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0029社会心理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3 09:07:17浏览次数:39
s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课程名称【编号】: 社会心理学【0029】 A 卷考试类别: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共 8 题,每题 2 分,共 16 分) 1.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发生在社会心理学历史发展的(C)。A 思辨期 B 实验期 C 经验描绘期 D 危机期2. 用经济学的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是(B)。A 社会学习理论 B 社会交换理论 C 认知相符理论 D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3.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是(D)。A 政治社会化 B 社会角色社会化 C 道德社会化 D 语言社会化4. 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这被称之为(C)。A 图像背景原则 B 近因效应 C 负向效果 D 扫帚星效应5. 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因素的是(D)。A 努力 B 命运 C 心境 D 能力6.合理行动理论认为,预测人们行为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A)。A 意向 B 态度 C 主观规范 D 价值观7. 通过命题作文来考察作者的态度的方法是(B)。A 自我报告法 B 投射法 C 行为观察法 D 实验法8. 专家错误的观点会暂时改变人们的态度,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认清楚专家观点的错误,这种现象为(A)。A 睡眠者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尊重的得失 D 威信转移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4 分,共 20 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包括(ABCD)。A 客观原则 B 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C 交往性原则 D 人道原则 E 实证原则2. 人们知觉自己情绪的线索包括(AB)。A 生理唤起 B 认知判断 C 自愿行为 D 公开行为 E 他人评价3.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包括如下维度(ABD)。A 内部外部因素 B 个性因素 C 稳定性因素 D 控制性因素 E 区别性因素4. 人们抵制态度改变的方法包括(BCE)。A 恢复认知失调 B 贬损信源 C 歪曲信息 D 改变行为 E 掩盖拒绝5. 产生去个性化的因素包括(ABCD)。A 匿名 B 去强化 C 情绪唤起 D 极端自我卷入 E 大群体三、案例分析题(共 2 题,每题 6 分,共 12 分)1. 商家在进行促销的时候普遍使用的方式就是赠送,“买一赠一”、“买二赠一”等是- 1 - 常见的宣传用语。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确是有效的促销手段。 分析:请联系态度改变的相关因素,说明商家的这种促销手段是态度改变中的哪种因素 ,这种因素如何促进了消费者态度的改变。答:情境的强化作用,分心降低了强有力信息的说服力,而提高了无动信息的说服力。根据人倾向于趋利避害,对积极剌激产生肯定态度体验,而对消极剌激产牲锭态度体验这些心理学的最基本原理.如果将说服信息与一些积极的强化刺激联系起来,说服信息的作用会得到提高。2.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自愿参加实验的被试放在一个特定的房间里,房间里没有任何光线,也没有任何声音,将被试固定在一个桌子上,被试不能做任何动作,同时,让被试穿上一种没有触觉的衣服。但是给予被试一种特定的营养液维持其身体需求。仅仅 3 天之后,被试出现了幻视、幻听等各种生理问题。分析:请用沟通的知识进行分析。答:沟通( communication )-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人醒着的大约 70%的时间里都在进行这样那样的沟通。沟通的意义 (一)沟通提供了人身心发展所必需的信息资源人体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是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的主要载体,它时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 接受着外界的各种刺激, 并对各种刺激作出适当反应,其中社会性的沟通过程具有核心地位。(二)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维持相互联系沟通是观念、思想、情感的交换过程。沟通是人与人建立和维持联系的方式。人与人之间建立沟通和稳定情感联系的可能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三)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人们在沟通过程中能够保证自我作用的发挥和自身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四、简答题(共 4 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从众的原因有哪些。答: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宋官东(1997)认为,从众是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作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是行为反应的倾向。主要原因有:(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形成团体的目标:(2)为取得团体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4)不愿意感受到群体不同意见的压力。2. 改变认知失调的途径有哪些?答:认知主体的失调作为一种机体紧张状态一经产生,人的避免焦虑、肯定自我的倾向就会推动人减少或避免失调。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1)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 - (2)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3. 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答:(一)加法模式,心理学家费希本认为,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安德森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三)加权平均模式,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程度(亦即强度),而且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四)中心品质理论,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4. 回答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答:1、注意过程。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与自身相似或者被认为优秀、热门和有力的榜样 。自我概念低、有依赖性、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外在的期望,会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和观察什么。2、保持过程。即记住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对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表象和语言)形式表征,储存感觉表象,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3、复制过程。复制从榜样情境中观察到的行为涉及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复制过程。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能成功完成一种行为并使某种特定结果得以产生的相信程度。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鼓励。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五、论述题(共 1 题,每题 12 分,共 12 分) 举例说明如何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答:例:侵犯不是本能行为他在实验中喂养了三组小猫,第一组和母猫一起生活,第二组独自生活,第三组和老鼠一起生活。经过一段时期后,把长大的小猫放在老鼠面前。根据本能论的假设,如果存在侵犯本能的话,那么,无论是跟母猫还是跟老鼠生活在一起的小猫,都应该表现出捕老鼠的行为。但是该研究发现,与母猫一起生活的小猫之中,85%有做出捕鼠的行为;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的小猫中,只有 17%做出捕鼠的行为。这个研究说明侵犯行为不是本能行为,但是它并不能把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学习剥离开来,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出没有侵犯本能的结论,后天的学习环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本能有抑制作用,另一类质疑是,即便在动物身上具有侵犯本能,那么人类是否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 3 - 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出侵犯性。由此推断,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果侵犯纯粹是一种人类本能而不受环境影响的话,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研究者应该发现不同的国家在侵犯案件的种类和数量上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侵犯行为的预防:1.社会公平的建立。在现代社会中, 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等方面。人们面对不公平时, 铲生心理落差, 抽此产生嫉妒、不满及仇恨等不良情绪,表现出拒绝,侵犯等行为。2.宣泄。宣泄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 能量聚集越多,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 ,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宣泄是针对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耪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或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证明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效果适得反。3.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 并产生共鸣。移情包括两个方面:-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移情能力.上得分高,则教师评定其出现的侵犯行为很少;移情能力得分低的则表现出很高的侵犯性。4.成熟个性的培养。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有道德较高,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也较小。成熟个性特征主要有:( 1 )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 2 )关心别人的福利和铁;(3 )不保留敌意与怨恨;(4)不歪曲现;( 5)自我认识客观;(6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7 )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而不成熟的个性特征与此相反。- 4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