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1098]《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18 11:09:21浏览次数:57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语文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098】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答题要求: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 2 题做答,每题 50 分。(答题要求:每题字数不少于 600 字;要密切联系教学实例或教学实录进行阐述;答案要以小标题形式分条阐述,切忌含混笼统)。二、结合具体教学设计实例,论述举例论述洪镇涛的语感教学方法。(50 分)答:洪镇涛《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及作者。边板书“沫”字边说:注意“沫”字右边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不要写成“未”字。师:下面,我把这首诗读一遍。(师范读,声情并茂)你们刚才听我朗读,觉得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节奏 ?语调是(板书:语调)激昂还是柔和的呢?生:(有的小声)柔和。师:哦,柔和的。(板书:柔和)。节奏呢?生:(有的小声)缓慢。语感训练:诗歌教学的主旋律诗歌是语言中的精品,重视语感训练理应属于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在语感教学方面,洪镇涛老师是一个绕不开的高峰。本课例研讨,重点在于澄清“语感”的概念、语感训练的课堂结构和语感训练的主要方法。一、语感的双重内涵:感性实践和理性分析相结合语感是一个富有学术底蕴的概念。洪镇涛老师基于大量的实践研究,给语感一个很简明的概括: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语感的获得既要有丰富的感性实践,还要有理性的语言知识分析。二、语感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四步课堂结构本课例主要课堂教学结构如下: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本课例中第一步就是通过老师范读、学生小声读来完成的。第二步,品味语言,生成语感以“读”为主,还要辅之以“品”。品就是品味,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比如在本课例中,执教则首先示范运用“比较揣摩法”引领学生从“用词的准确”和“行文的思路”两方面来深入品味文本语言:- 1 -
一是把“天上的明星现了”这“现了”两个字换一换,成“亮了”,“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请学生品味。二是一节有两句话,我现在把这两句话颠倒一下,看行不行。然后学生自由研究文本的语言,并自主进行品味。实际情况上看,学生所实施的预感分析远远超出了教师的示范,恰如执教者最后总结的话语:“我发现同学们水平很高,你看,这首诗构思的特点,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的遣词造句、语气语调、,都涉及到了,而且理解得很深”。第三步,实践语言,习得语感实践,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语文知识的应用。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本课例在这一步采用的是“进一步读”:先是师生共读,然后是学生能够演读。第四步,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这一步,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全篇或重要语段) 抄写精彩语句 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 积淀语感。本课例最后一步采用的就是背诵三、语感教学方法① 美读感染法根据文章的内容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点,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声诵读出来。通过这种美读,以感悟语言意蕴,情感,韵味,形成语感。② 比较揣摩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③ 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④ 切己体察法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以上四种方法在本课例中是交叉运用或混合运用,无法切割。四、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论述黄厚江老师是如何实现其“本色”读教学。(50 分)答: 《我们家的男子汉》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请一个同学说说是怎样预习的。生:我把课文通读了两遍,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师:同学们的预习习惯很好。不过,预习除了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高质量的预习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生:课文中“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这句话,我不太理解。师: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他预习的时候在用心思考。现在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还有难度;在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之后,我想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解决。黄老- 2 -
师自己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有许多问题。首先我对课文的题目就产生了疑惑:“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的家?生:作者的家。师:对。是作者的家。可是,既然是作者王安忆的家,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我家的男子汉”,而说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呢?生:课文中提到的这个小孩是王安忆姐姐家的小孩。师:哦,原来这个家不是作者的“小”家,而是一个比较大的家,还有作者的姐姐姐夫等其他家庭成员。除此以外,大家再想一想,从表达效果上看,“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生:“我们”有一种亲切感。师:对。表达出作者和孩子的亲切,可是除了亲切感呢?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个题目读一读。想一想,如果要在标题后面加上标点,加什么标点好?生(齐):感叹号。(师在题目后面加上感叹号)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一学生读)师:他读出了什么感情?生:自豪感。师:很好,同学们品味出了其中的自豪感。确实,作者在同外人讲述他们家的男子汉时充满了自豪。(教师板书:①我们②亲切感③自豪感)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生:文章除了题目外还有小标题。师:这些小标题有什么作用?生:可以总结这部分的内容。师:“总结”这个词用得似乎不太恰当。总结是相对前面的内容而言,如果是领起后面的内容,我们叫生:总领。师:是的。小标题的作用可以是总领或概括文章某一部分的内容。但有同学阅读课文时发现有些小标题不能概括一部分的所有内容,你们有没有发现不能概括有一部分内容的小标题?生:有。文章中有一个标题是“他的眼泪”,我认为部分内容有的与“眼泪”无关。师:哪些内容呢?生:当这个孩子收到作者的来信时并没有流泪。师:大家一起来看这部分内容。我要了解一下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师: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请举手,我们请一位说说你们的理由。(部分学生举手)生:我认为还是同眼泪有关系的。那个男孩看完信后跑进洗手间用毛巾捂住脸,是- 3 -
不想让别人看见他流泪,他认为流泪是一种屈辱。师:“男儿有泪不轻弹”,看来这部分内容还是同眼泪有关系的。应该说,本文的小标题,还是都能概括每部分内容的。同学们思考一下,小标题的作用,仅仅是概括一部分的内容吗?生:还可以使结构层次更清楚。生:吸引读者。生:使文章更生动。师:文章的生动,主要依靠语言。当然,有些小标题本身的语言也的确生动。其实小标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小标题也有不同的作用。而写人的文章用人物的语言作为小标题,就很有特点,而且有不同一般小标题的作用。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下面请同学们从文章的每一部分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合适的人物语言作为标题。我们分一下工,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同学负责一二两个标题,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同学负责三四两个标题,剩下的同学负责余下的标题。反应快的同学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可以兼顾其他部分。(学生思考并动手换标题,教师观察同学们都完成后开始交流)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交流。从最后一部分开始。谁先说?生 1:我找的是“外婆,你不要我了。”生 2:我找的也是这句,我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想法,用这句话做标题能感觉到小孩的天真。师:这个同学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理解相打通,很好。生:我把“不喜欢”作为这一部分的标题,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男子汉的气势。师:“不喜欢”三个字,语言干脆,态度鲜明,体现了小男子汉的特点。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认为“我怎么办呢?”这一句好。师:大家觉得哪一句好?生:“不喜欢”。(大多数同学齐说)师:的确是这一句好,因为最能表现男子汉特点。“他的眼泪”换成哪句话好?生 1:“不痛,不痛。”生 2:“你真臭啊!”生 3:“王安忆,你真是一个好玩的大坏蛋。”师:同学们找出了三处,可是“你真臭啊!”是人物的语言吗?生:不是,是作者说的话。师:大家说用哪一句好?生(齐答):“不痛,不痛。”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整齐,达成了共识。“他对独立的要求”换成哪句好?生 1:“不要,不要。”生 2:“你回去,回去嘛!”师:我觉得两句话不分上下,都能体现他男子汉的特点。不过我倾向于后者。“他对父亲的崇拜”这部分呢?- 4 -
生 1:“我爸爸会的。”他认为爸爸无所不能。生 2:“我叫爸爸打你。”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师:同意前者的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师:同意后者的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师:老师本人认为前者更好,小男孩崇拜爸爸是因为爸爸很能干,希望自己能成为什么都会的男子汉,用前者更加切题。第一个标题大家怎么换?生 1:“用肉汤拌饭可以吗?”生 2:“那么棒冰可以吃吗?”师:当和尚,不能吃荤,退一步,吃肉汤,最后是棒冰,小男孩的提问层层深入,说明他对少年英雄的向往。老师认为“那么棒冰可以吃吗?”这个最低要求更能体现人物的心理,将他对食物的强烈欲望表现得更到位。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换成人物的语言作为标题,有什么好处呢?生:(大多数同学)使人物的特点更突出。师:的确如此。现在请同学再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对人物不同角度的描写概括“我们家”的这位男子汉的特点。生:好吃,崇拜父亲,向往独立,不爱落泪。师:“好吃”有点贬义色彩,就说是“能吃”罢,不爱落泪也就是坚强,老师简单板书一下。(教师板书“能吃”、“能干”、“独立”、“坚强”)师: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但是少了最后一部分,这部分的概括确实有一定难度,让我们一起来思考。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下?生:不能自立,依赖大人。师:这还是男子汉的特点吗?生:(摇头)不是。师:他认为这部分是写小男子汉的缺点不成熟。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一个学生举手)师:还有人支持你,说明你不孤独。生:我认为是一种追求。师:追求什么?生:一种他喜欢的生活。师: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怎么办?生:沉着应对。师:很好。小男孩虽然不想回去,虽然对外婆和阿姨十分不舍,但还是果断地选择离开,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这可以说是一种理智。有时候我们出于感情不想做某件事,但道理告诉我们必须去做,我们还是去做了。这就是理智。有理智,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男子汉的一种品质。(教师板书“理智”)师:刚才我们一起归纳了“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的许多可贵的品质。请大家从这- 5 -
些品质中挑出你认为作为最重要的一点。生 1:坚强,男人都比较坚强。生 2:理智。生 3:独立,男子汉不能依靠别人。师:不光不能依靠别人,还要让别人靠着你。对吗?生:对。生:我认为理智最重要,他能改变你不够坚强和独立的缺点。师:如果一个男子汉光是坚强和勇敢,如果不理智,那也不行,甚致很可怕。生:没有理智的强人可能会成为草莽英雄。师:对,所以相比之下老师也认为理智最重要。学了这篇课文,大家对男子汉应该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位。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写上一句话,说出你心目中的男子汉应该是怎么样的,可以用文中的原话,也可以是自己的话,语言可以生动形象,也可以富有哲理。(学生在纸上构思书写,然后交流)生:男子汉不流泪,不喊疼。师:虽然通俗,但很具体,很形象。师::理智第一,能干第二,坚强第三,独立第四,理智与能干并肩,坚强与独立同行。师:结构工整,富有诗意,也很有哲理。生:男子汉是家中的顶梁柱。师:男子汉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而且是民族的顶梁柱。用了比喻,很好。生:男子汉的胸怀宽如海。师:非常好。老师最不喜欢小肚鸡肠的男孩子。生:男子汉,不蛮干。师:精巧,有意思。同学们都写得都很好,就不再一一交流了,大家课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有位同学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写了一首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既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也能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现在,老师把小诗中的一些内容空了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看怎么填。(展示投影“小小男子汉宣言:我是一个男子汉,自己的事情_______;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儿有泪_______;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子汉_______困难;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挑战_______;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责任_______。”)(学生尝试填写并交流)师:现在老师公布答案,看看大家和那位同学想的是不是一样。(展示投影”)小小男子汉宣言我是一个男子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子汉不怕有困难- 6 -
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挑战敢直面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责任我承担师:下面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出男子汉的气概。(学生齐读)师:读得很好。现在我想问开始有个句子不懂的同学,那个句子懂了吗?生:懂了。师:你能说说对“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这句话的理解吗?生:从性别看,从年龄看,他还是个小男孩,可是他已经具有了男子汉的品质,所以又是一个男子汉,一个男人。师:非常好。文章有很多句子,都有深刻的寓意,大家都要能够理解。有没有还不能理解的句子?生:没有。(有的摇头)师:好。那我要考一考大家。请同学们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中“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生:生活比文学更能塑造一个男子汉。师:还能深入一点吗?“这”指代什么?文学和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上下文的内容加以揣摩。生:文学和艺术的特点就是创造和创新,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种最了不起的创造和创新。师:有自己的理解,也很有深度。同学们看前一个句子:“看着他那样的一点一点长大……这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这是一个男子汉的在长大,这是一个生命在成长,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在介绍他们家中的一个小小男子汉,而且在歌颂一个健康生命的成长。健康的生命,成长的生命,是最最美丽的!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和黄老师读这篇文章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大家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愿望吗?生:(女生)希望男同学都成为男子汉。师:不错,但还不全面。男子汉不是一个性别上的属性,而是一种精神和品格的体现。我,作者,你们的父母,都希望你们,希望我们所有孩子都能成为男子汉,都具有男子汉的可贵的品质,成为你们家庭的,也成为我们民族的顶梁柱!好,下课。本色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的实践形态黄厚江的语文教学是有所追求的、有理念支配的。解读本课例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黄老师“本色教学”的“阅读教学策略”:1、以文本理解为基础2、以问题探讨为引导3、以语言活动为基本形式- 7 -
出于对传统机械讲授、死记硬背学习方式局限性的清晰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例很好的诠释了“本色教学”观下语文探究学习的操作要点。 (一)语文探究学习的对象:文本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学习”,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语文本色:文本理解的内容和方法。比如本课例中探究的主要内容为:课文的题目、文章的内在结构、人物的语言、概括男子汉的特点。探究内容紧扣、不蔓不枝,全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家常菜”。没有无限发挥延伸的人文主体讨论,没有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花样迭出的教学方法,没有看到环环相扣的过度和讲解,也没有密不透风的追问。(二)语文探究学习的载体:问题引导像所有的探究学习一样,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学习必须以问题为指向展开探究。 “本色教学”的阅读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参考。以本课例为例解读如下:1、问题一定来自于文本;问题一定来自于学生视角;问题一定来自于教师的亲自阅读。比如本课例中的提问,“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等问题都是学生文本解读绕不开的基本问题。2、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本课例中关于“小标题作用”“人物语言做小标题”“男子汉的特点”等难度较高的问题,均是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虽然过程中没有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形式,但是学生在课堂的参与过程比较充分,研究的效果比较明显。3、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有效帮助。本课例中教师的有效帮助很精巧。比如:在探讨“标题‘我们'与‘我'的区别时”,教师提醒学生“加标点”“读读看”。(三)探究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语言活动的创设语文阅读的探究学习方式必须借助具体的语言活动创设。本课例中多处探究活动借助了语言活动的设计,效果比较好。如 “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写上一句话,说出你心目中的男子汉应该是怎么样的,可以用文中的原话,也可以是自己的话,语言可以生动形象,也可以富有哲理。”、“有位同学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写了一首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既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也能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现在,老师把小诗中的一些内容- 8 -
空了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看怎么填。” 等。-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