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833]《歌词创作与鉴赏》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1 13:07:44浏览次数:57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 音乐学 课程名称【编号】: 歌词创作与鉴赏【0833】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完成如下作业:一、二、三、六题必做;四、五题任选一题做,总分值 100 分。 一、必做题:歌词内容大抵包含了哪些方面?试谈谈你对歌词情、理、美内容与社会、人生、自然三大层面关系的理解。(20 分)二、必做题:什么是灵感?创作艺术发现的途径有哪些?(15 分)三、必做题:举例解析教材中以下 3 种关于歌词语义的修辞手法。(15 分)1.比喻2.设问3.借代四、选做题:根据教材理论指导,创作一首儿童歌词。(20 分)五、选做题:根据教材理论指导,,创作一首表达友情的歌词。(20)六、必做题: 《××××××》赏析(30 分)一、答:(一)歌词的内容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则不过是"三要素”:关于情的、关于理的、关于美的。歌词的内容可分为社会的情、理、美,自然的情、理、美,和人生的情、理、美。(二)歌词作家(以及一切文学家、艺术家)所关注的世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社会的层面、自然的层面和人生的层面。作为社会的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的兴奋点常常在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层面。这是形而下的层面。在这一层面,我们关注时代,关心政治,关切民生,情系之,思萦之,审美的目光也不时打量之。作为自然之子,我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我们的情思会跃入生命的自然存在这一层面。这是形而上的层面。在这一层面,我们情系生命和自然,思考生命和宇宙存在的意义,感叹生命和自然造物之美。关于人生的情、理、美,则介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之间,作为二者叠印的部分,既是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也是关于人的自然本质的。二、答:(一)灵感就是渴望创新的人们,突然产生的一个创造性的思路,是渴望创新的人们,由知识和经验积累到零界点,或思考角度的变换,而突然产生的新思路,是长期寻求而偶然得之。- 1 - (二)艺术发现途径有① 源于生活、源于艺术。艺术发现途径除了源于生活,还有一部分源于艺术。② 身临其境、神游其境。艺术发现途径除了要身临其境外,也可以神游其境,对于描写的"境”,词作者不一定非得亲临不可,而是可以"神游”其境。③ 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艺术发现的途径每每采用习惯性的顺向思维,其实不妨也可以逆向思维。三、1、比喻,作为诗歌创造艺术形象的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将不同事物,取其相似的一点进行对比,使本体形象更为鲜活突出,更富于感染力,或者使抽象的本体变得具体可感。被比喻的事物为本体,比喻的事物为喻体。比喻有明喻、暗喻、博喻、借喻、撇喻等。 2、设问,是为强调某种观点,引起听众注意,增加感染力,而有意提问。往往是作者自问自答。 3、借代,就是不把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说出来,而用与之有关系的人或事物代替。可以用部分代全体,以专称代通称,以特征代本体,以具体代抽象。四、叶儿船一片树叶两头尖,两头尖尖像条船。放进小溪轻轻摇,浪花送它走好远。叶儿船,叶儿船,装满一串开心地笑。叶儿船,叶儿船,笑声飘出天外边。一片树叶两头尖,两头尖尖像条船。不用帆篷不用浆,跟着小溪走好运叶儿船,叶儿船。托起一个童年的梦。叶儿船,叶儿船,梦里飞出歌声甜六、《明月几时有》赏析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 1076 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 1071 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