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0698]《政策科学》大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09 13:10:55浏览次数:8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行政管理 课程名称【编号】: 政策科学 【0698】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答题要求:1、从以下 5 个题目中,选择 2 个题目作答;2、联系实际或案例进行分析论述;要开展阐释,不能只有干条条或要点;提倡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尽可能论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给分或加分。3、不得抄袭、剽窃。4、每题目字数不少于 500 字。二、题目(从以下题目中任意选作两题) 1、论述 1949 年后,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陆地区)公共政策发展的特征。 2、“部门利益政策化”违背公共政策什么本质?怎样理解政策的最重要本质是公共性?3、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刚推出实行时,引起人们的广泛抵制和抗拒,以至于“计生”工作成为“天下第一难”,以人们抗拒计划生育政策为例,分析论述目标群体抗拒政策的原因是什么?4、什么叫公共政策问题?其特征是什么?公共政策问题本身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者或大多数公民都意识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些情形与其利益、规范、期望和价值有严重冲突或矛盾,希望通过团体的力量引起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的注意,并被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准备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特性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本质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公共政策问题有以下特征:(1)公共性。公共政策问题的公共性表现在政策问题是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一般都影响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大多数人,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通过公共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公共权力机构对政策问题的解决,表现为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或指示等形式的公共政策,对所针对的所有人员都具有权威性和普遍的效力。(2)主观性。首先,任何政策问题的形成,都是人们作用于社会客观实际的结果;其次,政策问题又都是基于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行为才形成的,因而必然更具有主观性。同一状况,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标准、价值、利益和规范等出发就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也可能造成国家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3)关联性(4)历史性。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要经历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某种社会现象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某些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可能就是已有政策遗留、衍生的,例如,当今的民族冲突、地区争端、宗教问题、生态问题等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5)动态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政策问题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既定的政策问题,由于它所涉及的环境因素、前提条件及相关人员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其本身也就具有动态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分析、解决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可能完全把握事态的发展前景,而始终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在起作用。5、分析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反腐利器“官员财产公开”政策,为什么在我国(大陆地区)难以出台?难点在于:一、官僚阶层坚决抵制财产公示。他们是中国最有权力的阶层,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也绝不会轻易让别人做。在中国官员们拥有大量的与他们的正式收入不相称的财产。因此,他们极不愿意把这样财产放到阳光之下。二、缺乏财产公示的制度环境。财产公示是宪政民主下的一个衍生制度。财产公示的前提是基于普选的代议制度、保障舆论自由的舆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没有这些,财产公示很难孤立存在。三、在意识层面,对官员财产公示的性质、目的和具体执行举措还缺乏清晰的、普遍的认知。促进官员财产公示在中国还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它并不是公职人员普遍认识到自己执掌的公权力需要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前提下而实行的相应措施。而一般大众一方面希望以财产公示来“揪贪官”、制止权力腐败,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公示怀抱普遍不信任的态度。在这种处境中,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究竟是以实现政治高层号召为目的、还是以人民满意为目的、还是以最终使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为目的,就显得模糊不清。- 1 - 四、在技术操作层面,由于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公与私之间没有清晰和严格的界限,因此很难设计出一种保障机制以求在保护公职人员合法私有财产和对公职人员依法进行财产公示之间达成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可能出现一种“仇官”心态导致的以侵犯私有财产来实现一种无底线的财产公示,也有可能导致要么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名而使合法合理的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度最终不了了之,而难以充分实现官员财产公示所要达到的“廉政”效果。-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