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1)
发布时间:2025-09-03 07:09:56浏览次数:2一、家庭治疗1.概念:家庭治疗是针对家庭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改变不良关系和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2.特点:①着眼于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不着重分析和改变家庭成员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②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和问题③认为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变化④要求治疗师有系统、整体的观点。在关注家庭每个成员的同时,有对整个家庭宏观调控的能力3.适应问题:①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冲突、不协调②家庭代际关系紧张③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困惑④家庭遇到重大的挫折问题、生活事件⑤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面对的特殊心理问题⑥各种精神、神经症状、情感问题及人格障碍4.20 世纪 60 年代 Palo Alto 的 MRI(美国加州,沟通大师贝特森(Bateson):精神分裂症家庭研究,“双重束缚”,信息论(沟通),控制论(互动),系统论(整体),正反馈和负反馈,对称/互补)。家庭治疗四大学派:系统,结构,策略,体验。后现代家庭治疗:叙事疗法,“焦点”技术5.系统派:先驱——鲍温(Bowen),家庭是一个系统、成员之间互相牵制;发展出体系庞大的“家庭系统理论”,并设计“家谱图”;提出了“分化”概念,人际界线;投射;三角化(三角冲突:指两个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尝尝拉入第三个成员,形成三人互动,企图通过三角关系来缓解冲突、解决问题,结果会造成某些家庭成员的低分化状态);多代传递过程(家庭投射过程: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将压力投射于某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在今后的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中尝尝有更多的麻烦)6.结构派:代表人物米钮庆(Minuchin)。角色分工——父亲、母亲、孩子。母代父职、子代母职。人际界线、投射、原生家庭。(家庭由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可以按辈分、行为、共同兴趣以及功能划分,并由人际交往界线分割开)。子系统又称亚系统,指家庭内形成的小系统。界限,家庭亚系统之间、家庭与家庭外的分割和距离,界限保护家庭及亚系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身份与责任分工,每个家庭成员由自然条件或社会功能在家庭中被期待和固化的角色。权力构架,指老幼有别、尊卑有序。结构家庭治疗认为家庭的失衡往往由家庭的权利分配不合理所致。7.策略派:Jackson 的快速治疗,Haley 的策略治疗,米兰模式。规则,沟通和元沟通,策略(扰动),督导和双向玻璃,催眠大师埃里克森的加盟提出了矛盾技术和症状处方。两大公理:①人们总是在进行沟通。因为人不可能不行为所以不可能不沟通;②所有沟通信息都有一定功能。8.体验派:萨提亚(Satir),提出心理剧:家庭雕塑。内在的家庭9.叙事疗法:White,心理问题是建构出来的(故事);重构;外化问题:不是我有某某问题而是某某问题在困扰我。10.焦点技术:Steve de Shazer,以解决为焦点(相对于 MRI 的以问题为焦点),“焦点解决”,“焦点”。例外问题,奇迹问题,滚雪球效应,“阳性强化”,量度问题11.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弗洛伊德认为,一切心理障碍都是童年创伤的产物,这种创伤通常来自家庭或父母;弗洛伊德通过父母治疗孩子(小汉斯),阿德勒强调出生顺序(兄弟姐妹间的互相影响);精神分析的家庭是过去时,家庭治疗的家庭是现在时;家庭治疗也很重视原生家庭和内在的家庭客体关系家庭治疗12.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行为主义认为,家庭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都是被强化出来的,关键是找出强化(和负强化),并消除之;行为训练,角色扮演,反复练习13.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团体治疗的一种;团体的开始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大约需要20 次,许多人在这个阶段脱落,最后形成“高级团体”,治疗真正开始;家庭一开始就是高级团体;高级团体的特点:没有礼貌、仪式、防御、戒心,完全敞开,“真情流露”,模式再现;内容/过程14.基本原则:Ⅰ“三原则”——假设(①指向新信息的路标,使治疗师在探索关系模式过程中有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②假设的出乎意料和不可能性,强烈地敲击家庭体系,使之脱离常规轨道;③对治疗师来说也比较安全)、循环(治疗师通过循环提问,得到关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信息)、中立(治疗师的中立态度)。Ⅱ家庭治疗是一种扰动。不确认任何东西,借此刺激起家庭关系的适应性反应Ⅲ家庭治疗是合作创造Ⅳ治疗者的角色和治疗关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坚持“资源取向”15.治疗过程:组织安排:治疗室,预约登记。流程:预备性访谈(家谱图,治疗协议),首次访谈,后续访谈,结束访谈16.治疗技术:【非病态化】包括认知重构、改释、积极赋义等,都是从积极的方面重新看待症状和问题的意义【扰动技术】①提问技术:循环提问、奇异提问、假设提问、百分比提问等。启发家庭
系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新思路。②主观评定标尺、家庭雕塑或家庭星座(家庭系统排列)、角色互换等技术。③对质、放慢节奏、组织改变症状、反馈提问等手段。角色互换【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积极关注、尊重。接纳沟通技巧等【倾听】治疗师倾听,鼓励成员互相倾听17.变式:【一个人的家庭治疗】个别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都要了解家庭情况,如果认为家庭环境是主要因素,重点了解,就是一个人的家庭治疗。由于条件限制,家人来不了,也可以做一个人的家庭治疗。家谱图。角色扮演:由来访者分别扮演各个家庭成员,治疗师可以协助【联合家庭治疗】联合家庭治疗是指多个家庭一起治疗,一个家庭做治疗时,其它家庭当观众,也可以参与【团体中的家庭治疗】“模拟”家庭治疗;由团体成员扮演案主的家庭成员,在治疗师的导演下再现家庭关系和互动模式,必要时予以修改。心理剧。家庭系统排列18.两种机制:①平衡机制——保持系统内部的稳定和正常运行,但内稳过强也会导致病态、问题的出现。②改变机制——受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干扰变化,会打破系统的平衡与秩序,带来暂时的混乱,同时也将增加系统的活力,促进系统的适应能力。控制系统:①第一控制系统:家庭自组系统。通过系统的规则、等级、结构和角色构成。②第二控制系统:治疗师与家庭共同组成的治疗系统。治疗师作为一个局外人向系统输入一些扰动,协助家庭改变家庭认为需要改变的固化的模式。三、创伤治疗1.心理创伤:常由于躯体伤害或精神事件所导致,引起的个体的心理问题及症状,它可以以事件的当事人为载体,也可能因目睹事件而诱发2.创伤影响:歪曲的信念系统(自动负性思维)、行为再扮演问题(闪回等)、适应不良性应对策略(自我保护性策略)、对心身发展的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障碍)、生理反应(过度唤起和警觉)、其他健康问题(物质滥用、犯罪等)3.DSM-Ⅳ-TR 定义:个体直接经历一个死亡威胁,或危及身体完整性的事件,或目击他人死亡威胁,或危及身体完整性的一个事件。患者对该事件的反应必须包括强烈的害怕、无助感和恐惧4.创伤性事件类型:对个体造成心理创伤的创伤性事件的分类:灾难性事件、生活事件。也可分为:人为性事件、非人为性事件。5.是否会成为患者的创伤性事件的两个方面:事件的严重程度、个体的易感性6.创伤性事件是否构成心理创伤的影响因素:1.事件本身的性质。包括个体经历的现实死亡或害怕死亡,以及对身体和情绪的严重损害,通常事件越严重,患者越容易形成心理创伤;2.事件对患者的意义。有些经验可能对任何人都是创伤性的,而有些事件却取决于个人,看个人对事件的反应和感受。一般来说,事件越大,对个体的影响也就越大,但除此之外,个体在遭遇创伤性事件时的年龄也很重要。年龄越小,个体对事件的整合能力越差,甚至在幼年期,个体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整合能力,创伤事件可能停留在个体的潜意识中,影响其今后一生的幸福。此外,个体的个性特征、性别、经济地位、家庭史等也会影响他/她对于事件的认识和解释,例如,当个体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那么,在遇到创伤性事件时,他/她一般更容易从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3.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 system)是指受害者在受到伤害时和之后,外界(家人、同事、朋友、邻居以及整个社会)所给予的关心、帮助、支持。当社会、单位或学校、家人、亲友、邻居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越多,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完善,个体形成心理创伤的机会就越小。7.心理创伤分为两类,创伤 I 型和创伤 II 型。心理创伤 I 型通常是在成年期发生,偶发性的,常是非恰当功能的反应,一般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状特点。而心理创伤 II 型通常是在儿童期发生的,一般是重复发生的严重的创伤过程,个体的心理功能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常具有复杂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儿童期长期的躯体虐待、性虐待或情感虐待等。例如,儿童期遭受虐待的儿童,可能导致其青年期和成人期有很多的不适应行为或症状,如物质滥用、滥交行为、并可能发展出解离或否认的防御机制,这转而增加了他们此后遭受人际问题创伤的可能,而这此后的创伤又将导致他们会有进一步创伤的危险,导致更复杂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多重人格障碍。8.创伤治疗(trauma therapy)是指针对经历创伤性事件,形成心理创伤的患者的心理治疗。是由多种治疗方法构成,针对患者心理创伤进行干预的治疗模型的总和。常见的创伤治疗的方法有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格式塔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Reprocessing, EMDR),绘画、音乐、舞蹈、阅读等艺术治疗,还有虚拟现实治疗等。9.创伤治疗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1.创伤性回忆的特殊性。有研究表明:创伤性回忆是感觉道的碎片
式回忆。1)创伤性回忆主要是以单一、片段的知觉回忆存在,而且并不一定与创伤经历有关。 2)画面回忆最常见(80-90%)。3)部分混乱的感官印象和凌乱的片段的回忆(而非叙事似的回忆)是心理创伤的典型症状之一,而且很少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所以需要及时、正确地处理,否则一生都会带着这些创伤性的记忆,当事人非常恐惧和痛苦。这些记忆会在压抑和侵入之间震荡。2.神经生理的有关研究:负性情绪以片段的形式封冻(Frozen)在了右脑的某些区域;在重新体验创伤的时候,情绪中枢活跃而语言中枢被抑制 3.创伤干预的特殊性:语言对隐性记忆部分往往无能为力,需要特殊方法来治疗创伤病人10.心理创伤和创伤治疗的历史: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癔症都是由儿童早期所受到的性创伤引起的;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卡丁那(Abram Kardiner)对战争神经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治疗途径;1961 年,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接受“依赖经历的人格改变”的概念,越战之后,美国政府成立了专门针对越战老兵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干预机构;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疗法(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F-CBT);2002 年,夏皮罗(Shapiro)提出的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11.基本理论:【精神分析学派】Freud 认为创伤是儿童早年的性幻想和伦理道德的冲突导致,外在创伤事件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Jung 发展一个从心理分离到不同情结的多元模型;Erickson 提出创伤会摧毁个体的安全感。特别关注当事人的认知和承受伤害的能力,帮助发展适宜的应对机制【认知行为理论】创伤时存在的中性刺激物通过与被刺激后的反应建立联系引发恐惧;由于泛化(generalization)作用和次级条件作用,使得凡是和受创时的刺激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引发恐惧反应;回避(avoidance)行为则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建立起来的,当一个人学会用回避或逃避行为时,他便不再对刺激感到恐惧,从而降低了与创伤相关的焦虑;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情绪反应是由于我们对事件的解释而引起的,不是事件本身导致的【人格结构分离理论】认为与创伤相关的障碍通常会使人格分离为两个不同的部分:情感部分(emotional parts, EP),受如何从威胁中生存下来的行动系统的调控,固着在创伤记忆上;表面上的正常部分(apparently normalparts, ANP),受日常生活和种群存活的行动系统的调节,因而会回避与创伤有关的线索。认为对于出现创伤相关的分离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人格的分离是和他们缺乏相应的整合能力密切相关的。当个体感受到切实存在的威胁线索时,他们的 ANP 和 EP 会引发不同的行为。根据程度和阶段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分解症状,从较为简单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到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其他理论】背叛创伤理论、回避编码假说、恐惧网络假说、警戒-回避假说12.治疗基本理论:【心理动力取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安全感、稳定感,第二阶段是帮助患者回忆痛苦的经历,将对丧失和创伤的痛苦体验表达出来,第三阶段就是重建创伤记忆,对患者的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进行连接、整合和修复【认知行为治疗】引导患者重新思考对于自己、他人以及与创伤有关环境的负性认知和信念;重新评估这些消极的假设推论,建立一个更具肯定性和力量性的自我和他人形象;对创伤性事件做出更详细和连贯的理解【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EMDR)是夏皮罗(Shapiro)博士在 1987 年创立的。原理:认为眼动可以促进对创伤性事件的认知加工,它能够激发大脑的自然机制,将创伤性记忆转化为正常记忆;通过对记忆意象、消极想法和躯体感受进行工作,促进对创伤事件的信息加工过程,促进创伤相关的负性认知重构。标准 EMDR 八个阶段——规程:(1) 来访者病史(判断该来访者是否适合 EMDR 疗法);(2) 准备(寻找并发现要处理的记忆、要进行至少一个月的稳定化处理);(3) 评估;(4) 加工过程/脱敏(对病人的无条件接纳);(5) 植入正性认知;(6) 身体扫描(认知、情绪、躯体感觉;(7) 结束;(8) 再评估【艺术治疗理论】通过联接意识和无意识,身体动作和内心感受,使得心理创伤得到治愈和转化;绘画治疗主要运用非言语的象征方式表达患者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患者感觉相对安全,阻抗较小也容易接受,特别适合一些言语发展不成熟的儿童【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向患者呈现他以前经历过的各种重要的生活情景,以便更深入的了解患者的潜意识或心理创伤;呈现康复训练或技能学习,帮助他们能够尽可能的在短期内恢复生活13.创伤后常见反应类型:【抑郁】创伤性哀伤(Traumatic Grief):强烈的侵袭性思维、悲痛的怀念、感到过度孤单和空虚,过于回避死者的事情、不寻常的睡眠障碍、对个人活动兴趣丧失达到不使用水平。抑郁症:对丧失相关的极度悲伤或焦躁不安;无望感;无价值感;过度内疚;自杀;对先前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厌食或体重减轻;易疲劳和丧失能量;睡眠问题等。精神病性抑郁【焦虑】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创伤后恐惧(患者尽量避免那些会使其回忆起一个特定创伤的人、事、物)【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创
伤事件的再体验、对创伤相关刺激的回避和麻木感、维持高唤醒水平)((一)再体验(Re-experience) 再体验表现在两个方面:1.侵入性(Intrusion):是指一些痛苦、可怕的被压抑到无意识的创伤内容反复地不受控制地出现在意识层面,当事人被迫再一次体验痛苦的过程。包括两种形式:①闪回(Flashback):典型的表现是创伤事件的片段如同黑白影片中的一个个画面一样,在当事人的脑中反复闪现,其感受会十分痛苦。②噩梦:当事人会反复做一些与创伤经历有关的噩梦,他们为此十分的恐惧和痛苦。2.扳机激活(Trigger):是指一切能引起创伤回忆和创伤体验的外界线索,可以是从各种感觉道获得,以视觉多见,还包括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也可以是某种特定感受,即各种感觉道的整合。)(回避的两种表现:躯体形式障碍=各种形式的疼痛,还有失眠等等;克服创伤体验的特殊应付方式=离群索居、对别人不容易信任)(防御性的遗忘或警觉):创伤后的全部和部分遗忘;警觉(Arousal)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出现易激惹、睡眠障碍、听力增强、注意力障等问题(ASD一月内出现的症状,随时间自己消失)【解离】通常是指对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知觉的整合功能的解离。DSM-IV-TR 提到的五种解离障碍:人格解体障碍、解离性遗忘、解离性神游、解离认同障碍(或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未加注明的解离性障碍【心身反应】由于受心理因素的强烈影响而发展出生理或躯体症状。心身障碍、转换障碍。心身障碍的个体具有非常广泛的临床症状,但这些临床症状都不能仅仅用医学显示解释,而是由深层的心理原因。心身障碍往往和童年期的虐待以及其他创伤性事件有关。在一些心理症状不被接受的文化或亚文化中,心身症状往往是心理痛苦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在国内,很多抑郁临床个案表现出胸闷、心口疼的临床症状。转换障碍是指在心理创伤或者应激冲突发生之后,患者有神经系统及躯体状况的随意运动或者感觉功能症状或缺损,心理因素可能与这些症状或缺损有关。典型的转换症状包括瘫痪、失语、异常运动、耳聋、失明和中风。【药物和酒精依赖】有物质依赖问题的人比一般群体报告更多的创伤历史和 PTSD 的症状;物质滥用也会增加受害的可能性和其他创伤暴露【复杂性 PTSD】也称为“未加特别注明的严重应激障碍”(DESNOS),常常被认为是由严重的、延长的、重复的创伤造成的,且这种创伤几乎都来自于人际间;包含 PTSD 的特征,如再体验、回避行为和高唤醒水平,但表现的更复杂;可能出现躯体化、解离问题、认同障碍或人际关系、情感调节等慢性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起始于成年早期的一种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目前表现多种多样的慢性疾病;边缘型人格障碍与严重的长期儿童创伤、忽视和丧失有关14.心理创伤评估:①临床访谈:Ⅰ 当前状况评估包括患者目前的状态,创伤暴露的经历,创伤的效应以及创伤后的精神病性问题。(1)生命状况评估(2)心理稳定性和应激耐受性评估Ⅱ创伤经历的评估。(评估原则:评估前建立基本的信任和友好的治疗关系;评估前需要了解患者来访的原因;以共情和非批判式的态度问问题;在讨论床上细节时,治疗师要以一种放松和令人舒服的方式讨论,并注意自己身体语言;患者对自己被虐待或侵犯的定义不清楚时,采用行为上的定义帮助患者确定当时发生了什么;创伤暴露引发强烈情绪时,治疗师要用温和的态度支持患者并进行可定;必要时进行反复评估。)Ⅲ创伤反应评估:(1)过程反应:激活再体验反应、回避反应、情感失调、关系紊乱(2)症状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侵入式再体验症状、回避、过度唤醒)、解离体验(去人格化和去现实化、游离或认知情感脱离、遗忘或事件缺失、身份转换或困扰)、物质滥用、身心反应(转换反应、心身反应、心因性疼痛)、性问题、创伤相关的认知困扰(低自尊、无助感、无望感、过度或不恰当的内疚、羞耻感、过高估计环境中的危险水平、对侵害者的理想化或为之辩解)、应激宣泄行为(自残、无节制狂欢和发泄、过度和不适应性性行为、强迫偷窃、冲动攻击行为)短暂创伤后精神病性反应(创伤所致的思维散漫或松弛、创伤所致的幻觉、创伤所致的妄想)、文化特异性创伤反应)②结构式访谈:创伤治疗师用 PTSD 量表(CAPS,PTSD17 条项目+创伤对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的损害程度)、急性应激障碍访谈(ASDI,19 个项目,评估解离、再体验、回避症状和高唤醒症状)、严重应激障碍的结构性访谈(SIDES,45 个题项,包括情感紊乱、躯体化、注意和意识改变、自我知觉、与他人的关系、意义系统)、DSM-IV 解离性障碍结构临床访谈-修订版(五种解离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包括健忘症、人格解体、去现实化、认同困扰和身份转化)③心理测量:Ⅰ 一般性测量: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青少年版、SCL-90、Millon 临床多轴调查Ⅱ创伤测验:创伤后诊断量表(PDS)、Davison 创伤量表(DTS)、创伤后应激评估(DAPS)、创伤症状调查(TSI)、儿童创伤症状清单(TSCC)、创伤和依恋信念问卷(TABS)、转化型自我能力调查(IASC)、解离体验量表(DES)、多维解离量表(MDI)④生理健康评估15.治疗过程:①建立治疗关系(积极、相互尊重、支持和肯定)②针对创伤的治疗(创伤和创伤症状的心理教育如放松训练、情感表达和调控等,对有害或负性的创伤进行认知干预,自我暴露,自
我觉察和自我接纳等)③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生活16.创伤治疗核心原则:①提供和保障安全②提供和保障稳定(生命稳定是指一般性的生活稳定的状况。情绪稳定是指在创伤治疗之前,患者应该达到某种水平的心理自我平衡状态)③保持积极稳定的治疗关系④定制式的治疗⑤监制反移情17.基本技术:【心理教育】形式包括宣教手册、书籍、治疗中的言语信息。包含内容包括创伤的普遍性、与创伤常见的误解、施暴者实施人际暴力的常见原因、对创伤的典型即时反应、对创伤表现出来的持续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安全性计划等【情绪情感的减压和调控训练】①对急性发作、不稳定的情绪和症状进行处理的稳定化技术。步骤:尝试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治疗师和心理治疗上;请患者简单描述当前的内心体验,概括而非详述;引导患者关注当前外部环境;如需要可进行放松或者呼吸练习;重复第二部,评估患者回到治疗过程中的医院和能力②对长期情绪失调的干预:放松训练、认知训练(情绪的识别和区分、识别和质疑自动化思维)③抵制释放紧张的行为【认知重构】【创伤暴露和创伤加工】创伤暴露是指治疗师和患者所参与的、任何可以唤起或激发患者对创伤事件记忆的活动。创伤加工包括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包含探究和纠正不正确且无益的认知、在再体验激活中对情绪强度加以控制、释放对事件的情绪体验、在中等激活的情绪中获得认知改变等【促进未来安全和发展的技能训练】18.治疗师的角色:治疗关系中的中心性、判断、技能和创造性、资质和培训19.创伤治疗的应用:创伤事件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早年遭受性虐待或者人际家庭暴力的儿童青少年、长期遭受人际家庭暴力的患者四、集体心理治疗1.集体心理治疗:以集体为治疗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是指针对一组经过选择的心理障碍求助者,由 1-2 位经过训练的治疗者所主持,利用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成员之间以及集体成员与治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缓解不良情绪、改善不良行为、促进人格改变成长目的的过程。2.基本思路:心理问题、行为障碍及各种适应问题是在人际交往或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发展和维持的,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集体关系的功能实现,这一点是集体治疗所依据的最重要的理论思想。3.历史【探索期】普拉特(Pratt)开创性的工作,被认为是集体心理治疗的先驱,集体心理治疗之父。帮助肺结核求助者康复——“班级” (1905),每周给求助者讲解 1-2 次有关结核病的常识,鼓励求助者战胜疾病,提倡求助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安慰,并就如何促进康复进行讨论。参加者纷纷报告自己的收获,反响强烈。精神病学家的探索:马什(1901):住院的精神障碍者,定期召集上课;拉扎尔(1919)开办学习班,为精神病求助者讲述对死亡的恐惧、幻觉、自卑感等许多心理问题,鼓励讨论;莫里诺(1920)首创了心理剧的心理治疗方法,最早使用“集体治疗”这一术语;罗布(1925)开创了集体精神分析的先河——神经官能症求助者 1920【发展期】二战期间,士兵出现心理障碍,医患比例严重失调。集体心理治疗以其经济、高效的优点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勒温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集体训练的方法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促进正常人完善发展的方法;20 世纪 50 年代,拉扎勒斯将行为疗法应用与集体心理治疗;20 世纪60 年代,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把集体心理治疗用于促进正常人发展推向了顶峰;20 世纪 70 年代,认知-行为疗法在集体心理治疗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霍姆斯等人发展了一套包括对正常青少年心理障碍者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现状】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集体心理治疗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教育、辅导、治疗活动中。4.结构:【治疗者】1-2 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组成,不同的性格、背景和性别,,“开创和安排一个环境”。基本功能:引发和整理集体成员的情绪、关心、解释。对治疗者的要求:个人品质:更具有热情真诚、宽容接纳、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人格特征,他要成为全体集体成员模仿的榜样;更加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个别咨询治疗的经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扎实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功底;在集体中表现主动性的程度要因疗程而异【治疗对象】选择适宜的对象是集体心理治疗能否取得疗效的前提。根据自己所持的理论和将要组成的集体性质;遵循大多数心理治疗所共有的选择原则,如合适的病种或心理问题,参加者应有愿望,具有与别人相处的基本能力,身体状况适合,能保证按时参加等。治疗对象的选择:一般说来,没有绝对的禁忌征。以下这些人不适合进行集体心理治疗:脑损伤者、严重抑郁者、躁狂求助者、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求助者、反社会人格者、偏执人格者、极端分裂人格者、极端自恋者、支配性极强可能要垄断集体讨论者以及缺乏治疗动机者。(治疗效果不好:严重抑郁患者、急性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极端的分裂型人格、药物依赖和酒精中毒者、社会病态、
疑病者、自恋癖)5.有效原理:团体的情感支持(被他人接受与容纳;被保护“宣泄倾诉”;相同性的发现);群体的相互学习(交流信息与经验;模仿适应行为;探视现实的界限与反应;通过团体了解自己的社会行为);群体的正性体验(享受群体团聚性;领悟互助原则);重复与矫正“原本家庭经验”与情感(重复与矫正“原本家庭经验”;支持体验“感情纠正经验”)6.原则:认清以来访者为主;抛开成见与假设;技巧的运用要配合来访者文化差异的需要;留意价值观;了解事先准备的重要性;要特别强调保密;把使用技巧当作手段而非目的;要有耐心;使用试探性的语句;使用简洁的词句;留意非言语的沟通;把问题提给成员;不要违反团体的走向;要有尝试的意愿;愿意找顾问协助;认清治疗是个人的需要;连接成员间的工作;运用道具;使用来访者的隐喻;创造适合整个情境的技巧;幽默的运用;从明显的事实着手;思考理论;认清责任的界限;不要企图直接改变成员;试图整合思想、感觉和行为;鼓励以言语表达;矛盾的探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合起来看;留意涉及到的伦理脉络;提供巩固学习和联系的机会;学习配合来访者的步调7.集体组成:集体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疗者的临床经验)通常 8-12 个,也可至少 3 人或多达 15 人;某些特定的心理问题,如自杀未遂、被强奸,2-3 人的小集体可能会有价值。同质、异质:年龄、社会成熟度、面临的问题等尽量考虑同质;性别、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民族、职业背景等,尽量考虑异质。封闭、开放:封闭:不断累积资料,稳定、可靠,短期的;开放:新成员激起竞争,有活力,长期的8.时间地点安排:地点:方便、隐蔽、舒适的环境:装饰、照明、座位等。时间:每次会面 1.5-3小时,每周会面 1-2 次,通常 6-10 次;马拉松式每次可长 12-72 小时;总的治疗时间,短则 2-3 次,长则连续 3 年。过频:乏味、影响积极性;过长:陌生,衔接难9.基本阶段:【准备阶段】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关系形成阶段】1-2 次会面时间;集体成员之间,与治疗者之间尽快相互熟悉;了解治疗计划;开场白;集体成员间的相识;设定积极的基调:积极参与,勇敢暴露;使集体成员都有所吐露;养成观察其他成员的习惯:发言者看着其他成员;恰当地结束第一次会面:讲评和总结【治疗阶段】依赖阶段:完全依赖治疗者——“救星”,对自己的目的闭了解,对集体发展的目标缺乏认识,试着帮助别人,避开任何可能的风险。冲突阶段:“不告诉我怎么办”,怨气常常指向集体其他成员,表现为迟到、缺席等。治疗者要坚持要求集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经验不足的治疗者会感到极大的压力。亲密阶段:注意力从对治疗者的关注转向对成员的关注,开始习惯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自己的问题。“治疗性因素”开始发挥治疗的作用。【结束阶段】回顾并总结集体的经验;评价成员的成长和改变;完成尚未完成的议题;提供反馈;面向未来:给自己写一封信。保证远期疗效;道别并处理好离别的情感五、森田疗法1.森田疗法,森田正马创立于 1919 年,主要用于神经症治疗。对普通人的心理健康也非常有益。2.基本理论:疑病素质论、精神交互作用、思想矛盾、精神拮抗作用、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等3.治疗原则:顺应自然。4.实施方法:门诊森田疗法、住院森田疗法、读森田疗法的书自助自疗5.主要特点:服从精神的自然状态,不问患者的过去,只是重视目前的现实生活,以建设性行动为中心,通过行动改变性格、改善症状6.神经质和神经质症:森田疗法是适用于神经质症的特殊疗法。神经质是神经症的一部分。神经质只是神经症中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患者具有某种症状,这种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患者本人有强烈的克服症状,从症状中摆脱出来的欲望,并积极努力地克服症状。所谓“神经质”,大致包括当今分类中的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症性睡眠障碍等 。神经质患者性格:内向、内省、理智、追求完善;感情抑制性,很少感情用事;比一般人敏感,爱担心;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执着、固执、具有坚持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水平。神经质分类:普通神经质:指由于过度担心自己健康而引起的负面心理状态;发作性神经质:又称焦虑神经症。多以躯体症状形式出现,其中以心悸为主;强迫观念症:因刻意去除在意识中出现的一些特殊观念而引起的内心焦躁,从而构成强迫观念症。7.疑病素质论:疑病素质,神经质发生的基础是某种共同的素质倾向。是指精神上表现为一种疑病性基调,表现为:精神内向(偏重自我内省,陷入自我束缚状态)内省力强、求全欲过强、疑病倾向、过分敏感8.精神交互作用: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而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这种感觉就会变
得敏感,感觉的过敏使注意力进一步固定于此感觉。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感觉更加过敏的精神过程。此恶性循环反复过程中,产生精神身体症状。 9.思想矛盾:即心理冲突,主要指“应该如此”与“事实如此”之间的矛盾10.精神拮抗作用:当一种心理状态出现时,常有另外一种相反的状态出现。即把自己的某种身心现象视为于已不利或令人不快的东西,企图加以排斥和否定的态度。 11.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生的欲望—希望健康地生存;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求知欲强,向上努力;希望成为伟大的人、幸福的人;希望不断发展。死的恐怖—怕失败、怕疾病、怕种种有价值的东西失去、怕衰老、怕死亡、焦虑情绪12.神经质的起病=素质 X 机遇(诱因)X 病因(持续原因)。①素质原因:内向、内省、疑病倾向、过分敏感、求全欲强等;②诱发因素:精神压力导致的精神紧张等;③持续因素:精神交互作用等13.顺其自然: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承认症状,不必强求改变,不去压抑和排斥,顺其自然;对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要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对待不安应即来之则安之”;“对情绪要顺其自然”仍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14.为所当为:希望患者通过治疗,学习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为所当为,控制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为。(做法:忍受痛苦,伴随症状生活,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面对现实,为所当为,改善神经质性格,通过人的行为改变个人的性格、情感。)15.住院森田疗法:准备阶段;住院阶段:绝对卧床期(一般 7 天,绝对卧床,目的是解除身心疲劳、烦闷即解脱);轻工作期(一般 3 天,晚间卧床 8 小时,白天到户外散步,并记日记。发挥工作的自觉性,打破情绪本位);重工作期(1-4 周,排除干事情的价值观念,对无所不能的状态的体验);生活适应期(1-2 周,顺从适应生活环境,体验纯真的心)。禁忌症: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严重衰弱者;精神病、癔病、严重抑郁伴有自杀企图者、冲动控制力差、曾有过暴力、犯罪、性变态等行为者;对焦虑忍耐性不强而借助药物、酒精来解决问题者;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生活都要依赖家庭者以及 14 岁以下少年;家属劝告而来,本人无求助动机16.门诊式森田疗法:详细体验以排除躯体疾病的可能,并解除病人疑虑;要求病人接受自身症状,顺其自然,绝不企图排斥;要患者带着症状去从事日常活动,以便把痛苦的注意转向无意识,使痛苦体验在意识中消失或减弱;告诉患者切勿把症状挂在心上;治疗者按时批阅患者的日记,患者要保证下次再写再交。同时要家属不要对患者谈病,也不要按病人来对待;每周治疗一次,每次 1 小时左右17.诊断:对症状有异样感并伴随有苦恼、痛苦、患病的感觉。面对自己的现状有不能适应环境的焦虑存在。对症状的认知和处理方式至少达到任意 3 项:有持续症状可能发生的焦虑;有明确的症状焦点;认为自己的症状是特殊和特别的;有克服症状的强烈愿望;症状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是相互联系的。18.基本技术:【解释发病机制】详见 7-12 条【日记指导】作为交流的一种补充,作为重要的临床资料,治疗者与患者的间接交流方式。有针对地进行具体指导【自我实践治疗】六、艺术治疗1.艺术治疗又称为艺术性心理治疗或表达性治疗。分为广义的艺术治疗和狭义的艺术治疗。广义的艺术治疗包括所有艺术表现形式的治疗,如视觉艺术、舞蹈、音乐、戏剧、文学、书法等形式;狭义的艺术治疗则专指绘画治疗。(AATA 定义: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目的:借助绘画、音乐、舞蹈、喜剧、文学、书法及其各种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当事人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在绘画或艺术表现活动过程中获得疏解与满足,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3.艺术治疗的两种取向:一种取向是把艺术应用于心理治疗中,以创作的作品和由作品引发的一些联想来帮助个人维护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平衡,也就是说,治疗不仅只是艺术创作,还需要对作品进行解释、探讨,因此,艺术创作只是治疗的一部分。 另一种取向则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即治疗,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缓解个人情绪上的冲突,协助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也就是说,投入的艺术创作本身就能让人产生“身、心、灵”的整合状态,因此,艺术创作和治疗是同时完成的。4.特质特点:艺术表达具有非语言的特点,可以突破口语表达的限制,“作品”本身就已经是另一种语言表达;能广泛应用于众多对象,包括特殊人群,如丧失语言功能者、口吃者、幼儿及精神发育迟滞者等;艺术表达常运用心象作思考,这是一种直觉式的思考方式,往往能透露潜意识的内容;在当事人投入得到创作中时,也可以降低心理防卫程度,使潜意识较好地表达;艺术表达属于自发和自
控行为,对于创作的专注,可以减缓生理的病痛,整个创作过程又能使当事人的情绪得到抒解和缓和,是一种合理发泄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的安全方式;艺术创作使当事人和治疗师之间多了一个关系,即创作的作品和创作的过程,作品和创作过程能为治疗师提供当事人的潜意识素材,同时也能避免治疗师影响到当事人脆弱或需要的防御机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艺术作品真实存在,可永久保存,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作为客观诊断的辅助指标、个案资料的补充,也可以作为评估病情发展的依据之一;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能充分享受玩乐、游戏的乐趣。 5. 艺术媒体:从广义上说,所有用于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材料都可以叫做艺术媒材。不只限于传统的美术材料,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和工具,比如铁丝、碎布、用过的汽水瓶、废弃的塑料管,甚至果皮等等。【基本媒体】美术类(油性蜡笔、水性蜡笔;彩色铅笔、绘图铅笔;水彩笔、粉彩笔、麦克笔、碳化笔、广告颜料以及不同质地和颜色的纸张等)、工具类(橡皮擦、剪刀、胶带、双面胶、浆糊、白胶、胶水、调色盘、水盒、雕刻刀、安全刀片、尺、圆规、固定喷胶、亮光喷漆等)、立体创作类(橡皮泥、彩色黏土、陶土、纸黏土、石膏、回收罐、纸壳等等)、游戏类(布偶、木偶、面具、木质或者塑胶武器、镜子、各种尺寸盒材质的球,以及包括树木、房间、路桥、人物、车辆、武器、动物等等的塑胶玩具系列)6.箱庭(沙盘)疗法:是指来访者在治疗者的陪伴下,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装有细沙的沙箱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此种方法是在适宜的治疗关系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