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832]《曲式常识》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8 09:07:04浏览次数:64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音乐学 课程名称【编号】: 曲式常识【0832】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 (共 5 题,每题 8 分 共 40 分)1、乐段具有哪些结构特征?2、简要说明三部性原则。3、二段式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种类型?4、奏鸣曲的再现部有什么特点?5、简要说明乐段的调性结构。二、分析肖邦《夜曲》op.48 No.1,写出完整的分析报告。(共 60 分)一、简答题 (共 5 题,每题 8 分 共 40 分)1、乐段具有哪些结构特征?答:1.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 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2.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 乐句间互相用终止式分开来, 又通过终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3.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 这些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乐段, 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但也有由三个、五个或更多乐句组成的乐段, 或由一个独立乐句组成的乐段。4.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 在陈述、发展和结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因此,和声和旋律的完满终止是乐段结束时的典型标志。乐段可结束于开始时的调性, 亦可结束于关系调或其他调性的完全终止上,后者称为转调乐段。5.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大,但形式完整、统一, 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由于乐段常是主题的原始陈述,大多数乐段的陈述是呈示型的。6.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作为独立作品(特别是器乐曲)的乐段, 一般比作为乐曲的一部分的乐段具有较复杂的形式。这是由于在独立作品中, 乐段不仅有主题的陈述、巩固和结束,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是规模很大的发展。2、简要说明三部性原则。答: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1 -
3、二段式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种类型?答:二段式分类的依据是第二段后句的写法。第二段后句的写法延续前句的乐思继续发展就是对比二段式,如果第二段后句隔时再现第一段的材料则是再现二段式。4、奏鸣曲的再现部有什么特点?答:奏鸣曲式的再现部通常按照呈示部的结构布局进行,即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构成。与呈示部相比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主部与副部两者的调性,通过展开部的发展之后得到统一,表现出戏剧性的冲突得以平息,尖锐的矛盾得以解决,不同人物的个性取得共性化发展的特点。此外,再现部有时根据内容需要,改变主部、副部的前后顺序,形成所谓倒装再现或集中对称(尤其是当中部为插部结构时)的结构安排。主部、副部之间有时可能省略连接部,有时为了与呈示部的调性布局保持某种一致性,连接部经过下属方向调性最后回到原调的属功能上为副部再现做准备;有时因为展开部长时间在下属方向调流连、徘徊,导致主部再现从下属调性上开始,与在主调上再现的副部主题形成五度的对应关系(与呈示部中主部与副部的五度对应关系相同)。5、简要说明乐段的调性结构。答: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二、分析肖邦《夜曲》op.48 No.1,写出完整的分析报告。(共 60 分)这首夜曲创作于 1841年 ,是 肖邦最优秀夜曲之一。作为肖邦最具有代表性的夜曲之一,它的与众不同在于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和戏剧性的激情,其所伸展的感情幅度惊人的广阔,这在夜曲体裁作品中实属仅有,同时,它的抒情性、悲剧性、英雄性与富有张力、对比性的音乐形象交相辉映,使全曲充满了生命力和悲剧性。 (一)旋律分析 肖邦《夜曲》op.48 No.1 的旋律音调继承了斯拉夫民间音乐的独特的个性,宣叙性和朗诵性并存,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肖邦发挥了钢琴的表达和功能,形成多层次的主题。这首夜曲开始速度(Lento)较慢,音区波动得不是很大,显得宽广且沉稳,并且标有“mezza voce”的演奏要求。它表现出了有伴奏的旋律的特点,右手是突出的音乐旋律线条,贯穿整个乐曲,左手用和弦伴奏烘托整个和声背景,整个乐曲的音域也比较宽广。这首夜曲左手的低音声部是很深沉的八度加上中声部凝重但是却很疏散的和声节奏,雄厚有力地衬托出整个乐曲旋律的朗诵性质,让这首夜曲同优美神圣的抒情的咏叹调一样。这与斯拉夫民间音乐的温柔、真诚、慷慨的旋律相得益彰,这是肖邦的主要特征的旋律。 (二)曲式分析 肖邦夜曲 op.48no.1 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在夜曲的第一部分,慢速的 4/4 拍,开头为 c 小调,这一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夜曲的第二部分是对比性的中部。整个调性变成了 C 大调的旋律,并且乐曲的速度、调式还有整个的音乐体裁形象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夜曲的第三大部分从第 49 小节开始没有采用一般的静止或装饰再现。由于中部的戏剧音乐发展已经影响到了这部分,它的主题是用的“ABA”的结构最后旋律也回到了 c 小- 2 -
调上面,可是却快了一倍的速度,和声伴奏部分也比首部的伴奏更加动荡不安,这一部分的感情表达中更多的表达出了一种慷慨激昂抑或悲愤交加的情感。 (三)和声分析 本曲和声节奏匀称,和声性质明确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相对置的整体调性布局,调性稳定而明确。乐曲的 A 段在 c 小调的属和弦上结束(第 8 小节),而 B 段起始便直接进入那波里和声领域,即 V2/bII-bII6-bII 的进行(第 9 小节到第 10 小节),好似形成一个以那波里六和弦扩展而成的降上主音调性上的乐句,但是紧跟着便回到了 c 小调属和弦上(第 11 小节)。其次,再现部结束时(第 71 小节到第 72 小节)K46-V,旋律声部的主音却有意的配置了 V2/bII-bII6 的进行,用它来取代传统的阻碍终止式。不难发现,上面两处的和声运用,音乐的旋律没有转入任何调性基础的半音关系之中,但它却创作出一个富有奇异色彩的艺术整体,它绝不会给听众以离开主调的感觉,足以称之为革命性的艺术创作。 在这部作品中,乐曲的色彩性的和声安排占据了整个乐曲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保持了清晰的逻辑布局性,和声的多样变化是这首乐曲的最大的特色。在乐句到乐句,乐段到乐段的转调变换中,音乐在力度,感情,速度上,以及快速的半音阶音群众,还有第三大部分改变成了动荡的三连音音型等,都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对比与冲突的效果,在整个和声逻辑安排中作者及其的严谨且清晰,并且运用得当,非常明确,让整个作品的内在思想感情有了更丰富的表达,作品的表现力也更有力地发挥出它的水平,使作品思想得到极大升华,在表达的同时要注意抒发出内在丰富的情感。三、结语 夜曲 op.48no.1 由内至外有丰富的抒情与革命悲剧性,音乐的形象对比鲜明,极富有戏剧性和动力性的色彩。该作品第一部分表现出了作者内心充斥着复杂不安,深刻豪迈的情感,中部由紧密肃穆的旋律开始,一点点,慢慢地释放力量与感情,一直到激情迸发的再现部。这首夜曲有肖邦以往的浪漫,但更多的是突出了肖邦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气概。 肖邦的性格是炽烈的,多情的,可是又有着多重的性格和内心冲突。这一切在这首作品中淋漓尽致一览无余的展现给了我们。我们应该不断地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这伟大的作品,要不断地从这些作品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演奏和创作水平,从而使我们真正的徜徉在肖邦音乐的完美音符中,提升自我,净化灵魂。-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