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概述
发布时间:2023-05-06 15:05:29浏览次数:124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例如,一个人在剧院里看戏,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舞台上演员的台词、动作、表情、服饰,而忽略了剧场里的观众。对前者他看得清、记得牢,而对后者只能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甚至看完了戏,还不知他邻座的观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例如,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排除在他的意识中心之外。如果说,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那么,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这时候,他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就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 二、注意与意识 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假如把人脑比喻为一台电视机的话,注意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而意识则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内容。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面什么东西不可以。与意识相比,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Baars,1997)。在人们将注意集中于特定事物或活动时,或注意将一定事物“推”入到意识中心时,通常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所要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是一个无意识过程。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上。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人在睡眠时,他意识不到自己的活动或外部的刺激,或不能清晰地意识到。从睡眠进入觉醒以后,人开始能意识到外部的刺激和自己的活动,并且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即使人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事件和自己的行为,而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因此,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比较清晰和紧张。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
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则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有时包含了无意识过程。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例如,人在注视一个物体或倾听某种声音时,他们的感觉器官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最清晰的印象;注意时,人的血液循环和呼吸都可能出现变化,如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呼与吸的时间比例发生变化:吸气变短,而呼气相对延长等;当注意高度集中时,还常常伴随某些特殊的表情动作,如托住下颌、凝神远望、眼光似乎呆滞在某处等。注意的外部表现可以作为研究注意的客观指标。但是,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例如,当人的视线落在某个物体上时,他的注意可能指向完全不同的物体。在课堂上,学生可能用眼睛盯住教师,装出—副认真听讲的样子。而实际上,他的注意全然不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面指向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事物。可见,只用注意的外部表现来说明一个人的注意状态,有时可能引向错误的结论。 四、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人要正常地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这是注意的基本功能。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在注意指向某个对象之前,或有意识地加工某种输入的信息之前(前注意阶段),某些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就已开始了。但这些过程并不能取代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非常清晰,人们容易对它作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五、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有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的努力;有时是有目的的,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来维持。这样,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了解注意的种类及其产生的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不随意注意 (1)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我们正在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来一个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朝向他,并且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对他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要注意的东西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的水平较低。
(2)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例如,自幼生活在海南岛或广东省的人,没有亲眼见过冬天从天空飘落的雪花,当他们迁居到北方,第一次见到漫天飞舞的大雪时,自然容易引起他们的不随意注意。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也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浓烈的气味、一下猛烈的碰撞,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不随意注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面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物强度与周围物体强度的对比。在夜深人静时,室内时钟的滴答声、冰箱马达的嗡嗡声、邻居在房内的踱步声,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面在白天周围环境噪音的掩盖下,这些微弱的声音就不为人们所注意。另外,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人本身的状态。不随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 需要既是人们主动地探索环境的内部原因,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都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例如,建筑师由于职业的需要,当他们在外地旅游的时候,那里的各式各样的建筑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吸引他们。兴趣是人的认识性需要,它对不随意注意的发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期待也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重要条件。我们听过一次“序列学术讲座”后,由于期待着下一次讲座,因此,有关下一次讲座的通知,就很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旧小说的作者或说书人在描写到紧张的情节时,忽然故意停住,并照例添上一句结束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目的就是要使人们产生对新的章回的期待,以便吸引人们的注意。 以上这些因素,也可以称为刺激物的意义性,即刺激物的客观特性对主体生活的意义。用双耳分听技术进行的实验表明,如果在不要求被试注意的那一侧耳朵中,播放被试的姓名,或有被试的某些消息,那么被试可以感知到、并能正确报告出来(Gray,1960),这是因为这些信息对被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声嘈杂的公共场合,当有人悄悄议论到你的名字时,会使你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他,也是由于刺激物的意义性引起的。正是由于意义性的作用,某些在物理强度上异常微弱的刺激,也能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而的作用。对教师来说,正确掌握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 2.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我们阅读一篇教育论文的时候,由于认识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便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这篇文章的内容,积极选择文章提供
的各种信息。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这种注意便叫随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如果说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的话,那么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因此,在种系发展上,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 (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前面我们讲过,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大家都知道,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上课前进行预习,事先了解这节课要讲的内容,知道哪些地方自己投有看懂,这样做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随意注意。学生有了比较明确而具体的听课目的,就能更有效地从课堂上选择信息。 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成年人学外语困难很多,背单词、背课文,常常使人枯燥乏味,但是不少人认识到掌握外语的重要意义,仍然刻苦攻读。这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能够维持人们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有些人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起居饮食很有规律。这样,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他能全神贯注地工作。相反,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在必要时就难以组织自己的随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某些外部活动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注意的维持。例如,在阅读较难的作品时,适当做点笔记,可以帮助人们长久地把注意集中在这种读物上。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知识经验对随意注意也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异常熟悉的事物或活动,可以自动地进行加工和操作,无需特别集中的注意。另一方面,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以听报告为例,如果报告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你能理解它、接受它,那么维持注意就较容易。相反,如果报告的内容对你太陌生,像听“天书”一样根本不知所云,要维持集中的注意就很困难了。 对人格的依从性。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在教学工作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智力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利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这样,才能使学生不畏惧在攀登知识高峰的征途上的艰难险阻,在困难的条件下,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3.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比方说,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时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当我们完成各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
动作技能的时候,我们要设法增进对这种活动的了解,让自己逐渐喜爱它,并且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这种活动中。这样,才能在随意后注意的状态下,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前注意加工阶段和集中注意加工阶段 有人认为,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都是发生在注意状态下。在前注意状态下,人们只能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初步加工;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Treisman,1988,1992)。 (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1.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用耳机分别向被试的双耳呈现不同的声音刺激,要求被试注意其中一耳的刺激,而忽略另一耳的刺激。用这种方法考察的就是选择性注意。对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选择的具体过程等等。关于注意的选择机制,将在下一节介绍。 2.持续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例如,学生在 45 分钟的上课时间内,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外科医生在连续几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雷达观察站的观测员长时间地注视雷达荧光屏上可能出现的光信号,这些都是持续性注意的表现。 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必须具有持续的注意,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工人必须具有稳定的注意,才能正确地进行生产操作,排除障碍和各种意外的事故,按质按量地完成生产任务;战士也必须具有持续的注意,才能坚守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时刻警惕着一切敢于进犯的敌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说,没有持续的注意,人们就难以完成任何实践任务。 图 5-1 注意的动摇 持续性注意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这种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
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注意动摇不同于持续性注意,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注意的动摇可以用上面的图形演示出来(图 5-1)。当我们注视面前的这个棱台框架时,我们时而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前方,大方框平面位于后方;时而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后方,而大方框平面位于前方。这种反复的变化是由注意的动摇造成的。 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注意的动摇总是要发生的。只要我们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就没有消极的作用。但是,在某些要求对信号作出迅速反应的日常活动和实验作业中,仍有必要顾及注意的动摇。有人用实验测出,注意动摇(即每一次起伏)平均为 8 秒~12 秒。如果在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之后,相隔太长时间才发出起跑信号,那么由于运动员注意的动摇就可能使成绩受到明显的影响。如果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只相隔 2 秒~3 秒,注意动摇的不良后果就可能消除。 对于注意动摇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另一种意见认为,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如呼吸的节律、血压的节律、神经元活动的节律性等。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3.分配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时手扶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还要注意路标和行人;等等。 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即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在实验室中,注意的分配可以用双手协调器来演示和测定。在一块金属板上镂刻出一条弯曲的槽孔,槽孔内立着一根金属针。由左右两个旋转把柄带动金属针,可以在槽孔内作左右和前后的运动。实验时,被试用左右两手分别握住旋转把柄,调节金属针在槽孔内由一端向另一端运动。如果双手配合不好,金属针碰上槽孔的边缘,就会接通电流而使警铃发声。记录被试调节金属针从一端到达另一端的时间,以及运行中出现的错误数量,就可以代表他们注意分配的情况。 分配注意或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工怍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汽车司机不能同时把注意分配在不同的活动上,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司机。有些交通事故正是由于司机不能很好地分配注意造成的。对教师来说,注意的分配也很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还能较好地照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开小差了,谁在向邻座的同学递纸条,谁在偷看课外书籍,他们都一清二楚。可见,教师注意的分配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 注息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地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好;相反,如果人们对要分配注意的几种活动都不熟悉,或者这些活动都较复杂,那么分配注意就比较困难了。另外,注意的分配也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较容易,而把注意同时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难得多了。葛列众等人(1995)对双作业操作的研究发现,当两种作业难
度增加时,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水平将会下降。说明作业难度增加后,每一种作业对注意的要求将会增加,注意的分配也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