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2]环境伦理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08 15:07:49浏览次数:49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 教 课程名称【编号】: 环境伦理学 【0372】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从下面前 4 题中选做 2 题(每题 25 分),第 5 题为必答题(50 分)1、简述《增长的极限》与《没有极限的增长》的主要分歧是什么?答:《增长的极限》是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借助电子计算机手段,对影响和制约全球社 会经济增长的 5 种基本因素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及其相互作用, 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动态模拟结果的报告。其结论有三个方面。 第一,世界继续维持现在的增长趋势,在未来 100 年中人类将面临毁灭性的灾难。 第二,依靠技术缓解“人类困境”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建立稳定的生态经济模式 全球均衡状态,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第三,如果世界人民决心追求“全球均衡状态”,那么,开始行动越早成功的可能性 就越大。 朱利安林肯西蒙在 1981 年发表的《最后的资源》(也译为《没有极限的增长》),以 《增长的极限》的悲观论为对立面,广泛而系统地论述了乐观派的基本观点。他认为: 第一,自然资源的供应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 第二,凭借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能自然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 第三,人口的增长不必控制,它与生产率相适应,会自动达到平衡。 以上三点是两者的主要争论的焦点。2、长期以来,为什么人们忽视环境道德的建立?答:一是历史以来,人和生存发展环境中的自然环境部分,矛盾关系不像今天这样突出,因为当时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不道德行为还有较大的宽容度;二是作为能动的行为主体的人类,对 自然环境资源的贪欲还没有达到像今天这种狂滥的程度;三是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贪欲互为 表里的,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掠夺方式和能力,也还没有达到像今天这样可能穷尽一切自 然环境资源的水平。所以从上述三个方面调节人类与生存发展环境关系的环境道德就长期被 人们忽视了。3、论述人口的增长对生境系统产生哪些主要的影响及与熵流的关系?答:人口增长对生境系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1)对农业生产转变的主要能源表现形式粮食的需求。自 50 年代以来,粮食总量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出现停 滞或负增长,说明在人类作用下从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环境的能源流动速度开始 减缓。这种状况的产生除人类投入的变动外,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有很大关系, 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减少及贫瘠化两个方面。(2)自然物质能流向人类社会加速 流动的表现是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提炼。(3)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物质流动 的重要表现,是由于人口总量增长和经济活动需要,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4) 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动植物资源的加强利用上。(5)对海洋鱼类的捕捞。 人类为了生存需求的各种能流,每个人就是一个耗散系统,就是一具能量转 化器。人口总量增长,是大量有效能量转变成了无效能量,增加了地表熵的积聚。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发展是绝对有益的吗?为什么?答:错误。尽管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解决现在存在的一些环境问 题,- 1 - 但科技进步引起自然生境系统运行机制的失衡,科技进步大大增强人对自然 环境中某种物质要素和能量要素的开发利用,从而导致了自然生境系统物质循环 的失衡。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生境的关系,把人与自然协 调共生的关系,变成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大 大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鸿沟,导致贫富悬殊加剧。这一切必将导致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的恶化。科学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绝 对有益的。5、设计一个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案例。●教学设计思路 依照新课程的理念,在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有三部分内容组成: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酸雨,该内容是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现实性强,在情感教育方面能很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环境观。因此教学的设计中通过对资料的呈现、分析。体现 “三”;“二”;“一”;“一”,“三”指的是教学中始终贯彻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三部曲:为什么?后果?怎么办?。“二”是指两个重点突破:臭氧空洞、全球变暖的后果。“一”体现一种思想-可持续发展。“一”培养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后果。知识重点: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知识难点:臭氧空洞的形成、趋势,全球变暖的后果过程与方法(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相关知识为中心,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2)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运用发现、探究、协作、讨论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注重本课现实素材和相关网站的学习资源利用,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环境问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学习有用的的地理。2、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结合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帮助学生树立大气环境问题的保护的长期性、合作性。●学习方法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借助课件展示大量文字、图片资料(见课件),学生人手一份课外资料(见附页)●课时安排1-2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仙居的图片和飞机上望萧山的情景的对比,引出经济发展说付出的代价-大气环境问题。『新课讲授』[总体框架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转承> 在这三个大气环境问题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呢?我们就从哪个入手。<设计思路> 从宏观上把握该堂课的主体思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入手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臭氧层的破坏-教学过程]材料 居住在智利南端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一定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再戴上太阳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被太阳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搔痒病。问题 (1)皮肤为何被太阳晒成鲜艳的粉红色? (2)紫外线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3)臭氧分布于哪一层?为何臭氧会减少?学生回答:略总结:臭氧层的破坏原因:人类排放大量氟氯烃。<转承> 从材料中我们发现紫外线过多会对我们的皮肤产生伤害,还有其他的危害吗?漫画:见下图问题:(1)图中的小男孩为何如此痛苦? (2)你还能说说臭氧层的破坏导致紫外线过多对我们人体产生其他的危害吗? (3)图中的小狗为何也如此痛苦?学生回答:略总结:臭氧层破坏的危害1)危害人体健康 2)破坏生态环境和工农业生产<转承> 望着如此巨大的“窟窿”和如此痛苦的人类和生物,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 问题 怎样做现代的“女娲”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臭氧层的保护:1)停止氟氯烃的使用 2)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蒙特利尔议定书》<材料补充> 氟氯烃的“自白书” ——在材料的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 2 -臭氧层的破坏 酸雨为什么?症状和后果?怎么办?全球变暖 <思维拓展> 臭氧空洞准备:图例的说明不同颜色所代表的臭氧的浓度问题:(1)臭氧空洞真的是漫画所画的一个大窟窿吗?(2)南极地区排放大量的氟氯烃吗?那么它们又是来自哪里的呢?(3)阅读课本第 52 页,通过图例和图片,分析从 1979 年-1992 年南极地区的臭氧空洞的变化趋势如何?这说明了什么?(4)你们能否推测一下从 1993 年-2005 年南极地区的臭氧空洞的变化趋势如何?并说说你的理由(5)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现实情况,发达国家将氟氯烃的停止使用年限提早到 1996 年,发展中国家推迟 10-16 年,那么我们再做一个大胆的推测:2010 年以后南极臭氧空洞的变化趋势?学生讨论、分析。总结:我们人类的补天工程需要全人类统统努力,而且与氟氯烃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设计思路>通过图片和资料展示,通过逐步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分析臭氧层的破坏原因、危害,以及采取的措施和关于臭氧空洞的故事。[酸雨-教学过程]图片:酸雨探究 1:酸雨的来源 探究 2:酸雨的危害 探究 3:酸雨的防治措施问题:(1)酸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这些成分主要来自哪里? (3)从图中分析酸雨的危害 (4)我们如何应对酸雨?(5)对已经酸化的土壤和湖水怎么办?(6)即使我们现在开始停止使用一切的矿物燃料,能否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结:酸雨的来源:燃烧矿物燃料所排放的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酸雨的危害:“空中死神” 酸雨的防治:(1)使用新能源 (2)清洁燃烧技术 (3)汽车尾气净化 等探究 4:图片:我国的酸雨分布 问题:(1)我国的酸雨分布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为什么? (2)最严重的区域在哪里?你是否根据我国的酸雨分布特点,推测世界最主要的酸雨区. (3)图中两个风景秀丽的黄山和庐山也检测到了比较严重的酸雨,这是为什么?总结:酸雨的分布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受大气运动的影响酸雨也会产生跨国污染。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合作。『总结』:学生总结:今天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全球大气环境问题科学家在一直努力的研究,希望找到可以解决的办法,我们也应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浏览我给你们推荐的网站,学习更多的知识。- 3 -
文档格式: doc,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