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发布时间:2023-07-03 09:07:06浏览次数:17姓 名: 学 号: 得 分: 教师签字: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 作 业 2一、填空题1.伦理道德是对 社会生活秩序 和 个体生命秩序 的深层规范。2.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大致经历了 先秦 汉唐 宋至清代中叶 三大发展阶段。3.《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 天人合一 的宇宙论体系;“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的精神; 善恶报应 的信念; 阴阳二分 的思维方式。4.西周时期,周公对夏商及周初的原始伦理思想加以归纳整理,建立了一个以 善 为道德榜样,以 礼 为核心,以 孝悌恭敬 和 惠爱 为道德规范的学说“周礼”5.“ 周礼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初步形成。6.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 孔孟 为代表的 儒家 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因而它逐步兼容各家而最终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思想。7.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 仁 ”、“ 礼 ”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8.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 反省、内球、存心、养气 等修养方法,把有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9.荀子学说的核心是 性恶说 ,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的 社会情势 去外在地把握人性。10.道家宣扬“ 清静无为 ”的“ 出世 ”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无知、无欲、无为,崇尚自然、柔弱、知足。11.从汉到唐,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两汉儒学 伦理、 魏晋玄学 伦理和 隋唐佛学 伦理三个阶段。12.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提出以 “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伦理学说,论证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合理性。13.宋明理学形成于 北宋 ,完成于 南宋 ,元、明、清三朝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包括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伦理道德思想,其最重要的学派是 程朱理学 和 陆王心学 。14. 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始终是以 孔孟 为代表的 儒家 思想,这是其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15.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 人伦关系 原理, 道德主题品格 要求,__任性_____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16.在“致良知”的方法上,王守仁提出“ 知行合一 ”说,强调道德认识对道德实践的重要性。17.原始宗教的产生与 万物有灵和 灵魂不灭 观念有密切的关系。18.我国原始宗教主要有四方面: 自然崇拜 、 动植物崇拜 、 图腾崇拜 、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19.道教从古代的 鬼魂崇拜 发展而来,并融摄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 和秦汉时期
的 黄老道 _ 而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0.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 五斗米道 和 太平道 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21.佛教的经典包含三个方面,有 经 (修行教义)、 律 (信徒守则)、 论 (解释和研究教理的著述)。22.目前,保存最全、最权威的佛经版本是《 中华大藏经 》。佛教经典中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 四谛说 、 八正道、 缘起论 、 因果报应轮、六道轮回轮 、业力说和三法印说。23.唐代已形成佛教的三派八宗:三派即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 。其中,汉地佛教又有八宗,即 天台宗 、三论宗、 华严宗、净土宗、禅宗 、律宗、密宗、唯识宗诸家。24.佛教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是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25.在立法指导思想上,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德”的观念,提倡 以德治国 ,“ 明德慎罚 ”。26.公元前 536 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将法律公布于众,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27.战国末期以 邹衍 为代表的 阴阳 家创立的“五德终始”论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28.汉武帝时期形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而为它奠基的理论就是 董仲舒 创立的 新儒学 。29.魏律对汉律作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如改 具律 为刑名,列于律首;规定 五刑 ,使刑罚进一步规范化;规定“ 八议 ”(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制度。30.中华传统法文化是一套以“ 天道 ”观念和 阴阳 学说为理论基础、以 儒学 为核心、以___家庭家族_____为纽带、以维护“ 三纲五常 ”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为目的的完整而成熟的传统法文化。31.传统法文化于博大之中还蕴含着一种中庸和平之道,其表现就是法、理、情 三者的统一,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过程中,均将这三者综合考量。32.中华民族的气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__。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①②③④)。 ① 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 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③ 善恶报应的信念 ④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2.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② )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①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 ②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③墨家 ④法家3.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了(①②③)。① 五伦说 ②性善论 ③修养论 ④义利合一说4.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就是(① )。①“礼”和“乐”②兼爱 ③法治 ④无为5.董仲舒把人性分( ②③④)。① 君子之性 ② “中民之性”③ “斗筲之性”④ “圣人之性”6.程朱理学建立了以(②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① 人道 ②“天理”③纲常 ④“心即理”7.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包括( ①④)。① 公忠爱国 ②三从四德 ③三纲 ④仁爱孝悌8.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 ①②)。① 父慈子孝 ②兄友弟恭 ③中和宽容 ④谦虚好礼9.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其中(④ )最能体现道德的主体意识。① 内省 ②自讼 ③养气 ④“慎独”10.我国原始宗教有很多分野,总的来讲,主要有(①②③)。① 自然崇拜 ②动植物崇拜 ③图腾崇拜 ④圣贤崇拜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原始道教,使之转变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官方道教。其代表人物为(②③④ )。 ① 张角 ②葛洪 ③寇谦之 ④陶弘景12.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中,( ④)实行法治最为彻底,国力渐趋强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① 齐国 ②楚国 ③魏国 ④秦国13.公元前 445 年,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丞相主持魏国变法期间,“集诸国刑典”,著(① )。①《法经》②秦律 ③魏律 ④吕刑1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有( ①②③④)。① 则天顺时,法自君出 ②礼律结合,法有差等③ 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④据经解律,引经决狱15.中国古代第一部行政法典是( ③)。①《法经》②《唐律疏议》③《唐六典》④《宋刑统》16.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①②③④ )等修养方法,把有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① 反省 ②养气 ③存心 ④内求17.道家宣扬“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 ①②③),崇尚自然、柔弱、知足。① 无知 ②无欲 ③无为 ④尚贤18.先秦诸学派中,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是( ③④)两家。① 法家 ②墨家 ③儒家 ④道家19.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是( ②③④)。① 人情 ②人伦 ③人道 ④人性20.孔子将修身称为(①②③④ )。①“修德” ②“克己” ③“正身” ④“修己”21.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 ③)为价值取向的。① 真 ②美 ③“善”④仁22.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②④ )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① 全真道 ②五斗米道 ③正一道 ④太平道23.佛教于(② )传入中国。① 西汉初 ②西汉末 ③东汉初 ④魏晋时期24.鸠莫罗什翻译了( ①②③④)、《中论》等经论,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般若空宗学
说,成为后来佛教各个宗派立宗的经典依据。①《阿弥陀佛经》②《金刚经》③《法华经》 ④《十二门论》25.(①②③④ )是中国佛教石窟的代表。① 敦煌莫高窟 ②云冈石窟 ③龙门石窟 ④大足石窟26.(③ )提出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希望通过重刑,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① 李悝 ②韩非 ③商鞅 ④李斯27.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二帝,都从总结秦灭亡的教训出发,批判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以道家的“清静”和“无为”为核心的( ③)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① 德治 ②法治 ③黄老之学 ④德主刑辅28.( ①②③)属于封建法律“八议”制度内容。① 议亲 ②议贤 ③议功 ④议尊29.( ①③④)是《开皇律》确定的刑名。① 死刑 ②流刑 ③肉刑 ④徒刑3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④ )。①《北齐律》②《开皇律》③《唐律疏议》④《宋刑统》31.( ②)已产生了德、礼、孝等道德观念。① 原始社会 ②商代 ③西周 ④春秋战国32.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③④ )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① 德 ②道 ③“仁”④“礼”33.荀子学说的核心是(④ ),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的社会情势去外在地把握人性。① 性善论 ②仁政 ③法治 ④性恶说34.玄学以(②③④ )为主要依据企图用道家学说调整失衡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其宗旨是“贵无”,崇尚自然。①《孟子》②《周易》③《老子》④《庄子》35.(④ )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这正是中华民族善良、淳朴、团结、友爱这一民族特性的深厚社会道德基础。①“礼” ②德 ③ 善 ④“仁”36.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 ①②③④)。① 以诚待人 ②推己及人 ③相互尊重 ④相互同情37.忠恕之德的具体内容是(①②③④ )。① 己立立人 ②己达达人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38. 唐人( ④)的《悯农》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深刻地反映了“勤”与“俭”的天然联系。① 白居易 ②杜甫 ③李白 ④李绅39.为孔子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④ )。① 明智 ②谦虚好礼 ③兼爱 ④“中和”40.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即( ①③)。①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②礼制 ③家国一体 ④儒家思想三、名词解释(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6 题)1.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
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 3.慎独: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舍弃身体感官对疼痛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内省。 4.“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5.孝悌 :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6.情操 : 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四、简答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4 题)1.简述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基本特征。答: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12.简述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答:第一,道教重生,追求人的“长生久视”,并形成了系统的养生方法,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第二,道教的天、地、人的跨越时空的思想自由驰骋,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第三,道教的绘画和神像雕塑继承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优秀成果,道教美术作品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四,道家养生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思想,注重饮食起居与自然的和谐,顺天时而动,应阴阳而行,起居有常,食欲有节,清心寡欲,不妄劳作,创造了导引按摩齿漱律、吐故纳新、闭门养神、五禽戏、太极拳等独特的道教养生锻炼方法。 第五,道士们在炼丹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国化学的发展,道教炼丹术是中国实验化学的先驱。 第六,道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极深,人们日常生活许多方面的风俗几乎都有道教的影子。 13.简述佛教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影响。答:佛教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复合现象,认识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的器官(根)、客观的对象(境)和主观的认识(识)三个条件,这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没有独立性。在认识的方法和途径上,佛教哲学宣扬和提倡冥想直观方法,认为这是把握、体验人生的根本认识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理解认识事物的经验性质,而是直接地把握和体验事物的本质。很明显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直观主义色彩的认识理论。总体上说,对于佛教的哲学理论评价要有辩证的态度。其中的主观唯心论和盲目信仰是必须摒弃的,但对于其中内含的思辨性,则可以批判地加以继承。 15.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有哪些?答: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性善论"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德主刑辅"、"为国以礼"的特色。
16.我国封建正统法文化的基本思想内容是什么?答: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是为了适应、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需要而出现的法律思想 ,因此作为维护封建统治基本工具的法律思想也必然会受到统治思想的左右。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理念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力。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原心定罪”的主体的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顺达论文它以先秦难闻诸子百家的“仁、礼、德”的并重儒家学说为基础 , 通过“引经决狱”、“引经解律”的方式把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实践 。 同时,该法律思想孕含着“天罚天讨”的神权法思想、“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制度、“阳尊阴卑”的阴阳五行说及“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等。此后,封建社会的这一正统法律思想虽然经历了各种非正统和反正统法律思想的冲击并随着清末封建社会制度的解体而寿终正寝,但是它影响了汉武帝以后的整个封建时代的法律实践 , 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支配作用。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 2 题) 1.根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内容,联系社会及个人实际,谈谈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答:第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发掘传统文化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所发挥的作用,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虽然是由当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提出来的,但这些精神财富决非仅限于统治阶级,她已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永恒精神的内容,需要后人继承延续并加以弘扬。“无用论”认为,传统文化时过境迁,已经没有任何实质性价值,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其实质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传统,也就等于否定了历史,否定了自己。 第二,坚持唯物辩证主义的原则,发掘传统文化不能食古不化,全盘照搬,不能搞复古主义,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清理剔除时代糟粕,继承吸收优秀精华。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分析鉴别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批判继承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没有完全脱离否定的肯定。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不能将传统文化都笼统地被称之为优秀文化,更不能不加分析一概予以继承发扬。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的原则,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态度,审视传统文化要发掘其现代价值;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同时也要避免文化传承的庸俗化和文化服务的过度商业化。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发挥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和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面对 21 世纪的时代要求,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去透视传统文化,从而发现蕴含在古老文明化外壳中现代性因素,激活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元素,促使其古老文明焕发出现代青春,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试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精忠爱国,四是克己奉公,五是诚信知报,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
此外,还有诸如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提倡道德修养过程中学、问、思、辨并重,强调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古代伦理思想家杰出的精神创造,更是他们包括一切志士仁人躬身践行的实践成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