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3-04-28 14:04:11浏览次数:103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教育活动做出一定的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教育同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关。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里,教育被认为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的教育需要服务的,这种教育就是人民的教育。在不同的社会政治 、经济制度中有不同的教育,也有不同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是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二、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育兴邦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发展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认为教育危机对人类的影响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对人类的影响更为严重。在这样一种浪潮中,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所谓“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但是,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初始阶段,人们对教育内部各种关系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出现了偏颇。当人们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考试”这个环节,就出现了所谓的“应试教育”观。然而,这种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观偏离了受教育者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类教育追求的目标。 2006 年,素质教育更是被写进新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纳入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意志,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和长远性。三、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深入理解素质教育,首先要认识到其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提倡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只是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个体本身蕴含了许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自身的要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如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人才,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素质教育的特点有以下七个:1.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
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它的全体性的特征有以下两点决定:(1)国民素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求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受教育者;(2)所有受教育者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它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2.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性特征是我们对教育价值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升华而总结出来的。教育应以人为对象,培养健全的人,素质教育必须考虑人的自身素质结构的全面性、整体性的特征和发展的需要。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全面性的要求,必须做到几个结合,其原则如下:认知、意志和情感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与知 、情、意、行和谐发展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3.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1)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 2)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反之亦然。(3)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4.主体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实现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面发展。5.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这里强调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在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前提下而言的。6.合作性素质教育是合作性教育,而不是竞争性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民主性教育,是以师生合作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素质教育提倡两种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素质教育的合作性也体现在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正因为学生能力有高有低,才应该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7.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要求。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青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学习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习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