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发布时间:2023-04-28 14:04:07浏览次数:118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教育内涵1、“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 ,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因此,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是全体的人,而不是其中一部分的人。教育的需要是所有人的需要,所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是学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强加给学生。既然教育是为人而存在的,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就当然是教育的出发点,当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教育者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成长。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应当全面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是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或者说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中进行。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地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 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 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A、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教师应该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施教,做到循序渐进。B、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总体特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段进行教育工作。C、不平衡性: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D、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存在着互补关系,某一方面受损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弥补。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E、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和水平的不同。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心理因素,有地放矢的进行教学。(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把学生看做是理性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主体。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只有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教育,切实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教育才会起到最好的作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每一个个体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学生也都有他独特的特征,属于他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正因为如此,我们教师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三、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1.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关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学生心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2.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争取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3.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对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