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09 14:05:51浏览次数:120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的反应。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之间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一个原则可能对应几个规律,一个规律可能会总结出很多原则。教学原则对教学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调整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保证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出的依据 (1)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不仅要求人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而且好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2)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来源于书本的间接经验,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一个捷径。受到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局限,学生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还需要借助实践途径。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也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把理论知识准确无误传授给学生,保障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实际既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学生能力提升的保障。教学中联系实际方式主要有:1)在生活中运用知识;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3)合理创设“教学生活化”的情境。无论是哪种联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都要避免牵强附会,不切合实际。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明确演示的目的、任务和方法,准备要充分;第二,演示要面向全班学生,保证每个人都能感知到演示物。第三,演示要适时,演示物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的角度理解抽象概念、材料,但是演示物的展示要恰到好处,否则会成为教学的干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四,演示要突出材料的主要特征。第五,演示时要配合讲授和问答,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要借助其他教学方法。第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学校以外的场所,如工厂、社区、博物馆等直接观察实物,丰富自己的体验,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参观法的基本作用是,能够让学生观察到自然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各种实物,容易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实物,丰富学生的感知。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当然,参观法的缺陷在于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此外,在参观过程中,如果不深入思考和引导,容易使学生对事物理解失之于肤浅。参观方式可以分为准备性参观、总结性参观和并行性参观。但无论什么形式的参观,都有具体的要求:第一,做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参观前教师要制定相应参观计划,具体阐明参观的目的和任务、参观的方式和方法、参观的时间以及准备情况。第二,重视参观中的管理。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参观的纪律,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收集相关资料,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等。第三,总结参观的收获。参观完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好参观的总结工作,及时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及时提交参观报告。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课堂教学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用以消化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是中小学教学方法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划分标准,练习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形式划分,练习可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动作技能练习三种。按照性质划分,练习可以分为训练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明确目的,建立常规。在这个方面,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是练习的基本前提条件;其次,教师要求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练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基本的教
学技能,提高技能技巧;第三,教师要尽早建立教学常规,加强对练习方法的指导和反馈。 第二,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把握练习的“度”和“量”。教师要精心选择练习的材料,使练习系统化和多样化。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练习的度和量,练习要适度,适量。 第三,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四,注意练习题型的多样化。 第五,注意学生对独立练习的准备程度。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控制试验的条件,引起事物或者现象发生变化,通过观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重视学生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形成,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的重要性。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充分做好计划和准备。实验和实习作业法操作性比较强,在运用这种方法前要作好准备,如设计操作步骤,准备和检查相关器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等等。第二,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实验和实习能顺利进行。第三,结束时,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做书面或者口头报告,及时进行评阅。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际条件下或者在模拟条件下尝试进行一些实际工作,从工作中获得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实习作业法在自然科学哥们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4.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以研究法为主,将实验、考察、讨论、自学进行综合,强调学生是发现者,参与知识的建立过程,关心学习过程甚过关心学习结果。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发现事物的变化及内在联系,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发现法的优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挖掘智慧潜力;能促学习由外在动机向内在
动机转移;能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习惯;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 但是,发现法对教师要求高,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和科研能力;对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时间过多。按这一综合方法进行教学,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改进,并引导学生在闲暇时间内独自研究。 以上简单阐述了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主旋律的今天,这些教学方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和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因此,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关注传统的教学方法时,也要对新的教学方法给予关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中小学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怎样选择适合当前教学的方法,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不同教学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如下: 1.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选择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如果教学任务是传授知识,就可以选择讲授法、演示法等;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就可以选择练习法、讨论法等。 2.根据学生特点。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方法的运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一般而言,学生的年龄越小,选择教学方法直观性越强。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同一教学方法的侧重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运用实验法时,初中学生要求教师多进行指导,高中学生的独立性强一些。此外,教学方法要顾及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学习的各种需要。 3.根据教师的特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能照顾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 4.根据学校的条件。学校条件是制约教学方法运用的重要因素,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现有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5.考虑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适当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练习、实验、实习、参观等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 (4)处理好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重视系统理论,轻视知识技能,又要避免掉进“理论知识无价值”的窠臼。 (5)补充乡土教材,为学生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二)循序渐进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主要是指教学要按照一定逻辑系统,依据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依据 循序渐进原则是科学知识逻辑联系和学生发展顺序决定的。(1)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任何科学都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科学基础形成的学科也具有这一特征。学科知识的这种特点决定教学活动必需按照一定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2)学生发展的顺序。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教学必需与之相适应。尽管在学生发展不同阶段,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一定是按照顺序,系统进行的过程。 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系统性地进行教学。课程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2)突出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面面俱到,而是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做到点面结合。 (3)讲授的内容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 (4)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5)教学中要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教学循序渐进主张教学活动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但它不否认一定情况下的“骤进”。“骤进”是在渐进基础上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只要能力允许,也可以采用“骤进”的方式。
(三)直观性原则 1.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经验,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性形象的方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等,使学生全面深刻掌握知识。 2.直观性原则的基本依据 这一原则符合人们认识理解事物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直观开始,然后经过分析综合形成抽象的概念。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是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要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直观情境展示,使学生在直观基础上建构学习经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就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直观性原则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3.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手段。教学活动中的直观手段种类有三种:1)实物直观,主要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等。2)模象直观,主要指各种图形图表、模型、幻灯和录像等。3)言语直观是教师借助语言描述形成的直观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选择直观手段,才能发挥其作用。正确选择和使用直观手段,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3)把握使用时机。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直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消化知识,因此,只有正确合理使用直观,才能发挥辅助作用。 (2)直观和讲解结合。教学直观承载一定的目的性。教学中采用的直观手段不是为了展示,也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有目的进行引导,对相关活动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总结,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得出科学结论的目的。 (3)关注直观形象展示的目的。直观展示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和问题的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在教学中,我们展示直观形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摆脱直观,最终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四)因材施教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2.因材施教原则提出的依据 因材施教原则的依据有两个:(1)我国古代的经验。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孔子创立的一条重要的原则。经过不断地发展,因材施教原则至少包含以下含义:(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2)教师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认识和能力水平不同,这决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相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等也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此外,因材施教原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思想的体现。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是实现这个理想的途径。 3.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细致了解学生。首先,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其次,从时机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关注”两端的学生,做好“择优”、“拔尖”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2)教师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3)教师按照同意要求进行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是所有学生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因材”,而忽视“统一”。 (五)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2.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的主要依据 (1)我国教育传统的表现。我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通过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体现。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完
成这个目标要求承载教育任务的教学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3.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科学性要求教师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给学生。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已经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展。教师在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选择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教师在选择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验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科和活动可以直接进行思想、道德、心理教育。有些学科则蕴涵潜在的思想性,这种潜在的思想性需要教师进行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外,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要艺术性地挖掘教学中的思想因素,不能牵强附会。 (3)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传授知识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应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思想教育作为一种取向。在教学实施中,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导入、讲授新课等环节,根据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教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终身学习成为主旋律。作为优秀的教师必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才能保证教学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六)启发性原则 1.启发性原则含义 启发式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到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原则提出的依据 (1)启发性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习也占据重要地位。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自己思考的过程,这种思考是教师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2)启发性原则符合我国教学目的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劳动者。启发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启发式原则与我国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 (3)启发性原则是我国的传统。在《论语 o 述而》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记》中也提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启发性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宝贵的财富。 3.贯彻启发式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阐明所学知识的价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最后,教师要把握启发的时机,应在学生积极思考时才能给予启发。 (2)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也是实现启发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思维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比如分析、综合等;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从中发现独特的事物;第三,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鼓励,不能一味地打击;第四,鼓励学生经常对自己学习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条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启发教学顺利进行。 (七)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也称作可接受性原则,教师教学活动中所教授的内容要与学生发展水平相符合。这一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两个:1.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处于不断学习过程中。这种特点决定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接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学活动一定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水平。2.教学与发展之间关系决定的。发展主义教学理论主张教学走在发展的前列。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好阐述了这个观点。教学活动不能低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也不能高于学生最高发展潜力,而是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内。贯彻这条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各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3)合理确定教学难度。 (八)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条原则提出基本依据是:(1)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只有牢固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记忆发展规律。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习后遗忘马上开始,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贯彻这条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基础上巩固;(2)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巩固知识;(4)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联结教师教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口头讲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学方法最常用,也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讲述主要运用于表述实践、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讲解用于分析和论证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讲演采用报告的形式,兼有讲述和讲解的作用,完整地讲明某一主体或者专题。教授法的特点是: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口语为主要媒介;信息以单项传递为主。 讲授法的优点是:第一,易于控制讲授的内容。讲授法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能控制讲授的知识内容。第二,保证学生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度。第三,学习效率高。通过讲授法,教师系统连贯地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减少学生学习所用的时间,保证学生学到大量的知识。第四,对设施和器材要求较低。第五,适合大规模教学。 讲授法的主要缺点在于:第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学生心理依赖。教授法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学生学习主动性受到压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讲授以教师为主,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自身思考能力,同时由于这
种灌输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第二,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第三,不适合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第四,信息保持率不高。容易走向注入式教学。由于讲授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人们对讲授方法提出一些批评,甚至有人把讲述法和注入式教学等同起来。实际上,讲授法运用不当容易导致注入式,但讲授法未必一定导致注入式,关键看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 讲授法在运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认识讲授;合理运用讲授方式;掌握讲授的艺术。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安排要合乎规律、循序渐进、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富于启发性;讲授的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善用姿势和板书辅助表达;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效地听课和记笔记,注重课堂动态生成。 (2)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是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答问和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谈话法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谈话法可以分为启发式谈话和问答式谈话。启发式谈话,主要用于传授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问答式谈话,主要用于巩固和检查知识。谈话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使学生较好掌握教学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话法的主要缺点在于问题设计难度大,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要求高,学生难于获得系统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有较强的驾御教材和应变的能力;问题明确,频率适当;要面向全班学生;提问后要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及时应答。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设问题情境,围绕一定主题或者议题进行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和看法,促使班级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启发思维,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增加情感体验。讨论法有很多类型,从讨论的主导看,可以分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导;从准备程度上,可以分为主题讨论和即兴讨论。从规模角度看,可以分为全班,小组、头脑风暴和专门小组。 讨论法的优点是:第一,有利于师生活动。讨论法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突出教学活动的双边性。第二,讨论法能很好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第四,有助于
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第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技巧。 讨论法的主要缺点是:第一,难于控制课堂教学。第二,讨论对教师和学生知识、能力方面要求比较高。第三,讨论过程中也不太容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对教学环境要求高;第五,容易引发教学人物和教学进度的冲突。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把握好讨论的步骤;制定好相应的规则;指导、监控讨论过程;控制好讨论时间。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讨论的主导权,要注意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讨论不一定达成共识,小组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或者课外读物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按照学生独立程度,读书指导法可以分为教师指导,独立、半独立。读书指导法的作用在于:一是帮助学生理解特定阅读材料;二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读书策略和技巧。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指导主要分为:渗透式,借助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附加式,以专题的形式,通过课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读书指导法主要依赖学生的自觉性,花费时间比较长。 读书指导法的具体要求是: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明确目的和要求;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阅读指导本着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要适当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座谈、讨论、读书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实物、模型、图片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按照直观的演示物可以分为:图形、实物、模型、实验、动作、模拟等。演示法的优点在于体验抽象的知识和复杂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抽象概念或者材料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演示法也存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演示具有不确定性,增加课堂管理难度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