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006]《民间文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9 07:07:23浏览次数:51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教育 ) 课程名称【编号】:民间文学【0006】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简答题(选做 4 题,每题 20 分,共计 80 分)1、民间长诗的艺术性。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 二、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三、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 四、语言美是诗歌的跳动的音符 五、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 六、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2、中国四大传说的艺术结构特点。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牛郎和织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民间传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历史性,这些传说都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其次体现在它的文化史的价值,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背景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文化具有很重要的考证价值,另外,这些传说都具有传奇性,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娱乐和教育的功能。3、民间故事的艺术主题。答: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幻想故事、动物故事、世俗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4、什么是 AT 分类法?AT 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 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Anitti A.)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 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Smith)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由五大部分组成: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5、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统一的整体。民间文学的产生对作家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家文学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民间文学还为作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家创作时运用的体裁,许多都是直接脱胎于远古时代的歌谣和民间传说等。民间语言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各种口语、谚语、歇后语成为作家创作时丰富的源泉。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 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以书面文学的形式流传。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对民间文学起过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的区别也比较明显。 第一,二者创作(形成)过程不同。作家文学可以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如当前某些畅销书的作者,日成万言,可谓高产作家。而民间文学的创作决不存 在此种情况。一篇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因此,要追溯一则民间文学作品的作者是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全民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需要。而作家 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第二,民间文学的流传比作家文学有较强的地域性。一般说来,民间文学作品“有一个较为集中固定的流传地区,有一个流传中心。” ①比如藏族的神话传说总是以藏民聚居区为 中心;东北的二人转又以东三省为中心。其传播又总是距中心越近则流传越广,甚至家喻户晓;距中心越远则流传越少,甚至无人知 晓。如锦州笔架山一带的渔民都听说过笔架山的由来,出了锦州,闻者便寥寥无几了。相比之下,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要大得多,受 地域局限较小。第三,传承方式与传承结果不同。 很多古籍,历经千年,随不免在无数次的抄写传承中出现讹误,但在今人看来,仍可见其原貌,这就是纸质媒介传承的好处。但 民间文学作品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革在不同讲述者口中都会不断变化,增删情节,创新内容。早在南宋时期,《水浒》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的最初情节是梁山好汉有的战死,有的遇害自尽。人们对这一结局不满,所以产生了许多梁山好汉幸存者再度聚义 的传说,如《阮小二抗金兵》,京剧《庆顶珠》。再如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大东》所记,还看不出牛郎与织女有什么 爱情关系。而《古诗十九首》中,他们已成为一对情人。到了曹植《洛神赋》的自注中,已是“牵牛为夫,织女为妇”了。由此可清晰看出传说故事的演变轨迹。作家文学主要靠纸质媒体承载文字内容,而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 记,- 1 - 代代相传。在我国农村,有很多民间故事家,他们 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却可以口述很多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如蒙古族故事讲述家金荣,她的故事“传承主线是外祖父 亲金荣” ②。这种传承方式的可靠性显然要比纸质媒介差得多,所以传承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总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依托,统一而不可分割。6、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民间文学用口头方式来创作也用口头方式来传承,因此,它更接近于民众的生活,是一种直面生活的艺术;具有灵活简便的艺术形式;灵动形象而又鲜活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7、史诗的叙事特性。1.以某个英雄为中心,通常是在军事、民族或宗教的重要人物,甚至是半人半神;2.庞大的背景设定,广阔无边的地理环境,包含的许多国家,世界或宇宙;3.英勇的战斗或勇敢的行为;4.故事中出现神、天使、魔鬼等神灵;5.持久的旅程,而且通常充满异国情调;6.诗人保有客观性;7.传统史诗的题材多为大众所知的传统故事,使观众能立即进入故事情节而不至于感到迷惑。8、歇后语中的人物形象类型主要人物形象有历史上的圣贤君师,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底层的小人物,想象中的神仙鬼怪,宗教人物四类,歇后语中对这四类人物的形象和价值取向的描写,反映了我国民间笃信道,佛,追求情义,正义以及国民性格中歧视弱小,圆滑世故的民族心理。二、材料分析题(选做一题,共计 20 分)2、孟姜女传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民间传说之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小说与电影,受到民众的喜爱。从解释学角度,对《孟姜女》之改编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孟姜女》是由地方民歌《孟姜女》演变而来的。其原名为《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十二月花名》。这个优秀的声乐作品为声乐教材的编订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也对后来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孟姜女》作者王志信,生于 1942 年,祖籍河南乐亭。是我国一级作曲家、指挥家。其音乐作品丰富多样,其代表作有《孟姜女》、《木兰从军》、《牛郎织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孟姜女》。《孟姜女》这部优秀作品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中都是耳熟能详的,在多部声乐教材中也都有收集。王志信的作品在 20 世纪 80 年代被广为传唱,创作题材丰富采用了全国各地的音乐风格。其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作品在音乐界受到广泛的影响。 《孟姜女》这部作品是根据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改编而成的。通过故事来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忍,表达了对美好的生活追求和向往。歌曲中的故事是民间大众所熟悉的,对其中的人物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这也为歌曲情感了解打下了基础。故事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也是因为在故事中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精神。王志信选择这些故事题材也就为声乐作品建立了群众基础。歌曲《孟姜女》就是根据秦朝民妇孟姜女与丈夫范杞良生离死别,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改编。王志信将简单的故事加上丰富的音乐元素,如戏剧性的旋律线条,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大胆的艺术创新,使其作品更加生动感人。2、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浓郁深厚,改编成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梁祝》以及各种版本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形成了极大的社会效应。请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主题学角度,阐释不同历史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众所周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戏剧都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梁祝》是一部诗歌体的民间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的民间广泛流传,也深得外国观众的喜爱,但多以说唱文学和戏曲戏剧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形式流传,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正规的戏剧作品,在内容形式以及表现结构上都合理规范,流传甚广。《梁祝》这部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学悲剧作品,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描述揭露并且鞭笞了中国封建社会落后死板的婚姻观念,被束缚限制的爱情自由,以及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制度的束缚以、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腐化以及主人公本身先天的缺陷,不敢反抗,而是活在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走不出落后制度的束缚,其实可以说是自己葬送了自己唯美的爱情和珍贵的生命,所以让本该幸福牵手的爱情演变为可歌可泣的“化蝶”悲剧,渴望自由纯真爱情的青年男女们宁死也不肯为传统婚姻制度而折服。-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