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9《行书基础与技法》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5 21:11:49浏览次数:130639《行书基础与技法》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行书基础与技法》是关于行书基础理论与技法的学科。是书法学的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书法学,《行书基础与技法》是核心课程之一。《行书基础与技法》与书法学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行书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之一。是书法学理论的一大重要支柱。本课程主要包括行书的理论与技法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讲解行书的概念、行书的名实、行书的特点、行书的产生、行书的发展以及自行书产生以来的行书名家名作。技法部分主要对著名的行书作品进行临摹讲解。(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三种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2)题型说明题型一:填空题 (10 分) 题型二:名词解释(40 分)题型三: 技法题(50 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部分 行书的概念及内涵1、行书的概念 行书是介乎真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他兼有楷、草两体的某些特点。根据目前出土的大量简牍资料考察,行书萌芽可以追溯到西汉,正式产生大体在汉末、魏晋之际。行书主要可分为两种:行楷(或称真行)和行草(或称草行)。唐虞世南《笔髓论·释行》云:“行书之体,略同于草。”唐张怀瓘《书议》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唐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云:“行书,正之小伪也。锺繇谓之行狎 (xia)书。”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行者,草之属也。”2、行书的产生: 从文字的发展来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演进的脉络比较清楚。从隶到楷行草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从日益正多出土的资料考察,行书萌芽可以追溯到西汉,正式产生大体在汉末、魏晋之际。有关行书的记载,最早见于晋卫恒的《四体书势》:“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而钟氏小异。”3、行书的名称 古人把行书成为行押书或行狎书。 行书根据书写速度及简易程度可分为行楷(或称真行)和行草(或称草行)两个方面。4、行书的特点 用笔点画灵活,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并用,连笔较多,篆、隶、楷、草诸体笔法皆可用;结体不像楷书那样森严工整,也不象草书那样点画勾连、结体省减、放纵不拘,其连写笔画可多可少,往往一字有多少种写法,潇洒灵活。5、行书的内涵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
陈淳 1483 年生,1544 年逝世(另一种说法是 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第七部分 清代行书 清代书法在近 300 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帖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梁同书、刘墉、王文治、张照等。碑学派和帖学派之间的年代分界是嘉庆、道光年间。嘉庆、道光之前的书法多是帖学,嘉庆、道光之后书法碑学派才鱼贯而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基本概括出清代行书的发展概况。清代代表书家有傅山、王文治、何绍基、刘墉、邓石如、赵之谦、金农、康有为、吴昌硕等。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以怪诞立于书法之林。他的书法得益于《瘗鹤铭》、黄山谷、苏东坡。主要特色是把正、草、隶、篆、行各体和书画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六分半书”。行书结构采用夸张的手法,紧者更紧,窄者更窄,疏者更疏。通篇章法大小错落,左右避让,上下呼应,有“乱石铺街”的艺术效果。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书法取法米芾、董其昌、“二王”、李北海和张即之。他的行书用笔一侧取势,结体左低右高。他喜用淡墨,被称为“淡墨探花”。传世作品有《行书自书诗》、《剪水山房诗序》等。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香岩,山东诸城人。他初学董其昌、赵孟頫,继学苏东坡、颜真卿,再学锺繇、王羲之。70 岁以后潜心北碑,被康有为称为“清代集帖学之大成者”。他最擅行书,点画圆润,如绵裹铁,字体丰腴。他用墨与王文治相反,喜欢用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称。传世行书作品有《苏诗》、《七言诗》、《跋圣教序》《临赵孟頫跋》等。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顽伯,号完白山人、凤水渔人,安徽怀宁人。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篆隶和篆刻上,但在行书方面也有自家面目,以篆隶笔意作行书,气势磅礴,金石味十足。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他早年学颜真卿书法,以楷为主,中年以后转向行草和篆隶,得益于《张迁碑》、《礼器碑》、《张黑女墓志》、《裴将军碑》诸碑。他临碑每有所取,或取其神,或取其势,或取其度,或取其韵。传世作品有《题阳明先生造像诗稿》、《何绍基墨迹选汇》、《黄庭坚诗》、《杜甫咏马诗》等。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撝叔,号无闷,浙江绍兴人。他的行书特色鲜明,即非纯粹的碑派,有非纯粹的帖派。他以碑写行,创出魏体行书。传世行书有《行书临米帖》、《颜氏家训归心篇》等。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他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平直钝厚,朴实无华,透出苍逸稚拙之趣。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夏,又字长素,号更生,南海人(广东广州)。是清末民
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书法家。他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尊碑抑帖,把碑学理论推向高潮。该书虽然观点偏激,但不愧为一部理论巨著。他的行书点画古拙、浑厚,结体内敛。传世作品有《康有为墨迹选》等。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俊卿,中年以后更字昌硕,浙江吉安人。他的书法主要成就在大篆,得益最多是《石鼓文》。行书初学王铎,后掺合篆、隶、楷,尤其是用大篆的笔意做行书,雄厚恣肆,酣畅淋漓,而能一气贯通,有古拙、生辣,铿锵之奇趣。吴昌硕诗书画印四绝,而且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应该说他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后一位巨匠。三、重点习题 一、填空题1. 从文字的发展来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演进的脉络比较清楚。从隶到草、行、楷之间的关系则比较复杂。根据目前出土的大量简牍资料考察,行书萌芽可以追溯到( ),正式产生大体在( )之际。 2.( )清高宗认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并在帖后跋语“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与( )同置“三希堂” 称为三希堂法帖。3.( )是元代最有影响的书家,被人尊称为“元书盟主”。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自右军以后,唐人得其形似,而不得其神韵;米南宫得其神韵而不得其形似,兼形似神韵而得之者,惟其一人而已,此可为书家定论。”4. 黄庭坚行书,运笔节奏明显而多变,线条连绵有篆意。结字中宫紧缩,四周呈放射状。一字之中,点画多不连续发展,而是多处断开,行书代表作有( )等。5、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 );乾隆之代,竟讲( );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基本概括出清代行书的发展概况。6.杨凝式( )书风与颜真卿行书极相近,笔力沉练,苍劲古朴;用墨枯润相间,老笔纷披。此帖深得颜真卿《祭侄稿》和《争座位帖》等笔意,线条圆转,字行茂密。二、名词解释1.《韭花帖》2.《万岁通天贴》3.《温泉铭》4.六分半书三、读图题1.下面行书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2.释读全文3 实临此帖 要求:三尺毛边纸或半生不熟宣纸。 笔法到位,结体准确,章法与原帖一致。4.写出下面行书作品朝代、作者5.释读全文6.实临此帖 要求:三尺毛边纸或半生不熟宣纸。 笔法到位,结体准确,章法与原帖一致。
四、练习题参考答案以及答题指导 一、填空题1.汉末 魏晋2.《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3.赵孟頫 4.《松风阁诗》或《伏波神祠诗》、《华严疏》5.香光 子昂 6.《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二、名词解释 1.《韭花帖》: 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 26 厘米,宽 28 厘米,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韭花帖》善用笔,融魏晋笔法与颜体为一体,将秀逸无与雄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结体似斜反正,饶有情趣;章法布白宽疏、散朗。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 2.《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宋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称作《万岁通天帖》。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 年)王导十世孙王方庆献先祖二十八人书迹,武则天命人以双钩廓填本,留在内府,原迹则赐还。以双钩廓填本留内,称《万岁通天帖》。今仅存七人十帖: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荟的《疖肿帖》、《尊体安和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二十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王琰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的《喉痛帖》。现藏辽宁博物馆藏。3.《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目前仅存剪裱本,是现存孤本,唐拓,唐裱。缺上半,存 48 行,345 字。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原拓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多奇拗。全从二王一脉来,但不墨守。通篇流溢出一种虎步龙行、奔放不羁之气,表现出其帝王之气。近代俞复跋云:“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其跌宕奔放,实开宋米芾一脉。 4.六分半书:清代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怪诞立于书法之林。他的书法得益于《瘗鹤铭》、黄山谷、苏东坡。主要特色是把正、草、隶、篆、行各体和书画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六分半书”。行书结构采用夸张的手法,紧者更紧,窄者更窄,疏者更疏。通篇章法大小错落,左右避让,上下呼应,有“乱石铺街”的艺术效果。三、读图题1.东晋的王羲之《初月帖》。2.释读全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停)行无人,不辦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羲之报。3.实临此帖要求:三尺毛边纸或半生不熟宣纸。笔法到位(注意方圆、停顿、粗细对比等),结体准确(注意体势等),章法与原帖一致。4.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5.释读全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凝式)状6.实临此帖要求:三尺毛边纸或半生不熟宣纸。笔法到位(注意方圆、停顿、粗细对比等),结体准确(注意体势等),章法与原帖一致。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有关行书的记载,最早见于晋卫恒的《四体书势》:“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而钟氏小异。”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学习行书不但要有二王的秀美,还需要加一些苍茫、生辣的艺术感,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要临摹丰富的法帖,对笔法的丰富性非常有帮助,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行书作品。6、行书重点代表作品 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纵观1800 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地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祭侄文稿》,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黄州寒食诗帖》,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第二部分 魏晋行书 钟繇时代,行书作为新兴的书体,笔法规范当然未遑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当时行书权威钟繇来说,既然八分书最妙,隶书笔法自然精熟。做行书自然,势必取隶书笔法。文献记载“胡书肥,钟书瘦”这一概念,我们并没有真正见到他们的行书真迹。从传为钟繇的楷书作品《长风帖》来看,以楷书为主,加有行书笔意,显得“古质”,历史上对古质的风格评价较高。东晋是行书大发展的巅峰。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是对书家的评骘文字,它对从前的书法发展做了粗略概括,还将一些字体的创造与演变情况附丽于书家名下。文中四十余位书家中,指为善行书者有:晋齐王攸、羊忱、羊固、王导、王洽、王珉、王玄之、王徽之、王淳之、王允之、王修、王绥、庾亮、庾翼、谢安。南朝时候尚妍美。虞龢《论书表》分析了书风“质”与“妍”的迁变,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但虞龢并未厚此薄彼,而是肯定不同风格“会美俱深”,“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由于这样冷静的头脑,虞龢指出:二王与钟繇、张芝之间有妍与质的区别;而王献之“穷其妍妙”,与王羲之之间也有妍与质的差异。虞龢得出这样的结论,必定综合考虑了问题的各个方面,他必然注意到了二王在行书方面的突出成就,注意到了二王行书独具的妍美风格迥然不同于此前的其它字体;同时他还考虑到了王献之在羲之基础上别构一体带来的影响。《万岁通天贴》或称《王氏一门书翰》,唐称《宝章集》,宋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称作《万岁通天帖》。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 年)王导十世孙王方庆献先祖二十八人书迹,武则天命人以双钩廓填本,留在内府,原迹则赐还。以双钩廓填本留内,称《万岁通天帖》。今仅存七人十帖: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荟的《疖肿帖》、《尊体安和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二十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王琰帖》,王慈《得柏酒帖》、《汝比帖》,王志的《喉痛帖》。。现藏辽宁博物馆藏。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每一个贴都具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其中《姨母帖》带有隶书的意味,而其他各帖都带有草书的意味,王羲之行书用笔特点,用笔圆转灵活而又平稳,笔法细腻,提按顿挫分明,行笔中速均匀,中侧锋并用,结字上因势生发,收放自如,开合有度,绝不雷同,字形妍美。章法上顺势取势,不羁不利,从容有节制,气韵生动,所以,王羲之的行书总体风格是醇厚,典雅。王羲之对于行书的贡献在于在于他对古行的改体,确立了对后世所效仿的行书新面目。《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 行,61 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 23 厘米,横 14.8 厘米,4 行,28 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高宗认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平安》《何如》《奉橘》三贴共摹一纸。三帖笔法,结体,章法相似。《频有哀祸帖》纵 24.8 厘米,3 行,20 字。行草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
填摹本。作品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行、点画时方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书,3 行,25 字。《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丰筋”于此帖尽显。作品墨迹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二谢帖》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唐代摹本。行草书,纸本墨迹,5 行、36 字。《二谢帖》的书法风格为“时草时行,间有近楷者,体势间杂。用笔的轻重缓疾富有变化,其字势尚方,颇见骨力”(《中国书法全集》19 卷)。《二谢帖》与《丧乱帖》、《得示帖》连成一纸,纵 28.7 厘米,横 58.9 厘米。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与其父齐名,所以合称“二王”。王献之学书师承其父王羲之,而又有创新。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用笔内擫,中锋圆笔,以筋胜,王羲之偏于行楷,用笔外拓,棱角分明以骨胜。在王羲之逝世以后到南齐之间的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世俗看重王献之书法,像王僧虔、羊欣等书家便是王献之书法的极力推崇者,因而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王献之的地位高于王羲之。王献之的传世行书作品有:《鸭头丸帖》、《十二月帖》、《中秋帖》(传米芾临本)、《地黄汤帖》、《东山帖》(传米芾临本)等。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代表作《中秋帖》、《鸭头丸帖》等,草书《送梨帖》《东山帖》《地黄汤帖》等。 《鸭头丸帖》为王献之的书法真迹,绢本,行草书,纵 26.1 厘米,横 26.9 厘米 ,二行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此帖用笔开拓跌宕,情驰神纵,流美清秀,无一点尘俗之气。用墨枯润有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全帖墨采飞动,气势充沛,上下笔笔相联,就是其中有不连笔的字,而笔势仍相衔接,可以看到前后呼应的笔意和笔法上的丰富变化。 王献之的“一笔书”,并非是要通篇一笔写完,而是指笔断处意不断,甚至在换行的时候都不间断,所谓一气呵成。 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 10 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 《十二月帖》代表着王献之行草书中独创风格的典型作品是《十二月帖》。此帖开笔的“十二月”三字作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属。第二行共七字,前六字一笔贯通而下,优游疏爽。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现在所能见到的《十二月帖》是刻本笔画映带的细微变化,墨色泣燥的质感,已损失良多。如果是毫发毕见的墨迹本,草纵之致,宏逸之势当更显神骏。最得王献之笔法、笔意并发扬光大,卓然成为大家的米芾认为《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中秋帖》为晋代王献之所书纸本手卷,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
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清高宗认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并在帖后跋语“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与《中秋帖》、《伯远帖》同置“三希堂” 称为三希堂法帖。第三部分 隋唐行书一、唐代行书概述 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走向繁荣。唐代行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以王羲之书风为主,以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为代表,他们“尚法”所作多呈规范化。另一方面是以李邕、颜真卿为代表的书风,走的是一条创新求变的道路。二、唐代早期行书的发展 唐代初期,行书主要笼罩在“二王”书风之下。唐太宗李世民重视书法,并且极力推崇王羲之。初唐行书代表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李世民、陆柬之、褚遂良。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湖南长沙)。行书作品有《张翰帖》 、《梦奠帖》 、《卜商帖》。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他的行书含蓄修美,被人誉为“君子藏器”。作品有《汝南公主墓志铭稿》、《积时帖》、《左脚帖》等。汝南公主墓志铭稿》是虞世南晚年时为唐太宗早逝的第三女所写,也是虞世南传世作品中唯一的一件墨迹,锋芒内敛,生动自然、虚道空灵,此墓志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陆柬之(585-638)唐吴人(江苏苏州)。虞世南的外甥。行书有《文赋》传世,此贴从王羲之《兰亭序》中化出,但比《兰亭序》增加了几分圆润。《文赋》用笔细腻,清隽飘逸,流转圆润,具有《兰亭》那种平和简静的意境。字形以行楷为主,偶尔间以草书结体遒劲,大小参差。从中可窥陆柬之于《兰亭》所下功夫极深。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人(浙江杭州)。褚遂良的行书得益于王羲之和北碑,线条纤而能厚,极富弹性。传世作品有《枯树赋》。《枯树赋》仅有刻本传世。款题贞观四年书。 共三十九行,计四百六十七字。书势倚正纵横,错综变化。三、唐代中期行书的发展 盛中唐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反映在书法艺术方面,便形成了迥异于魏晋书风的雄浑博大、雍容华贵的盛中唐书艺气度。代表人物是李北海、颜真卿。他们走的是一条与二王书风相反的道路,他们的行书在风格上追求雄强之美,以雄浑朴厚、气势磅礴的雍容气象而另开一境。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人(江苏扬州)。曾任北海太守,因而世称“李北海”。行书师法“二王”(尤其得益于《集王圣教序》),褚遂良、欧阳询,并且掺入北碑笔法,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其书体势方而顿挫圆,笔力雄峻,气度舒缓,如博大宽厚之长者,逶迤自肆,纵横开合;风神动人而又不离法度。李北海有自己独特的书法审美观,他曾经说过 “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成为千古名言。李北海传世的行书代表作有《云麾将军碑》、《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该碑笔力凝重雄健,气势纵横,如五岳之不可撼。运笔博采魏晋及北朝诸家之长,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施,章法参差错落,行云流水,化柔为刚之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琅琊人(山东临沂)。曾任平原太守,封鲁郡开国公,所以又称颜平原、颜鲁公。 颜真卿师法张旭,捂得“屋漏痕”、“折叉股”笔法。他大胆吸收了篆书的线条特性,又从民间书法中为他所用的养分,建立了一套有别于王羲之的书
法行书规范。 代表作:《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 。 颜真卿的行书作品名声最著的是三稿:《祭侄稿》、《争座位帖》和《祭伯父稿》。三稿均为颜真卿的“稿行”,颜真卿书写非常随意,避免了可以做作,涂涂改改,感情在涂改中得到宣泄和发泄是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祭侄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 50 岁时书。计 25 行,共 230 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 年)王导十世孙王方庆献先祖二十八人书迹,武则天命人以双钩廓填本,留在内府,原迹则赐还。以双钩廓填本留内,称《万岁通天帖》。四、唐代晚期行书的发展 晚唐书坛大势已不逮中唐。气度恢弘、雄强壮美的盛唐书法艺术开始向尚意、重意,气度潇散、折中纤美方向转化。行书有可观、可法处的有柳公权、杜牧。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杜牧(803-852),唐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 28.2cm,横 16.2cm。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第四部分 五代、宋行书一、五代行书 五代十国由于战乱,时间短暂,书家难有大的成就,但是五代书法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唐代书法与宋代书法的桥梁,既是前代书法的总结,又是后代书风的先声。善行书者很多,如:后梁太祖、释彦修、后周世宗、韦庄,南唐李煜、薛存贵等,只是遗迹极少,不值论述,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杨凝式。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别属希维居士,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又因佯狂,被称为“杨风子”。杨凝式从小就很有才气,青年时,对社会风气不满,装疯佯狂,也经常题壁作书,写完后刮去,因而传世作品不多。他的行书受“二王”、颜真卿、欧阳询书法的影响。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人物,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代表作:《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帖》。《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
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书风与颜真卿行书极相近,笔力沉练,苍劲古朴;用墨枯润相间,老笔纷披。此帖深得颜真卿《祭侄稿》和《争座位帖》等笔意,线条圆转,字行茂密。二、 宋代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太宗时留意书法翰墨,购摹古先帝王名贤墨迹,命王著刻工为十卷,以枣木镂刻之,是为《淳化秘阁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现书必真迹的限制,同时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宋代书法“尚意”宋代书法尚意风格是汉字完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中国汉字从创始起就与世间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文者,仓颉所造也,金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汉字的造型与审美意蕴为书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书法到了晋代,出现尚韵的特点,韵即风韵,神韵,气韵,其实就是追求一种潇洒飘逸的风格,目的在于抒发情怀,文人墨客各显神通。 宋四家为: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诸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黄庭坚行书,运笔节奏明显而多变,线条连绵有篆意。结字中宫紧缩,四周呈放射状。一字之中,点画多不连续发展,而是多处断开,行书代表作有《松风阁诗》《伏波神祠诗》、《华严疏》等。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
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其主要作品有: 《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蜀素帖》墨迹绢本。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米芾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致,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用笔纵横挥洒,方圆兼备,刚柔相济,提按分明,牵丝劲挺。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第五部分 元代行书 元代书法打起了复古主义的旗号,主要倾向是向晋唐遗韵回归,书坛主流是以二王一派为宗,行书间或融有宋人笔意,书风有了与唐和晋都不同的柔润婉约。晋人的清隽、爽逸唐人书劲健,元人书则显柔婉。赵孟頫成为元代最有影响的书家,被人尊称为“元书盟主”。除了赵孟頫外,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还有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李倜、张雨。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浙江吴兴(湖州)人。是元代最有影响的书家,被人尊称为“元书盟主”。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自右军以后,唐人得其形似,而不得其神韵;米南宫得其神韵而不得其形似,兼形似神韵而得之者,惟其一人而已,此可为书家定论。”他是艺术史上少有的全才,精通诗文、书画、乐律,而且正、草、隶、篆、行各体皆善。赵孟頫行书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临摹古帖,如临《圣教序》、《临褚河南枯树赋》、《临定武兰亭》等;二、手札,如《赵孟頫十札卷》、《与鲜于伯机尺牍册》等,这类作品最为随意,也是赵孟頫行书作品中的精品;还有一类是创作的行书作品,如《归去来辞》、《与山巨源绝交书》、《洛神赋》、《烟江叠嶂诗》等。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号困学民、直寄老人、虎林隐吏,河北渔阳人(天津蓟县)。鲜于枢的行书有两类:一类是题跋,此类行书字较小,如《题冯应科笔工、《题保姆砖帖》等;另一类是创作的行书作品,字较大,大多以前代文学家的诗文为内容,如《苏轼的海棠试卷》、《唐诗卷》、《王安石杂诗》、《自书诗赞》等。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恕叟、正斋,蒙古族康里(新疆)人。他是元代负有盛名的书家,行书学王羲之,得晋人风韵。由于他出身于西北边陲,书作中多了一份豪爽粗犷。康里巎巎行书以草代行,草中夹行。传世作品有《奉记帖》、《梓人传》、《颜鲁公传张旭十二法》等。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铁笛子、抱遗老人,会稽人(浙江
绍兴)。他生活在元末乱世,是一个极有个性的文学家、诗人。他为人放浪不羁、耿直倔强。他的文章有“文妖”之誉,书法则不守规矩,点画狼籍,追求的是怪诞壮美。在元代复古主义的大潮中,他走的显然是一条“独木桥”,与赵孟頫为首的追求温文尔雅的文士气的书风唱着对台戏。他的行书大小悬殊、结字诡异,章法布局如天女散花,没有明显的纵横分界。 传世作品有《真镜庵募缘疏》、《晚节堂诗札》、《城南唱和诗》等。《真镜菴募缘疏卷》杨维桢行书,纸本手卷。作者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真镜庵募缘疏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作品真、行、草相杂,行草中多带入章草的笔法和结体,结字奇正多变,字形大小悬殊,笔道粗细轻重、墨色浓淡枯润反差强烈,章法跌宕起伏,似乱石铺街,全篇产生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气势豪放雄宕代表了作者行书的典型风貌。第六部分 明代行书明代行书总体上说还是沿袭元代的格局,继续走着一条赵孟頫开创的复古道路。赵氏书风一直笼罩着明代书坛,董其昌之前书风依然是赵孟頫的天下。在明代行书家中很少有不学赵孟頫书法的,后人在描述明代书法时大都与元代书法合在一起,名之曰“元明尚态”。但是明代书法也有与元代不同的地方,具体表现在:魏晋以来直至宋元书写形式多以手卷为主,而明代开始出现中堂大轴,使书法创作形式上从案上发展成为壁上书;明代出现了明显的书法流派,如松江书派、吴门书派,而元代尚未出现明显的地域书法流派。明代末年出现了一股继唐代张旭、怀素之后的第二次表现主义思潮。明代书法的代表书家有: 董其昌、文徵、黄道周、倪元璐、王宠、王铎。吴门书派是指明朝中期活跃在苏州并以祝允明、文徵明为代表的书法流派。“吴门”,即今苏州之别称。明代中叶以来,苏州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形成了以祝允明、文徵明为领袖,以陈淳、王宠等为中坚,包括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等前辈和文彭、文嘉、周天球、陆师道等后辈在内的书法群体。这个被称为“吴门书派”的群体,颇具实力,改变了明初以来低靡单调的书法审美趣味,成为明代中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影响达百余年之久。在取法上不再局限于宋、元,主要上溯晋、唐。祝枝山(1460 年-1526 年),汉族,字希哲,号枝山(因生而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名允明,江苏长洲(苏州)人,明代书法家。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 文徵明,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七年,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 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卯、 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代表作《行书七绝诗轴》。王宠(1494-1533)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他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为唐寅姻亲,其子娶唐女,亦与文徵明交善。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并称“吴中三家”。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 传世行书作品有《宋之问诗》、《宿白雀寺作二首》、《七绝诗卷》、《浔阳歌十首》、《湖上八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