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0006]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1 11:07:41浏览次数:62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民间文学【000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考生在答题时,请从下面的四道题中选择三道题,其中一、二题必答,三、四题选择一道作答。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楚,语言流畅,看懂题意后再作答。)一、名词解释题(每题 2 分,共计 20 分)1、歌谣周刊《歌谣周刊》创刊于 1922 年 12 月 17 日,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5 年 6 月 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 97 期及周年增刊一册。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编辑。2、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3、巧女故事巧女故事以才智过人的女主人公为中心,表现她们顺利地应对各种难题和巧妙地解决各类矛盾的过程,歌颂妇女的聪明才智。4、AT 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 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 1928 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5、神话原型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源于 20 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 年),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 1 -
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 20 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6、花儿“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7、木偶戏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8、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9、集体性集体性:又称匿名性。指民间文学作品从创作到流传,所经过的都是集体参与的过程;同时它所反映的内容及文化背景,也是集体共有的体验10、史诗史诗:是长篇叙事诗的一个种类。它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一个民族远古时期的历史。叙述民族的形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主要英雄的业绩,同时具有历史的性质和诗的特点。二、简答题(每题 5 分,共计 40 分)1、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答: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 2 -
2、中国四大传说的艺术结构特点。答:“四大传说”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时空的广延性、结构的开放性、内涵的多重性思想的人民性、风骨的民族性五个方面。一般来说,这些特征为民间文学作品所共有,但它们在“四大传说”中却表现的特别强烈和突出,有其他作品所不及处。3、民间故事的艺术主题。答: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世俗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4、神话的本质特征。答:(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5、歇后语中的人物形象类型与结构。答: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出现在歇后语里的人物都是民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生动典型特征的形象,因为这种人物形象不因表意鲜明,而且适于作为大众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评书等,其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人物在歇后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6、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答:1984 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议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大普查、大采集,并出版了三套大型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及《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7、中国古代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 3 -
答:中国古代的民间文艺学对民间文学没有专门的理论研究,只是在一些典籍中有一些零散的论述,但整体来看也能构成一个大致的理论系统。其中占较重要位置的是“实用风俗观”,即采集、研究民间风俗包括民间文学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改良风俗以及出于改善上层社会的礼仪、娱乐的需要等;另外,对民间文学的局部问题也有一些精当的论述,较著名的论断如出于《毛传》的“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南宋朱熹对赋比兴等民歌表达手法的阐述、明代冯梦龙所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等。而对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则有丰硕的成果,也可以说,这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学史的主脉。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8、民间戏剧的艺术性特质。答: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善于用喜剧手法反映生活,独具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其次,具有高度简练的艺术手法,善于截取生活的横剖面来组织戏剧冲突。最后,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民间文学传统在当前如何得以延续与发展?2、请以《勇敢的小裁缝》或《小红帽》或《白雪公主》为例,阐述您对这些童话中的人物性格、命运以及主题思想的认识。四、材料分析题(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浓郁深厚,改编成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梁祝》以及各种版本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形成了极大的社会效应。请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主题学角度,阐释不同历史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 答:众所周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戏剧都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其实也可以说是主人公性格缺陷所造成的悲剧,两部剧中都以爱情为主线,只不过因东西方文化差异 ,以及社 会制度的不同,所以展现出来的爱情故事也各有特点。 《梁祝》是一部诗歌体的民间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的民间广泛流传,也深得外国观众的喜爱,但多以说唱文学和戏曲戏剧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形式流传,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正规的戏剧作品,在内容形式以及表现结构上都合理规范,流传甚广。 《梁祝》这部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学悲剧作品,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描述揭露并且鞭笞了中国封建社会落后死板的婚姻观念,被束缚限制的爱情自由,以及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制度的束缚以、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腐化以及主人公本身宪哥的缺陷 ,不敢反抗,而是活在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走不出落后制度的束缚,其实可以说是自己葬送了自己唯美的爱情和珍贵的生命,所以让本该幸福牵手的爱情演变为可歌可泣的“化蝶”悲剧,渴望自由纯真爱情的青年男女们宁死也不肯为传统婚姻制度而折服,相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 4 -
他们这不是反抗,而是在自己做不了主的婚姻面前选择放弃和逃避,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才是疯狂又充满激情的,他们奔放直白的表达心中的爱恋,而且一见钟情之后让他们坠入爱河,他们在家族世仇面前仍做着真实的自己,对于对方的哎没有任何掩藏,而祝英台却刚好与之相反,对于梁山伯的爱总是含蓄不露,也没勇气直接表白,都是话里行间暗藏玄机,让人琢磨不透。更有一点,在梁祝中,三句不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婚姻,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总得经历:提亲→定亲→成亲这样一个繁杂的步骤,而且面对这些封建传统,他们虽然很不满,但没有坦白 抱怨,只是默默的承受着,在西方人的世界里,婚姻同样不是儿戏,但他们的态度就与中国的迥然不同,他们只需要相互承诺,彼此许下誓言,私定终身,再到教堂让神父为他们见证爱的结合即可,至于家人 的反对他们都抛之脑. 悲剧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剧中的四个主人公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很小的年龄和严峻的家庭情势之下,渴望并付诸行动来追求自由向往的爱情,最终作者通过他们悲惨且出人意料的结局,来揭示生活的残酷和现实,在戏剧中更能激起读者和观众的悲愤和崇敬,而悲剧真正的文学价值正在于他具有常人难以预料和接受的悲剧情结,恰巧在毫无挽回余地的痛苦边缘,直接把人性最本质的爱与恨推入死亡的深渊,让人措手不及,只能哀痛惋惜。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悲剧中的家庭悲剧一类,他们都表现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矛盾冲突,一方式家族世仇无法调和,一方 又是门当户对的世俗理念限制束缚,但更主要的是表现爱情悲欢离合的悲剧,他们的爱情都只有在结束生命之后才得到了永生,生不同时,死必同死。在中国封建时代的背景下,不仅仅是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无论是对于自己憧憬向往的爱情,还是自我个性的发展都是被限制束缚的,不被世人理解和认可,更不可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说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悲剧多的是,他们的爱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世俗观念和父母兄长反对,具体的原因有: ① 男女主人公门不当户不对,二者身份差距悬殊太大,一方总是位高权重,另一方却身份卑微,无权无势,有可能男的是高官侯爵,女的却是平民或是妓女,也有可能女的是大家闺秀,豪门千金,男的却是落榜书生,数年没有高重,以至于常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② 被中国封建落后的体制束缚,要求女的要在闺房终不过待到出嫁之时,而且女人只能在家中学习刺绣,普遍认为“女子无才并是德”,而祝英台是这其中的一个特例,所以女扮男装外出学习,与梁山伯结识,这正是此悲剧的开端; ③世俗偏见,认为婚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须由父母做主才可算数 ,私定终生被认为是可耻的; ④ 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趋炎附势,始终认为大家闺秀就应该许配给豪门子弟, 所以祝英台就被强迫嫁给马文才,不得不与爱的人天各一方; ⑤ 自身性格缺陷,反抗没起效果,因为别人的阻止和限制束缚,就放弃,接受现实,这样 的又怎么能长久?其悲剧性结局也是注定好的。 2、孟姜女传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民间传说之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小说与电影,受到民众的喜爱。从解释学角度,对《孟姜女》之改编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答:以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为例。孟姜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的将士杞梁战死,杞梁之妻不接受齐国侯在郊外吊唁,其中可以看出杞梁之妻是一个比较有理性、守礼法之人 ,但是并未对她的悲伤加以描写。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但是过了两百年左右,到了战国中期,《檀弓》一书中就用“哭之哀”三个字对她的悲伤加以渲染。战国以后,西汉前期,孟姜女的故事中心在于表现她的哀歌痛哭。到了西汉后期,故事的中心又从悲歌转变为“崩城”。第一个叙述崩城故事的人事刘向,他的《说苑》和《列女传》都对此有相关描述。东汉末年,蔡邕在《琴操》中说“杞梁妻叹”这一琴曲是杞梁妻本人所作。西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说杞梁妻哭倒的城是杞都城,但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却认为是莒城。总而言之,东汉末期至六朝末,四百余年的时间中,“崩城”一直是孟姜女故事的中心。到了唐末,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诗僧贯休《杞梁妻》一诗中将杞梁说成是秦朝人,而且被派往长城脚下修筑长城,最后劳累致死,尸骨被筑入城墙。杞梁妻前往长城寻找丈夫,一哭二城崩,二号而其夫骸骨出。至此,杞梁妻故事中心从“哭夫崩城”转变为“旷妇怀征夫”。到了南宋,孙奭的《孟子疏》中首次提到杞梁妻名唤孟姜。到了明代 ,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 5 -
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由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可以发现:民间文学的变,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的差异而产生的,众多异文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流传中产生的。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千差万别,民间文学的传播者只有对人物、背景、故事等做出适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各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时代的流转,人们的生活方式会由于改朝换代、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改变,审美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产生差异, 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自然会被掺杂入上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而发生变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中加入了时代的元素,顺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丰满,流传至今。-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