激的平衡和相对适时的刺激。 B.关键期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关键期。3.关键期/敏感期的提出对早期教育的影响第三节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一、研究婴儿感知的方法:视觉偏好法;习惯化方法;高振幅吸吮法二、感知觉的发展(一)视知觉1.图形与形状知觉图形与形状知觉是指对图形和物体的形状进行辨别的能力。在 2 个月前,婴儿的视觉适应能力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水平,还无法分辨细节。在 2 个月至 1 岁之间,婴儿的视觉系统迅速成熟,逐渐能够辨别越来越复杂的视觉图形,并且能够将看到的东西整合起来,从而知觉到完整的视觉形状。2.面孔知觉对人脸的知觉促进了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发展。对于面孔的知觉也是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化的。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是指人通过视觉估计事物的距离或深度而产生的知觉。4 2 个月的婴儿在深区时心率下降说明他们能够感知到深区与浅区的不同,但是还没有知觉到距离,从而也就不会害怕悬崖。视崖实验(吉布森和沃克)(二)听知觉婴儿听知觉能力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对人类语音的知觉上。2 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儿童听觉能力在 12、13 岁前一直在增长,成年后听力能力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三)味觉和触觉和出生时对咸味的拒绝相比,4 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偏爱咸味。这种味觉上的变化为他们接受固体辅食做好了准备。如果在婴儿饥饿的时候喂给他们之前并不喜欢的事物,可以使婴儿形成条件性的味觉倾向。3 个月时,婴儿通过触觉探索活动环境新鲜的倾向非常明显。5 个月时,婴儿会视觉、触觉共同参与口部的探索活动。(四)跨通道知觉跨通道知觉是指婴儿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整合起来知觉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很早就有所表现。视觉和听觉之间的跨通道知觉能力大约在 4 个月的时候出现。此时,婴儿出来了够将头转向声源,还能将表现距离的视觉线索和听觉线索进行匹配。三、婴儿认知的发展皮亚杰对婴儿认知发展的观点:1.感知运动阶段婴儿的发展皮亚杰通过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细致观察,以循环反应为核心,将感知活动阶段划分为 6 个子阶段。循环反应:反应重复发生。最初的循环反应是偶然的身体动作引发的。婴儿的动作图式(schema):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来影响世界和认识世界,他们的运动行为反映了感知运动的图式,图式的不断分化和整合,使得在阶段末期的婴儿能够建立现实的心理表征。2.婴儿感知运动阶段的六个子阶段及发展特点(1)反射活动(出生—1 个月)(2)初级循环反应(1-4 个月)(3)二级循环反应(4-8 个月)(4)协调二级循环反应(8-12 个月)(5)三级循环反应(12-18 个月)(6)符号/表征能力的出现(18-24 个月)3.感知运动阶段婴儿主要的认知成就(1)延迟模仿5 (2)客体永久性(3)假装游戏 第四节 婴儿期言语与沟通技能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观点言语与语言不同。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而言语是指语言的传递过程。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作为交流工具的职能。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及言语的产生构成了言语的过程。对于儿童如何获得言语、儿童的言语如何发展等问题,不同的理论流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的观点强调言语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斯金纳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的作用而实现的。行为主义对于语言习得的看法虽然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是吻合的,但是对于很多问题还是无法解释。模仿和强化虽然对语言学习有作用,但还不能对言语发展的机制做出全面的解释。(二)先天主义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代表人物就是乔姆斯基,他认为在人类语言无限多样性之下,存在着一个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语法结构。有了这个语法结构,只要有适当的言语信息的输入,任何一个儿童都可以学会任何一种语言。乔姆斯基的观点似乎可以解释儿童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但他的观点仍然遭到了各种质疑。(三)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将行为主义和先天主义的观点结合起来,认为言语的发展是通过将基因决定的倾向和支持语言学习的环境相结合来实现的。交互作用理论承认先天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塑造作用,但是言语发展的具体进程会受到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和他们所受到的强化的影响。儿童想要成为某个社会中合格的成员的动机以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都会促进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及言语技能的提高。二、早期言语理解的发展(一)婴儿对言语的知觉1.婴儿对言语的偏好出生后不久的婴儿,就会对与人类的话语在音高上相似的其他声音高度敏感。妈妈语也被称为儿童指向性语言(儿向语言)这种语言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语调夸张等特征。成人对成人说的话语和成人对婴儿说的话语的音高曲线有着明显的不同。成人对婴儿的话语的音高曲线比较光滑、连续。2.婴儿对言语韵律特征的知觉3.婴儿的语音范畴知觉婴儿除了要学习对不同音位的声音做出辨别,还必须学习将他们听到的不同声音在知觉上进行归类,比如,不同讲话者的声音、不同速度的声音以及不同情景中的声音。把在声学特征上不同的刺激认同为同一音位范畴即范畴化。婴儿在 2 个月时就具有了这种能力。6 (二)婴儿对词汇意义的理解过度泛化是儿童将词汇扩大到用于指在感知上与该词正确指代的对象,有时也用于指代在功能上相似的对象,是将词汇意义扩展到成人概念之外的一种现象。过度窄化是指儿童在使用某个词汇时仅仅局限在成人概念所允许的一个子集的范围内。过度泛化和过度窄化在 1—2 岁儿童的语言中是非常普遍的,大概占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说出词汇的 1/3.这种现象在 2.5 岁之后开始减少。三、早期言语的产生(一)婴儿言语产生的阶段(二)早期词汇的产生:1. 最初的词汇;2.50 个词的里程碑;3.词汇爆发;4.早期词汇的类型(三)早期句法的产生1.单词句(12—18 个月)单词句是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出这个词语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2.电报句(18—24 个月)在 18—24 个月这一段时间内,儿童出现了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话语,这种句子表达意思明确,但形式简略,结构不完整。3.简单句及语法掌握儿童到了 2 岁左右,开始将那些句法不完整、不连贯的句子逐渐扩展成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完整句。3 岁儿童说出的基本上都是完整句。四、早期交际能力的发展五、促进早期言语能力的发展第五节 婴儿期情绪、社会性与个性的发展一、情绪的早期发展(一)情绪的发生情绪是“维持和促进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功能”。它有着活动过程和外部表现。婴儿具有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婴儿与成人进行交流,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促进婴儿早期的认知探索和学习。 “人类婴儿的感情性反应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从降生到人类社会环境中的第一个刹那间开始的。”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情绪发生的条件: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二)婴儿的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婴儿的情绪表达有助于他们与看护者进行交流并建立起情感纽带。(三)婴儿对情绪的识别和理解(四)婴儿对情绪的调控情绪调节从婴儿期就开始了:A.在 4—6 个月时,他们会采用简单的策略来调整情绪。他们会把身体从引起不愉快的物体旁边移开。B.1 岁时,开始用摇晃身体、用嘴咬东西等策略回避不愉快的人和物。7 C.2 岁左右,婴儿开始与同伴说话、玩玩具等方式有意识地去控制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二、气质的发展(一)气质的类型及特点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观察到的婴儿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托马斯和切斯发现了 9 个可以对婴儿的气质进行评估的维度。这些维度具体包括:活动性水平、节律、进取/退缩、分心、适应性、反应的强度、心境、阈限(指儿童做出反应所需刺激的水平)以及注意的广度和坚持性。根据这九个维度,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分成了三个群体,也就是婴儿所表现出的三种不同的气质类型。(二)气质的稳定性(三)气质对发展的影响三、早期社会关系的形成(一)依恋1.依恋的形成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是指婴儿和养育者之间所建立的亲密的、长久的情感关系,通常表现为婴儿与养育者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间在感情上的满足与依托。依恋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 二是能从依恋者那里获得安全感; 三是依恋遭到破坏后,会带来情感上的痛苦。2.基本依恋的发展A.前依恋阶段(从出生至 6 周) B.依恋初步形成阶段(6 周至 6-8 个月) C.依恋形成阶段(6-8 个月至 18 个月) D.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 个月至 2 岁以后)3.依恋的类型 A.安全型依恋 B.回避型依恋 C.抗拒型依恋 D.混乱型依恋4.影响依恋质量因素四、自我的发展婴儿期的自我发展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生自我感觉(二)能够自我再认自我再认是婴儿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表现在婴儿照镜子、看照片时能认出自己。“点红实验”:9-24 个月的儿童照镜子 年龄小的儿童常会抚摸镜子中红鼻子的儿童,认为是另外一个人。而 15 个月起,儿童能够认出镜子中的自己。这一发现说明,从 15 个月起,儿童能够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到大约 2 岁的时候,儿童的自我再认能力还会继续提高。他们看自己照片的时间会更长,而且会对着照片叫出自己的名字。8 (三)出现类别自我 18-30 个月的儿童已经能够按照年龄大小、性别和好坏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四)出现自控能力第四章 发展的快速期:幼儿期的发展第一节幼儿期的身体发展一、身体及动作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加,儿童在 3 岁之后,身体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为他们的独立活动提供了支持。同时,神经系统和大脑在这一阶段也进一步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一) 3—4 岁幼儿3—4 岁幼儿的身高和体重的发展速度比 3 岁之前要慢一些,但仍处于人的一生中快速发展的阶段 。 2005 年 资 料 显 示 , 3 岁 城 市 男 童 的 身 高 为 98.9cm , 体 重 15.31kg , 女 童 身 高97.6cm,体重 14.8kg。农村男童身高 97.2cm,体重 14.65kg,女童身高 96.2cm,体重14.22kg。与小肌肉发展相比,3 岁幼儿的大肌肉已有较大的发展。(二) 4—5 岁幼儿4—5 岁是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儿童年龄越小,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就越多。4—5 岁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能力继续增强,他们能用双脚交替下楼,跑的也比较稳了,还可以单脚跳跃。(三) 5—6 岁幼儿幼儿身高和体重的发展在 5—6 岁这一年又得到了相对较快的发展。身体各部分的比例越来越接近成年人。5—6 岁幼儿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能够真正做出跳跃的动作。小肌肉在这一阶段开始发展。5—6 岁幼儿的心跳数量虽然继续下降,但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成人每分钟跳 72 次),因此不应当让幼儿做过分剧烈的运动。二、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一) 3—4 岁幼儿幼儿期大脑还在迅速发育,虽然发育的速度不像婴儿期那么快。 3 岁时,幼儿的脑重增加到出生时的三倍,达到 1000g 左右。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皮层面积的扩大。3—3 岁半时,幼儿的皮层面积猛烈增长,特别顶叶至颞叶区域皮层不断扩大。皮层的发展,直接影响幼儿对信息的加工及行为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大脑机能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加强。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抑制过程的增强表现在幼儿越来越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进行比较精准的辨别。抑制过程的增强为幼儿进行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础。(二) 4—5 岁幼儿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