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经济周期理论

发布时间:2023-06-19 10:06:01浏览次数:36
简述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无非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生产力有破坏性影响的经济波动。当前,由于美国“新经济”问题的提出,加上中国首次出现“生产过剩”,这就迫使我们对过去形成的经济周期理论问题进行再认识。一、经济周期是制度现象?体制现象?还是别的什么?(一)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观点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观点,需要区分为两种表述,一种是马克思的表述,一种是恩格斯的表述:1.马克思的表述。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对经济周期的分析,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第一卷,在研究货币或商品流动时,马克思认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差异,就包含着经济周期的可能性,“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到了第三卷,马克思结合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一般积累规律以及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谈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时,马克思说,“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前者只受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个消费力一方面决定于以对抗性矛盾为基础的分配关系即生活消费,还受生产消费不足的限制。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因此,市场必须不断扩大,以致市场的联系和调节这种联系的条件,越来越采取一种不以生产者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形式,越来越无法控制”。 马克思的表述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经济周期出现源于人类认识能力、调控能力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第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经济周期的诱发因素;第三,资本主义之所以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不是不能克服经济周期,而是剩余价值规律使然。2.恩格斯的表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面认为,经济周期源于“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克服的办法,就是代表社会的国家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因此,恩格斯虽然极力反对把“国有化”与社会主义等同起来,但毕竟他还是认为,国有化`“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 。传统政治经济学进一步认为,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后来,加上极“左”的意识形态,这个“基本矛盾”说又成了一种政治信仰,不能说半个不字,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毫无进展。(二)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观点西方对经济周期的重视,正如熊彼特的分析,“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全神贯注的研究”,“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西方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否认经济周期的存在,穆勒就公开站出来说,“普遍的供给过剩,或所有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从需求是由支付手段构成的这一点来说,是不可能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迫使西方经济学者们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承认经济周期,凯恩斯是突出代表。凯恩斯主义,就实践方面看,是罗斯福“新政”在理论上的反映,而思想材料来源,不过是恩格斯《反杜林论》中观点的引伸和拓展,尽管他大言不惭地宣称,他的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但由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滞胀”的困扰,凯恩斯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 , 西方对经济周期的不同见解,按斯蒂格利茨的统计和分类,大约有四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四种观点实际只有两种。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认为经济周期源于外部即政府的干扰,但他们不能解释,十九世纪政府不介人,经济周期是怎么回事呢?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斯蒂格利茨自称新凯恩斯主义者)和老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主张政府直接干预,认为经济周期源于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和干扰,政府“对这些冲击做出反应”及时,经济周期就不会发生,否则就会发生,可是,他们在“实证”面前,又同意对立派的观点,“这就是政府如果干预得太多,政府会得到比它干预较少时所得到的更坏的后果”。归纳起来,两派理论观点实际是把经济周期当作体制选择问题。(三)现实生活的挑战1.社会主义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再没出现经济周期,可生产力受到压抑,造成长时期的经济短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搞市场经济,二十世纪末期,我们却受到“生产过剩”的困扰。这个事例说明,经济周期不是制度现象 。2.美国新经济,就其运行状态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周期消失。传统经济周期的重要表现,经济高增长与通货紧缩是不会同时出现的,可美国经济自 1991 以来,已持续 9 年多的强劲增长,特别是 1995 年以来,突破了一般认为 2.5%的潜在增长率,实际高达 4%,失业率也冲破一般认为5.5%的自然失业率界限,下降到近 4%的水平,而年通货膨胀率降到略高于 1.5%的超低水平。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克服掉传统经济周期现象,从 另一个侧面说明,经济周期既不是制度现象,也不是体制现象。二、新经济问题的认识误区与科学解释新经济问题与信息经济问题、网络经济问题,描述的对象,都是美国经济新的运行状态。对美国新经济问题,目前我国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且十分尖锐地对立着。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新经济“标志着人类社会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已接近尾声”、“最基本的生产单元不再是工厂和车间,而是灰色的脑细胞”,并预言,“知识生产将取代物质生产并最终解决物质资源的匾乏”;另一种观点,从唯物史观的直接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一原理出发,认为美国新经济是美国制造出来的“泡沫文化”,是他们用于掩盖自己掠夺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源真相的手段。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与传统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管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经济学诺奖得主西蒙就有十分精当的分析,“在机械化的早期阶段,机械的主要作用是用机械的能力来代替人的劳动”,而新的自动化是“人类使用机器代替人类简单的观察、选择、控制过程的能力”。“观察、选择、控制过程的能力”就是认识能力、调控能力 。他还从另一个视角,进一步说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阶段,机械化的另一个目的,是用机械代替人的感官和控制活动”。因此,我们把工业革命看作是以解放人的体力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过程,其本质是人手和脚的不断延伸;把信息技术革命看作是以解放人的脑力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过程,其本质是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制和模拟。“三、中国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市场缺陷问题市场缺陷问题牵扯体制问题,是西方经济学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分水岭:认为市场有缺陷,政府应当直接于预经济,站在这个旗帜下的就是主流派;承认市场有缺陷,但这“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站在这个旗帜下的就是非主流派。非主流派的认识符合辩证法。市场缺陷就是企业缺陷。市场、企业有缺陷就跟人有缺陷一样,是优点的伴生物。人的缺点,只能靠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克服,如果靠别人来克服,缺点没有了,优点也没有了。市场缺陷的典型表现是经济周期,政府及其他外界力量当然可以帮助,但若政府越蛆代疤,得到的是“经济短缺”和“经济滞胀”,所以,市场缺陷只能靠自身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步克服,性急是没什么用的。中国经济还没完全走出“过剩”的困境,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它的合理性,但正如经济界不少学者呼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不能以牺牲改革为代价,不能导致旧体制的复归,因为,我们不需要“经济过剩”,同样地也不需要“经济短缺”和“经济滞胀”。(二)向西方学习经济运作机制的问题运作机制是系统功能显现的诱发因素和约束条件。运作机制是分层次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十分强调企业向西方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即微观层次学习借鉴西方的经济运作机制,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忽略了国民经济层次即政府层次的学习和借鉴,则是很大的不足。学习西方政府调控经济的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第一,在观念上要明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分不在于国有经济占多大比重这样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也阐述得十分清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是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不会影响社会 主义的性质。第二,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越少越好,特殊情况下,比方“经济过剩”,政府“不得不”干预经济,环境一变,政府应尽快退出来,交给老百姓去运作。第三,政府只管企业做不了 、也不该企业做的事情。参考文献:[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2018 年版.[2]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译本.第 3 卷.商务印书馆,2021 年版.[3]穆勒.《就业经济学原理》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2019 年版.[4]凯恩斯.《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20 年版.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