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及其解读
发布时间:2023-05-07 11:05:29浏览次数:134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及其解读本单元前三节分别阐述了新一轮地理课程目标研制的三个背景,为地理课程目标的研制提供了向导。实际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主要目标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研制的总体指导方针,对地理课程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定与基本定位。 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主要目标 地理课程目标处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枢纽”地位,因此地理课程目标必须完全贯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的精神,另外必须出色地扮演地理教学“指挥棒”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地理课程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主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具有鲜明的特色(表2-5)。 案例 2-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案例 2-5 地理课程目标的总体规定 【活动】 阅读下列实验内容,完成下列活动:
将一群小白鼠分成三组,第一组白鼠除了吃就是睡,不让它们有任何其他活动;第二组持续做单调的脚踏车运动;第三组则在丰富刺激环境中自由选择活动。 1.在上述实验中,猜想小白鼠脑神经生长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如何?并说明你排序的原因和理由? 2.如果把这个实验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能反应出什么问题? 地理课程标准以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指导,对地理课程目标进行了总体规定(详见案例 2-5)。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很好地贯彻了培养目标的精神,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规定。为了增强地理课程目标的效能,标准对地理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规范,划分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并规定了次一级目标。2地理课程目标内容的解读 我国 1923 年以来颁布的 16 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内容均通过“教学目的”(或“目的”“目标”“说明”)来体现。一直以来,“教学目的” (或“目的”“目标”“说明”)都行使着课程目标的功能。1936 年以后的教学目的内容(或“目标”“说明”)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①知识目标,指自然人文事物、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②能力目标,指读图、绘图、用图、填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③思想政治目标,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对地理学科的态度等。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用课程目标代替已使用了 38 年的“教学目的”,这不是简单的称谓更替,其构成和内涵均已发生变化。 从构成上看,由“教学目的”的三成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政治目标”过渡为课程目标的三成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特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见图 2.3): (1)把原有“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中的技能部分整合为一个领域,称为“知识与技能”。 (2)增加了“过程与方法”领域,突出了“过程”的重要性并包含了原有“能力目标”中的方
法部分。 (3)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提法,目标界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从内容上看,地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相比,可谓是“旧貌换新颜”。其中“知识与技能”并不是以前两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过程与方法”有其特定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丰富了“思想政治目标”的教育价值。总而言之,地理课程目标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公民地理科学素养的要求。 2.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以能促知、知能合一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旨在加强地理技能的培养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带动作用;旨在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之间的联系;旨在促进学生知能的协调发展。 案例 2-5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规定 在知识方面,要求记忆的地理知识较以前大大减少,但这不是对地理基础知识培养的冷落与忽视,而是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培养要求发生了变革。具体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认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②强调学习有关区域的知识,以获得认识不同尺度区域的方法;③强调学习概括性的、应用性的、有迁移价值的地理原理性知识而不是某些个别国家的具体知识;④强调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上,而不是对孤立事实的记忆上。在技能方面,通过与 1992、2000 年教学大纲的比较(详见表 2 - 6 )便可发现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强调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表 2-6 可以看出,在新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出,是对地理自学能力要求的深化,也是对“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理念的贯彻。地理信息加工能力是新时代地理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组成,因此新课程目标将其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中不仅强调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计算机等多种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十分注重整理与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旨在重组、应用已有地理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在地理学习能力规定上的突破和创新,符合社会发展对地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符合国际地理教育的改革趋势。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其所列地理技能目标中,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和困难、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资料、发展通则、作出判断、作出决定、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以运用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表格、绘制地图、访问、调查、理解二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等技能训练为基础,要渗透在具体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与过程之中。 其次,用地理技能的培养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 新课程目标中把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结合在一起,突出地理技能培养的实效性,以此促进地理基础知识的深化和运用。如目标中规定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等。 2.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对“过程”的参与、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指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给其展示自己并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地理科学研究的期望,从中获得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案例 2-6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规定
在方法上,地理课程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进而形成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地理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学生地理观察、区域综合分析、地理比较、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地理实验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与发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案例 2-7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规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是众望所归,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有能够完全涵盖地理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也不能够完全发挥地理基础教育的德育功能。实际上,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改为“德育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提法的变更没有从本质上彻底解决问题,两者都没有完全体现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它们的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而 2000 年前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却包含了美育的内容,这是不科学的; 第二,从提法上看,思想政治的提法主观意识强、覆盖范围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不合理的; 第三,从功能上看,思想政治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相反把其它相关学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实际效果很难测评,而且不利于发挥其它学科的优势和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在这种反思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由此可见,虽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提法是新的,但其内容是在承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思想早已渗透在近一个世纪的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见表 2-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吸收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合理内核,又充实了新时代地理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演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地理学的发展影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演变和体系的构建,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的独立和提法的变更。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点更突出、提法更贴切、内涵更丰富,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心理学情感理论与地理学科特点相结合,把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本内容分成五个领域:地球道德意识、美感、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当然还包括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国际主义等,地理学科对这些内容的培养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体现着重要的学科价值。 总体来看,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高度关注学生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科学求真,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给人以科学判断的缜密精神。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进行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中,已经明确规定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旨在促使两者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讲, 第一,在“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上,强调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懂得国际理解与合作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注重学生形成“只有一个地球”的道德观念,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协同进化,成为“共生的伙伴、互利的朋友”。 第二,在情感培养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欣赏自然的美,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 第三,在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上,强调把学生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愿意接受不确定事物,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关心环境的质量等等。
第四,在对地理学的认识上,强调体会地理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分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 3-4 个子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增强课程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测量性。地理课程目标的三领域划分,以及子目标的规定,并不代表着它们之间是相互分离的。相反,各个领域、各个子目标之间都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进行多个目标的培养,同样同一个目标的养成也需在不同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地理课程目标的贯彻实施,增加各目标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把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