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3]《教育社会学》西南大作业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29 08:09:09浏览次数:4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小学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教育社会学【0283】论述题(任选 4 题作答,每题 25 分,共 100 分)2.试论述班级组织的功能。答:①社会化功能 a.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社会价值观 b.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 c.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行为规范 d.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②个体化功能 a.促进发展功能:知识及认知、情感、兴趣态度、社会技能 b.满足需要功能 c.诊断功能d.矫正功能3.试论述教师角色冲突的调适方法。答:由于教师扮演着受雇者角色,所以教师会面对大量的角色冲突。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新崛通也提出三类冲突:一是教师自身的不同意识之间的冲突(如教师的劳动者意识与教育者意识的冲突);二是教师自身的规定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如“尽可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与“尽可能使孩子升学”的家长要求的冲突);三是社会对教师的不同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之间的观念冲突)。从教师扮演受雇者角色这一角度看,教师遭遇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受雇者角色之间的矛盾这是最基本的角色冲突,主要是一种“角色外冲突”。教育者角色的最大特征是相对独立性,而受雇者角色的最大特征是被制约性。这种冲突可能会弥漫于教师工作的几乎所有层面。但是,这种冲突的显现程度则因学校差异、教师社会化差异、教师个性特征而不同。通常,当教师的受雇者意识较强时这种冲突的程度较低,而教育者意识较强时,冲突的显现程度可能较高。(2)社会代表者与同事角色的冲突这是经常发生的角色冲突,主要是一种“角色内冲突”。社会代表者的基本特征是“社会规定性”,教师必须隐瞒自己而成为“社会代言人”。实际上,教师在扮演社会代表者时所奉行的是“不平等原则”。同事的基本特征是“个人独立性”,要求教师以同行的身份、同辈的姿态、朋友的口气与其他教师交往。所以,教师在扮演同事角色时所奉行的是“平等原则”。教师每天需要在这两类角色之间进行转换,因此这两类角色的冲突便在所难免在学生面前必须居高临下,在同事面前则需平等互助 ;教师在学生面前主要是“掩饰自我”,而在同事面前主要是“展现自我”,这种冲突的显现程度是随着教师社会化的进程而递减,表现为从“极不适应”到“习以为常”的转变。 2.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教师作为一个受雇者,还存在一些基本问题,即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其他成员有关 。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既表现在对教师职责、权利的正式规定上,也表现在教师之间非正式人际关系中。例如,根据教师受雇的学校差别,可以发现,教师的职位之间存在许多被正式认可或官方认可的差别。这些差别在不同学校、不同社区中有区别。通常大学教师高于中学,中学教师高于小学。而任教学科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教师的- 1 -
地位差别,例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科的教师要高于历史、地理、生物 、音乐等学科的教师地位。在新老教师之间也存在地位的差别。这种地位差别主要是因“任教年限”的长短,此外还包括专业声望、年龄、性别等影响。关于教师群体内部地位差别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从实际情况看,关于教师群体结构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可能存在裂痕的知识,对于学校管理十分重要。学校领导者应当从了解和疏通教师之间非正式人际关系的现状来开展工作,如果教师能够在充满友谊的团体中工作,则会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热情,如果教师处于一种充满敌意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则可能导致各种学校问题。4.试从学校教育角度论述学生角色的含义。答:学生角色是指学生身份的确认, 不仅意味着这一由众多个体构成的群体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而且促使他们在与社会系统的连接过程中,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人格形象和行为模式, 即充当了特定的社会角色。5.试论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答:一、交易公平存在的问题1、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平。一方面,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强制执行和普及,给所有适龄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入学机会,但同样还会发生因贫困辍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受地区因素影响,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还有许多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率等方面还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受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受先天素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残疾儿童和女童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劣势。此外,部分地区存在的以钱择校、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不公等现象,也直接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另一方面,各地高考招生制度存在差异。2、受教育的过程不公平。一方面,我国还存在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日渐拉大,教育资金向城市倾斜,并且,越是级别高的城市,这种倾斜就越明显。3、受教育的结果不公平。由于教育投入的不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最终会影响教育结果的公平,而因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存在的不公平,导致了教育结果上的不公平,最突出地表现在就业竞争的不公平上。首先,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非重点院校毕业生不录用”,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其次,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子女在就业过程中占优势,他们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获得就业机会,也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二、实现和维护教育公平的策略1、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发展求公平。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公平。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的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尝试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禁止对重点、示范学校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采取的优惠政策,尽可能给农村及条件较差的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确保全体适龄人口接受同样的教育。3、建立健全教育法制,以法制促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以法制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