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0《艺术概论》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6 11:11:06浏览次数:1
0020《艺术概论》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艺术概论》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其他艺术专业课程的理论指导,关系到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进入艺术的方法、视角和立场。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思潮、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艺术的本质、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等,贯穿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题型一:选择题 (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题型二:简答题 (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题型三:作品赏析题 (3 题,选取其中 2 题作答,共 20 分)题型四:论述题 (2 题,共 40 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讲 艺术学与艺术的发生对艺术学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掌握艺术学的三个部分,了解其在中西方的大体情况,掌握艺术学的诞生及其现代的发展。同时,使学生能了解启蒙了人类、使人类走出蒙昧、促使人类对于美进行不断追求的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掌握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的说法,即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实践说。在每一种学说中,要知道这一学说是由谁提出的,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合理性在哪,不合理性在哪尤其对于巫术说要重点掌握。**掌握艺术活动的构成根据艺术活动的发展及其当代状况,可以把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即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和艺术传播与接受。① 客体世界 即艺术活动所反映和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② 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从审美一项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现实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③ 艺术作品 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有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舞台化的表现形式。④ 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的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第二讲 史前艺术 对史前艺术有一个大概地掌握,掌握史前艺术的基本概念,知道史前艺术的戏剧性的发现、史前艺术的分布,掌握史前艺术的题材与主题及其美学特征。 第三讲 艺术发展规律 熟练掌握艺术发展的重要规律,包括平衡与不平衡规律、继承与革新规律、民族艺术的融合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具体的艺术现象,如关于古希腊神话的分析。熟练掌握艺术发展的重要规律,包括平衡与不平衡规律、继承与革新规律、民族艺术的融合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规律来分析具体的艺术现象,如关于古希腊神话的分析。第四讲 艺术分类及艺术样式 基本掌握人们根据不同的关照角度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所归结艺术分类,基本掌握绘画 、雕塑、舞蹈等八种重要的艺术样式,掌握艺术样式的生成、发展及其关系。延伸知识了解经典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思想**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享誉世界的卢浮宫是法国的艺术博物馆。**《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小说家福楼拜创作的名著。**《蜀道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创作者是约翰·施特劳斯。**著名的绘画作品《拾穗者》是米勒创作的。**《霓裳羽衣舞》是胡乐和汉族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出了我国农村千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作家高尔基创作的三部小说。第五讲 艺术作品的构成 掌握构成艺术作品的两个主要元素:内容和形式。重点掌握内容、形式的基本概念及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大概掌握主题、题材、细节、体裁、结构、艺术手法的基本概念。第六讲 艺术作品的层次**重点掌握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层次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都是把它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欣赏的,但当我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剖析和研究时,又可以将它看作是由三个层次组合而成的,即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下面我们分别论述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童蕴三个层次:艺术语言是创作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作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作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视听语言等。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人类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作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意象和意境 。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或精神内涵。它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深刻性。艺术意蕴是衡量艺术作品境界高低的重要尺度。第七讲 典型与意境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要掌握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典型与意境。掌握典型的产生、发展及其特性,并能够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来分析其中的典型形象;关于意境要结合中国古典诗词书画来理解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从而体会意境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层次。**掌握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特征意境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②艺术意境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王国维的境界说意境说创生以来的一次总结。他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全面论述了意境的美学特征,将意境说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第八讲 艺术创作过程掌握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的基本概念,掌握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逻辑上,这一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而在实践中,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艺术体验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通常包含三部分: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创造者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意象是艺术创造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创造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最终呈现为物态的存在,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主体审美倾向逐渐明确,艺术语言得到锤炼,艺术意蕴得到升华。第九讲 艺术创作心理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我们需要掌握这些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包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意识与潜意识、灵感及直觉。以便更好的理解艺术创作过程。**掌握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及其特征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内,突然出现精神高度亢奋、思维极为活跃的特殊心理现象,呈现为远远超出平常水准的创作冲动和创作能力,艺术构思或传达通过顿悟获得飞跃。灵感是艺术创作中令人神迷而又无法捉摸的奇异现象。它往往突然降临,象一位不速 之客;又倏尔离去,如电光之闪耀。灵感来时,艺术家总是沉溺于极度的迷狂中,如有神助 ,如登仙界,灵魂陷入颤栗。突如其来、稍纵即逝、高度亢奋,这就是灵感的特征。形象思维与灵感有一定联系,二者往往交互作用。第十讲 艺术情感与艺术想象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不仅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心理活动,而且伴随艺术活动的全部流程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到艺术接受。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艺术创作中的这两种心理活动,不仅要掌握艺术情感与艺术想象的基本概念,而且要掌握艺术情感的特性及艺术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对于艺术情感的作用也要有所了解。第十一讲 艺术家的身份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在关于艺术的四个要素中居于重要地位。没有艺术家 也就没有艺术的存在。因此,希望通过本节课同学们能够对艺术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知道什么是艺术家,掌握艺术家分为职业艺术家和非职业艺术家及艺术家身份的变迁。重点要掌握的是艺术家的基本概念及艺术家身份的变迁。 第十二讲 艺术家的素质与修养掌握艺术家应具备的四个方面的素质与修养:真性情与人格境界;发现的目光与独到的体验;艺术技巧;文化修养。从而也能够理解真正的、伟大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并且,在学习艺术家的素质与修养的同时,也注意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修养。第十三讲 艺术家的创造精神艺术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这是关于艺术的一个基本命题。因此,作为艺术家,他所必须具备的精神便是创造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关于艺术家创造精神的基本问题,如: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是什么,它是怎样培育的,是否需要发展以及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其中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的关系是重点掌握的内容。第十四讲 艺术风格通过准确把握艺术风格的界定,理解“文如其人” 与“风格即人”的观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了解艺术风格形成的几个因素,从而重点理解艺术风格的特性。深入理解艺术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以及地域风格。**掌握艺术风格及其特征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 色。艺术风格既是一种个人风格,也可以是集体风格,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 阶级风格等。艺术风格不是所有艺术家和艺术品都具有的,只有成熟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才有自己的 风格。它象征了艺术家和艺术品在艺术创作上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风格的主要特性是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1、独特性独特性是艺术风格的灵魂。一种艺术风格之所以成立,关键在于它为艺术史提供了新的创造。由于它的出现,艺术史变得更为丰富,人类艺术的进程继续延伸。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与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密不可分。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决不简单地模仿 自然,而是从自然汲取美的元素,加以提炼,创造出比自然更完美的艺术品。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同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联系在一起。2、稳定性 稳定性是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性。一种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并不是说一种艺术风格的艺术品千人一面,而是指主体风格 的大致相近。3、多样性多样性是艺术风格的一种天然属性。它既是指个体艺术家在一生的艺术创作中所创造的多种艺术风格,更是指艺术风格本身的多样性。它与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密切相关。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源于艺术家丰富多采的创作个性。其次,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也来自于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活千变万化、包罗万象。再则,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来自于鉴赏主体的复杂性与多层次。第十五讲 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艺术风格掌握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概念,艺术流派形成的基本方式及原因。理解艺术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密切关系,重点理解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三者之间的关系。第十六讲 艺术鉴赏理解艺术鉴赏如何实现从第一文本到第二文本的转换。总体把握理解艺术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基本掌握在艺术形象重建中出现的正误与反误,在艺术意蕴体悟中表现出的共鸣和顿悟。**艺术鉴赏的素质艺术鉴赏力作为艺术鉴赏的主体,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鉴赏素质。艺术鉴赏力就是进行艺术鉴赏 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有天赋的因素,更是后天培育的结果。每 个时代与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鉴赏趣味与艺术鉴赏力,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确的差异。而 艺术鉴赏力的发展是人类艺术经验积淀的结果。艺术鉴赏力首先是指人们的艺术感受力。艺术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具象的、非逻辑 推理的,与科学的演绎归纳的严谨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因此,人们进行艺术鉴赏时应该遵守 艺术思维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感受艺术的魅力。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非艺术理解,就会南 辕北辙,背道而驰,离艺术越来越远。其次,艺术鉴赏力要求观众既需要健全的主体精神,又需要丰富的艺术知识。再则,艺术鉴赏力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艺术鉴赏经验和人生经验的积累以及社会文化修 养。艺术鉴赏力的培育和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造就一个艺术鉴 赏家。只要多多地参与艺术鉴赏实践,丰富自己的艺术文化知识,磨炼自己感受艺术的心灵 ,就会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过程 艺术鉴赏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一般说来,它可以分为艺术语言感知、艺术形象重建与艺术意蕴体悟三个阶段。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艺术鉴赏是艺术创作完成过程的最后一环。艺术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艺术鉴赏力是人类艺术经验积淀的结果,首先是指人们的艺术感受力。其次,艺术鉴赏力要求观众既需要健全的主体精神,又需要丰富的艺术知识。再则,艺术鉴赏力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艺术鉴赏经验和人生经验的积累以及社会文化修养。艺术鉴赏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它可以分为艺术语言感知、艺术形象重建与艺术意蕴体悟三个阶段。艺术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之间的差异构成了艺术鉴赏里的变异现象。艺术意蕴体悟所达到的审美体验呈现为共鸣、顿悟和净化。这是艺术鉴赏的高潮。**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几个方面。总之,艺术鉴赏的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是鉴赏者与艺术作品的对话,是一种审美再创造,艺术鉴赏的成功不是艺术作品或鉴赏者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取决于鉴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达成和解的程度。延伸思考掌握了艺术鉴赏的相关理论后,思考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音乐赏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现代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代表作,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全曲由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呼应的 9 个乐章组成,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民族风格鲜明。合唱手法丰富多彩,乐队的交响性发挥气势恢弘。绘画作品:《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西方最负盛名的绘画作品之一,由意大利杰出艺术家达·芬奇创作于 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②它是一幅肖像画,人物坐姿优美,表情恬静,尤以“神秘的微笑”著称于世。③达·芬奇在这幅画作中显示了精湛的绘画技巧,人物造型生动传神,光影和色彩高度和谐,巧妙利用透视法原理和视错觉,在逼真写实的同时成功创造出朦胧的效果。绘画作品:《日出·印象》《日出·印象》法国是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作品,莫奈是 19 世纪下半叶印象主义画派的主将和代表人物。《日出·印象》表现了在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透过晨雾观看 太阳初升的瞬间印象。在晨曦的笼罩下,天空和海水都呈现出一种橙黄和淡紫的色彩。海上和岸边的景物模糊不清:三只小船由近及远,似沉似现,海面平静,水浪轻摇,小船似乎在缓缓地前进,船上的人物依稀可见;远处的吊车、工厂的烟囱,隐隐约约,迷漫在雾气之中,融化在太阳初升时朦胧光色里,生动地表现了日出时的情景。画家在这幅作品里要表现的是海上日出时光的颤动与色的和谐,莫奈反对古典主义的闭门造车,主张走出画室,拥抱太阳,表现自然,表现光与色。《日出·印象》使“印象派”这个名称在画坛上确立,也是这一画派的标志。莫奈一生坚持走以自然为师的道路,画了大量典型的印象主义优秀作品。音乐赏析:《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曲,为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所作。《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创作并于 1950 年亲自录音的二胡曲。它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二泉映月》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二泉映月》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音乐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全称《梁山伯与祝英台》乐曲取材于一则凄惨而优美、感人的民间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开始,展现了无限美好的江南春光和两情相悦的甜蜜甘醇。然而世俗和传统门第观念的横暴像无情的暴风雨摧折着他们的爱情,他们顽强的抗争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尘世的失败并没有能阻止他们心的相约,他们死后化成一双蝴蝶,翩然飞舞在百花从中。乐曲极好地表现了这个凄婉、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永恒的爱情。乐曲成功地吸取了越剧唱腔的元素,综合地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奏鸣曲式写成。整个乐曲的结构依故事的情节结构布局,通过极富表现力的配器极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优美动人的旋律也是该作品为人称道的特点和成就。舞蹈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我国著名的样板戏代表之一。芭蕾舞剧《白毛女》巧妙地运用了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她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 、敦厚、参军后的英勇、干练,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都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它的社会意义在于,延续几十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使得“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社会命题不仅得以充分阐发,而且赋予舞剧一种非常别致的艺术特色。芭蕾舞剧《白毛女》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以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第十七讲 艺术批评**掌握艺术批评的概念及功能艺术批评的性质。艺术批评是根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美学原则、理论体系,对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一切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文化活动。艺术批评的功能 :其一,通过对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其二,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 术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其三,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其四,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第十八讲 艺术与艺术的本质 了解中西方艺术的词源由来,理解“艺术”的界定和不断发展的内涵。掌握艺术本质的再现论、表现论和形式-幻象论三种学说的各自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形式-幻象说的几个重要性质。第十九讲 中国古典艺术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艺术本质论 掌握中国古典理论中的关于艺术本质的气韵说和空灵充实二元说的基本理论。理清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形成及其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建立。第二十讲 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理解艺术功能在人类艺术史上的不断变迁。掌握艺术功能主要的三方面表现:审美娱乐 、审美认识和审美教育。廓清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国画《溪山行旅图》是北宋___的名作。( )A.张择端 B.吴道子 C.赵佶 D.范宽2.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有___。( )A.《诗学》 B.《诗艺》 C.《诗品》 D.《论崇高》3.“五·四”时期___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 ( )A.王国维 B.胡适 C.蔡元培 D.鲁迅4.油画《农夫的鞋》的是画家___的作品。( )A.梵·高 B.高更 C.塞尚 D.罗丹5.在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塑造了懒惰成性、不可救药的“多余人”典型形象的作家是__。( )A.托尔斯泰 B.冈察洛夫 C.契诃夫 D.高尔基(二)简答题1. 简述艺术创作中的灵感。2. 简述 3 种艺术分类的方法。(三)作品赏析题1. 绘画赏析:《日出·印象》 2. 音乐赏析:《黄河大合唱》(四)论述题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创作的过程。四、选择题参考答案(开卷考试只给出客观题答案,供大家参考)(一)选择题1. D 2.A 3.C 4.A 5. B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