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6《篆书基础与技法》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5 21:11:47浏览次数:18
0636《篆书基础与技法》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篆书基础与技法》是学习篆书最基本的一门课程。我们在了解篆书来源、分类、历史、篆法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技法中体现学生对于草书的理解和感悟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学生应具备对于篆书的基本临摹和创作能力。课程总成绩为 100 分。由在线开放式作业以及期末纸质考试两部分组成。在线开放式作业占总成绩 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 50%。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六种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题型说明 题型一:选择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 分)题型二:填空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2 空,每空 1 分,共 6 分)题型三:名词术语解释(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题型四:简答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题型五:解析论述题(本题 30 分) 题型六:篆书经典作品临摹题(本题 30 分)说明:第一至第五题,在试卷上答题;第六题,请在宣纸上答题。二.知识要点 篆书被列为篆、隶、楷、行、草(五体书)之首,是我国最早的一种(书体)。篆额指汉代以来,刻写在碑头上的文字,也被称为碑的标题文字,字数多少不等,书体以篆书为多,所以叫篆额,也有用隶书、楷书和行书书写的。篆法是书法的一种重要的笔法,是指中锋用笔的方法,因为篆书的用笔多中锋,讲究管直锋正,力量内包,含蓄厚重。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 “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所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文字,所以又叫“卜辞”或“甲骨卜辞”。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 14~前 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完成了《甲骨文全集》的(编纂)工作。从单刀与双刀契刻所形成的甲骨文线条的表现形态来看,契刻时的用刀比较快捷、爽利,且刀法不具一格。比如它的直点、横点、斜点的不同用刀 (笔),转折时多用方刀(笔)或另起刀(笔)多呈方折,线条的曲、直和弧形等的不同方法变换使用,都极大地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形态。甲骨文的这种用笔方折,直挺劲利的书风特点,在我国文字初成阶段是非常珍贵的。“以刀代笔”不仅表现了文字初成期的稚拙、自然、生动,更是先民们原始的、自然的美好愿望的具体体现。甲骨文的出土地点是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甲骨文三种不同造字类型是:(1)繁简任意、一字之异的不同造型形态;(2)偏旁部首任意互换、增减的不同造型形态;(3)合体、合文、通假并用的造构造型。关于甲骨文的著述重要的有清代刘鄂的《铁云藏龟》,刘鹗字铁云,所以称为《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的著录,对后来甲骨文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利簋仅用短短 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如成王时的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至今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关于金文重要的著述有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钟鼎款识:古人称青铜器上凹下去的铭文为“阴文”,又称为“款”,所谓“款”即是“刻”的意思;又称青铜器上突出来的铭文为“阳文”,又称为“识”,所谓“识”即是“标志”或“标识”的意思。故称青铜器上的铭文为“钟鼎款识”。《石鼓文》被称为“石刻之祖”,其十只鼓的名称分别是: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汧沔鼓、灵雨鼓、作原鼓、吴人鼓、吾水鼓、而师鼓、马荐鼓。三.秦汉篆书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篆书又称为“引书”,《说文解字·竹部》云:“篆,引书也。”“引”,《说文》曰:“开弓也。”“引”字左为“弓”,右为“丨( guǐ)”。《说文》曰:“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xīn),引而下行读若退。”由此看来,“篆”即“引”,“篆书”即为“引书”,意思为开弓,拉长笔画,上下伸展,形取纵势。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据司马迁《史记·始皇本记》载,秦刻石有泰山(泰安岱庙)、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峄山)等六处七次刻石,并录有(五)篇文字。另外,《秦诏版》作为秦代颁布皇帝诏命,统一度量衡之功用,虽然也属官方正体,但由于偏重于实用,急就而为,没有过多的限制和刻板,便在书法风格上表现出与秦刻石完全不同的韵味来。在整个线条、结构与章法的表现上,没有秦刻石的规整、严谨、整齐划一,亦没有《石鼓文》壮阔恢宏的气势。因为文字载体是权量诏版,所以线条的表现形态是一种不加雕饰的率意,这方面有点类似于甲骨文。秦诏版的独特性在于线条的方圆兼得,以方笔为主,曲笔趋向折笔,结构造型上大者大矣,小者小矣,斜正不一,因势而取形,千变万化,神态各异。但在视觉上又不是乱作一团,又有其内在的造型规律,章法构成上以竖行行款取法为主,大疏大密,大开大合,参差有序,错落有致,与秦刻石的风格特征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更受到后世书法家的青睐。 西汉时期已成为隶书的时代,篆书此时多用于庄重美化之处。字体的变迁往往就是这样:一种字体退出社会使用的平台,它不会因此戛然停止,而是在辅助美饰领域发挥着作用。如汉碑额使用的就是汉代已不流行的篆书。其形体已非严格的篆体而加杂隶书,故有人将这种篆隶杂集的字体,称之为繆篆。缪篆:指汉代专门用于治印的篆书文字,由秦代 的摹印篆发展演变而来,将秦篆的圆转改为方直,是对秦篆的改革和加工,变圆转为平直变瘦长为宽扁,是篆字的造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平直高古,简括明快为特色,便于布局和镌刻。代表作品如:《张迁碑碑额》, 其中撇捺之笔,极尽弯曲变化之能事,方正端庄中,流露出活泼俏皮之态。汉篆的载体,主要是碑额、汉印和少数的汉代碑碣。碑碣类的篆书刻石作品有:《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92)立,1929 年重新发现,碑文 150 字。今存河南博物院。《袁敞碑》东汉元初四年(110)立,1922 年在洛阳发现,上下断裂,碑文 80 余字,这两通碑笔势遒劲,结体宽博,袁安乃袁敞之父,两碑可能系一人所书。由于出土较晚,刻工精细,许多笔致清晰可见。起笔处露锋,收笔处回锋于线条之外,横划多作凸状,这种写法显然是破除了秦篆笔笔中锋,藏头护尾的书写模式而另辟蹊径,创建出来颇具汉风的风采,对后来邓石如的篆书颇具影响。汉篆不似秦篆那样整饬,而是趋向解放,一改秦篆匀圆齐整,秀丽端庄,而为古朴雄浑,凝重似铸,古拙似刻。汉篆比秦篆形体稍宽博,结构较松散,多用圆笔,平实规矩,简洁方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参考。《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合《序》为十五篇。共收单字 9353 个,重字 1163 个。全书按文字之形体及偏旁构造分为(540)部。以(小篆)为主,并又列古文、籀文等异体。四.唐至明末篆书1.李阳冰(生卒年不详)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祖籍赵郡(治今河北赵县),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所书的石刻很多。其中如浙江缙云的《城隍庙记》、 福州乌石山的《般若台题记》、广西桂林的《舜庙碑》、湖北武昌的《怡亭铭》、陕西西安的《颜帷贞庙碑额》《拪先茔记》等。尤其安徽芜湖十二中学校园的《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唐时散落民间,明初芜湖王氏于当涂城内获得,将碑转至芜湖秘藏家中。至明嘉靖四年 (1525),始由芜胡关监督张大用从王氏家中移立于学宫,并为之题跋云:“阳冰篆书祖秦相斯,而笔力过之,舒元舆辈论之详矣。是刻藏芜湖王氏,国初得之当涂县治,风骨雅健,卓有古意。”可惜这“题跋”碑石在“文革”动乱中毁坏无存,而三块《谦卦碑》至今犹存。瞿令问为道州江华县令。工书,尤杂体篆及八分。元结所作唐阳华岩铭,令问以杂体篆之,刻之崖上。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中尝八分书舜冢碑。又唐寒唐亭记、洼樽铭并令问书。《古今碑帖考》《元次山集》《书史会要》《格古要论》《峿台铭》等。2.宋代篆书:宋代篆书,把篆书艺术从二李篆书那种高度规范严整的程式中解放出来,才给篆书艺术的发展以更加广阔的空间。宋代篆书是宋代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成就,它的基本特点和整体宋代书法是一致的,即有尚意性。宋代篆书在篆书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3.明代篆书:篆隶书法并无突出成就。明前期通篆隶者有沈度、陈文东、李东阳、乔宇及金陵书家徐霖等人,中期则以吴门文征明、文彭父子更胜,然而皆未能超越前代大家。晚明赵宧光博学好古,倾力篆书,著有多部著作,并在实践上进行探索,虽然其“草篆”不足为训;另有宋珏,二者对于清代复兴篆隶,或许可以说是一个前导,值得注意。五.清代篆书按照清代篆书的发展和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清代篆书的实际风格特点,我们将清代篆书称之为“流派篆书”,并将其分为三条线索:其一是纯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写“铁线篆”和“玉箸篆”,称之为“守成派”,代表作者有王澍、钱坫、洪亮吉 孙星衍等;其二是受邓石如影响,谨守家法或略有变革的,作品以小篆为主,称为“变革派”,代表作者有吴让之、何绍基、胡澍、徐三庚、赵之谦等;其三是师法邓石如,并掺以金文大篆,有所变化,有所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称为“创新派”,代表作者有杨沂孙、吴大激、黄士陵、吴昌硕等。篆书自斯冰之后,衰落又是千余年,而邓石如非但振起千年之衰,而且立刻将之提升到至今不能超越的高度。后人学篆书者,莫不从中取法,几乎忘记千年前有李阳冰的存在而究其振兴之源,便是以隶笔写篆的伟大创举,彻底扫清了前人对篆笔法的误解。邓石如的篆书,兼有李斯的端严和李阳冰的流美,而绵密雄强在晚年的白氏草堂记里达到极致。邓石如的代表作品还有《弟子职》。1、吴让之 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弟子而私淑于邓石如,与邓石如相比,吴让之的篆书体格更加修长,雄强不及而显得更加都雅飘逸。如果把乃师比作中年文士,则吴让之篆书可以为翩翩之佳公子也。2、赵之谦 赵之谦以北碑之雄强霸悍的笔法,书写跌宕婉媚之风情。如果说篆书在邓石如吴让之的手里还是带有构图因素的庙堂庄严的艺术,则赵之谦真正把它带入了书写的时代。从赵之谦始,书法的各种笔法无不可在篆书中应用。赵之谦自承其主要精力放在做官,书刻乃是余事,也许正是这种心态使得他敢于突破樊篱,尝试各种新的想法。赵之谦对后人的最大贡献,就是种种不成熟的尝试,后人捡起其一,发扬光大,乃成为一代大师。时至今日,谁记得赵之谦作过多大官,有什么政绩呢,正是其所谓余事的书刻二道,使其有不朽之声名。赵之谦有联曰: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余甚喜其对句,曾刻一章,老师认为不错,遂为我写作品之必用。3、徐三庚 徐三庚的书体比之赵之谦更进一步,可以形之曰:妖冶逼人。谁知他毕生所学,竟全在三国天发神谶碑之中?想知道天发神谶碑的风格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去广外门口看那明德尚贤,学贯中西的石头。而徐三庚的成就与其本源,一妖媚,一奇伟,粗看不免有云泥之别。然而细观之,则方圆体势虽别,而奇瑰夺目者同,看徐三庚笔意之纵横,结体之奇变经营之大胆,足以令同时代人惊心动魄。乃知徐三庚学天发神谶之凌厉无前,不在笔端,而在胸中也。4、吴昌硕 吴昌硕是与邓石如相等的又一高峰。或许在现当代,学篆学吴派面貌的,比学皖派的要多得多。篆至吴昌硕而一变,随着金石考古之学的发展,篆书取法的目标从秦汉上溯至战国乃至西周,吴昌硕师法石鼓文,去其端庄而倍其雄肆,去其规整而倍其错落,去其工巧而倍其磅礴,遂成一代巨匠。在吴昌硕的天才之下,典雅与磅礴,整饬与奇变,可以并行而不悖,正是其不可及之处。 与吴昌硕相似,杨沂孙也是取法自石鼓文,然而杨沂孙忠实于石鼓之原貌,确切的说,是有石鼓文古朴端严典雅的一面。杨沂孙用功极勤,自视甚高,认为不在邓石如之下。但事实好像不是这样的,同样是大师级的人物也会有差别,杨沂孙功力极深,甚至可能在邓石如之上,规矩亦备,可惜韵致不足。事情既然已经说到韵上了就没得谈了,韵这种东西讲的是天分,不是功夫深就一定有的。5、吴大澂吴大澂是金石考古家,著述有《说文古籀补》,对于各种古文字研究甚深,他的篆书自然有一种金石气。吴大澂以方笔取势,行笔运转,一笔不苟,质朴匀整,气势堂堂,仿佛青铜铸就。吴大澂书信都用古文书写,都不知道给谁看,虽非专门学书,然而学问既深书韵更胜杨沂孙不少。 6、黄牧甫 黄牧甫作为清代的篆刻大家,著有《吕子呻吟语》。晚清印坛杰出四大家之一。三、练习题参考答案以及答题指导一 、选择题1.《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作者是: A.王国维 B.罗振玉 C.董作宾2.《寰宇访碑录》的作者是: A.吴大澂 B.孙星衍 C.吴昌硕3.《说文古籀补》的作者是: A.赵之谦 B.邓石如 C.吴大澂4.《泰山刻石》残石现存:A.西安碑林 B.泰安岱庙 C.曲阜孔庙二、填空题1.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 )著之金石,至于寻常( ),则草隶足矣。2.《说文解字》共十四篇,合《序》为十五篇。共收单字 9353 个,重字 1163 个。全书按文字之形体及偏旁构造分为( )部。 以( )为主,并又列古文、籀文等异体。3.旁通( ),俯贯八分,涵泳( ),包括篇章。三、名词术语解释1.引书2.缪篆四、简答题1、 石鼓文十只鼓的名称分别是?2、清代的篆书发展的三条线索及代表书家。五、解析论述题1、请分析《秦诏版》的书法风格特点?六、篆书经典作品临摹题请临摹下面图片的甲骨文局部。 参考答案及指导(一)选择题答题指导:选择题主要测试的是学生对于书法史的熟悉程度和记忆程度。学生在观看讲课视频和每一章节的大体内容的同时,应该将一些重要的具体知识记录下来。不仅仅从宏观上把我,还可以将微观之处做的更细致一些。例如,将书法家的作品、称号、作品等相互对应起来进行记忆。1. ( C );2. (B )3. ( C )4. ( B )(二)填空题答题指导:填空题与选择题相比,难度会进一步增加。不能再从辅助选项中选择。这样就更考察学生对于书法史的熟悉程度了。本次考试的填空题多从著名的书家或者是刻石法帖入手,故学生应在这些重点难点上多下功夫。1、(篆籀)(简牍)2、(540)(小篆)3、(二篆)(飞白)(三)名词解释答题指导:名词解释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术语的掌握程度。大家要根据我们的考试指导首先明确重点概念和术语,对这些概念术语要有准确的把握。和分析题和论述题不同,名词解释题需要准确回答术语的定义,而不必展开论述,同时也不能随便发挥。概念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有较为严格的界定,大家要准确地进行回答。1.引书答:引书即指篆书,《说文解字·竹部》云:“篆,引书也。”“引”,《说文》曰:“开弓也。”“引”字左为“弓”,右为“丨(guǐ)”。《说文》曰:“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xīn),引而下行读若退。”由此看来,“篆”即“引”,“篆书”即为“引书”,意思为开弓,拉长笔画,上下伸展,形取纵势。2、缪篆答:指汉代专门用于治印的篆书文字,由秦代的摹印篆发展演变而来,将秦篆的圆转改为方直,是对秦篆的改革和加工,变圆转为平直,变瘦长为宽扁,是篆字的造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以平直高古,简括明快为特色,便于布局和镌刻。(四)简答题答题指导:简答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一些主要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简答题的考查形式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上位概念所包含的下位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论点进行分析和回答。这种问题的回答要点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一定要围绕着论点进行阐述。简答题的作答要注意条例清楚,做好能够分出几个要点来,标出 1、2、3来进行作答,这样要点突出,条例清楚。1、石鼓文十只鼓的名称分别是?答:石鼓共有 10 只:车工鼓、田车鼓、銮车鼓、汧沔鼓、灵雨鼓、作原鼓、吴人鼓、吾水鼓、而师鼓、马荐鼓。2、清代的篆书发展的三条线索及代表书家。按照清代篆书的发展和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清代篆书的实际风格特点,我们将清代篆书称之为“流派篆书”,并将其分为三条线索:其一是纯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写“铁线篆”和“玉箸篆”,称之为“守成派”,代表作者有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其二是受邓石如影响,谨守家法或略有变革的,作品以小篆为主,称为“变革 派”,代表作者有吴让之、何绍基、胡澍、徐三庚、赵之谦等;其三是师法邓石如,并掺以金文大篆,有所变化,有所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称为“创新派”,代表作者有杨沂孙、吴大激、黄士陵、吴昌硕等。(五)解析论述题答题指导:论述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于重大的问题和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整体的阐述能力。和简答题不同,论述题的题目一般是包含多个层次的,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各层次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更为深入的阐发。1、请分析《秦诏版》的书法风格特点?答:《秦诏版》作为秦代颁布皇帝诏命,统一度量衡之功用,虽然也属官方正体,但由于偏重于实用,急就而为,没有过多的限制和刻板,便在书法风格上表现出与秦刻石完全不同的韵味来。在整个线条、结构与章法的表现上,没有秦刻石的规整、严谨、整齐划一,亦没有《石鼓文》壮阔恢宏的气势。因为文字载体是权量诏版,所以线条的表现形态是一种不加雕饰的率意,这方面有点类似于甲骨文。秦诏版的独特性在于线条的方圆兼得以方笔为主,曲笔趋向折笔,结构造型上大者大矣,小者小矣,斜正不一,因势而取形,千变万化,神态各异。但在视觉上又不是乱作一团,又有其内在的造型规律,章法构成上以竖行行款取法为主,大疏大密,大开大合,参差有序,错落有致,与秦刻石的风格特征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更受到后世书法家的青睐。(六)篆书经典作品临摹题请按照给出的图片临摹甲骨文局部。说明: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