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3-08-29 21:08:45浏览次数:45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 科 生 毕 业 ( 设 计 ) 论 文题 目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22 年 5 月 6 日
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二者并不相同,虽然李煜词在前,纳兰性德词在后,但纳兰性德并未亦步亦趋地模仿,而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成为词坛一道与众不同的、亮丽的风景线。参考文献[1]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2] 李雷:《纳兰性德》,北京出版社,2003[3]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2010[4] 董希平:《李煜》,中华书局,2010[5]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 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8]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9] 纳兰性德:《填词》,《通志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10] 吴世昌:《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2000 年。7
论文摘要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两人所处时代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且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 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词创作风格; 相似性;差异2
目 录一、引言..................................................................... ....................... ......1二、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上的相似性.................................... ...............1(一)李煜词韵味无穷,纳兰词描摹生动............................................ .......1(二)语言皆清新自然............................................................... ...........1(三)李煜词梦寻往昔,纳兰词梦避现实............................................ .......2三、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中的差异................................. .....................2(一)两者词创作风格的差异....................................................................2(二)个人偏好和个性差异造成两人词的差异............... ....................... ....3(三)两者的师承涉猎对词创作的影响............................................. .......3四、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的原因.......................................... ...4(一)时代原因...................................................... ....................... ......4(二)个人原因...................................................... ....................... ......4五、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5(一)纳兰性德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5(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5(三)两者词创作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6六、结论..................................................................... ....................... ......6参考文献..................................................................... ....................... ......7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一、引言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两人所处时代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但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国内外的研究上,自纳兰的时代就有词人评誉纳兰和李煜的创作风格相似,清末文豪梁启超言简意赅的指出:“容若小词,直追后主”。纳兰性德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然比较二人之词,却又发现创作特点的诸多差异。可以说纳兰词对后主词有继承也有发展,二者同中有异。二、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上的相似性两人所处时代虽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但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而两人的词创作在风格上更是体现了惊人的相似性。(一)李煜词韵味无穷,纳兰词描摹生动李煜用词概括力极强,往往在有限的篇幅里就能道尽人生悲凉,世事沧桑,造成一种韵味深远的艺术效果。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人直写其目、其心,却在“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蕙风词话》)。言词有顿挫之妙,似断似续,言外之意丰富,似忆、似悔、似怨,一切随读者去想象和品味。李煜还善于将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利用比喻、点化、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段化为生动的形象,制造韵味绵长的效果。比较起来,在具有精准的超强概括力方面,纳兰词似乎稍逊李词一筹,有时略显浅白,但其长处在于描摹生动,如《河渎神》(凉月转雕阑),此词抒写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借助一系列景象来表达。上篇写景,天上的冷月照着地上的雕阑,北风吹打着树叶发出阵阵声响,再加上银灯、琐窗、枕屏,营造了萧索凄凉的气氛,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大到小,刻画细腻,生动形象。下篇前两句继续写室内之景,缣被已被吹透,火炉上熬的药刚刚煮沸,原来相思已经成病,至此截住景物描写,推出最后点睛之句:在这更漏声声的夜里,根本无法入眠,心甘情愿为伊憔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描摹景物时情感已自在其中。在一片凄凉景象的渲染烘托下,苦苦的相思愈发厚重,也愈发深入内心了。 1
(二)语言皆清新自然 “自然”常与“纯真”相连用于对作品风格的评论,既指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指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这里指后者。李煜与纳兰之词在语言表达上都近于自然流露,字句天成,具有不雕琢、不粉饰,明白自然的特点。李词能够做到把作者内心的感受直接注入读者心田,没有任何障碍,跟他用语不假藻饰,不事雕琢,通俗浅显有直接关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便是一例,其他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均晓畅自然。①纳兰词也具备这一特点。徐乾学认为性德之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吴世昌说:“清初各大家(尤其如纳兰)皆明白可诵可懂”,王国维也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纳兰词不追求镂金错彩,常有口语、俗语入词,读来明白如话,如:“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等,都表现出这一特点。② (三)李煜词梦寻往昔,纳兰词梦避现实李煜与纳兰性德虽然都把“梦”作为词的主体意象,但仔细辨别,其特点又不尽相同。李煜被俘前,词中之梦是浮华的、迷醉的,被俘后将梦境与现实作强烈对比,表达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在梦中也只能在梦中,他才能重返过去,梦对他来说就是一壶美酒、一剂麻药,麻醉自己的灵魂。但是梦境不能改变严酷的现实,梦中虽得偿所愿,梦醒却只能徒增失落与惆怅。现实与梦境的巨大反差,让词人把自己的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纳兰性德的梦则不然,一般都是就梦写梦,较少使用对比。梦境的虚幻性、超越性和自由性为性德提供了一个心灵宣泄的空间。他内心充满了忧郁痛苦,通过“梦”这一意象诉说自己的内心体验,可以冲淡现实给他带来的不幸,使心灵得到片刻的抚慰。梦境是他思想感情的寄托之地,是他逃避现实的理想场所,是他随心所欲、倾吐心声的世界,是他孤独的精神家园。弗洛伊德认为:“梦中体验到的一种感情绝不低于在清醒生活中体验到的同等强度的感情,梦通过他的情感而非概念内容要求成为我们真正的精神体验的一部分。”纳兰性德太需要一个自由自在的抒情场所了,于是“梦”就自然地进入词中,这些写梦词也达到了心境合一的艺术境界。 三、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中的差异(一)两者词创作风格的差异两人在词创作上的艺术风格固然都有真切自然、哀感顽艳以及凄婉悲壮的婉约共性。然而确切地说李煜属于南唐派词人,而纳兰于婉约的词风之外,还包含了豪① 董希平:《李煜》,中华书局,2010,32 页第 18 行。② 陈望衡:《 中国古典美学史》,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5 页第 3 行。2
放的特点。两者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世道的艰辛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前期,他的词多半是描写宫廷宴乐、歌舞升平的景象,与此对应的,纳兰词早期作品中却隐隐透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因此虽然纳兰的凄婉近乎李煜,然而他并不自缚于南唐一家,特具的那种豪放苍茫绝非后主所能概括。 (二)个人偏好和个性差异造成两人词的差异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喜好诗词,追求纯真自然。尤其词,成就极高。纳兰性德认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实用,宋词实用而不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纳兰学词,始于《花间》,宗于后主,个人偏好使得容若对后主词欣赏有加。李煜虽情感真挚但懦弱、贪生怕死。虽国破家亡后,其词作洗尽铅华,一变为感伤沉痛之作,如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的自然恒久和故国朱颜的短暂无常对比,遂使这不可避免之痛苦浩浩荡荡,无可抵御。③总的说来,李煜词作较之南唐诸作在气象上有了大的开拓,但却仍难改其情致缠绵,这就与他“自幼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性格懦弱有关系,所以,李煜词近于婉约。纳兰性德则不同,他才学卓越,性情清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这也是容若最能打动人的地方。纳兰性德是多愁善感的、细腻的,他的词风格调高秀,哀婉动人,又对李后主有所超脱。相比之下,纳兰性德词的内容既有妩媚风流的爱情词,缠绵悱恻的悼亡词,也有气魄雄浑的边塞词和寄托深远的咏物词。其风格也是多样的,婉约与豪放兼而有之。如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这首词写的是作者身处边塞苦寒之地,却心系家园,进而行诸于梦。此词运用强烈对比,帐外是风雪之夜,朔风狂吹,积雪飞扬,几颗孤星清冷地照在大旗上;而帐内征夫的梦魂却飞到了温馨的家中,他看到了桃花的疏影融入了朦朦的月色之中,闺中人正倚窗凝眸,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然而一声号角惊破了征夫的好梦,陪伴他的仍然是塞外的寒风和长嘶的战马。境想梦回,现实显得格外的悲凉寂寞,短短44 个字中蕴含了数不尽的离情别意。象纳兰性德这样在同一首词中儿女情和风云气并存,既有婉约之态又有豪放之境的,是前代词人所不具备的。(三)两者的师承涉猎对词创作的影响两者的艺术源泉,李煜是受益于父王李璟耳濡目染以及即位前为躲大哥弘冀猜测埋首经籍获益较多,南唐图书在亡国后为宋主赵匡胤所得竟有书两万余卷,为宋原有图书的两倍,可见李煜藏书之富、读书之勤。徐铉奉太宗之命给李煜写的墓志③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2 页第 12 行。3
铭中载有:“惟王天骨秀颖,神气精粹,言动有则,举止可观,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颂宣尼。载笑载言,不忘经义。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所著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至于孤矢之善,笔札之工,天纵多能,必造精绝。”但其所作之词多为充当宫廷乐曲之用;而纳兰承德则是多方涉猎受益于家中所藏典籍以及与当时汉族士大夫诗词唱和的学习过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纳兰性德在词创作中最为推崇后主李煜,此外在实践中向冯延己、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甚至向苏东坡和辛弃疾等前世大家学习涉猎的经验和心得也不少。四、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的原因(一)时代原因 1、纳兰性德生平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 1655 年 1 月 19 日)降生在北京的府邸,姓纳兰,名成德,后避皇太子允扔(小名“保成”)讳,遂改性德。字容若,世称成容若,号楞伽山人。父纳兰明珠,自侍卫授安仪卫治仪正,由于机敏睿智,善揣摩迎合,深得当时权臣遏必隆的赏识,康熙三年(公元 1664 年)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后又调任弘文院学士,历任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累迁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权倾一朝。母觉罗氏,一品夫人,为清朝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嫡孙女,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的第五女。纳兰性德的妻妾有嫡妻卢氏、续弦官氏、侧室颜氏等三人。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④2、李煜生平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 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 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⑤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④ 黄天骥 :《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124 页第 2 行。⑤童庆炳. 文学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87 页第 34 行。4
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二)个人原因李煜词由于语言上没有直接的显露, 故而表现得较为隐蔽。相对而言,纳兰词却比较明显, 因为纳兰词的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佛教用语和佛教意象, 如“待把来生祝取, 慧业相同一处”,“一日心期千劫在, 后身缘, 恐结来生里”,“且随缘, 去住无心”,“天上人间俱怅望, 经声佛火两凄迷”,“一闪灯花堕, 却对着琉璃火”,“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等。还有另一些词作于寺庙之中, 一些词直接描写佛寺的,如 《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挑灯坐)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 、《梦江南》( 其九) 、《浣溪沙·大觉寺》、《浣溪沙》( 败叶填溪水已冰) , 都给词蒙上一层朦胧的佛教色彩, 这些都是李煜词中不曾见的。李煜词千百年来一直被人吟咏、传唱, 颇受喜爱, 至今不衰。纳兰词自问世以来也深受欢迎。二人词之所以让人常读常新, 与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分不开的。五、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一)纳兰性德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纳兰性德以词闻,其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⑥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 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 342 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纳兰性德作为一名满人成为清代词坛的一个“异数”,至今仍能赢得众多诗词粉丝的青睐,获致超常的礼遇。据台湾黄文吉教授的统计,1912-1992 的八十年间计有清词研究成果 1269 项,其中性德独享 171 项,仅次于清朝的另外一个更大的异数王国维而退居次席。 ⑥ 唐圭璋:《词学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65 页第 24 行。5
(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李煜的词现存约 32 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他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⑦。作为一个词人,他的词不仅比所有的帝王要写的好,而且在所有的词人中也是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大家都认为他是宋词的开山,诗中的王维、孟浩然。也可以说尽管李煜在政治生命上是不幸的,宋朝的刀剑灭亡李煜的政治王国,但李煜却通过他的如椽之笔征服了灭亡他的宋朝。(三)两者词创作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李煜和纳兰性德的创作高峰都在后期,一个追思故国,一个痛悼亡妇,境界虽有大小之别,其感人触情者如一。从两者的创作天赋来看都是天赋异禀并且都将词创作在自已所处的时代推向最高峰,虽然两者相隔六百七十多年,然而就像两座高可仰止的山峰达到了艺术的最高成就且风格酷似。可以说两位词作者是中国古代词创作花园里的两个奇葩,在我国词创作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纳兰性德和李煜一生的追求及为此付出的代价令人荡气回肠。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纯真无邪的也是忧虑和孤独的,但他们通过自已的词创作给后人以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后世的诗人和词人钦慕他们,欣赏他们,热爱他们,这足以体现他们人格力量的强大,可以说他们离我们千年鱼游而去,但是他们的生命力通过他们不朽的词创作而千古永存。六、结论两者虽然在词的创作上都取得了别人无可比肩的成就,对后世词创作都具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千古词帝”,另一个则为清朝最伟大的词人,可是在身家性命上却是悲剧性的。李煜在国家灭亡后被封“违命侯”直至被赵光义毒死,享年 42 岁。纳兰却在北赴梭龙完成侦察任务回京之后卧病不治,年仅 31 岁。可以说两者的英年早逝都是各自词创作之路上的大不幸,若假以时日,所建树必更辉煌远大。⑦ 吴世昌:《词林新话》, 北京出版社, 2000 年,45 页第 12 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