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课程考试(0633)高效率教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27 09:09:51浏览次数:1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 姓名: 201 年 月课程名称【编号】: 【 】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答题不需复制题目,写明题目编号,按题目顺序答题一、解释题1.有效学习:“有效学习”(学习过程中的“产出”)不是指眼前考了多少分,而是从终生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终生有用的知识、能力、态度。不能用陈旧过时的、脱离实际的知识去填塞学生的头脑;知识的学习不能是“纸上谈兵”,只会背诵,不会运用;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会学习”和“学会创新”;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不能离开“态度”的教育。总之,知识有效学习的“时态”是“未来式”。今天教给学生什么,就要看他们未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需要什么。2.条件化:所谓条件化,是指不仅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且知道所学的知识在什么情景下有用。把知识的“运用方法”和“运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之中,形成一个“如果┉┉那么┉┉”的认知结构。3.认知学习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科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如何构造、如何储存的(即如何“表征”的),我们主张“以认知结构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是说,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应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有效地构造知识为中心任务。4.归因训练: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的训练方法。5.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 、“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6.认知结构论: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以及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二、单选题1.B 2.A 3.C 4.B三、多选1.ABCD 2. BCD 3.ADE 4.BC 5.ABCDE四、简答题1 答:.如何学:相对而言,传统的学习可以说是“接受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学生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缺少直接经验。这种方式下所获得的知识缺乏活力,特别是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真实情境与过程,从中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研究意识。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如何教:在传统的课堂上,讲解式的教占主导地位,教师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充当了主要媒介。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没有现成的知识可灌输,教师主要是在如何提问、如何查资料、如何做实验、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人合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更多的时候是顾问、是指导者。学什么:传统的学习是一定科目的学习,每门课程只需一位教师教学就行了。而研究性学习由于是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它会牵涉到多门学科的知识。教什么:传统学习中,一般由一位老师专门负责一门学科的讲解。研究性学习中,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专题的研究就会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在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所以,目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几位教师共同指导、协同完成的。 2.答:明确主题意识的重要性,认知主题地位,认识主题任务,发挥主题作用3.答:1、策略感悟。第一阶段是策略感悟。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在这一阶段,不讲策略的名称,也不讲策略的用处,而是让学生看一个例题的两种不同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之中感受到应该怎样思考,产生一种领悟。2、策略尝试。在策略感悟的基础上,就要求学生尝试性地运用一下所感悟到的“好方法”,此时只是一种模仿性的“生搬硬套”,是从具体实例到另一个具体实例的类比。3、策略反思。在策略感悟和策略尝试的基础上,应该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策略性知识,此时出现了策略的归纳。4、策略运用。一旦学生经过策略反思,将感性认识归纳上升为抽象的策略性知识(即所说的思维决窍),就要指导学生练习运用策略性知识,使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5、策略迁移。如果说策略应用的练习限制性和封闭性比较大,那么策略迁移的练习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就非常强了,一般可以让儿童自由思考,不加限制,充分发挥儿童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6、策略巩固。策略性知识也会遗忘,所以还必须有复习巩固性的练习。为了防止遗忘,促进策略性知识的熟练自动化,广泛运用,变成为良好的思维习惯,应鼓励教师把策略性知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以更有效地促进策略性知识向能力的转化。4.答: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经验和基础知识把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心向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 1 -
五、论述题1.答:(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 26 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可以不必假定动物也有推理与思维。因此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人类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二)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他记录了动物解决迷笼问题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的反应时间绘成曲线,制成了学习曲线图。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也就是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尝试错误,简称试误说。他还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通过尝试错误的途径实现的。(三)学习定律。桑代克发现,在用不同动物进行的多次实验中,结果相当一致。于是,他总结并提出了两条基本学习定律(练习律和效果球)和五条辅助定律。1、练习律和效果律桑代克在《动物的智慧》这本书中对这两条定律作出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动物对某一情境刺激作出反应形成的联结强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其在这一情境中形成有效联结的次数成正比,并与这些联结的平均强度和平均持续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练习律练习律。练习律效果律则是指,对同一情境所做的几种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那些能效果律使动物满意的反应将会更加牢固地联结于这一情激。因此,当这一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反应也更容易再次出现。相反,那些使动物不适应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将会削弱同这一情境的联系,因此,当这一情境再次出现时,这些反应则改少出现。也就是说,满足或不适应的程度越甚,联结的增强或价弱也越甚,这就是效果律。在 30 年代以后,桑代克对他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主要改变是:第一,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没有指导的练习不一定能引起进步。所以,修改后的练习律从属于效果律。第二,由于赏和罚的效果并不相等。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后来就不强调烦恼情况所导致的效果。这是对效果律的修改。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确立了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他开创了对学习问题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先河,其理论以动物实验为依据,初步建立了教育心理学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外,他的学习理论也反映了动物在本能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经验进行学习的实际过程,抓住了学习过程中刺激和反应这两个基本变量间的关系。这种理论能够用于解释许多简单的学习和新为训练问题,对于小学生部分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该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也没有充分注意认识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别活动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应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人类复杂的学习活动时,活动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就显得过分简单、机械。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尝试”在一定的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与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建立正确的联结,这就是学习。桑代克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证明尝试是正确的,行为就保留下来,否者就会作为错误尝试而被放弃。总之,正强化会促进行为,而负强化或惩罚会削弱行为,桑代克称之为“效果律”桑代克认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换言之,所谓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